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01年中国磷肥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学术讨论会
2001年中国磷肥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学术讨论会

2001年中国磷肥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学术讨论会

  • 召开年:2001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01-11-20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会议文集:2001年中国磷肥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我国耕地面积不可能有大的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化肥投入,提高作物单产是满足粮食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业结构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经济作物和果、菜、茶、桑的种植面积将不断增加,农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如林业、草业、水产业,以及饲料加工业等也将得到发展,这些因素都会对未来我国化肥需求产生重大影响。综合分析这些因素,科学准确地对我国化肥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做出预测,对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化肥的生产和使用现状,阐述了我国化肥预测的依据,浅谈了我国化肥需求的预测。
  • 摘要: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到世界贸易组织(WTO),经过长达近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入世”问题终于画上了句号。在谈判中充满了限制与反限制、保护与反保护、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入世”既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良机,又使得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入世”坚持的原则,阐述了“入世”后农业的应对措施,探讨了“入世”对肥料的影响和对策。
  • 摘要:磷是作物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受成土母质、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北方历来为全国的重点缺磷地区,农田耕地土壤缺磷面积约占75%以上。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基本明确了当时我国北方地区土壤缺磷严重,制约着作物增产。此后全国大规模施用磷肥,土壤磷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部分地区土壤磷素平衡出现盈余。近年来土壤养分状况的系统研究和大量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我国北方土壤磷素仍然是继N之后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从农业的持续发展出发,仍需高度重视合理施用磷肥问题,以提高肥效,培肥土壤。本文汇总了北方协作组几年来有关磷肥的研究成果,对北方土壤磷素状况、磷肥的合理施用,以及肥效进行分析。
  • 摘要:土壤—作物系统中氮磷钾肥料养分间的交互作用广泛存在。本文对磷酸二氢钙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受氮钾肥施用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磷酸二氢钙施入土壤中培养1天后,乌栅土93%、潮土70%以及红壤99%以上的外源磷即变为非水溶态,3种土壤Olsen-P增加值占施入磷的比例在培养1天后的土样中分别为50%、85%和35%。施用硫酸铵和氯化钾使3种土壤中的水溶性磷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石灰性潮土中硫酸铵降低水溶性磷的效应大于氯化钾,红壤中氯化钾的效应大于硫酸铵,而乌栅土中两种肥料共施比单施一种使水溶性磷下降更多。硫酸铵与磷肥共施使乌栅土和潮土有效磷下降,但使红壤有效磷呈上升趋势,单施钾也使红壤中有效磷呈上升趋势。阴阳离子作用的比较研究表明,施氮较施钾能更大幅度地抑制施磷条件下乌栅土中水溶性磷,其中既有阳离子,也可能有阴离子的作用,而潮土中施氮肥较钾肥使水溶性磷大幅下降主要与铵钾阳离子有关,红壤中氯化钾较硫酸铵能更大幅度地降低水溶性磷含量,则主要是阴离子作用的差异。
  • 摘要: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它存在于植物的一切活细胞内。磷参与植物的能量转化、光合作用、糖分和淀粉的分解、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及性状的代间遗传等。众多的研究结果指出,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磷是作物生产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之一,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低;磷素被铁铝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固定。为此,研究不同耕作制中土壤磷素状况及磷肥效应,对于提高磷肥效益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种植结构及分布,阐述了不同耕作制土壤中磷素的状况,浅谈了磷肥效应。
  • 摘要:中国农业中施用无机磷素有着久远的历史。很久以前我国云南省的农民在生产中发现:一种类似土的物质,施在荞麦上可以增产。农民把这种“土”称作荞土。后来知道这实际上是当地风化的磷矿。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无机磷肥的施用,而且这个历史是非常有科学意义的。因为云南是我国磷矿贮量最多的省份,一些土壤又缺乏磷素,加上荞麦是我国已知的利用磷矿能力最强的作物之一。就这样云南的农民在很久以前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有效利用磷矿粉的三大因素(磷矿、土壤和作物)结合起来,成功地开创了中国无机磷肥的施用历史。本文对中国农田施磷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中国磷肥的消费和土壤磷素的积累,阐述了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水平的变化和现状估计,浅谈了关于我国磷肥需要量的估计,探讨了农田磷素和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摘要:我国国产磷肥以低浓度的单一磷肥普通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为主,近年来高浓度磷肥和磷复肥发展很快,磷肥的自给率已达70%左右。加上每年进口大量氮磷二元复合肥(磷酸铵)和三元复混肥,磷肥用量又有增加,氮磷比例逐渐趋于合理,农田磷的投入(包括有机肥中的磷)大于产出。从全国各地土壤磷素的测定看,有积累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逐年提高,农田磷素的循环和平衡,总体上处于良性状况。但是,磷肥的施用量和氮磷比例不确切,这是须要搞清的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上随着氮、钾肥用量的增加,磷肥的需求量和适宜的氮磷比例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以我国1980-1999年的化肥生产、进口和施用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参考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对我国磷肥用量和氮磷比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前(1949年),中国除台湾省有基隆与高雄两座普通过磷酸钙(以下简称普钙或SSP)厂(年生产能力3万吨)外,大陆没有磷肥工业。磷肥施用量也很少,最高年用量(1937年)也只有4187吨普钙。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创建磷肥工业。20世纪50年代,首先以发展普钙为主。1958年,建成了南京(40万吨/年)和太原(20万吨/年)两座粒状普钙工厂。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在全国已有普钙厂400多个,达到或大于20万吨/年的厂有20多家;此外,还有一大批5万~10万吨级的小普钙厂。普钙年产量在360万吨P2O5左右,占磷肥产量的55%。本文介绍了中国磷肥工业的现状,阐述了中国磷肥工业发展的趋势。
  • 摘要:磷是一切生命的必需元素。在人体中,磷(P)是数量居第二位的矿质养分。人体中80%的磷结合于骨骼和牙齿中,磷占人体矿质元素总量的20%,其余的磷遍布于人体细胞的脂肪、蛋白质、糖类、酶和无机盐中。此外,磷存在于基础遗传结构DNA、RNA和基因中,并通过ATP和ADP参与每一种生物过程中能量的产生、运输和储存活动。在植物中,需要磷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功能、基因转移和再生。一旦深知磷与生命的重要关系,就能清楚地理解“没有磷就没有细胞,没有植物,没有粮食。没有充足的磷就会有大量的饥荒”。本文介绍了缺磷的诊断和影响,分析了磷的有效性,阐述了磷的需要,浅谈了确定磷的需要,提出了面对的挑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