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3'国际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3'国际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2003'国际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3-10-0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仲景学术研究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从外感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角度,探讨《伤寒论》中"转"、"属"、"系"内涵及辨证意义."转"揭示某经病完全或非完全转为另一经病,"转属"、"转系"属完全性转变,"转入"属非完全性转变."属"是对某些外感病的宽泛诊断,即归属于某经病的诊断,包括完全归属性诊断和动态非完全归属性诊断.既有对某些不符合提纲证的外感病做出诊断者;又有对初步确定病势趋向的外感病做出预见性诊断者."系"是通过明确某类外感病的发病与某一经的关联性,提高对该类外感病发展变化的预见性,其辨证意义与"转"、"属"不同."转"、"属"的共性在于明确当前的诊断结论,区别是"转"较为具体、明确;"属"较为笼统、宽泛.
  • 摘要:将《伤寒论》改编成《伤寒学》,我们借鉴了以下几个原则:⒈顺时代潮流而定性⒉依学术地位而定向⒊因面授对象而定量⒋博采众长,融入新知.在编写体例上,列有[学习要求],[复习思考],同时正文所有标题均配上英文,以适应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需求.
  • 摘要:通络法是古今临床治疗大法之一,对久病难治性疾病中所谓络病的治疗,通络法的应用已显示出不可质疑的独特疗效.近年来运用通络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肺纤维化、肝纤维化、肾功不全和周围血管疾病等,无论从临床还是机理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究其理法方药,无不源于《伤寒杂病论》.络病和通络法肇端于《内经》.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论杂病凡四十种,对络病和通络法从理、法、方、药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络病证治的体系.清代叶天士是发展了仲景的通络法,提出了通络四法.本文作者将仲景的通络法总结为:解毒通络法、化瘀通络法、搜风通络法、化痰通络法、理气通络法、益气通络法、温经通络法.
  • 摘要:文章认为,阴阳易是继发于伤寒大病后因房事而引起的一种独立的疾病.阴阳易非女劳复.明确阴阳易的概念,便于临床认识及诊治该病;有助于预防该病,并充实和丰富了性医学内容.
  • 摘要:《金匮要略》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与文献价值,但历代研究者却比《伤寒论》少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发掘其中的价值.笔者研读三十余家《金匮》注本后将《金匮》注释的发展划分为四大历史阶段:金元至明末清初的特色为以经释论,发挥经义;清初至清中叶则以校勘集注,务实内敛为主流;清末至民国时期又具有了西学东渐,中西汇通的新特点;建国后则得到了系统整理,全面阐发.研究此四大历史阶段的特点及其发展,对于研究《金匮》有着深刻的学术意义.
  • 摘要: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后世医家在治法上多以清热泻火、滋阴生水为主.笔者认为糖尿病病机实为阳虚为本,阴虚燥热为标,血瘀贯通始终.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治则是:扶助阳气、顾护其本;滋阴清热润燥、以治其标;用药寒温并用、以调整阴阳;并以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本文列举两例虚实夹杂、寒热并存的糖尿病典型病例,均以肾气丸为基础方,寒温并用,加活血化瘀药,结果血糖控制稳定,降糖药服用量明显减少,并发症治疗效果佳.
  • 摘要:本文作者指出《金匮要略》提到肝病治脾,现在仍旧被广泛应用,但并不是所有肝病都适合.本文结合临床浅谈几点感受.
  • 摘要:本文概述了复方配伍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全方研究、拆方研究.拆方研究又包括:撤药研究法、析因分析法、正交设计法、均匀设计法等方法.该文通过总结、分析复方实验研究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复方配伍实验研究设计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同时引入先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 摘要:本文从望神、望色、望形态三个方面对《伤寒论》有关望诊的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伤寒论》的望诊是通过对病人反映在外的神、色、形、态及排泄物的色质变化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病人进行多方位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在诊治疾病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摘要:肢体活动失常是指人的四肢或躯体活动失常,包括过度活动或活动障碍,或异常活动等,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本文拟对《金匮要略》中肢体活动失常作一探讨,论述了导致肢体活动失常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及肢体活动失常的常见病证、表现,总结出肢体活动失常的重要治则和常用治则.从而探讨其规律,以便指导临床实践.
  • 摘要:以《伤寒论》原文和现代临床应用为依据,全面阐述了张仲景将大柴胡汤用于治疗少阳不和兼阳明腑实之证、少阳胆腑热实之证、差后复发热又见脉沉实之证,以及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代替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和杂病腹满属实之证.认为第103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和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不利",病位不在阳明而仍在少阳,不属少阳不和兼阳明腑实,而纯属于少阳胆腑的热实证.是由于胆腑郁热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与胆腑精汁相结而形成,与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的急性发作以及一些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相一致,不能和阳明腑实证相混淆.从而提出了"少阳腑实证"的说法.
  • 摘要:《金匮》虚劳病篇记载了对虚劳病辨证论治的较为系统的理法方药,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关虚劳病临床具体证治的文献.虚劳病是指由五脏虚损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病证,也可以说是多种严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总称.本文作者指出《金匮》对虚劳病的论治有特色,但也有未到之处,学习原文,当注意补其不足.
  • 摘要: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三篇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其重视妇科病中的情志病因,重视妇科病中的情志疾病,重视一般疾病中的情志症状,仲景用药也有其舒畅情志的方药特点.
  • 摘要:桂枝汤及其类方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及其兼挟证.由于桂枝汤及其类方不仅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更有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之效,正合老年病脏腑衰退、气血亏弱、阴阳失衡的病机,笔者将桂枝汤及其类方用于治疗老年患者的感冒、支气管炎、慢性心功能不全、过敏性鼻炎、皮肤搔痒症,取得了满意效果.
  • 摘要:小建中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适应症阐述不是很多,当今社会因为有方无药使之更不被重视,今天举出两个用小建中汤治疗的疑难病例,希望有所启示.
  • 摘要:学习《伤寒论》崇尚医圣仲景及后世医家之方.每于工作之余置《伤寒论》和各医家之众方于案前,反复切磋琢磨我们似觉收益很大.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用药治病的具体措施,它包括组成、功效、主治不可分割的三个环节,这三者组成是指每个方剂所用的药物,是方剂的实体.根据组方原则,主辅佐使的涵义是:主药针对病因或主症而使用的药物,在方剂中起主导作用,解决疾病中的主要矛盾.辅药在方剂中协助主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对主药起到定向、定位作用.佐药作用有三,一是在方剂中能够治疗兼症的药物;二是制约方剂中主药、辅药的偏性、烈性、毒性等副作用;三是在方剂中起到后佐作用的药物.使药其作用也有三:一是在方剂中引导主药迅速到达病所的药物;二是在方剂中能够缓和主辅佐药的作用使之药性不致太猛;三是调和诸药.医者伏案辨证施治组方用药时切记组方原则;剖析《伤寒论》"经方"勤求古训时莫忘组方原则.组方原则是药物组成的法度,那么制方之理则是辨证施治组方用药的旨意.制方先明理,理明方自成.这是组方遣药的准则.药量,在方剂中起很重要作用.药量变化,其效迥别.医者,识病对症施治,不仅组方用药,还需斟酌药量.古代医家组方颇严尤在《伤寒论》中体现更深刻.药量变化余在临床中也深有体会,对症用药不仅指药味而药量也是非常重要的,病重药轻则药不得病会延误病机,病轻药重则药过病所,诛伐无过反能益疾.因而对症施治处方用药时,必须注意药量多少,做到恰到好处.临床治病如鼓应桴,效验非常.学习"经方"运用临床但必须灵活.灵活性要有理论指导不能凭空想象,只有灵活,《方剂学》才能得到发展."经方"虽佳但一方有一方的适应症,一方不能适应多种症候,症候不变,方剂亦不变,症状有出入,则当依据症状的性质灵活化裁成方以求药物完全适应病情.
  • 摘要:大黄甘草汤是仲景创立的为治胃肠实热所致之呕吐的方剂,虽药味少、剂量轻,但是疗效好.笔者灵活地掌握剂量,改良其煎服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一些因进食进药均呕吐的患者每获良效.
  • 摘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之"狼牙汤"一方千百年以来为历代医家称赞,狼牙一药,其功效较佳,临床大有可开发利用之势.作者在临床中,经常以此药熏洗妇科病证,疗效较佳,体会到,此药对妇科有保健作用.
  • 摘要:《伤寒论》蕴集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治疗大法,六经病证以八法为论治之本,突出六经辨证为主体,兼挟杂证皆涵盖于中,对八法运用之灵活,妙意层出不穷,可谓法中有法,纲目举彰,示医者以规矩,启治法之变途.
  • 摘要:本文认为滑白仁的《十四经发挥》与张仲景的六经具有差异,并通过汇集运用《难经》腹诊的病例,提出了有关经络的新观点-生命史观的经络论.指出张仲景是立足于《素问》体系化六经病的变化发展的法则,而在临床上使用《难经》腹诊的经络治疗方法,从而确认手足的同属经络实为一体.
  • 摘要:本文从现代和解法的概念出发,讨论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法的内容和应用.主要包括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三法及其具体十六种治法.
  • 摘要:仲景方药作为经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并在现代临床中显示出其独有的疗效,为更好的研究复杂仲景方药的最佳配伍,本文提出了应用遗传算法寻找其最佳配伍的思路.探讨了应用遗传算法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论述了遗传算法的特点,综述了目前医学中应用遗传算法的现状,指出了应用遗传算法研究该问题时存在的困难,并展望了其可能的发展前景.
  • 摘要:本文根据近五十年来的有关文献,对阴阳毒症证治从命名的含义、病状表现、病因病机、治则方药、阴阳毒症证与西医学的关系以及升麻鳖甲汤的现代药理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目的在于使阴阳毒病证治的认识及升麻鳖甲汤的现代临床应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
  •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从中医角度探讨了"非典"的基本特点和传变规律,提出了"非典"是以病邪犯肺为中心的全身性疾病.
  • 摘要:《素问》载: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者."张仲景曰:"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变易,人变病焉."节气变化引起病毒突变,淋巴细胞减少,温湿度指数THI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和温病SARS有重要影响.
  • 摘要:观察科学中药浓缩制剂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合方治疗5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药浓缩制剂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合方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有效率为83.72﹪.临床症状总有效率68.96﹪,对胃脘疼痛疗效最好,其次依次为嗳气、泛酸、痞满.HP抗体检查表明,治疗后HP抗体明显低于治疗前.本法对脾胃虚弱证突出者疗效较差.通过以上观察认为,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合方的适应证的病因多由于烟酒浓茶嗜好,嗜食厚味、辛辣及饮食不节,并伴情绪紧张、忧郁及易怒等情志改变.病机是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兼见脾虚.其主症包括:胃脘灼热胀痛,嗳气,泛酸,痞满食后加重,嘈杂,食少,便溏不爽或大便不调,苔薄黄,或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间,脉弦,或滑,或兼数,或见沉细者.该方主要适用于病程在一年以内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酒和辛辣厚味对本方疗效有一定影响,为治疗时禁忌.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合方后具有寒热并用,辛苦甘酸俱备,疏达气机、虚实并治、通补兼施等组方特点,立法完备,因而产生了一些新的功效,这可能是合方适应证与单方主治不同的原因.
  • 摘要:痤疮是青春期和围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质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程长,损容严重,尚无特效疗法.我们应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法,以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中的药物为主加味制成冲剂,配合外用搽剂,治疗2000余例本病患者,总有效率达97.56﹪,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本药组方合理,疗效确切.同时特别强调痤疮患者的饮食与生活调护.
  • 摘要:《伤寒论》是我国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唯物辩证法思想为指南,创立了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大法,是临床辨证施治的结晶,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经典著作.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辨证施治大法,并指出其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 摘要: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睡眠障碍的条文加以分析,将失眠与嗜睡按病机分作几个证型并分别探讨了其治疗的方药.虽然《伤寒论》所涉及的失眠和嗜睡,是外感热病过程中以及误治之后所出现的证候,但它不仅为现代外感热病兼有睡眠障碍的诊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些方药还成为脏腑功能失常引起的失眠的经典方药,因此发掘经方论治睡眠障碍的特点,为我们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辨治思路及有效方药,同时这也是《伤寒论》对祖国睡眠医学的贡献.
  • 摘要:《伤寒杂病论》被分割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后,导致其完整理论体系支离破碎,从而使临床辨治疾病及疑难杂病缺乏完整理论作指导,对此本文从《伤寒杂病论》完整理论体系中深入研究张仲景所论本质所在,发现《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诚为辨治疾病及疑难杂病的基本准绳与法则,尤其是对指导辨治外感病、内伤杂病及其相兼病证、疑难杂病则具有非凡的指导作用.
  • 摘要:目的:本研究将中医水饮学说中阳虚饮停,凌心射肺证的病机定位在肺心病并右心衰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现代病理上,选择真武汤作为治疗方剂,以期揭示温阳化饮法治疗肺心病并右心衰的作用机理,寻求中医水饮病与肺心病并右心衰的病理相关性,为何时介入温阳化饮法才可有效延缓和减轻肺心病并右心衰的发生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将48只日本大耳成年兔按完全数字随机方法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肺心病并心衰模型组、真武汤预防高、低剂量组、真武汤治疗组、西药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动物参照浙江医科大学俞秋棠法,耳缘静脉注射三氯化铁水溶液,连续给药21天,建立肺心病并右心衰动物模型.中药组以真武汤制备药液、西药以卡托普利水溶液进行灌胃,每日一次,共21天.观察该方对兔实验性肺心病并右心衰阶段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增高,符合肺心病并右心衰表现.与模型组比较:经中药预防和治疗给药后,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药预防组与中药治疗组比较:预防组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优于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药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中药预防组对肺动脉舒张压的改善优于西药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真武汤温阳化饮预防或治疗,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示阳虚饮停,凌心射肺的病机与肺心病并右心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密切相关,由此我们考虑,可否将阳虚饮停作为肺心病并右心衰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若能温复阳气,防止水饮生成或消除已成之水饮,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减轻该病的发展.实验结果表明,真武汤预防组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优于治疗组,初步提示用中药防止水饮的生成较用中药消除已成之水饮,似乎更能较好地改善肺心病并右心衰的临床症状.
  • 摘要:肺癌具有肿瘤病的共性:即痰瘀毒互结成癌毒,又能因病致虚.肺癌有其自身特点:肺受邪侵,失其治节,出现在气滞血瘀、痰凝毒伏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而痰瘀毒互结日久.癌毒渐盛,则肺癌形成.依据《金匮》理法,我们确定消痰散结,破血逐瘀,攻毒和胃为治疗原发性肺癌的基本治法,拟定作为基础方,用于临床初步观察确有疗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方进行实验研究,观察了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核分裂和生长调控等多项指标,力图阐明复方泽漆散抑制肺癌的作用机理.综合本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我们认为,本方的抗肿瘤作用确切,其作用机理主要为促进肿瘤细胞膜的凋亡和坏死,抑制肿瘤组织的有丝分裂,降低TGF-β<,1>的表达,影响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并发现本方低、中、高剂量组的作用各有侧重,而中剂量组效果最好.
  • 摘要:本研究以《金匮》治疗消渴病理法及相关论述为指导,并结合临床经验,研制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中药复方糖心康.通过链尿佐菌素加高脂饮食复制糖尿病心肌损伤模型,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糖尿病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及糖心康对其影响.本研究共筛选出Ratio值大于2或小于0.5的差异表达基因共392个,双点均一差异表达基因124个,表达稳定的管家基因87个.部分差异基因功能分析表明:在糖尿病状态下,Na+/K+ATP酶β1亚单位、细胞色素C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蛋白激酶ZPK、锌指蛋白、hnRNP等表达下调;醛糖还原酶、细胞凋亡激活剂CIDE-A、细胞色素4502C37等表达上调.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使心肌能量代谢及多元醇通路异常,给细胞、亚细胞结构造成损害.结果表明,糖心康可调节和改善上述基因的表达,可见中药复方防治糖尿病心肌损伤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实现的.从而在多基因水平上揭示了糖尿病心肌损伤相关基因及其功能与中药复方对该病多靶点的分子调控作用机制.为寻找防治糖尿病心肌损伤新药靶,筛选、开发具有特异性药物奠定了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清幽胃泰汤对脾虚沙土鼠感染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的除菌疗效及炎症变化.方法:采用国际标准菌株SS1灌喂利血平致脾虚沙土鼠,建立脾虚沙土鼠感染Hp动物模型,予以清幽胃泰汤常规剂量及双倍剂量,与丽珠胃三联及空白对照,检测各组胃粘膜Hp定植量、炎症程度及NO含量、NOS活性.结果:清幽胃泰汤常规剂量及双倍剂量与空白组比较均能有效清除Hp,改善粘膜炎症,胃粘膜NO含量、NOS活性显著下降,清幽胃泰汤常规剂量与双倍剂量二者比较无显著差异;与丽珠胃三联比较,清幽胃泰汤除菌效果弱于丽珠胃三联,粘膜炎症、胃粘膜NO含量、NOS活性与丽珠胃三联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清幽胃泰汤对脾虚沙土鼠感染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能有效清除Hp,改善粘膜炎症.
  • 摘要:目的:从细胞因子、自由基角度观察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法制备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结果:模型组的IL-1β、IL-4、SOD、MDA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显著降低IL-1、MDA含量,而提高IL-4、SOD含量(P<0.01).结论: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通过改善细胞因子、自由基水平而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治疗作用.
  • 摘要:合方是指两首可两首以上固有的方剂(经方或时方)相合组成的方剂,最早见于《伤寒论》.后世医家继承仲景合方思想,扩大了合方形成,不仅将经方与经方相合,而且还将经方与时方相合、时方与时方相合,用于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聂师在长期的《伤寒论》教学中对合方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此指导科研与临床.现仅就聂师运用合方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经验介绍如下: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乙状结肠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为腹泻、粘膜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与中医的久泄、久痢相近.聂师认为慢性结肠炎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与大肠,脾虚是其最基本病机,治疗上应该始终贯穿健脾益气大法.聂师常以健脾益气之四君子汤,或是与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痛泻要方相合,或是与疏肝解郁之四逆散相合,或是与寒温并用,和中降逆之半夏泻心汤相合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颇佳.
  • 摘要:吾师陈潮祖教授为全国著名老中医,师从医近五十年,素尊仲景,临床擅用经方,尤其对经方的配伍结构、加减运用,独具心得.师常用经方妙起沉疴,为展示师之独到经验,故我们选择择其中四例撰写成文,以商同道.
  • 摘要:所谓"水气"即水饮邪气.水气之形于外而为肿,或隐于内而为患者,皆可统称为水气病变.人体津液之生成、输布及排泄过程(即水液运化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相关藏府功能的失常,均可以致使水液停聚而变为水饮邪气.本文就水气病变的范畴、水液运化与水气的产生、及水气为患所致的各种主要病变的治疗原则分别作了概括性的论述.
  • 摘要:芍药甘草汤由芍药、甘草组成,二味等量,一酸一甘,相伍化阴,能缓急止痛.尤善治疗挛急性疼痛.挛急关乎筋脉,而筋主于肝.酸入肝,甘入脾,故该方尚能调和肝脾而愈诸证.本文强调,使用芍药甘草汤,一定要谨守病机,病证结合,并附经治案例加以说明.
  • 摘要:依汉·张仲景《伤寒论》107条"柴胡加桂枝龙牡汤"之法,自拟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应用于临床对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以及癔症、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论述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组方、功用、方解、加减及临床治验四则以供交流.
  • 摘要:仲景的六经学说是以阴阳理论为主导,以六经病证思维方法为核心的疾病辨证论治学说,它不仅具体指导了临床辨证论治,更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支持,即阴阳理论基础上的病证思维模式和多层次辨证论治.仲景对六经复杂化后的阴阳实质还原上承了《黄帝内经》的阴阳核心理论,其六经病证思维方法及三纲辨证论治又为后世医学研究开辟了领域,充分体现了仲景创立的中医学上第一个、也是至今为止最为完整、系统的六经方法论的重大意义.基于此,我们提出"确立六经学说的核心地位,始终贯彻以仲景学术思想为本、为仲景学术思想所用的主导原则,以六经学说构建仲景学术思想体系,并在其方法论的指导下对仲景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综合性研究"的发展战略,以推动仲景学术思想研究的深入进行.
  • 摘要:本文结合《内经》相关理论,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就"从藏治神"的理论渊源、仲景论治神志病的主要思想两方面分析,证明仲景很重视将神志病与五脏的病理生理机制相结合,从而使辨证更加准确,治疗更为有效,提示"从藏治神"在临床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领会运用.
  • 摘要:伤寒论《厥阴篇》为全书最难解读的一部分.古今医家对其注释意见歧出,莫衷一是.本问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以经解经"的方法,结合作者多年学习与临床的心得,做一系统的阐释.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厥阴病发病与病机.关于厥阴病发病特点,指出厥阴病的发病途径有二,一为外邪侵袭厥阴肝经;二为传变.关于厥阴病病机特点,指出厥阴病病机特点亦有二,一为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二者相互结合,互为因果,形成厥阴病变化多端的病机转归.第二部分重点讨论厥阴病病机转归.分为以肝经病变为主、以胃经病变为主、以脾经病变为主以及以胃热脾寒、上热下寒病机为主."死证"与"难治"为本篇两个重点范畴而与前四种病机关系密切,故单独提出讨论.第三部分为厥阴病病机转归条文分类表,将原篇有关条文归类列出,以便提纲挈领,把握其来龙去脉.
  • 摘要:本文试对张仲景任长沙太守的史实进行考证,认为传统观点即张仲景于建安七、八年(203~204年)间任长沙太守的可能性不足,既缺乏史料依据,又与当时社会形势、政治背景不符.而在本文中提出了另外两种可能性即仲景任长沙太守的时间为中平四年(187年)前或初平元年至建安三年(190~198年)间的某一时间.本文尤其支持后一种可能性,因为它最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现存仲景事迹的记载相符,也较圆满的解释了史书不载仲景事迹的疑惑.同时本文还对否定仲景曾任长沙太守的观点进行批驳,认为从现存文献资料、后汉至唐时的社会风气以及考古文物等证据来看,仲景任长沙太守是个不争的历史事实.
  • 摘要:《伤寒论》的"法"与"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今人通称之397法,将"证"与"法"混淆,与《伤寒论》原义不合;397法不仅存于六经病中,也存于"可"与"不可"中;元·王履以大力追踪397法之所在,仅得388法,少9法,其实此9法隐含于"太阳中""太阳下""阳明"三条子目小注中.
  • 摘要:本文作者指出,《伤寒论》或《金匮要略》中均未明确提出"郁"的概念.但就散在的条文加以分析,仲景无疑十分重视"郁"这一病机.仲景继承了《内经》治郁五法的思想.强调调达气机,祛除邪气,但他又十分重视补虚治郁.最为重要的是,在治疗上仲景不仅树立了处方用药的典范,还提供了辨证论治这一宝贵思想,一直指导着后世对郁证治疗的发展.
  • 摘要:将张仲景对痛证的辨治归纳为解表、散寒除湿、和解、表里双解、清热、涌吐、攻下、温补、通阳宣痹、行气、理血、安蛔、针刺、搐鼻等十四法.认为仲景辨治痛证,法度严谨,内容翔实,堪为后世医家治痛之典范.
  • 摘要:《本草纲目》对综合明以前名家用药的经验,已达十分完整的地步,故对理解《伤寒论》的病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分析了在《本草纲目》中栀子的气味主治的按述,已可谓阐尽无馁,足供研究《伤寒论》时佐证,并起到引导的作用.
  • 摘要:目的:介绍张仲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通利小便法.方法: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在重度黄疸及高危黄疸的治疗上,继承了仲景的通利学说,并大胆引入西药脱水药作为通利药物使用.结果: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了较好的退黄效果.结论:通利小便法是治疗黄疸的一种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栝蒌薤白汤防治肺纤维化作用及机理.方法:用平阳霉素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后,用药组每天灌胃栝蒌薤白汤,28d后处死,观察各组大鼠肺部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肺组织中TNF-α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肺泡炎及纤维化程度、肺组织中TNF-α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用药组(p<0.05).结论:栝蒌薤白汤能明显减轻平阳霉素所致的大鼠肺泡炎及纤维化程度,抑制肺组织中TNF-α过度表达.
  • 摘要:小柴胡汤、茵陈蒿汤、大黄、虫丸、黄芪建中汤四方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一系列临床疗效奇佳的经方.本研究从这四方和、清、消、补的治法出发,配合仲景肝病传脾的见解,各取以上四方主要药物,组成一首融仲景和、清、消、补四法于一方的合法方剂.实验采用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尾静脉联合注射制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进行ALT、AST、SOD、MDA、巨噬细胞吞噬能力、IFN-γ、IL-4等指标的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正常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正常,模型组各项指标检查明显出现异常,合法方大、小剂量治疗组、联苯双脂阳性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中剂量组效果显著,对不同指标作用效果不同.从而证实仲景和清消补合法方具有抗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和整体调节的特色,同时为合法治疗疑难疾病提供了一个思路.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甘草泻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单纯食管十二脂肠吻合术建立大鼠胃十二指肠混合反流模型,用甘草泻心汤予以治疗,观察动物一般状况、肉眼粘膜损伤程度、食管系数、食管MDA、GSH-PX、SOD含量的变化.结果:三方可以明显改善食管粘膜损伤程度,显著提高食管局部抗氧化能力.结论:甘草泻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摘要:《金匮》风引汤,条文虽与其他原文体例不同,但据考证,此方仍为仲景方.风引汤功能重镇潜阳,清热熄风.适合于中风病人具有肢体活动障碍、半身不遂、瘫痪或收引瘛疭,伴有发热或癫痫样症状者.因此可以治疗肝阳化风化热的脑出血、大脑、脊髓及神经之感染性病变.
  • 摘要:外治法是仲景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伤寒论》载113方,外治法计22处,《金匮要略》载方262方,外治方针34处,两书共计56处,占两书375方的14.9﹪.仲景论治,非独擅内治一法,而是同样重视外治法,因其具有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等特点.其内治有八法,外疗有七途;外治的类型、应用及其特点独具.外治剂既有导、坐、粉、散、又有熏、洗、丸.内治外治,殊途同归;内病外治,尤臻其妙.其外治应用方法甚多,针法、灸法、粉剂、熏、洗涤、导法、坐药、纳、灌(吹)、烙、导引、吐纳、摩.其特点外治类型多样,扩大用药范围,投药途径不同,药性直达病所.皮肤给药法,直肠给药法、阴道给药法、鼻窍给药法、耳窍给药法、舌下含药法、齿龋给药法.内治外治并行,外治以助药力.一法可治多病,多法用于一病,施治头面窍道,急救方法简便.洗涤外以通内,熏洗下以疗上.内外妇儿各科,皆可取法外治.仲景外治法、虽有一些被后世新法所替代,但大部分仍沿用至今.用蜜煎、导法开创了中医肠道给药的先河,给了后世极大的启迪.仲景外治丰富了中医外治的内容,至今仍有其指导意义.
  • 摘要:经方,汉代以前的方剂称经方.其说有三:1、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2、指《素问》、《灵枢》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3、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本文所论的经方,就是指的第三种.
  • 摘要:《金匮要略》津液代谢障碍类病证主要指书中痰饮、水气、咳嗽上气、及湿病等病篇的内容,因其皆为肺脾肾三焦所主的津液代谢出现障碍而致的病证,《金匮要略》在该类病证的辨与治方面呈现出规律性的思路,即各病辨、治各有重点,又互有活法联系.本文即试图揭示这种规律思路.
  • 摘要:本文分析了张仲景的小建中汤、理中汤的药物功效及所对应的条文,并与后世四君子汤比较,认为:小建中汤和理中汤在用药特点上,前者重用甘味药,偏于甘润:后者重用汉阳药,偏于温燥.其病机特点,小建中汤证偏于脾气之阴虚,证侯上偏于热象;而理中汤证信于脾气之阳虚,证候偏寒象,但理中汤证又突出了气机升降紊乱,这又充分说明了脾气之阳在脾气化中的动力与主导作用.以方测证,以证推理,深刻体现了脾气包括脾阴脾阳二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作为五藏之一的脾气亦应包括牌阴牌阳两个方面,既然脾气包括脾阴脾阳,所以临床上脾气虚当包括阴阳虚损两个方面,若脾气虚而无热象和寒象,是脾气之阴阳俱虚而又相对平衡,四君子汤证便是;若出现热象或寒象,则是由于脾阴、脾阳在虚损程度上的差别而出现的偏颇,偏于阴虚者出现热象,小建中汤证便是;偏于阳虚者出现寒象,理中汤证便是,这些方证的历验有效是对理论的有力反证.仲景对气分阴阳理论的认同与发挥,在其它方面也有体现,如调补肾阴肾以恢复肾气的金匮肾气丸即是.就脏于而言,脏气包括脏阴脏阳,如脾气包括脾阴脾阳、肾气包括肾阴肾阳等等.阴阳互根互用,共同维持着脏气的生理机能,而仲景建中法、理中法及平调肾气法的创建即是对这一理论的最好印证.
  • 摘要:本文探讨使用后现代主义史学研究方法进行仲景学说医史、文献以及理论研究的可能性,认为知识考古学和系谱学,可能会给仲景学说研究带来全新的面貌--一些工人的常识将被否定,一些被"掩盖"的知识、思想将会被"解放",最终仲景学说的知识系谱将会建立.
  • 摘要:历代医家研究《伤寒杂病论》者颇多,本文作者综各代医家研究之成,讨论了编纂《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的必要性以及内容.
  • 摘要:本文对疑难病证三例,在辨证基础上,应用仲景经方加减,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例1为患者延误治疗而引起脓胸发作,虽用大量抗炎等治疗,但控制不理想,见咳喘不得卧等证,辨证属肺痈,(痰热阻肺型)故加用大柴胡汤配合抽脓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好转出院.例2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经用西药治疗1月后控制不理想,经辨证为脾肾两虚,兼下焦湿热,故用金肾气丸改汤,加上黄芪,石韦等20余天,病情逐渐改善,水肿蛋白尿消失,用丸药巩固治疗,一年未复发.例3为服药过量,引起胸闷憋气,咳嗽等症状加重,西药对证治疗加重3天,故以中医治疗,辨证与郁证有关,用四逆散加减,药用四剂症状消失,随访三月未复发.从3例良效,提示仲景的经典名方,只要方证相符,"有是证用是方","抓主证"的学术思想的正确性,至于疗效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 摘要:本文分别从六经病的三个阶段,即六经发病的"传"、六经为病的"转属"、六经病差的"劳复",讨论了《伤寒论》的恒动辨证观,以说明动态辨证思维是六经辨证的特色,亦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特色.
  • 摘要:甘麦大枣汤,原方出自《金匮要略》,由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要组成.主治"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的脏躁.方中小麦为君药,养心气而和肝气,配以甘草大枣益心脾和中缓急.因为其临床表现和病机与现代医学的精神障碍有像类似之处.故现代医家常用该方治之并获良效.本文近五年来该方在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以及未来展望作一综述.
  • 摘要:伤寒热病过程中,仲景不但重视救阳,而且重视救阴,创制的存津护液治疗法则,开创了养阴的先河.在整个伤寒六经辩证中都贯穿着存津护液的治疗思想.无论是辩证过程或是疾病的转规,仲景无处不重视阴液的细微变化,巧妙地将存津护液与其它治疗法则揉为一体,灵活的运用于六经之中.本文探讨了仲景在六经辩证中的十二种存津护液的治疗方法.
  • 摘要:经方指伤寒金匮方,历年来一直倍受医家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之处不同于其他医书,有人认为伤寒方治疗外感病,金匮方治疗杂病,也不尽然,只要辨证明确,完全可以不拘泥于这种说法.
  • 摘要:咳喘之证,临床常见,临床治疗方法各异,但总的离不开寒、热、虚、实四字,二千年前促景师祖就此问题,提出了诸多治法,大致归纳如下十个方面.运用于临床,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摘要:在《伤寒论》的研究中,人们对文中一些术语,如"伤寒""六经"等一直存有歧义.本文指出《伤寒论》中的"伤寒"既包括狭义伤寒,又包括广义伤寒,是由于感邪的时间、地域、体质不同而出现不同证候."六经"并非指经络而言,是仲景以阴阳、表里为纲,对人体进行区分,将人体分为六大区.
  • 摘要:笔者以六经辨证,方药结合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颇见功效.临床体会有四:㈠《伤寒论》是疾病总论,其诊病方法是六经辨证,所以六经辨证能合百病.㈡方证辨证和药证辨证既是六经辨证的基本要素和原则,又是六经辨证系统的最高成就.㈢腹诊法,言之有征,验之不忒,颇具操作性,对辨认方证有重要意义.㈣内治外治紧密结合,是整体性治疗的重要手段,笔者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再结合针灸、正脊等外治法,常获意外疗效.现举数例病案如下,以供参考.一、太阳太阴合病:胡女,40岁,本桂枝新加汤方意用之,并以药艾条熏灸上脘、中脘、至阳等穴区,持续治疗三个月而愈.二、少阳病:包女,42岁,本小柴胡汤、小陷胸汤、苓桂术甘汤方意用之,并用正脊手法纠正偏歪的第三、第四颈椎棘突.先后服药两个余月,而诸症痊愈.三、阳明少阴合病:林男,40岁,本栀子豉汤、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方意用之,后以柴芍六君子汤化裁调治,并嘱其自我按压至阳、足三里、内关等穴,坚持治疗两个月后,一切安好.四、太阴病:泮男,45岁,拟黄芪建中汤加味,并随症化裁服三个多月则愈.五、少阴病:徐男,40岁,本黄连阿胶汤合麦门冬汤方意用之,连服80日而诸症痊愈.六、厥阴太阴合病:王女,62岁,本吴茱萸合理中汤方意而投之,后转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理中汤方意而用之,连服60剂,诸症一一消失.
  • 摘要:古人云"阴虚则盗汗",余认为也不尽然,临床中也有阳虚证盗汗.阴虚证盗汗与阳虚证盗汗同有夜间睡后汗出,但病症不同,治法有别.阴虚证盗汗:患者夜间睡后身热汗出,量微味咸,心烦口干,唇、舌、甲如妆,脉象细数等.治宜用滋阴补肾之"六味地黄丸(汤)"治之,因肾阴乃人体诸阴之本,通过补肾阴能调理各脏腑之阴.阳虚证盗汗:患者夜间睡后汗出,以头颈汗多,汗后肌肤冷凉,并伴有舌淡胖嫩,边有齿痕等阳虚证候.治宜用温补肾阳之"金匦肾气丸(汤)"治之.因肾阳乃人体诸阳之本,通过补肾阳能调理各脏腑之阳.阳虚盗汗的病机是:因夜间是阳气尺,阴气盛,此间阳虚之体阴更盛,阴盛至极时,便逼入阴之阳外浮,但阳越虚寐越深,故在昏昏嗜睡中,虚阳上越时蒸津外泄,导致阳虚也盗汗.阳虚盗汗止汗之法有别,不能一概以夜间睡后汗出为阴虚盗汗而补阴唉!
  • 摘要:⒈目的:长寿与生活惯病的预防已成为21世纪的现代医疗的重点研究课题.随之,传统医学和相辅、代替医疗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传统医学、相辅、代替医疗的改善未病人的不定愁诉、调整身心的机能失调、预防疾病、提高自然治愈率的效果已被世界所瞩目.「金匮要略」当中也论述了治未病的临床意义与瘀血的重要性."治未病"是指早期治在未成为器質性病变的"已病"之前的機能病变的"未病",可以得到完全治愈的效果之意.西医学的"未病"是指疾病的未形成阶段(临床前期),把模糊不清的机能症状(所谓不定愁)作为主体.日本传统医学认为这种病变多与瘀血有关.中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就认识到瘀血在临床上的重要性.认为:"瘀血可致百病".关于瘀血的原因,中国、日本虽然有诸种学说,但至今也没有被完全解明.我们从「古典的再创造和再构造」的观点出发,对于瘀血的诸种学说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讨论,得出:瘀血是与生活习惯、生活形态、精神因素、身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紧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复杂的机能病变.在此、我们为了科学的解明「金匮要略」的未病与瘀血的古典概念、从中西医结合医学(统合医疗)、计量医学的立场出发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讨论.⒉对象、方法对象:具有不定愁诉的健康人151名,其中男性:88名(平均年龄:36.4岁);女性:63名(平均年龄:35岁).方法:根据我们所设定的假说、进行瘀血诊断与生活习惯有关的调查、身体的检查(身长·体重·体脂肪率·BMI),血常检查,生化学检查,免疫机能检查.分析方法:用计量医学的分析方法将瘀血诊断和生活习惯有关的调查以及西医检查的测定值作为数据,使用Statview-J5.0软件进行处理,然后进行一般统计、相关分析以及平方试验检定、多变量分析(因素分析).⒊结果3.1 相关分析结果得出:瘀血得分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9变数),西医检查(18变数)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值.这个结果可以说明:瘀血得分可以作为瘀血的体质倾向,身心的健康度,心理紧张状态,生活习惯,生活形态,西医检查,免疫机能的综合指标、并证明了瘀血与未病阶段(机能和病变)有着密切的相关性.3.2 瘀血得分和统计学的有意义的29变数作为入力数据进行了因素分析.瘀血的因素分析结果,可以抽出固有值1以上,寄与率48.4﹪的4个因素.第一因素是:瘀血的体质倾向.第二因素是:生活习惯.第三因素是:血液动力学的异常与脏器相关.第四因素是:血液的粘弹性、并证明以上4个因素均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3.3 通过结合传统医学的诊断情报和西医学的情报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得出:中西医结合的新的证可以成为传统医学关联因子和西医学关联因子的多重结构.4.结论通过运用中西医结合医学,计量医学的分析方法,把自今为止在「金匮要略」和实际临床中认为"模糊不清的机能症候群(机能病态)"是瘀血的概念置换为科学的概念,从而解明了治未病与瘀血的关系.可以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客观化的基本方针的「古典的再创造与再构造」方面、沿着医学古典的创造性的解释其边缘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
  • 摘要:目的:血观察下瘀血汤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大鼠血糖、24小时尿蛋白、血清NO、血清及肾组织匀浆SOD和MDDA.初步提示瘀血汤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链脲菌素糖尿病大鼠模型,用下淤血汤干预,比较各组血糖、24小时尿蛋白、血清NO、血清及肾组织匀浆SOD和MDA的变化.结果:瘀血汤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血糖、24小时尿蛋白、血清NO、血清及肾组织匀浆SOD和MDA.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瘀血汤可以通过降低血糖、增加SOD的活性及NO来保护肾脏,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 摘要: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临床学科.它立足于社区,向个人和家庭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于一体的连续、方便而经济的、以人为中心的基本医疗服务.世界上全科医学已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医学,具有许多全科医学的特点,品读《金匮》中全科医学的预防思想源于《内经》,其预防疾病的方法:合理膳食,顺应环境,房室适度,有病早治等等……具有现实意义.
  • 摘要:《伤寒论》方多用大枣,在全部112方中,用大枣者40方,使用率在40﹪以上.大枣既是一味常用药物,也是一种寻常食品,故它的药用意义往往不易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作者在研读《伤寒论》体会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及实验室研究中获得的认识,旁征相关科学文献,谈谈《伤寒论》方中大枣的药用意义.
  • 摘要:《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施治原则,有着丰富的双向调节思想.本文对《伤寒杂病论》双向调节的理论、实验及临床三方面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综述及讨论.⑴理论研究:仲景治病的许多法则是通过双向调节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仲景创立了如此卓有成效的方剂,是从疾病的多层次、病理的多向交叉出发,立足于整体反映出来的"证",进行多向环节的调节,体现出系统论的观点;⑵实验研究:国内外学者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成果对《伤寒杂病论》双向调节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主要集中在对《伤寒杂病论》的某些代表方、常用方的药理研究,介绍了桂枝汤、芍药甘草汤、大承气汤、五苓散、炙甘草汤、半夏泻心汤等方剂的实验研究成果;⑶临床研究:介绍了近年来临床研究较为深入的仲景方.最后讨论了《伤寒杂病论》双向调节研究的不足: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实验研究多限于传统理论公认的少数方剂,缺乏广度和深度,因而较难形成相对较系统的理论.并提出就理论研究而言,应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古典学说、中医各家学说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中医理论上探索、充实双向调节的内涵;实验研究应充分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成果,首先加大对传统理论认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方剂的实验研究力度,扩大研究范围,阐明药物疗效的物质基础和生理生化过程,才是双向调节作用机制研究的关键所在;临床研究应遵循循证医学的精神,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和要求,强调研究医学文献获取信息,强调系统分析、综合集成,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并最终正确指导临床决策.
  • 摘要:张仲景著《伤寒论》创立辨证论治诊疗体系,而其具体地辨证之法则是在发展《内经》六经分证理论的基础上,先对患病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按照三阴三阳进行六病分类,再以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和病因甚至卫气营血、三焦等为基点,对其进而做证候的归纳和辨别,并以之为论治用药之前提,从而确立了中医药临床诊疗的千古规范,亦建构完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堪为万世圣人.
  • 摘要:《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代表著作,其中《伤寒论》以六经为纲,主要针对外感病而立论:《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为纲,主要讨论内伤杂病的治疗.但对某一症状的辨证论治尚缺乏系统性,相同症状由于产生机理不同而散见于不同篇章中.本文归纳了仲景治疗眩晕的十两个方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葵子茯苓散、小柴胡汤、大承气汤、茵陈蒿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干姜汤、真武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并对其逐一进行辨析,分析其病机及症状特点,以期对临床辨证有所指导.
  • 摘要:桂枝自古就是中药中的一味要药.例如,《伤寒论》112方中有38个方子用到桂枝既显示桂枝在经方中的重要性,又因为绝大多数经方现今在临床中仍被广泛应用而突显桂枝的有效性.为了能更好的理解桂枝的功用,就有必要认真研究桂枝在诸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中的经典应用.本文研究桂枝在这两部著作中的应用.
  • 摘要:小柴胡汤,作为六经辨证少阳之主方、和法之代表,因其主治病症之多、适用病种之广,故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然而,其主治与功效中所蕴含的丰富精义,却着实令人深思.笔者试就各家之说,择其中较具独立性和代表性的观点,作了扼要分类与解析.
  • 摘要:桂枝麻黄各半汤见于《伤寒论》第23条,系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麻黄、杏仁、甘草组成.原方主治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表邪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症.因病情介于表实与表虚之间,若仅用桂枝汤治疗,则碍于表郁无汗,仅用麻黄汤,又恐出汗过多,故仲景特立桂枝麻黄各半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开表发汗,因势利导.笔者临证根据仲景立方旨意,认为桂枝麻黄各半汤具有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等功用,用于治疗产后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病窦综合征等外感及内伤杂病,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读仲景书贵在得其组方治病之"心"以为临床之用.鳖甲煎丸为张仲景治疗疟母之方,以《神农本草经》对方中用药的药性论述为依据,剖析鳖甲煎丸的组方法度,发现方中以桂枝汤、柴胡汤、承气汤的基本骨架组成"逐外邪"药组;以若干动物性破瘀药、植物性活血药与利水化痰药,构成:"消痰瘀"药组;以人参、阿胶调补气血,以扶正气.其"逐外邪、消痰瘀、扶正气"的组方法度,不仅适用于治疗疟母,而且是治疗多种"原因不明"或病因复杂的顽难病证的重要原则.后世医家所倡的"久病入络"病机理论,"久病治络"的治疗原则,就是在鳖甲煎丸"逐外邪、消痰瘀、扶正气"理念启示下,在不限于疟母的若干顽难重证的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 摘要:中国的一部兵书叫《三十六计》,讲的是对战争的谋略.然而在今天,三十六计不仅用于军事,而且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于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中医省疾问病,也善于讲究谋略,在浩瀚的中国医籍中,蕴涵着丰富的治疗韬略,它是中国古代医家治病疗疾的经验结晶.总结这些治略,无疑对中医临床大有裨益.《伤寒论》乃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其中的治病智谋深邃博大,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余在《伤寒论》的教研活动中,不仅体会出该书是集中医治则、治法之大成,而且发现其在组方、用药和煎服等方面,都包含着睿智的计谋,后来形成的兵法"三十六计"在《伤寒论》中都能体现出来.余兹举借刀杀人、打草惊蛇、擒贼擒王、釜底抽薪、远交近攻、假道伐虢等六计,以飨读者,得窥仲景谋略之一斑.
  • 摘要:和法是中医的治疗大法之一.和法的含义与"和"字的本义密切相关,"和"的哲学范畴奠定了中医对"和"的认识基础,即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阴阳对应和谐地运动,达到不偏不倚,中和达道,才能生命不息.和法的理论缘起于《内经》,具体应用始于《伤寒杂病论》.金代成无已明确提出"和解少阳",使得和法作为治法获得了独立性.后世医家多依从成氏之说,"和解少阳"法成为"和法"的核心组成部分.明代张介宾提出"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之说,并初步对和方进行了系统化整理.清代程国彭正式确立了和法作为"医门八法"之一的地位,戴天章对和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由此奠定了我们今日对和法的认识.和法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仍不够明确,造成现代医家的认识不一.本文从其源流出发,提出和法的立法原则在于同时解决多方面的矛盾,以尽快恢复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具体可分为和解法和调和法.其组方原则以阴阳互配、相反相成为要点,以桂枝汤和小柴胡汤作为代表方.和法适用于证情相对较轻缓而复杂的病证.和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复杂性,最能反映中医的治疗特色,对于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复杂的致病因素导致的各类疾病,必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摘要:《金匮》杂病诸证中,阳气阻遏或受损、乃至虚弱的病理变化并不少见.对此类病证,仲景分缓急、别轻重进行调治.凡阴寒病邪偏盛,病情表现较急者,以祛逐阴寒病邪为先,意在迅速通阳、护阳,用药常以辛温(热)刚燥,药力峻猛之品为主.此法可分为:①祛风散寒、除湿利水、通达卫阳:适宜于外感风寒湿或水气、痰饮浸淫肌腠皮下,致恶寒、无汗、身体疼重或浮肿等,常用药有麻黄、桂枝、炮附子、生姜、防已、茯苓.若兼卫阳不足,则加黄芪、白术、炙甘草.②散寒除湿利水,运脾阳、通胃阳:此为痰饮、水气、寒湿困阻脾阳而设,常见眩晕、背冷如掌大、身体沉重冷痛、四肢不温、呕吐、哕逆等症状.每用生姜(或干姜)、茯苓、泽泻、防已、半夏,并配桂枝、白术.③涤痰宽胸、振奋心阳:若阴寒凝滞、水饮凌心,兼心阳不足,致心阳阻遏,引起心悸、胸闷气塞,甚至胸背痛,惊狂、卧起不安等症状,则常用栝蒌实、半夏、蜀漆,并配薤白、白酒、桂枝.④逐寒破阴,温复肾阳:若肾阳虚衰,阴寒极盛,症见呕吐下利、四肢厥冷、微热、神萎,则用生附子、干姜.若肾阳虽虚但尚无外脱之势,而以阴寒水饮等邪偏盛,并有心、脾阳虚,则取炮附子或兼乌头,再配细辛、蜀椒、干姜、半夏之类.对以脾、肾阳气虚弱为主,阴寒病邪较轻,病情不甚急的病症,则温补并用,用药润燥相济,意在和缓补阳,又不至于化燥生热.此法可分为:①甘温柔润扶脾阳:适用于脾阳虚弱为主,里寒不甚者,常用胶饴、炙甘草、黄芪、人参等.②温燥滋润补肾阳:适宜于肾阳不足为主,阴寒轻微者.即取少量温燥的炮附子、桂枝,配以多量滋润的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既使肾阳得补,又不至偏亢.由此可见,通阳复阳之方不宜久服,而扶阳养阳之方则可长用.
  • 摘要: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关于"胸、心痛、短气"病症的脉、证及治疗记载,而作者对天然药物进行开发和应用,探讨其对抗血小板其凝集、抑制血液凝固以及促进纤溶作用,并通过筛选实验对有活血作用的方剂进行了癌症诱发的抑制作用实验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四十余年有关百合病的研究资料,从病名、病因病机、治则、现代研究等方面对百合病进行概要论述;旨在阐明百合病的因机证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经方在临床的应用,以及对杂病辨证的指导意义,为百合病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 摘要: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精神的列举,说明"脏腑辨证"是能够直接体现于疗效的《伤寒论》诸证之辨的关键,"脏腑辨证"思想是《伤寒论》诊疗思维的核心,而《伤寒论》"方证辨证"则是"脏腑辨证"的表现形式和高经阶段,从而提出应将《伤寒论》"方证辨证"思维熔入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教学之中的观点.
  • 摘要:运用作者研究的中医运气学说电脑应用系统及中医运气学说系统工程的研究两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并结合历史与现代临床资料,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进行了本年天候、气候、物候、病候、症候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认为该病属于中医传染性热病之时气疫毒范畴,并对治则法则、预防法则、气味用药法则等涉及中医药防治中的几个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提出个人认识,强调正本清源,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医运气学说的科学研究,发挥中医药这一独特优势,为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做出应有的贡献.
  • 摘要:本观察依据仲景治痞半夏泻心肠等的煎服法再煎取三升"浓缩药汁",减少饮水量的启示,并据《内经》胃肠"更满更虚"运动,后世"胃肠抵抗疗法"等,对182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11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在均采用辨证论治、饮食定时定量基础上,分为粗食组(进食米饭、蔬菜、水果等固体食物,少饮或不饮汤水)95例和软食组(进食稀饮、面条、牛奶、果汁等半流质、流质饮食)87例,观察其对慢性胃炎康复和复发的影响.观察半年,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证实:粗食组慢性胃炎康复率显著优于软食组;其慢性胃炎复发率,粗食组也显著低于软食组.这对慢性胃炎患者日常饮食(除进食时间、食量、品种、性质等外)的形态选择,有重要意义.表明:目前普遍对慢性胃炎患者医嘱:选食易消化软食、流质饮食是不恰当的.
  • 摘要:本文通过《伤寒论》中有关类似肝炎病症候的证治条文,从专病的自身发展规律,对传统的"误治"、"传变"说,提出了新的见解.在分型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专病的微观检测指标比较,发现不同证型的微观指标,各有其本身的特点.进而提出中医现代辨证研究,该"病"和"证"结合,找出动态规律,充实客观指标,使之更臻完善.
  • 摘要:现代医学之糖尿病属于的中医消渴病,与五脏病变均有密切的关系,而仲景方证中对以五脏之变所致消渴症状及治疗多有阐述,临证应用时应根据脏腑病变特点加以辨证,清心、润肺、健脾、柔肝、补肾灵活选方用药,而不必拘泥于专门论治消渴的专方专药.
  • 摘要:所谓的否定性病情资料是指中医临床诊断过程中,某些症状或某些阴性资料,对于某些病或证的诊断具有否定意义.否定性病情资料对于病证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在仲景学术中,存在大量的否定性病情资料例如不呕、不渴、无热等等在临床辨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 摘要:能食,指饮食尚可获或饮食量多,语见《伤寒论》.张仲景在辨证时,常将能食作为鉴别某些疾病的依据之一.食欲是指进食的要求和对进食的欣快感觉,食量是指实际的进食量;包括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询问患者的食欲与食量,对于判断病体脾胃功能的强弱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有重要意义.
  • 摘要:"杂病"原义指什么?是与"伤寒"相对的概念吗?本文辨析了相关概念并指出,杂病原义是指罗列在一起不同的病症,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约定俗成的概念是作为所有非外感病,所有内伤性病症的总称.
  • 摘要:目的:从磷脂酶A<,2>(PLA<,2>)活性及其相关炎症介质途径研究复方茯苓甘草汤防治常压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理.方法:3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氧组和低氧加复方茯苓甘草汤治疗组.右心导管法测定大鼠肺动脉压(mPAP),计算右心肥大指数,微量滴定法检测血浆、肺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PLA<,2>活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及BALF中血栓素B<,2>(TXB<,2>)、6-酮-并列腺素(6-keto-PGF<,1α>)活性.结果:连续低氧3周后大鼠mPAP、右心肥大指数、血浆、肺匀浆及BALF中PLA<,2>活性、TXB<,2>、6-keto-PGF<,1α>含量显著增加,6-keto-PGF<,1α>活性下降.复方茯苓甘草汤可有效逆转上述改变.结论:复方茯苓甘草汤可通过抑制PLA<,2>及其炎症介质途径到防治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
  • 摘要:糖尿病性心肌病作为一种特发性、独立存在的心脏病,是近年通过尸检发现的.心肌纤维化是其重要的病理改变.我们通过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模型的研究,从糖代谢和组织学角度探讨其生化和病理形态学改变,以及益气养阴化瘀法的治疗作用.研究结果显示:⑴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血糖持续增高,糖心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⑵糖心康对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有明显地改善心功能的作用.⑶通过光镜、电镜观察糖尿病大鼠心肌的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证实:糖心康有减轻心肌损伤,抑制心肌间质胶原的深积,改善心肌的病理形态及超微结构证实:糖心康有减轻心肌损伤,抑制心肌间质胶原的沉积,改善心室重构,恢复心功能的作用,因而,对防治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积极意义.笔者认为,糖尿病性心肌以气阴两虚兼血瘀为多见,益气养阴化瘀法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
  • 摘要:《伤寒论》中有11个条文论及"手足温","手足温"当属何经的症状?其病机如何?由于"手足温"出现的语言环境不同,历代医家对其解释亦各不相同.综观《伤寒论》对"手足温"的描述,不难领悟,仲师所述的"手足温"不是描述单一的症状,而是假借"手足温"用来阐述辨阳热多少和阴阳消长的一种方法.
  • 摘要:为更好的发挥经方的临床疗效进而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在《伤寒论》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手段对《伤寒论》中方剂在剂型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对传统经方剂型的挖掘、改革和创新,以期把一些疗效好的经方,制成用量小、见效快、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和贮藏等优点的现代化剂型的剂型,使其充分发挥临床疗效和社会效益.实验结果显示方剂中各组分的有效成分在胶囊剂中的含量均高于汤剂.由此可见,将经方汤剂用现代化手段改为现代剂型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
  • 摘要:介绍当代名医刘渡舟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半夏泻心汤证病因、病机、病位及辨证要点.2,半夏泻心汤临床常用药量.3,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应用.4,古今合方及《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规律.5,刘渡舟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的门诊病例三则.
  • 摘要:临床以为主,经方与经方合方,或经方与时方合方,治疗,疗效满意.本文选病案3例,用半夏泻心汤合用理中汤,半夏泻心汤合用藿香正气汤,半夏泻心汤合用金铃子散,分别治疗慢性肠炎(泄泻)和慢性胃炎(胃脘痛),收到满意的疗效,说明经方的活用能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阐述仲景桂枝茯苓丸之本意为缓下其癥,祛瘀安胎,临床不仅可用于妊娠之后癥积害胎,胎元不固者,凡屡孕屡坠,常法治疗效果不佳,有瘀血征象者均可使用.若用于消癥散积,有病重药轻之嫌,须增强活血化瘀力量,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麻黄汤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能,是解表的主方.凡属寒邪束表,寒邪袭肺,寒凝不通之证,皆可运用.表证即在肌表的证候,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是"恶寒",治法是发汗解表.表证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和其他证候相兼出现,但不存在其他表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