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七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第七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第七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4-10-10

主办单位:广东省科协;香港工程师学会;澳门工程师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产业升级和空间优化成为城镇群地区跨越发展门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研究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一项全新、紧迫的科学问题.文章从空间视角切入,提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定量分析了珠江三角洲不同产业的城镇空间响应强度时空特征,探讨了城镇空间响应强度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内在关系.根据第二、第三产业的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将珠三角各县(区)划分为一致响应型、偏R2(第二产业发展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响应型和偏R3(第三产业发展的城镇空间响应系数)响应型.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区域政策和制度是影响珠三角城镇空间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工业化进程越快,城镇空间响应强度越强.在不同工业化阶段,要采取差异化的调控措施,把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镇空间优化相结合,建立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澳门是全球人口高密度的城市之一,匮乏的土地资源和高密度开发加剧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压力,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本文从澳门的现状问题入手,以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为依托,探讨高密度背景下城市绿色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提出澳门需构建完善的绿色网络结构,保护现有大型中心控制区,开拓道路绿道和水岸绿廊,完善绿色通道连接度;重点增加高密度城区内部的小型绿色场地.通过规划组织"绿网+绿道+绿块"的绿地系统,引导澳门空间形态的良性发展.
  • 摘要:园林城市正在走向城市群的区域性集聚.从城市群发展水平、综合管理、生态绿化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5个方面构建了园林城市群潜力评估体系,通过与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等主要城市群的比较研究发现:在综合管理水平、生态绿化建设以及节能减排上高于其他3个城市群,处于领先水平;在城市群发展水平上仅次于长三角城市群,有较高的潜力基础;在环境保护上潜力水平较低,尤其是环境治理和卫生设施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综合来看,珠三角园林城市群的建设潜力水平最高,最有条件建设成为第一个国家园林城市群.
  • 摘要: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运村选址于广州新城,使研究探讨多年的广州新城的规划发展问题再次受到业界和广州市政府的极大关注.本文从重大事件与城市发展的角度,阐述亚运村规划建设对广州新城规划控制区规划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并就后亚运时代广州新城规划控制区的目标定位和空间布局问题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可以延伸亚运村组团式模块,形成新城北部高尚住区发展带、利用亚运村配套设施形成SOD开发模式,推动新城中心区发展。
  • 摘要: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构建了广东省生活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量化模型,将广东省生活能源碳排放分解为包括人口城乡结构、能源价格在内的共8种因素的影响,以探索广东省生活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1年广东省生活能源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电力消费是生活能源碳排放的第一大排放源.研究期间,居民生活水平是生活能源碳排放增加的第一促进因素,其次为居民用能水平.能源价格是生活能源碳排放增加的第一抑制因素,其次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广东省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倡导居民适度消费、绿色出行、运用市场价格机制合理调控居民能源消费量、优化生活能源结构和城乡结构等方面着手,实现居民生活碳减排.
  • 摘要:化石燃料燃烧作为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人为因素之一,其碳排放效率及影响因素一直被各界学者所关注.然而,作为改变产业布局并间接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的土地利用结构,却常常在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研究中被忽略.因此,本文以快速城市化且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广东省为研究对象,在估算2005-2008年全省21个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选取人口数量、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作为非能源消费投入指标,碳排放强度即单位面积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作为能源消费的投入指标,以GDP产值为产出指标,采用指标选取相对较为灵活的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计算面板数据的Malmquist指数综合评价各市在研究期间碳排放的效率及差异,并以2008年数据为例测算全省各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为优化各市土地利用结构和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提供实证依据.
  • 摘要:本文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方法,梳理了建筑碳排放的基础组成,讨论了建筑碳排放的基本层次、枝叶问题以及碳排放核算方法等问题.在考察广东省建筑材料与能耗特点基础上,分析了广东省碳排放的特点,并基于不同阶段的碳排放比例,给出了广东省各类建筑的碳排放估算量.最后,提出了广东省低碳建筑评价的建议和基本框架.
  • 摘要:纺织印染行业是用水及废水排放大户,其废水处理及回用越来越重要.常规的印染废水处理方法是物化法与生化法的结合,可将印染废水经处理后达到COD小于100mg/L的排放标准.采用臭氧-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工艺,可以进一步将废水的COD值降到40mg/L以下,处理后水可回用于一些对无机盐等杂质不敏感的工序.为了进一步提高处理后废水的利用率,再对经深度处理后的水,通过反渗透膜(R0)处理,RO的淡水COD可降到5mg/L以下,但浓水的COD仍高达100mg/L左右,且含有大量的无机盐.本研究利用化学氧化法结合石灰苏打软化法,将浓水的COD也脱除到30mg/L以下,同时也脱除了浓水的硬度,生成软盐水,并将软盐水回用到印染的染色工序,既节约了用水,大幅度减少了浓水的排放,又回用了废水中的盐,从而实现印染行业的节能减排.
  • 摘要:针对中小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利用问题和交通问题,提出了通过公交走廊规划来引导城市发展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思路是:明确公交走廊,保障公交路权,倡导用地围绕公交走廊呈梯度式混合开发.以清远市为对象进行了案例研究,提出以C02减排量作为效益评价指标,并提出了相应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显示:公交走廊规划和公交引导发展可带来重大的节能减排直接效益和相关间接效益.
  • 摘要:中国古人满意的生态环境和千百年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是理想环境模式的原型,它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文化深处.以深圳为例探讨了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如何基于理想环境特征原型,从自身的自然山水和城市文化、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人的幸福感提升等方面去实现城市快速转型和理想城市构建,回归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根本职能.
  • 摘要:本文通过银川宁东煤化工基地综合办公楼呼吸式双层幕墙工程的实践,总结了严寒风沙地区金字塔建筑双层呼吸幕墙在消防设计、清洁设计、维修安全系统、除尘设计、降噪、防雷、除雪和伸缩缝等部位和系统中关键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摘要:中国具有丰富的绿道建设思想和杰出的范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传统规划设计理论指引下,基于珠三角的自然生态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重新布局和挖掘中国原始绿道,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以山、林、江、海为要素,形成"两环、两带、三核、网状廊道"的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框架,并以此串联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营造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珠三角"区域绿网".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绿"道"之路,勇于担当时代先行者角色,构建中国特色的理想栖居生活.
  • 摘要:珠江三角洲历经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乡发展也领先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珠江三角洲绿道作为慢行交通的一种,其规划设计与建设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新时代下,为加快广东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旨在通过对绿道中慢行交通的规划设计方法了解与分析,以及结合绿道规划中慢行交通建设的实际效果,试图探寻绿道规划方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 摘要:区域可达性提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可达性分析成为评估交通网络建设效益及制定决策的重要研究内容.针对传统可达性分析模型的弊端,本文采用模拟精度更高的矢量—栅格集成法,对比厦深高铁开通前后广东省东部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分析高铁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程度和空间分布,探讨厦深高铁对研究区域不同层面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厦深高铁显著提升区域交通可达性,但不同站点间提升程度有所差异;高铁对区域可达性影响具有显著的隧道效应,可达性的变化空间分布表现为"岛状"或"带状"格局;厦深高铁对区域交通可达性的公平性和区域产业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高铁对中小站点地区发展的刺激作用将是长期的过程.
  • 摘要:依据2012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方面的数据,构建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学中耦合协调度函数建模法,定量分析了广东省珠三角外围粤东、粤西和粤北12个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各市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的发展程度各异,省内不同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一半城市处于协调发展阶段.根据各城市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1)经济发展落后于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地区,包括河源市、梅州市、云浮市、汕尾市等,未来在城市发展中重点要促进该类地区人口和产业等要素的集聚.2)经济发展较快但区域差距扩大地区,包括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韶关市和清远市,该地区未来城市发展重点要提高中心城市人口的承载力,吸引人口和经济要素同步集聚;同时培育市域副中心,形成新的增长极,扶持县域经济的发展.3)经济发展较快而生态环境保护滞后地区,包括汕头市、揭阳市和潮州市,该地区未来城市发展要重点加强建设区域性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优化已经发展的城镇地区发展空间.
  • 摘要:土地城市化在中国快速而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支撑与制约角色越来越明显,但目前对土地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框架依然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土地城市化率的概念与测度方法,并确定其阈值.以中国656个城市的城区为研究单元,以2000年和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基本数据,采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城市化率、城市土地扩展面积和城市土地扩展速度分别评价了中国城市的土地城市化规模、水平、绝对进程和相对进程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分析了九大类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对土地城市化进程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中国城市总体土地城市化率提高近一倍,由"金字塔式"等级分布逐渐转为"钥匙式"的分布格局.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较大,但城区面积更大,使其土地城市化率的数值较低;②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群的城市土地扩展面积最大,呈现出行政等级式分异和空间集聚式分异的空间格局.城市土地扩展速度呈现出沿海城市群与其他城市分异的空间格局.规模越大的城市,土地城市化进程越明显;③近10年来中国土地城市化进程的两大核心用地增长类型是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规模越大的城市,工业用地增长的驱动作用越显著.中西部地区和中小规模城市以居住用地增长为核心,沿海城市群和重要交通轴线城市以工业用地增长为主.
  • 摘要:土壤分类是土壤遥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利用广东省219个村镇稻田的土壤样本,首先获取土壤样本在350-2500nm光谱,采用S-G平滑滤波,之后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rithm,GA)提取光谱特征,作为支持向量机分类(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输入,分别进行了土纲、亚纲、土类三个级别的土壤分类.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土壤分类级别下,铁氧化物在650-710nm,900nm附近的光谱特征区间、羟基矿物在2207-2237nm和2377-2397nm的吸收区间均被作为分类特征变量;(2)随着土壤类型的细分,特征光谱变量逐渐增多,有机质等的一些敏感波段被选入,土纲和亚纲下分类精度接近67%左右,土类级分类精度稍低为58.67%.利用遗传算法提取光谱特征,并进行支持向量机分类在土壤分类中具有一定优势.
  • 摘要:本文以广州市南沙区为研究案例,利用2000、2006和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分析了2000-2010年研究区景观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定量评估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研究区的生态风险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城市化过程使研究区的景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2000年到2006年,建设用地高速扩张,而耕地则大幅减少,各景观类型的分离度、破碎度增加.2006年到2010年期间变化态势趋缓;区域生态风险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2000年生态风险水平最低,2006年和2000年相比有显著增加,2010年则和2006年的生态风险程度基本持平.水体、耕地对区域生态风险的贡献率较大,耕地锐减是区域生态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区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规划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 摘要:大珠江三角区域有五个主要的机场,分别是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及珠海机场.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顾问报告,大珠江三角区域的旅客人数将在2030年增长到3.87亿,货运量将达到18万吨.大珠三角区域的机场必须扩建,以应付不断增长的航空交通量.本文探讨了香港国际机场的成长和环境政策,根据环境影响和环境安全性的需要不断更新调整能源管理的策略,提高了能源利用的效率,应用创新理念来管理能源,并例举了国外某些著名机场的能源管理的现状,包括成田机场、希斯罗机场、法兰克福机场等,指出必须适应当前气候变化的大趋势,用创新的理念,包括建筑结构、管理方式及新设备的运用等来建设低碳环保的机场。
  • 摘要:2010年广州成功举办了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广州举办亚运会是个良好的契机,延续了自80年代中广州制订并经由国务院批核落实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计划.其后于2000年,此计划再经补充及修订,成为《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在此框架下,广州开展了其城市改造与优化的建设过程,也推动了自1990至2000年代的一个建设高峰期,使广州完成了一个「三年一小变、五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经历.藉2010年举办亚运会,广州亦将过往的规划建设作个更具体的调整,将过去因时代差异而未有考虑的因素,适时地作出优化和更新,使广州市的改造上了一个新阶梯.本文回顾自90年代中期至今,广州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尤以在旧城范围内的一些代表性建设项目.这些建设包括大型基建、交通/地下铁路建设、旧城改造活化、市容改善及环境优化、治水排污、经济民生市政建设,及打造广州城市新轴线等工作的进展.
  • 摘要:发展林下经济是实现广东山区经济绿色增长,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出路.但由于地形、市场、管理、技术等原因,广东山区林下经济仍未得到大力发展.本文从林下经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内涵出发,分析了广东山区发展林下经济的困境,然后对林下经济的效益、广东山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认为,走适合广东山区的林下经济发展路径,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目的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广东山区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天生自然和资源优势、发展模式和市场需求转变的经济拉力、政策鼓励等有利条件,最后,本文尝试从发展模式、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探索广东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路径,指出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挖掘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潜力。
  • 摘要:河口水域的水体交换与水体环境变化密切相关.针对港珠澳大桥对珠江河口水体交换的影响,本文建立了贴体曲线坐标系下的二维珠江河口水流数学模型,并采用纯隐格式的混合有限分析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离散和求解.在对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对大桥工程建成前后伶仃洋水域的污染物输运扩散和水体交换的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大桥工程建成后,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内伶仃洋主潮汐通道上的虎门水道及西槽部分水域的水体交换,但削弱了包括西滩、铜鼓、香港机场及暗士顿水道等其他水域与外海的水体交换能力;港珠澳大桥工程总体上减缓了伶仃洋水域与外海的水体交换能力.
  • 摘要:广州市机动车保有量随经济发展而迅速增长,广州市相关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来控制机动车排放.本研究系统建立了2005年和2010年的广州市机动车排放清单,可以看出与2005年机动车年排放量相比,广州市2010年CO、THC、NOx和PM10的年排放量分别削减了11.0%、19.6%、9.8%和27.2%.2010年相对于2005年的减排效果除了来自期间实施的排放标准加严、油品质量改善、摩托车区域禁行等措施外,还有来自广州举办2010年亚运会期间实施的临时交通管制措施的贡献.
  • 摘要:城市气候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城市化的发展结果影响城市区域气候,城市区域气候又会反作用于城市发展.过去岭南城市的空间布局均是在遵循岭南气候的前提下逐渐形成和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大量城市的规模剧增、建筑密度加大、高度不断被提升,在给城市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岭南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湿热气候区,从气候角度入手建设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显得更加紧迫.本文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索了与岭南气候特点相适应的城市空间营造策略,并借助ArcGIS、CFD(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等分析软件分析城市街区密度与量体形态,评价建成后城市环境的生态性能,为城市设计方案提供参考指引.
  • 摘要:本文利用激光雷达在广州地区一次严重灰霾过程进行探测,并反演气溶胶消光系数及退偏比,分析边界层结构演变对气溶胶消光系数廓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主要在1.5km以下.发生灰霾天气时,霾层达到在lkm,午后可达1.5km,发生严重灰霾天气时,霾层只有500m.气溶胶消光系数随高度分布在清洁过程中呈线性递减,标高为1490m,在灰霾过程中呈指数递减,标高为789.5m.从气溶胶消光系数廓线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演边界层结构的演变.气溶胶消光系数在残留层顶出现极大值.气溶胶退偏比有明显的日变化,白天的退偏比比夜间的高,午后出现峰值.该次过程气溶胶的退偏比小于0.2.本地气溶胶廓线只有在清洁过程时与elterman廓线接近.
  • 摘要:建设"美丽乡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施"美丽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内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但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可供借鉴的经验尚欠缺,存在不少误区.农业遗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增城市拥有大批珍贵的农业遗产,主要体现在:古村落数量多,乡村文化景观价值较高;农业物产富饶,具备厚实的历史文化积淀;节日习俗与民间文艺极具地方特色.增城应当充分发掘农业遗产价值,为美丽乡村建设植入"灵魂",建议:以线带面,以绿道为引擎,建设旅游乡村;选取重点,申报农业文化遗产,建设文化乡村;产业支撑,"农业-旅游-文化-商贸"融合共进,建设富足乡村;持续发展,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建设低碳乡村.
  • 摘要:广东省惠东县通过发展冬种作物马铃薯,改变了过去纯水稻的单一生产结构,变双季稻为"水稻-水稻-马铃薯"(稻-稻-薯)结构.本文利用物候变化与农作物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有对应关系的规律,提出基于多时相物候NDVI特征进行南方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提取方法.选用一年中7个不同时期的Landsat ETM影像,计算NDVI值后将其合成为时间序列数据.把实地测量样本点的NDVI时序特征曲线作为参考曲线,使用光谱角度匹配(SAM)方法构建每个像元的NDVI时序特征曲线与特征参考曲线的相似度,通过确定相似度阈值提取广东省惠东县的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所提取的惠东县各镇马铃薯面积与统计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提取精度为80.88%.总体的提取精度较高,在种植总面积大,分布集中的地方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 摘要:棉签生产业是珠江三角洲轻工业的代表,棉签有着巨大的需求量,但其影响却常常被忽视,棉签无论从日常生活、医疗器械还是工业生产方面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应用领域广泛,材质形状多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低碳环保观念的提升,绿色制造以及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提出了对一次性产品的绿色生产的新思路,为新型绿色棉签的实施提供了策略依据,应用绿色制造科技对棉签的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进行了分析和改进,其目的是在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到报废的生命周期中,减小生产流程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生产效率,应用绿色制造模型对棉签的生产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根据分析得到最终合理的改进建议,本设计的核心价值并不局限于具化的实物,更多的价值应该体现于这样一种设计方法—用耐用品尽可能的替代一次性产品,进而减少浪费与污染。相同的设计理念可以运用在更多的消耗品上,例如由木头制造的一次性冰棍棒,牙签等。
  • 摘要:环境保护是绿色工程的一个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来保护环境是责任.经常有废弃的酒瓶在垃圾场被发现,造成环境污染.在本文中,采用Cradle to Cradle(摇篮到摇篮)的方法,对酒瓶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产品的原料、制造、包装、客户使用、回收及再制造.针对于现有酒瓶的绿色设计,提出采用可回收材料的想法,在制造过程中减少能源的消耗和节省更多的储存空间.新的设计采用环保塑料包装,不仅提高了运输包装的可重复使用性,同时也降低了制造成本.新的设计采用再生酒瓶来制造「绿色」酒瓶.对新设计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价表明,新的绿色设计方法可以在制造过程中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潜在影响.与此同时,新设计的最优效益是减少矿产资源的消耗率以及减少污染气体排放(如:SO2、NO2和特定物质).
  • 摘要:当前,广东以往经济发展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经济增长的竞争力正在弱化,主要是体现在广东区域经济的"鸟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远比江苏严重,"双翅"太小升力不足,尤其是粤西沿海地区湛江的雷州半岛海洋经济还是停留在原始的粗放型状态;其二,广东直面南海,然而还感觉停留在80-90年代珠三角、粤港澳、泛珠三角的层面,在维护和开发南海的主声音却主要来源于海南省的三沙市;其三,广东湛江徐闻海安港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三面环海,是大陆通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各国航线最短的港口.然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博览会等商贸活动几乎被广西南宁"独领风骚","北部湾经济圈"到广东就无形了.因此广东省面临着"1+2"的问题,即一个"鸟结构"不合理和二个 "被边缘化"的问题.广东要想继续充当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必须打造湛江徐闻新的增长极;面向南海对接海南三沙,广东应争当"南海大开发的排头兵";面对东南亚创建"中国-东盟合作第二个桥头堡"-振兴湛江徐闻海安已迫在眉睫.
  • 摘要:为促造公交优先、以人为本的交通策略,澳门特区政府在2007年宣布落实第一期轻轨的建设并以此作为澳门中长期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核心,与步行系统、巴士及的士相辅相成,构建一个现代化,便捷及环保的公共交通系统.澳门轻轨除了本身的特性如全自动无人驾驶、便捷可靠、节能环保及无障碍出行外,还可以藉着吸引使用其他运具的乘客而导致降低对人力资源及道路交通的需求,提昇综合居民生活素质而达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011年3月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确立了横琴开发、区域合作规划等重点,同时"十二·五"规划明确支持澳门打造"世界旅进休闲中心".随着自《纲要》颁布以来区域融合的遥一步深化发展,区域跨界交通将成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澳门整体陆路交通政策2010-2020》中明确澳门的公共交通网络将以轻轨为主轴、巴士和的士为基础、行人系统为辅助的发展方向.建设中的澳门轻轨一期由北面的关闸至氹仔岛的北安码头,结合规划中轻轨二期、以及远期线路,将可构建能覆盖澳氹大部分地区的轻轨「双壤双轴」网络的布局,网络运接各主要出入境口岸和综合交通枢纽,使促进可持续发展、区域融合和提高居民生活质素.而在2009年公布的澳门轻轨兴建方案中更为区域融合在规划设计及系统容量上作出了考虑及配合,及后于2011年确定的行车物料及系统供应商后,各项细部设计亦得以确认,当中的设计亦同样考虑了绿色交通的元素.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探讨澳门绿色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的关保,并集中在作为澳门区域及内部的主干绿色交通系统在这方面的考虑.
  • 摘要:区域供冷系统(DCS系统)是香港政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愿景而采取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系统被用于香港启德发展项目和其他一些新的发展项目中.笔者认为通过使用DCS系统,所服务的区域内不同建筑多元化的冷负荷需求得以满足,从而优化装机容量及更好的利用空间.DCS系统不仅能够节约空间、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同时也能够大幅提高系统的效能,从而达到理想的投资成本效益.虽然如此,关于DCS系统的使用目前仍然存在不少挑战,并针对面临的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主要集中体现在土地使用、设计、冷凝水排放、监测系统、环保、制度规范等等。
  • 摘要:太古集团坚信可持续发展不等于减少利润,而是争取创新、增长和提升效益的良机。公司的最终目标是令旗下营运公司对环境的净影响减至零。太古公司在二零零六年建造了其首座于香港达至建筑环境评估法(BEAM-Building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优良评级的办公楼,并在其后于香港及中国内地的新建筑项目致力达至分别「BEAM」白金评级及能源与环境设计认证(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金级认证.二零一零年,太古公司于中国河南省漯河开始营运其首间达致「LEED」白金级评的分装瓶厂.太古公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最终目标是令旗下营运公司对环境的净影响减至零.本文将用真实例子来展示太古公司如何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策略、执行上的挑战和如何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集团制定了通过「减省」、「再用」和「补充」以达致环境总计零影响目标的初步计划.计划的概念是在内部尽可能「减省」和「再用」物资,而剩余的影响则通过「补充」措施抵销,例如以支持第三方的项目或集团投资以补充消耗的资源.在各个环境相关议题,太古公司都跟据「减省」、「再用」和「补充」的概念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方案,并正制定一套计算方法以量化不同环境资源在公司间流通.为提高集团的整体能源效率,太古公司更成立了一个能源委员会,记录能源效率的最佳常规并将它们发展成内部守则,促进自我评估,并于跨公司的能源审计识别了港币二佰万元的节能潜力.太古公司亦于二零一二年设立了碳排放服务台,以评估碳抵销额的产生和投资机会.二零一三年,太古公司设立了每年二千万英镑的可持续发展基金,资助具有优异可持续发展价值但回报率较低的项目.
  • 摘要: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以问卷调查等形式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城市居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素重要程度和感知程度的差异,以期理顺城市规划内在体系,构建正确而又合理的城市规划导向系统.通过研究得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7个因素: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城市生活质量、城市制度秩序、城市教育与医疗、城市交通和城市资源,其中感知的重要性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城市资源、制度秩序、教育医疗四方面.城市居民在城市经济问题、城市生活质量、制度秩序和教育医疗的感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城市环境、城市资源、城市交通上的感知差异不明显,在城市环境的认知较为一致.最突出的差别还反映在规划者和非规划者在对可持续城市发展因子的理解和认识上.
  • 摘要:现今城市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范围从应对现代城市化的压力到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系统服务.但最大挑战将是应对气候变化.目前的趋势是设计低碳城市.最终这意味着在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公共交通、能源和建筑领域将采取现代和环境友好方式.AECOM公司研发的可持续系统整合模型((The 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ed Model,SSIM)是围绕交通、能源、水务、建筑技术、社会文化资产、生态和碳足迹等核心主题有机构成,并涉及利用建模和成本效益分析技术等多步骤过程.模型输出的是一个合理并有说服力的整体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碳减排战略.通过模型,开发人员可以优化最终可持续发展计划的环保价值,最大限度地减少获取收益所需成本、发展低碳战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新社区的示范效应.
  • 摘要:全球化深入发展下的城市伙伴关系打破了城市所在空间地域的限制,让城市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为充分和相对自由的配置市场资源,并且共同分享经验、利益以及承担责任与风险.本文结合多元城市伙伴关系中成员组合国际化、合作议题专门化、参与主体多元化、支撑平台信息化的新趋势,从城市合作动因的角度出发,总结及探讨了经济竞合发展、资源整合利用和设施共建共享等三种城市伙伴关系,并以广东省内的城市合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粤港澳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提出建立市际飞地合作区、市际邻接合作区、市际流域合作区三类地区作为合作的空间载体,实施弹性化治理,促进城市个体更好的融入全球化网络发展,实现区域优势资源的高效整合.
  • 摘要:顺德的产业发展基本上是依据市场需求自下而上自由发展起来的,带有明显的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特点.因而具有集群式、产业联动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共同成长、专业市场发动、一镇多产业共同发展等特点.产业的良好发展使顺德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城镇化发展基础.但是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城市升级转型迫在眉睫.顺德作为一个已有产业基础宏厚、产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政府要关注并协调好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作好长远和总体规划,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从"以业兴城"到"以城促业"的重大转变.
  • 摘要: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乳源瑶族自治县、阳山县、连州市三县(市)交汇处,涉及乳源县大桥镇、洛阳镇,阳山县秤架镇,连州市星子镇,湖南宜章县东风乡等5个乡镇50多个自然村。保护区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当地市、乡镇政府、林场(林业局)、森林公园和与保护区毗邻地区群众的某些方面和利益。本文以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总结了在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和和谐社区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为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社区建设是自然保护区永恒的主题,在开展社区共管和和谐社区建设方面,需要“严控红线,以人为本”,以保护为前提,探讨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适应性经营,争取国家、省、市政府及国内外相关环保组织的资金支持,扶持一批具有可持续潜力的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同时,加强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和沟通,建立自然资源保护长效机制,推动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立法及施行,通过切实开展工作,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潜移默化的移植到大众的心中,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 摘要:社会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改造这个社会的整个创造性的生产活动.船舶制造业在这场生态革命中如何转型?2011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新船设计能效指数(EEDI)和船舶能效管理计划(SEEMP)两项规则,IMO的环保新规则为世界造船业指引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产业转型的时机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在转型低碳生产的大潮中必将迎来船舶企业的大洗牌,如何成功的融入低碳理念到生产经营中将成为船舶企业发展与生存的关键.文章通过对船舶制造现实生产中的存在于管理活动,产品设计定位,产品原材料供应,产品工序及船舶融资等问题的陈述,综合国内的地区的船舶节能产业的积极探索和国外汽车行业及节能融资产业的成熟模式,论述低碳生产在船舶制造业的应用能提高的船舶企业竞争力.
  • 摘要:改革开放后,广东省粗放式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带来了土地资源的大量超前消耗.可新增建设用地不足,迫使增长方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以旧城改造为主的存量用地再开发成为重要方式,而涉及多方利益的容积率成为焦点.一方面,应从经济角度设定容积率的最低标准,避免补偿投入过大、缺乏投资动力;另一方面,应结合交通承载能力,避免容积率设置过高,带来超过道路负荷的交通流,导致城市交通状况恶化.针对上述要求,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土地经济与道路交通承载力的容积率区间计算模型,通过编写相应的GIS软件平台程序模块,实现容积率区间的自动量化计算.同时以《韶关市主城区旧城改造规划》为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与应用.
  •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倡导人本生活态的呼声越来越高,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愈发重视,并以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关键抓手,所谓生态补偿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本身的补偿;二类是对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大活动的补偿;三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发展机会的个人或者集体的补偿,即“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受益”。碳交易是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设计的一种市场机制,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对碳排放权的交易。碳交易即为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手段之一,广东碳交易试点对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具有积极影响.本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结合广东经济发展以及广东碳交易的现状与特点,探讨广东碳交易对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的正面作用.同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鼓励政府更合理的使用碳收入,进一步完善广东碳交易市场,解决生态补偿在实践中难以量化以及缺乏操作可行性等问题,同时提高社会对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意识,鼓励全民参与减排.
  • 摘要:目前容纳10所大学人驻的广州大学城,是我国最大的大学城。它以其宏伟的规模、日益完善的硬件设施和服务体系,吸引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广州大学城也存在一些需要持续关注和改善的方面,比如,城中高校资源消耗量大、,能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城中高校能否采取相关措施,杜绝不合理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将切实关系到广州大学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某大学率先颁布的节能政策,就是对高校搬人广州大学城后,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师生树立“节能、爱能”的环境道德,来保护日益紧张的水电能源,本文首先试从环环境道德发挥作用有两种机制: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道德他律是基础,道德自律是根本.一切德育工作,都要努力促使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针对广州大学城某大学的节能政策,试从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出发,进行分析佐证,指出其成功与局限之处,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该大学节能政策的建议,要继续完善节能政策中的道德他律内容、强化道德自律的功能,不断推动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促进广州大学城实现可持续发展.
  •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使珠三角成为了全球主要的城市群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在规划协调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逐步演化.打造珠三角以广佛、珠澳和港深三大都市区为核心的"A"字形城镇空间结构为历次珠三角协调发展规划的主要意向,而市场推动下自发形成的格局则逐渐背离这一构想.政府的区域治理与市场规律的耦合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如何把握市场规律进而配套合理的治理措施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视角,梳理"资本三次循环"和相对应的尺度重构是如何塑造珠三角城镇空间格局的,判断珠三角在资本循环中所处的阶段以及在此阶段空间格局演化的迹象和趋势,进而对治理途经给出合理的建议.发现珠三角经历了以制造业发展为主的资本第一重循环和以新城建设为表征的第二次循环.这两重循环已经使(大)珠三角区域空间格局由改革开放前广州的"一枝独大"演变到"港深"与"广佛"的两极化发展.如今,在以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资本第三重循环阶段,既有迹象已显示出两大都市协作区的雏形:环伶仃洋湾区以港深为核心以知识和资本为主导的都市协作区和以广佛为核心的都市协作区.
  • 摘要:城市更新作为激发城市活力和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的主要途径已经受到规划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现有的规划编制体系缺乏对城市更新的系统关注.根据规划实践,本文作者分析新的城市更新规划形式—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重要作用,梳理与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的内在联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角色定位作出判断,并在文章最后,提出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的几点建议:协调多方利益,体现双向的“互动、协商型”规划;组织编制年度实施报告,实行滚动编制机制刚性和弹性相结合,加强弹性指标研究;加强环境容量和公共设施供给容量研引导城市发展;多部门协调,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摘要:生态城市规划产生的是蓝图,生态城市理念是设计蓝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工具.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经济困境,通过分析东方传统和谐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生态发展智慧和中国生态城市现状,借鉴不丹的"国民幸福总值"和泰国的"足够经济"中体现的生态智慧,讨论了对珠三角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若干启示:生态城市要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活力,通过提供大量绿色就业机会,让城市的经济增长与城市自然负荷脱钩发展.生态城市经济应适度发展,避免产生生态泡沫.生态城市的发展观应由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转变为促进人民福利增长,促使人民的幸福增长与物质增长脱钩发展,使城市发展的目的是创造条件让所有公民都获得幸福.
  • 摘要: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对古建筑的保护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低碳生产方式.作者结合某古建筑物旧址工程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移位前对上部结构的临时性加固、托换结构体系与轨道结构体系施工、平移及顶升施工、平移过程中的偏位纠正.对整个移位过程进行了全程实时监控,确保了移位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移位就位后将建筑物与新基础可靠连接,对墙体裂缝进行了修补,提高了建筑物的耐久性.
  • 摘要:目前作为景观都市主义集大成者的珠三角绿道网已经实现全面贯通,初步完成了预期的首年任务.而在珠三角绿道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珠三角绿道网生态容量的计算,发现只有进行珠三角三级绿道网络构建,实现城市和社区绿道网的合理规划布局、棕地再利用、不同功能组团转换,才能将珠三角绿道网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强烈的现代化需求、密集的人类活动、快速的结构性增长和高物耗、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对城市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也正在以正反馈形式发展.针对广州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从规划的角度,探讨广州城市城市生态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实践建议: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度、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上采取控制城市规模、设置生态红线、优化产业布局和明确城市定位等几项措施。
  •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方针指引下,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带动整个中国经济起飞的三大引擎之一.作为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地的"世界工厂",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导致经济与环境不协调发展.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何实现该地区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和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是该地区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从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来看,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过度依赖资源的投入和环境的牺牲,同时区域内的企业普遍缺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这些因素导致该地区制造业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在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导致外部需求下降的背景下,从绿色技术创新的角度对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新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为该地区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建议:加强环境监测,完善企业的环保工作、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摆脱粗放增长,推广集约利用土地的方式、鼓励企业创新,优化高新技术产业。
  • 摘要: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目前学术界在研究人口与植被覆盖问题时,对于引起人类活动变化的人口发展因素仍缺乏关注.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市的人口和植被NDVI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总量增长对植被覆盖变化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工业就业人口的增长加剧了这种影响,而人口城镇化发展、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的改善则相对减缓了这种影响.相应地,我国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快人口城镇化、建立绿化保障制度、推广绿化新技术、优化人口就业结构、培育公民绿化环保意识等.
  • 摘要: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视角通过把人与非人的、物质的和社会的要素并置在行动者网络内,为地理学家审视"空间"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工具,在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应用日益增多.本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遗产地为研究对象,使用ANT研究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从偏僻乡野向世界遗产地的空间生产的过程.研究发现,开平碉楼与村落的行动者主要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国家各级政府、开平碉楼与村落专项基金会、旅游企业、旅游者、华侨业主、当地业主、其他非业主居民和开平碉楼与村落环境.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处区域的经济衰落呈现出的行动者集体的问题是行动者转译原因,也是开平碉楼空间再生产的起点;申遗与旅游开发成为行动者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的过程,也同时阐述了空间再生产过程机理,由部分业主对网络提出的异议则指涉了新的空间再生产.
  • 摘要:近年来,随着"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和"产业转移"等政策的实施,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正面临着重污染工业企业关闭和搬迁问题,城市出现大量工业遗留和遗弃场地.这些受污染的工业场地多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另外,工业污染场地的延迟再开发,会产生生活环境变差、就业机会减少、甚至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社会影响.所以,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严重威胁着城市人居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阻碍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面对工业污染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国家及部分地方政府已针对污染场地的管理、修复及其再开发颁布了诸多文件和技术规范标准.然而,由于工业场地类型的多样性和环境管理学科的交叉性,中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完善.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经过20-30年的发展已经在工业污染场地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不仅在环境管理中体现了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理念,而且还立足本国实际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污染场地的责任主体,实现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同时还建立了各自的污染场地治理优先名录,实现了污染场地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本文鉴于对这些经验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就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提出了现阶段亟须解决的两大问题.首先,制定工业污染场地管理的专门法律,明确污染场地的责任主体.我国现有的与污染场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都比较笼统地提出了污染场地的利益相关方,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和威慑力的责任追究条款.对于我国这样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水平不均衡的国家来说,通过地方法律法规的建立明确污染场地的责任主体是一个重要的尝试.其次,构建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系统.我国城市工业污染场地涉及诸多工业行业、污染类型繁多复杂.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工业污染场地进行排查、建立优先污染场地名录是构建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系统的重要内容.此外,我国现有的土壤质量标准和场地评估规范仍存在诸多缺陷,无法满足当前国家城市工业污染场地的管理需要.所以,完善场地评估的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将为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提供基础性保障.本文的论述和观点可为我国工业企业关停或搬迁遗留地的决策管理和污染场地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 摘要:珠三角区域绿道在国内率先起步,经过一年多的宣传、建设和体验,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也已逐步彰显,但管理、运营和维护的重要性也立刻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并采用案例归纳研究方法,在借鉴美国绿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珠三角绿道管理的三种主要的模式:公共机构管理模式、市场化经营模式和群众参与运营模式.研究表明:绿道作为公益性事业,要建立珠三角绿道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各种力量相互配合"的策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区域调控与协作的管理机制和"分阶段、分主体、相互融合"的职能分工体系,逐步完成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参与到全民绿道的建设管理机制,以实现绿道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基于广东英德古拱桥状况的调查,对各镇街现存古拱桥的分布情况,各石拱桥的名称、年代、跨度、长宽高、材料、类型以及保护级别进行统计,分析英德古拱桥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古拱桥的保护不仅以建筑单体的外观、材料等客观为对象,也包涵了古拱桥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等内在价值,及使当地居民对地方产生整体的认同、依附与归属感的历史文脉价值。因此,尽可能的保存古拱桥原有的使用功能、地域特征、历史风貌、空间布局及周边的水文自然环境等历史人文特色,赋予古桥新的活力,展示古桥的纪念性、艺术性、科学性、历史性、社会文化性等多层意义,才能使具有英德特色的古拱桥历史、人文、艺术、技术等价值代代流传。
  • 摘要:采用GPD、GEV和Pearson-Ⅵ型三种概率分布模型对比分析珠江三角洲18个城市短时强降水的概率分布,主要结论如下:1)经AD、PPCC、RMSE和Q统计值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GPD模型普遍优于GEV和P-Ⅵ型,反映超限量阈值法更适用于观测年限较短站点的极端水文气象事件的设计分位值推算;2)花都、广州、新会、恩平、顺德、中山、珠海、深圳8个城市GPD模型的形态参数表明短时强降水出现概率高,且推算的设计降水大于GEV和P-Ⅵ相应设计值;3)参考相关"短时临近降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珠江三角洲2年一遇短时强降水雨强可达特大暴雨级别.
  • 摘要:应用广东省酸雨监测网络2002-2013年的监测结果分析了广东省近年酸雨频率与降水pH的变化特征,同时应用2000-2012年的广东省环境统计公报分析了SO2的年排放量及其与酸雨的关系.结果表明广东省中部与北部酸雨频率较高,但2006年以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的酸雨频率有较明显的下降,特别是粤东、粤西与珠三角.2002-2006年广东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pH低于4.7,为重酸雨区,随后全省降水pH普遍上升,到2013年全省已不存在重酸雨区,粤东与粤西大部分地区已为非酸雨区.广东省酸雨变化特征与SO2年排放量基本一致.粤北的清远市近三年酸雨污染有所恶化,韶关市的酸雨在十多年内变化也不大,这两个粤北城市呈现与其它城市不一致的酸雨特征.
  • 摘要:根据2005-2010年广州市的水文水质资料、土地利用资料以及相关统计资料,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等方法,对广州市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广州市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727.43×108、853.70×108、683.61×108、849.29×108、664.28×108、804.07 × 108亿元·a-1,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波动式变化趋势;各类型水生态服务价值所占比例在年际间变化不大,总体表现为:蓄水>水供给>水产品>旅游>调节洪水>水质净化>水力发电>航运>输沙;研究期间,广州市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4.54%、14.47%、9.97%、10.61%、7.66%、7.90%,远高于中国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广州市年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年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密切相关(r=0.973,P=0.001),但与GDP无明显的相关性(r=-0.119,P=0.843).
  • 摘要:2013年10月对广东鹤山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变化特征、臭氧生成潜势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测得的VOC总平均值为26.6×10-9,表现为烷烃>苯系物>烯烃;烯烃日间值变化幅度较大,在清晨达到最大值;苯系物与一次污染物CO的变化趋势十分接近;烷烃的峰值出现时间较苯系物有所提前,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表明观测点周边可能存在排放源;大气中各类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表现苯系物>烯烃>烷烃;从物种来看,乙烯等10种物质对总OFP的贡献占到了80.5%;观测期间测得的OFP贡献较大的VOC物种主要来源于石化源、油漆溶剂和汽油挥发源.
  • 摘要: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创性地引入了环保顾问工作制度,环保顾问通过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监督、环境保护审核、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及引进等,在工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果,为建设项目特别是海洋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借鉴.
  • 摘要:基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排放源模式(SMOKE)和大气化学模式(CMAQ),耦合本地排放源清单,建立了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数值模式预报系统.该套模式系统对清洁、污染过程的一次、二次污染物都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冬季,能见度和PM2.5的预报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76和0.78.03和NOx的预报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64和0.61.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预报效果没有明显降低.夏季,在两个典型光化学过程中,O3的预报值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和0.81,NOx分别为0.57和0.64.在相关的边界层气象因子中,地表通风系数和能见度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达0.71.混合层高度、地面风速、比湿和能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50、和-0.37.在灰霾过程中,PM2.5占PM10的质量浓度为78%.在气溶胶质量权重中,硫酸盐所占的比重最高,占PM2.5权重达到33%,元素碳为18%,有机碳为14%,铵盐为5%,硝酸盐仅为1%.灰霾过程的二次气溶胶的质量权重比清洁过程的大.
  • 摘要:本文以西、北江河口三角洲为中心考察17世纪至195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域开发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与当时水文环境之间的关系.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开发受洪涝影响最大,但传统时代人们可以较好地利用洪水带来的资源进行农业开发,三角洲内部三个不同的水文区都有应对洪涝的地域开发模式.北部肇庆、高要、清远、三水一带的低塱地种植耐涝的深水稻和经济水生植物、利用西江洪水期旺发的鱼苗资源进行涡塘养殖;中部南海、顺德地区普遍开发为连片桑基鱼塘,桑基鱼塘有一套防洪抗涝与利用洪水期潮水排灌的技术体系;中山、番禺一带的沿海口门区多被开发成沙田,人们也利用洪水带来的有利条件,通过大量增修小型石坝、种植水草等技术措施加速泥沙的淤积,围垦开发沿海地带的滩涂,沙田开发过程中有独特的利用洪潮加速潮滩植物群落演替、排灌、改良培肥水稻土的开发模式.
  • 摘要:《生物多样性公约》(《公约》)的适用范围亦已于2 011年5月延伸至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区).根据《2011-2020生物多样性策略计划》 (《策略计划》),《公约》缔约方有责任于201 5年制定、作为政策工具通过和开始执行一项有效、具参与性的最新国家生物多样性策略和行动计划.虽然香港特区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是《公约》的缔约方,香港仍会以《公约》的原则为基础,并在顾及本地的需要和优先次序下,制定一份属于香港特区的城市级《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计划》).这次报告会概述,并讨论香港特区如何制定城市级《计划》并从中顾及本地的需要和优先次序;以及自201 3年1月第一次持份者研讨会以来的公众参与过程.
  • 摘要:本文旨在分享在管理及营运落马洲生态优化区的一些经验,分析了该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湿地管理的效果,以及目前对生态优化区内的水环境、鱼类的保护管理,鸟类植物栖息地的保护成效,并以此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态优化区。
  • 摘要:在现下的施工过程中,基椿部份通常占整个施工预算的很大一部份比重.提供一个较为精确的估算并辅之以恰当的工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这次的讨论涉及常用的承载力预测软件fb-deep中内建的FDOT(Florid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方法和FHWA(Federal HighWa y Administration)方法,以及Meyerhof的分析法和经验法.另外还介绍了基椿(也称为填充桩)承载力中的椿头阻力和椿身摩擦力占总承载力的百分比。
  • 摘要:概述本文将讨论直接膨胀式空调系统(DX A/C)中冷却盘管翅片表面的再蒸发现象及其对室内湿度的影响.这项研究透过设於环境模拟室的测试装置收集实验数据.实验内容包括测试显热比(SHR)在衡常制冷负荷下的变化,尤其关注室内湿度与在冷却盘管收集的冷凝水.研究发现室内湿度会随着含水量上升而提高,因此研究者相信室内湿度高会导致不适感.大部分国内系统大都以温度作为DXA/C系统唯一的控制参数.
  • 摘要:作为环境友好的公共交通工具,轨道交通在各先进城市中深受市民喜爱.近年,香港及深圳政府先后采用了以铁路作为城市交通骨干的公共交通导向发展规划原则,但在展开铁路项目的过程中,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港铁)面对了一连串问题和挑战,包括旧区重建、公共交通接驳、运营模式等.例如在发展西铁线时,港铁要克服的挑战是,如何把服务范围覆盖至元朗旧区及天水围新区,并无缝连接现有的轻轨及其他公共交通服务,使整个公共交通系统能够有效服务社区.港铁在香港采用多种商业模式发展铁路.其中的「铁路和物业综合发展经营」商业模式能有效减低政府的财务压力.按此模式,港铁在城市规划初期综合考虑车站周边土地利用及发展密度等因素,向政府征求拨出土地的发展使用权,将日后从出售及经营物业所获得的利润来补贴铁路发展成本,以降低政府融资压力,同时亦能够充份运用土地资源,并按物业发展需要,实现铁路车站与物业之间的无缝连接.香港多条铁路线,以及深圳龙华线(四号线)车厂上盖开发均是此商业模式的成功典范.面对世界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各国政府制定了不同节能减排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上,港铁亦藉着适当的硬件设计及运营管理,务求达到低碳生活的目标。
  • 摘要:城市森林及其管理相关政策作为减少C02排放的有效策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本文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方程与净初级生产力方法来定量分析了广州市城市森林碳储量和碳固定量,根据化石能源使用量及其碳排放因子核算了广州城市能源碳排放,最后评估了城市森林碳抵消效果.结果显示广州市城市森林碳储量为654.42×104t,平均碳密度为28.81t/hm2,而森林碳固定量为658732t/a,平均固碳率为2.90t/hm2·a.2005-2010年广州市年均能源碳排放则达到2907.41 × 104t.广州城市森林碳储量约为城市年均能源碳排放的22.51%,其通过碳固定年均能够抵消年均碳排放的2.27%,不过从城市森林综合效益来看其仍是城市低碳发展重要举措之一.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林型组成和林龄结构对于广州森林碳储量和碳固定量的影响,并从森林管理角度为城市森林碳汇提升提出建议.这些结果和讨论有助于评估城市森林碳汇在抵消碳排放中所起的效果.
  • 摘要:市政基础设施作为美丽宜居小镇建设、运行管理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处于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的前沿,是美丽宜居小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在“低碳生态”理念的指导下,以闸坡镇东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为例,并在绿色交通、中水回用、雨水、山泉水利用及新能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力打造美丽宜人的滨海小镇。在闸坡镇东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过程中,以"低碳"、"生态"理念为指导,通过构建"公交+慢行"一体化旅游绿色出行模式、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非常规水资源、打造以风能太阳能为核心的新能源利用方式等,着力打造美丽宜居生态的滨海旅游小镇.
  • 摘要:本文根据2011年广州市环境统计数据以及企业调研数据,参照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及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计算出广州市重点行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六大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4644万吨.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了广州市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业特征与区域分布特征,并确定了广州市减排二氧化碳的工程措施和区域减排政策,建议广州市采取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发展集中供热、提高窑炉燃烧效率、发展余热利用技术、发展碳捕集技术等技术措施以及发展碳交易市场、强化区域减排水平等政策措施来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下一步将对电力间接排放及其他温室气体,如CH4, NZO, S凡、PFCs, HFCs等排放特征进行研究,完善广州市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为广州市推进低碳发展,广东省顺利开展碳交易,打好坚实的基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