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广东省建筑遗产合理利用研讨会
广东省建筑遗产合理利用研讨会

广东省建筑遗产合理利用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广东云浮
  • 出版时间: 2015-03-09

主办单位:广东省文化厅

会议文集:广东省建筑遗产合理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黄埔村和黄埔古港是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埔古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是广州辉煌海贸史的见证.2009年,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启动了黄埔古港古村历史文化景区保护项目,在修缮文物建筑的同时,还实施了市政管线、建筑风貌、景观绿化、水利河道等四大方面的工程措施,对古村中的文物环境、人居环境进行了整理与提升,实现对黄埔村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再利用.作为整体规划中标方案与文物修缮子项目的主要设计负责人,笔者参与了此项目的系列过程,并于近期对黄埔村进行了回访.本文对此项目中的设计理念、经验与教训进行了探讨与总结,对项目的运作过程进行了反思与客观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社会形势下,我省经济发达地区中的城中村保护与更新利用尝试提出建议.
  • 摘要:深圳地区分布着数量较多的传统民居建筑,其中一部分已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但由于保护体系的单一,保护机制不健全,尚未做到成体系的有效保护,加之现有文物保护法规要求的复杂性,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陷入困境.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完善科学的保护体系、建立从“不可移动文物”到“历史建筑”的转移机制,创新保护模式,依靠社区原住民的力量是保护和活化利用好建筑遗产的根本,加强立法实践,为保护和活化利用建筑遗产保驾护航。
  • 摘要:由于所承载的传统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的被削弱以及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隔,中国大量的地方级文物建筑遗产丧失了原有的活力,仅仅处于消极的保存状态.如何重塑和发扬建筑遗产的价值是其得到可持续性保护的关键.以价值的梳理和重塑为中心的建筑遗产保护思路,既能更为全面地理解建筑遗产本身,也有助于使建筑遗产保护融合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进程之中.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金鳌洲塔的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建筑遗产价值理论的解读和运用,建构一种基于价值重塑的地方级文物建筑遗产保护方法.
  •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保存和活化历史建筑,为它们注入新的生命,以创新的方法予以善用,在保护和可持续之间取得平衡.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历史建筑的活化案例为例,探讨该案例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实施方面的创新,以及案例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实施策略的启示.
  • 摘要:本文在梳理生态博物馆中国化历程的基础上,以"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项目之一——云南省丘北县仙人洞彝族传统村落为例,分析其实践经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生态博物馆"模式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完善对策.提出生态博物馆建设要结合民族地区民族村寨的实际情况,借鉴吸收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重视建筑学理论在生态博物馆中的运用,辩证地看"村民主导"原则四个要点.希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得到不断的完善.
  • 摘要: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以香港历史建筑美荷楼的活化利用为例对该历史建筑的历史沿革、活化利用的情况,以及活化利用的实施效果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得出了在进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过程中应提高公众对历史建筑的关注度,制定奖励措施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策略进行公开并接受公众的建议和监督,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等方面的启示.
  • 摘要:兰寨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青砖瓦木结构大屋100多座,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座.郁南县委、县政府每年将古建筑保护利用列入重点项目工作台账,作为文化强县的重点工作,成立文物管护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抓好工作落实,把古建筑保护利用列入社会发展各项事业规划。县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兰寨古建筑管护工作,并依托兰寨古建筑群打造文化品牌、产业,吸引优质项目落户,拉动文化旅游经济,以“两个带动”活化利用古建筑遗产,“以用促保”。品牌带动。利用古建筑打造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写生基地、广东省德廉文化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云浮市优质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古村落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基地等多个文化品牌。与广州美术学院等高等美术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各高校每年定期安排师生到兰寨写生创作。开展“探源·百名画家走进兰寨”系列活动,在广东美术馆举办“探源·百名画家进兰寨”优秀作品展,出版优秀作品画册。
  • 摘要:万木草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原为邱氏书室,是广东省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居住处.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该建筑坐西朝东,为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的祠堂式建筑.宽15.8米、深35.3米,面积663平方米,门额上刻有"邱氏书室"四字.广州万木草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针对万木草堂的文化属性,以系统集成的模式构建了“万木草堂文化品牌工程”,万木草堂读书沙龙、万木草堂国学教育中心、康梁文化研究基地、“万木开讲”国学讲坛等陆续入驻万木草堂,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在彰显其历史价值的同时,力求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和展示平台,万木草堂得以重新焕发生机。万木草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围绕着琴棋书画、国学传播、康粱文化研究等三大文化主题来打造万木草堂这一个著名文化圣地,让更多市民融入其中,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万木草堂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市民、学生、文化人士享受文化精神盛宴的大平台,文化艺术教育的传播基地,集高雅茶座、文化论坛和艺术展览于一身的博物馆。
  • 摘要:广州会馆位于广东省韶关南雄市雄州街道胜利社区青云东路.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乾隆、光绪年间重修.坐北向南,主体建筑为三进四合院布局,正面分三间,中座以火巷与两厢相连,是江淮"五岳朝天"式风火山墙,东西厅为岭南地区常用的"猫儿拱背"式山墙.全会馆为硬山顶覆盖灰沙板瓦,绿色琉璃瓦剪边.会馆以中座为中心,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主次分明.广州会馆活化利用需要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和人员保证,目前仅仅依靠南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自身的力量要持续开展这一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未来将考虑多方筹措专项资金,同时对活动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派出专人现场监督,完善相关的文物保护措施,确保广州会馆文化活动安全顺利开展。
  • 摘要:传统村落是在农村生产、生活之中,从人与自然亲密接触之中形成的,是农民世世代代积淀与传承下来的.清远各地分布着众多不同文化、不同民俗的千姿百态的传统村落、古民居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村落不仅民风古朴、景色优美,而且很多都具有地域和民族代表性.清远传统村落是清远各大方言区居民居住生衍的家园,凝聚着包括建筑文化、工艺美术和民俗风情等要素在内的丰富的岭南文化。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有助于维护岭南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对清远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也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保护规划先行。以把清远传统村落发展为有历史记忆、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为目标。科学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建设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有关规定,认真编制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发展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基础、目标任务、选点布局、内容特色、具体措施和进度安排等内容。研究确定近期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保护建设发展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幸福宜居,因地制宜、特色突出,立足实际、保持风貌等原则,从各地实际条件出发。
  • 摘要: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虎门炮台,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较为著名的纪念性建筑,腐败的晚清政府在这里开始被洋人的枪炮击倒,林则徐、关天培等人在这里用汗水和鲜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既是中国屈辱史的见证,又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南沙当地的麦氏大宗祠和善轩书室,是广府祠堂中极富代表性的民间建筑,是古代宗祠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里宗祠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广州南沙,有虎门炮台这样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善轩书室这样的民间宗祠建筑,而对于这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建筑遗产,如何更好地进行再利用是一个难题.究其根本,是上述两类建筑的性质决定了对于建筑遗产再利用管理模式本质上的不同.本文力求通过深入挖掘文物国保单位和民间建筑不同的性质,探究其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进而发现更好的管理模式,以发挥其在传承民族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方面的社会价值.
  • 摘要: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作为街道一级小型民俗类博物馆,充分利用馆址为客家古民居建筑的优势,利用民俗文化深入市民、贴近乡土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龙岗客家文化展示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将客家人丰富多彩、世代相传的风俗、宗教、手艺、游艺、仪规等非遗"活"态形式,与鹤湖新居这一典型的客家民居风貌和景象相结合,将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融为一体,探索进行活态的、本土的、整体性的展示和保护方式,为龙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重建一个生存空间,力求向观众完整呈现龙岗客家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百态,满足群众对社会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新要求,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特有的文化教育功能.
  • 摘要:芳园书室原是一座位于香港离岛马湾的乡郊校舍学校建于20世纪20年代,具有传统岭南建筑及唐楼风格,并在2010年8月评定为三级历史建筑物马湾原来是一处偏僻小岛,居民以渔民及农民为主,民风纯朴芳园书室为几代马湾居民提供了教育的场所在20世纪90年代因发展新机场,故需要在马湾建设大型基建公路和桥梁,并且引入大型屋苑及现代的学校教育设施.于2002年芳园书室停办,及后成为一所空置校舍.为了保护、保存和活化再利用历史建筑,芳园书室在2008年被纳入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局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经遴选后,圆玄学院获委派把芳园书室活化成"马湾水陆居民博物馆",在2013年重新对外开放供公众参观及享用.活化及善用历史建筑是一项由社会各阶层共同商议、承担及共享的决定,芳园书室现在由圆玄学院活化成“马湾水陆居民博物馆”。圆玄学院投放了大量的心力,社会上的各界人士参与了这个活化项目,都印证了芳园书室并非单纯的旅游项目。芳园书室复修启用后,圆玄学院申办当日的理念逐渐落实,虽然活化的成效仍需时间证明,回顾过去,芳园书室已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建筑善用的例子,为本土及国际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复修团队在活化芳园书室的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及应变解决方法,不但给予同业很大的启示及鼓励,它的经验也为本土和国际学者同业提供了借鉴的范本。
  • 摘要:留存至今的工业遗存是整个工业文明产业的代表,见证了当地工业化的进程,是整个社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保护利用这些工业遗产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本论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为例,在"工业建筑遗产"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常见设计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工业建筑遗产的利用方法.
  • 摘要:拯救处于现代商业旅游模式下的古镇文化遗产,多样性的活化建筑遗产,使古镇走出旅游文化的趋同性,表现出地方风貌的异质性且适应当地民俗习惯,有助于维系古镇肌理,同时又迎合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是本文主要探讨的话题.本文分析了江南古镇建筑活化利用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建筑遗产在古镇旅游文化开展中的重要价值.论文以同里为例阐述了建筑遗产的要素与价值,探讨在政府主导下古镇建筑遗产活化的健康模式,以期为未来的活化实践提供参考或借鉴.
  • 摘要:潮汕传统村落是特定历史时期潮汕先人创造的生活模式和居住景观,具有多重的价值内涵,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经济城市化、产业工业化、生活现代化的冲击下,潮汕传统村落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生存危机,保护和利用急不可待.文章基于对潮汕龙湖古寨历史文化价值特色的分析,尝试探索有地域针对性,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
  • 摘要:对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的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关注.具有独特地域特色风格的岭南近代建筑作为近代建筑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岭南近代建筑在保护制度、保护策略及再利用方式等方面的现状分析研究,及对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制度和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借鉴经验,思考并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在保护及活化利用道路上更合理的途径和能够再进步的空间.
  • 摘要:陈芳家宅位于香洲区前山街道办梅溪村.清末至民国建筑群,包括陈芳故居、陈氏家族墓地、梅溪石牌坊和祠堂庙宇等部分.珠海市将借鉴“陈芳家宅”的成功经验,活化利用现存的梅溪村老屋,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区域,有效保护文物本体,改善周边环境,凸显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和人文环境;目前景区规模较小,珠海市将积极促成珠海市梅溪公司与实力雄厚的公司合作,进行景区二期规划、建设;深化、丰富景区内现有陈展的内涵,拓展外延,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在政府的指导、监督、扶持下,将“陈芳家宅”打造成为一个集文物保护、名人纪念、民俗博览、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 摘要:东平大押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l号,是越秀区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民国初年,现存建筑为当铺的仓储楼,坐北朝南,宽约9米,长约10.5米,占地面积约为94.5平方米,楼高四层半,平面呈方形.越秀区通过政府和社会合作的方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将东平大押打造成广州首家典当行业的博物馆,率先实现了国有文物资产社会化公益运作的突破。博物馆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结合各类与典当相关的文史资料,通过模拟场景、实物、音像制品、挂图、文字介绍等形式向市民大众展现典当的缘起、历史沿革以及旧时当铺的经营管理形式等,同时亦让大众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典当行业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展现新型典当行全新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和新时期典当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典当行业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发展历程。自对外开放以来,参观的人员较多,在博物馆门外常常有观众排队等待参观,自免费开放以来,每年参观人数约4万人次,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广州东平典当博物馆是越秀区第一个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合作建成的公益性行业博物馆,也是广州市内第一家以典当行业为题材的行业博物馆。
  • 摘要:评估一项建筑遗产是否得到合理利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量化,而在于采用什么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为了具体说明问题,先简要地给出一个案例——潮州老城太平路沿街建筑整修工程.基本原则遵循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这种基础分与综合分不同梯级的设置,意图在五个单项评估之间做出分割,以表明的价值取向,避免因片面追求直接经济效益而削弱了合理利用建筑遗产的核心目标,良好的健康状态以及真实、完整的历史信息是建筑遗产合理利用的基本要求;是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的具体表现,能够纳入建筑遗产保护范畴的毕竟不是一座普通的民房,或者一处毫无意义的作坊。保留历史记忆应该成为建筑遗产合理利用量化评估一个加分的重要筹码,使之成为努力的工作方向。目的在于强调个体记忆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文明集体记忆之间的重要关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