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

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山东招远
  • 出版时间: 2015-07-31

主办单位: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伴认知功能障碍脑胶质瘤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报道1例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脑胶质瘤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等特点.采用神经心理检测示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MMSE)评分24/30;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符号-数字转换测验(SDMT)、连线检测耗检测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行脑立体定向双侧额叶活检,病理结果示脑胶质瘤病(弥漫性星形细胞瘤Ⅱ级). 结果:结合该病人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相关文献做了回顾分析,脑胶质瘤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往往涉及2个及2个以上认知域,其中定向障碍、记忆障碍最常见;所有病例在MPI上均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部位受累,以胼胝体受累最多见,无脑结构的破坏,无明显占位效应;所检病例中存活时间少于12月的患者共8例,平均年龄59岁,其中7例存在3个或以上部位的受累。 结论:认知功能障碍是脑胶质瘤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以定向障碍、记忆障碍最常见;MRI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3个或以上部位受累者可能预后较差。
  • 摘要:本文观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与认知、精神行为、生活能力及照料者负担的关系.结果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疾病过程中普遍出现各种类型的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睡眠障碍与其痴呆程度、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精神行为症状等密切相关,更加重了照料者的护理负担。
  • 摘要:卒中后足内翻是临床上常见而又难治的后遗症,主要因为下肢部分屈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李致。肉毒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它可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而抑制神经末梢乙酞胆碱的释放,持续使肌纤维不能收缩,导致肌肉松弛、麻痹,因而肌张力降低,肌痉挛解除。该药一般注射后2-3d见效,部分患者则要1周,疗效持续时间一般在6个月以内,有时若保持疗效需要多次注射治疗,这也是该药的局限性。
  • 摘要:近年来血管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14年发表在Lancet Neurol杂志的研究表明,AD可以通过改进教育程度,干预危险因素、尤其是血管危险因素及抑郁来减低发病率.流行病学、神经影像、病理、临床等方面研究均表明血管因素导致的低灌注在AD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醉血症、脑血管病等能导致MCI认知下降促进其向AD的转换,并且糖尿病、LDL、总胆固醉水平与AD的认知功能下降程度有关。血管因素是AD和认知障碍的重要危险因子,有效的防控血管因素将成为未来重要的AD干预靶点,加强血管因素与AD之间关系的研究对AD的防治窗口的前移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lmo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癌变,是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类型,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0%.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行为的改变行为.检测方法包括神经心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脑电图、生物学标志物、基因检查。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发展史和中西医结合理论,阐述了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简述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中医药方针政策,阐述了中药现代化。
  • 摘要:头痛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包括现代医学的偏头痛、从集性头痛、紧张型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也包括高血压头疼、三叉神经病、颈源性头痛,以及感染、外伤、肿瘤等所致的继发性头痛,本文介绍了头痛中成药的常见剂型,阐述了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介绍了头痛中成药的选择要点和用药注意。
  • 摘要:传统观念认为,在脑或中枢神经系统(CNS)内不存在衬附内皮细胞的淋巴管及淋巴引流,脑脊液主要经蛛网膜绒毛或蛛网膜颗粒回流到血液中,该观点延续了一个多世纪,而其它的回流途径长期被忽略.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颈部淋巴回流障碍,可导致脑组织形态学、生理功能及行为异常后,CNS淋巴引流的重要性始为人们所关注.随后有更多定量研究的结果显示颅外淋巴管在脑或CSF引流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比蛛网膜绒毛或颗粒更为重要。近年来,脑或CNS淋巴引流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许多学者对CSF与脑组织间液的淋巴引流途径、引流的量、生理和病理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脑淋巴引流系统主要包括基膜一血管旁途径、血管外间隙一室管膜途径、脑脊液循环,其正常功能是将脑内液体及溶质从脑内引流入区域淋巴结,对维持脑和脊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脑淋巴引流系统的正常功能不仅包括维持脑内水和离子的平衡、重吸收大分子物质,还通过与免疫系统之间的交叉对话而在免疫监视及神经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脑淋巴引流途径阻滞可导致脑形态及功能异常,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时,脑淋巴引流系统出现结构、功能变化,脑内物质经淋巴引流途径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脑淋巴引流系统独有的特征使其成为包括脑血管病在内的多种中枢神经疾病防治的潜在靶点。如为经鼻给药防治CNS疾病提供了依据,为经淋巴途径的基因治疗、脑血管病的免疫细胞治疗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在不同时间用药对2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一9)、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进而探讨丹参酮ⅡA最佳用药时间. 方法:依据入院后的用药时间,将125名患者分为两大组,每大组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于入院后次日及15天检测MMP-9、ET、CGRP含量. 结果:发病24小时内用丹参酮ⅡA的患者,治疗14天后治疗1组MMP一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1组(P<0.01),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1组(P<0.05),CG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1组(P<0.05).48-72小时用丹参酮ⅡA的患者,治疗14天后,治疗1组MMP一9水平明显低于治疗2组(P<0.05),E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2组(P<0.05),CGRP水平与治疗2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组治疗14天前后比较,P<0.05,治疗1组治疗14天后较治疗2组治疗14天后梗塞灶CT值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丹参酮ⅡA在治疗2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时有时间依赖性,发病24小时应用丹参酮ⅡA可调节MMP-9、ET、CGRP水平,治疗作用明显,而48-72小时再使用丹参酮ⅡA无明显保护作用.
  • 摘要:通过一例青年男性卒中患者临床及影像、包括脑血管造影分析,加深对发生在双侧颈动脉的夹层病变的认识,以及对肌纤维发育不良的特点把握.治疗包括内科治疗、血管内治疗以及随访观察等,治疗选择取决于损伤血管的性质和位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先前的FMD血管时间情况,动脉瘤的大小以及患者状态。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变化和通腑醒神口服液对其影响. 方法:将60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通腑醒神口服液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通腑醒神口服液组每天加用通腑醒神口服液口服一次100m1,一日两次,疗程21天.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全部患者发病后2d、7d、14d、21d的外周血清VEGF浓度,并与30例健康组作对照.同时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21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1次. 结果:60例治疗组外周血清VEGF浓度在中风后2d、7d、14d、21d时间点明显高于健康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急性期VEGF水平持续升高,高峰在脑梗死后7d,以后逐步下降,至21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腑醒神口服液组在梗死后7d、14d、21d时间点外周血清VEGF浓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1d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通腑醒神口服液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外周血清VEGF浓度有动态增高,通腑醒神口服液能促进VEGF的表达,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脑梗死预后.
  • 摘要:失眠症在中医学中属于"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机属于阳盛阴衰、阴阳失调,阳盛不得入阴或阴虚不能纳阳,皆可导致失眠,故治疗上以滋阴清热、宁心疏肝为主,鲜有从肝气虚、阳虚及肺虚肝郁论治失眠症者.从临床来看,运用补肝、温阳及补肺调肝之法治疗失眠,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摘要:本文调查山东省农村社区人群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患病率以及相关因素.农村老年人普遥存在睡眠障碍,其中女性、饮食偏素或者偏荤、以及生活中存在较多重大事件是其危险因索,是千预的重点。睡眠障碍是aMCI和AD痴呆患者极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aMCI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有务农、饮食偏索或者偏荤、HAS得分较高、伴随冠心病;AD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有MMSE得分较低、伴随冠心病。aMCI患者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显著高于认知正常者,提示睡眠障碍是AD早期的常见的临床表现,或可作为AD早期诊断的标志和早期治疗的靶点。睡眠障碍严重者认知功能低下或认知功能低下者睡眠障碍严重,但是主观睡眠质量的感受与AD病程的进展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作为aMCI向AD痴呆的转化的标志。
  • 摘要:浦家柞教授是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山东省及济南市名老中医药专家.浦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治学严谨,学贯中西,经验丰富,善治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对不寐证有其独特的辨治特点.浦老认为心肾不交作为失眠常见致病机制之一,常被纷繁复杂病情变化所掩盖,或与其它致病机制纠结并见,因此临证需仔细诊察,认真鉴别方能去伪存真,直击病所。遣方用药,需辨水火阴阳之偏盛而有所侧重;据标本缓急之先后而序贯用药;察心肾不交之病所而灵活取舍,不可只重心、肾而不顾其它脏腑和致病因素对水火相交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究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后发生残余头晕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神经内科行管石复位术并均复位成功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对比头晕组和无头晕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合并症等.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较高、BBPV时间较长、治愈次数较多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较高,x2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OR=1.320,95%CI=1.094-1.594)、BBPV时间(0R=1.439,95%CI=1.149-1.803)、治愈次数(OR=1.353,95%CI=1.147-1.595)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后发生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BBPV时间、治愈次数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愈后发生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管石复位术成功后残余头晕发生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利于降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15年来关于紧张型头痛的相关研究,从中西医的不同角度对紧张型头痛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进行总结,就本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软件,对国家级名老中医浦家祚教授门诊治疗紧张型头痛处方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总结浦家祚教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用药经验,为今后中医临证治疗紧张型头痛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国家级名老中医浦家祚教授门诊治疗紧张型头痛的202份病案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应用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浦家祚教授治疗紧张型头痛用药规律. 结果:对选取的浦家祚教授门诊治疗紧张型头痛的202个处方进行分析,明确处方中各中药使用频次、药类使用频次、药性频次、药味频次及药物间关联规则等,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8个,新处方9个. 结论:通过对浦家祚教授临床处方的分析,得出浦教授治疗紧张型头痛注重解表药、平肝熄风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化痰药、清热药的应用;注重辛味、苦味、甘味药的应用;注重归肺经、肝经的药物的应用.得出浦家祚教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学术思想:坚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认为头痛亦为中风之渐,应积极治疗;注重祛风定痛、注重补虚定痛、注重化痰除湿定痛、注重安神定痛、注重畅情志定痛、注重头痛部位及相应引经药的应用、注重虫类药的应用.
  • 摘要:目的:现察化瘀胶囊与辛伐他丁联合应用对急性脑梗死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 方法:符合人选标准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人.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化瘀胶囊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化瘀胶囊10粒,每日3次,疗程为6个月.每6个月后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记录斑块的性质、大小和数目,并检查血糖和血脂,记录不良事件情况. 结果:治疗组在软斑消退、软斑转化为硬斑和软斑数目减少等方面比对照组效果好,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6、12个月后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至1年脑梗死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结论:化瘀胶囊与辛伐他丁合用能有效地干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和降低脑梗死复发.
  • 摘要: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CI共120例,男78例,女42例,年龄28-66岁.所有患者接随机表分为A、B、C、D四组,A组为一般治疗与康复训练对照组,B组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治疗组,C组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D组为综合治疗组.4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12周、6月对患者神经功能分别进行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于治疗后1d、2d、3d、4d、5d、7d、14d观察不良反应及外周血细胞的监测.各组患者均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12周、6月,采用Fugl-Meyer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定. 结果:各组患者经过2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对各观察指标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表3.各组患者在治疗前Fugl-Meyer评分和FIM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患者在治疗后4周、12周、6月Fugl-Meyer评分、FIM评分均显著好转(P<0.05或P<0.01)明显优于对照A组(P<0.05),综合治疗D组效果最佳,疗效明显优于B、C治疗组(P<0.05).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治疗组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有发热4例,体温均在38℃以下,且24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有轻微头痛3例,未行治疗24小时后缓解;联合治疗组有发热5例,体温均在38℃以下,且24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有轻微头痛3例,未行治疗24小时后缓解. 结论:MSCs移植治疗CI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苁乌熄风颗粒对帕金森病患者中医证候、运动症状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帕金森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原有西药治疗+苁乌熄风颗粒)和安慰剂组(原有西药治疗+安慰剂),于入组时和治疗后30、60、90天评定中医症侯量表、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Ⅲ、V部分(UPDRSⅢ、V)及帕金森39项问卷(PDQ39),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后60、90天中药组中医症候、UPDRSⅢ、V及PDQ39评分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均<0.05);中药组治疗后60、90天中医症侯、UPESSⅢ、V及PDQ39评分较入组时及治疗后30天显著降低(P均<0.05). 结论:苁乌熄风颗粒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和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是一种因慢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罕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每日头痛,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脑脊液黄变,脑MR检查小脑、并伴有轻度感音性耳聋,发病时伴有恶桥脑、短T2信号,边界清晰;符合中枢神经系统含铁血黄素沉积症表现,丘脑及右侧颜叶表面可见短T1,可以明确该病诊断。此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明确并手术切除出血灶。关于长期预后,应该考虑到患者可能被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脊翻病变而致的步态异常折腾得身心俱疲.
  • 摘要: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的一段时间内,其病理损伤已经开始,在可辨认的运动症状出现前早期确诊PD,可以进行早期的干预治疗。PD动物模型提示:通过锻炼和学习,在退行性病变与康复机制之间有动态的相互影响。研究了熟练任务的学习过程,例如扣纽扣同时用脚敲击,虽然最初PD组比对照组存在较大的第二任务干预,随着学习时间延长,这种干预两组降到相似水平。最近一个关于PD患者初步步态的研究显示,在双任务干预训练后,PD患者的步幅、速度均有提高,随访3周,这一效果仍然存在。有人提出了PD早期开始双任务及多任务干预学习的重要性,但仍然需要不断探究能够达到PD康复训练目的最佳方案,发现其局限性,如果这一发现能够复制,机制明确,将有助于PD物理疗法的开展。
  • 摘要: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情感障碍类疾病.目前临床上对抑郁症的治疗较多是从肝郁论治,笔者提出本病具有心肾不交、志衰不宁的病机特点,基于"泻南补北"的传统治法论治抑郁症并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结合笔者多年临床经验,对于抑郁症证属水亏火盛、心肾不交者,采取补水泻火,即泻南补北法予以治疗,具有补肾益精以益肾水、清心火兼顾调肝的功效,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认知功能障碍被认为是老年期抑郁症的一种临床症状,而抑郁表现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也很常见.明确LLD和AD之间的关系是协助诊断和合理治疗的关键.神经影像学研究证实了AD与抑郁之间的相关性。海马萎缩是AD患者典型的结构影像学改变,而在LLD中也常常有见到.且海马葵缩的程度与抑郁严重程度有相关的关系。Sawyer等在研究中表明LLD中存在有海马萎缩,且与认知功能障碍呈一定相关性.神经影像学在识别LLD中向AD的转化中也具有一定的预示作用。有研究针对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LLD影像表现相关性,通过比较抑郁、aMCI,LLD和aMCI共存及正常人群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发现,LLD和aMCI的相关性体现在右侧额回和左侧钩回萎缩。Lee等通过弥散张量成像针对MCI中的抑郁人群探究其神经解剖的改变,研究结果显示,在MCI中表现有抑郁的患者较无抑郁的MC工患者,在额叶、颞叶、顶叶白质萎缩更为明显,并且认知下降较快,AD的转化率较高。
  • 摘要:目的:探索黄芩苷对氧糖剥夺再灌注(0GD/RO)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 方法:SH-SY5Y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OGD/RO模型损伤组及黄芩苷高、中、低剂量组.运用MTT法初步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运用流式细胞仪明确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Caspase-3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aspase-3、NF-κB和NMDAR1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GD/RO刺激明显降低了SH-SYSY细胞的存活率,黄芩苷预处理组中,低、中、高三个浓度均可以使细胞活性提高,且呈浓度依赖性,高浓度黄芩苷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OGD/RO组Caspase-3和Caspase-3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与OGD/RO组比较,黄芩苷组的Caspase-3和Caspase-3mRNA表达是显著降低,且中、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更为显若。与对照组相比,OGD/RO组NF-κB和NMBAR1的表达明显增加,与OGD/RO组比较,黄芩苷组二者的表达是呈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呈剂童依赖性。 结论:黄芩苷预处理可以通过抑制OGD/RO后Caspase一和Caspase-3mRNA表达、及NF-κB和NMBAR1表达,发挥抗细胞调亡和炎症反应的作用,以达到对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效果。
  •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大鼠束缚应激模型,应用低频电磁场模拟脑电节律仪照射模型大鼠后,采用水迷宫测试,研究确定其对动物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并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研究其对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脑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各组大鼠平均潜伏期有显著差异,游泳路径有显著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游泳路径逐渐减小;治疗前后跨越平台次数有显著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2min内跨越平台次数逐渐增多,低频电磁场模拟脑电节律仪对束缚应激大鼠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胡黄连苷Ⅱ对脑缺血损伤后ERK1/2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0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MCAO)模型,经腹腔注射胡黄连苷Ⅱ(20mg/kg)干预治疗,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法评价动物神经行为功能,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法检测pERK1/2表达水平. 结果:大鼠脑缺血损伤后,模型组和炎性诱导剂脂多糖(LPS)组大鼠表现出神经功能障碍,脑梗死体积增加,皮质区凋亡细胞教量和pERK1/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治疗组和ERK1/2通路抑制剂U0126组大鼠m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凋亡细胞与pERK1/2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与LPS组比较,治疗组与U0126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脑缺血损伤后激活ERK1/2信号通路介导神经细胞凋亡,胡黄连苷Ⅱ可能通过降低ERK1/2磷酸化水平,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 摘要:壳寡糖(COS),是β-(1→4)氨基葡萄糖组成的壳聚糖降解的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真菌和抗氧化活性等.在本文中,将壳寡糖进行化学修饰制备了结构清楚的全乙酰化壳寡糖(peracetylated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PACOs)和N-乙酰化壳寡糖(N-acetylated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NACOs),并以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对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死亡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壳寡糖对PC12细胞预处理后,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谷氨酸诱导的细胞死亡.与COSs和NACOs相比,PACOs表现出了更好的谷氨酸拮抗作用,这提示乙酰基对于壳寡糖神经保护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此外,PACOs预处理后显著降低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和活性氧的产生.它也减弱了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PACOs抑制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凋亡主要通过下调Bax/Bcl-2比值和抑制caspase-3的激活.这些结果表明,PACOs可能作为拮抗剂保护神经细胞免受谷氨酸诱导的毒性损伤.
  •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调节素1β(Neuregulin1β,NRG1β)对慢性氧乐果中毒大鼠ERK1/2磷酸化(p-ER K1/2)活化水平的影响,探索其改善慢性氧乐果中毒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Y型电迷宫筛选有学习记忆能力的大鼠50大鼠,随机选择15只为对照组,其余35只大鼠给予氧乐果5mg/kg连续皮下注射染毒4周建立慢性氧乐果中毒认知障碍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5只和治疗组15只.造模成功后笫1天及第8天,治疗组大鼠分别经左、右侧侧脑室注射给予NRG1β干预治疗,对照组和模型组同步给予等体积的PBS.Y型电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ERK1/2在海马组织内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结果:Y型电迷宫结果显示,染毒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经NRG1β干预治疗后较模型组明显提高;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损伤明显,ERK1/2磷酸化活化水平明显下降;NRG1β治疗后海马组织损伤较模型组轻微,ERK1/2磷酸化活化水平升高. 结论:NRG1β可以上调慢性氧乐果中毒大鼠海马组织内ERK1/2的磷酸化(p-ERK1/2)活化水平,对慢性氧乐果中毒认知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土茯苓及其活性成分落新妇苷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量症肌无力是否具有免疫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用人工合成的大鼠来源的乙酰胆碱受体(acytylcholine receptor,AChR)α亚基97-116肽段免疫健康、雌性Lewis大鼠制作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thenia gravis,EAMG),然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落新妇苷组(14mg/kg/d)及土茯苓组(3.1g/kg/d),灌胃治疗39天后,用CCK-8法检测不同组大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结单个核细胞(lymph node mononuclear cells,LMNC)中IFN-γ+、IL-10+、IL-17+、MHCⅡ+、CD80+、CD86+细胞以及CD4+CD25+T、CD4+CD25+Foxp3+T细胞的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抗R97-116IgG/IgG1/IgG2a/IgG2b抗体水平. 结果:药物治疗后,1.土茯苓组、落新妇苷组EAMG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P均<0.05);2.土茯苓、落新妇苷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P均<0.001);3.与对照组相比,土茯苓、落新妇苷均可抑制IL-17分泌,下调IL-17+细胞数(P<0.001,P<0.01)和MHCⅡ+细胞数(P<0.01,P<0.05),此外,土茯苓还可上调CD4+CD25+T细胞数(P<0.05);4.土茯苓、落新妇苷可降低血清中抗R97-116IgG抗体水平(P<0.001,P<0.05);5.土茯苓对EAMG的治疗效果优于落新妇苷. 结论:土茯苓及其活性成分落新妇苷对EAMG具有免疫抑制治疗作用,可能通过抑制淋巴细胞增殖,调节Th17细胞和CD4+CD25+T细胞平衡,抑制抗原呈递细胞效能,降低抗AChR抗体水平来改善EAMG临床症状.
  • 摘要:目的:研究壮筋续骨汤对骨折大鼠血清降钙素(CT)水平和骨折局部骨痂组织降钙素受体(CTR)、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 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用线锯切断股骨中段制备骨折模型,以壮筋续骨汤水煎液灌胃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后7天、14天、21天、28天取材观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T水平,X线摄片观察骨折局部愈合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痴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痴组织中CTR和Cbfα1的表达强度. 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大鼠血清CT水平在骨折后各个时期均高于假手术组(t=2.44-19.13,P<0.05).骨折第7-21天,对照组与治疗组血清C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第28天治疗组血清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6.59,P<0.05).骨折断端在骨折第7天主要为炎性细胞浸润及肉芽组织所填充,14天为纤维性骨痴组织,21天为软骨性骨痂,至第28天有大量骨小梁形成.骨折后7-21天,对照组与治疗组骨痂组织CTR表达逐渐增强,至第28天显著减弱,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92,P<0.05).骨折后7-28天骨痂组织中Cbfα1表达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治疗组每个时期的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71-3.86,P<0.05). 结论:壮筋续骨汤可能通过抑制血清中CT的降解、维持较高浓度,通过上调Cbfα1在骨折愈合各个阶段骨痂组织中的表达而促进骨折愈合过程,通过调节破骨细胞的功能状态促进软骨性骨痴的软骨内骨化过程和骨性骨痂的重塑过程.
  •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痴呆,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神经系统变性病,早期主要影响近记忆力,晚期可出现各种形式的运动功能障碍,如小步、运动迟缓、共济障碍等.AD患者皮层和脊位兴奋性均增高,而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包括皮层运动神经元、锥体束、脊傲前角运动细胞、周围神经和肌肉在内,都没有明显的损伤,这说明AD患者损伤的神经细胞是有选择性的,可能仅累及胆碱能系统,AD患者皮层和脊做兴奋性增高可能与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有关。而脊位前角细胞作为一大类胆碱能神经元,数量和功能保持完好,推测可能与中枢和周围的胆碱能受体不同有关。
  • 摘要:本文研究神经内科记忆门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行为精神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神经内科记忆门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行为精神症状的发生率很高,情感淡漠是最常见的行为精神症状。随着痴呆程度的加重,患者行为精神症状的发生率增高,且每位出现的行为精神症状的数目增多。异常运动行为、睡眠/夜间行为障碍在中重度痴呆更常见。行为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相关。各项行为精神症状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
  • 摘要:《金匮要略》首出中风之病名,详细阐释了中风的病因是风邪为患,病机为正虚邪中,并在灵活辨证的前提下,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进行辨治.引导了后世医家进一步对中风病进行探究和发挥.其所载方剂组方严谨,针对痛机用药,于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后世医家对中风病的阐发,也是建立在《金匮》论述的基础上的.
  • 摘要:本文阐述了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概述,无创血流动力检测的发展,无创血流动力检测的临床意义。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指导降压治疗,有利于个体化治疗的实施。
  • 摘要:本文阐述了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新指南与治疗进展。总结了临床表型的识别和生物标志物的使用对A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抗痴呆治疗对AD患者和照料者是有益的,适宜的治疗可以延缓患者失能的进程。长期使用抗痴呆治疗制剂可使AD患者的长期预后获益。
  • 摘要:本文反思了失眠症中医治疗模式,提出了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分析了失眠症心理状态发病机制,构建了失眠症心理状态(辨)治体系。
  • 摘要:本文阐述了失眠定义和病因病机,介绍了中医证型和常用中成药物,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疗效确切,无依赖性、无成瘾性、无宿醉效应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 摘要: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病历史悠久且疗效肯定.中成药以其使用方便、安全、价廉等优势,在临床应用方面尤其受到重视.近年来新药的开发研制成为中风病研究的热点之一,每年均有许多药物研制出来投入临床.中成药也需要在辩证的墓础上应用,才能发挥最佳疗效。脑血借病常用中成药包括注射制剂、口服制剂。合理使用中成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规范应用,避免不良反应。
  • 摘要:本文阐述了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介绍了帕金森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及难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病例分享。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饮酒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cinc,Hcy)、维生素B12(VitB12)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0例,分为不饮酒组、少量饮酒组、中量饮酒组、大量饮酒组,分别测定血浆Hcy和VitB12水平. 结果:(1)四组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发生率比较,除不饮酒组与少量饮酒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四组低VitB12发生率比较,除不饮酒组与少量饮酒组比较、不饮酒组与中量饮酒组、少量饮酒组与中量饮酒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2)各组血浆Hcy水平比较,除不饮酒组与少量饮酒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各组VitB12水平比较,除不饮酒组与少量饮酒组比较、不饮酒组与中量饮酒组、少量饮酒组与中量饮酒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3)四组中大量饮酒组Hcy与VitB12水平比较均呈负相关. 结论:(1)不饮酒与少量饮酒对血浆Hcy水平影响较小,中量饮酒和大量饮酒可升高Hcy水平;(2)不饮酒、少量饮酒、中量饮酒对血浆VitB12水平影响较小,大量饮酒可减低血浆VitB12水平.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前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探讨微创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8例随机分为手术组41例和保守组3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动态测定1(手术组术前)、3、7、14d血清NSE水平,取40名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研究分析. 结果:①微创术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各时间点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手术组在第7、14天显著低于保守组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脑出血患者第1、3、7、14天血清NSE含量均与当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成正相关. 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内科保守治疗,检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前后血清NSE水平变化,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价手术疗效和估计预后的一个重要参数.
  • 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疏血通与血塞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效性,以期为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疏血通与血塞通注射剂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方法:计算机上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集关于疏血通或血塞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及State/SE11.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的15篇文献,一共包括1457例患者,其中疏血通组743例,血塞通组714例.在用药有效性方面,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疏血通注射剂优于血塞通注射剂,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合并=1.21,95%CI(1.12,1.30),P<0.00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疏血通注射剂较对照组药物更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合并=5.50,95%CI(2.83,8.18),P<0.0001];血液流变学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疏血通注射剂在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方面优于血塞通[WMD合并=0.82,95%CI(0.07,1.58),P=0.03],在降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方面与血塞通相当.2项研究描述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数描述不够具体详细. 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使用疏血通注射剂与血塞通注射剂比较可能增加总有效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对两药不良反应的描述不够充分、详细,影响对不良反应的进一步分析;今后密切关注设计严谨、多中心大样本并且信息完整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及时更新本系统评价.
  • 摘要: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血管的突然狭窄或闭塞,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发生脑细胞水肿、坏死,导致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失语,吞咽困难,甚则出现神志昏迷.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并且致死率、致残率较高,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趣向"年轻化",其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致残率逐渐升高.本研究旨在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当归四逆汤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用本院近几年来所收治的100例中风后丘脑痛患者作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患者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当归四逆汤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服用加巴喷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后中医证侯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加味当归四逆汤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疗效显著,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研究脑梗塞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从而揭示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413例脑梗塞患者运用比浊法测定阿司匹林敏感性,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与敏感(AS)两种情况,判定体质类型,采用PCR法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HPA-3基因多态性,随访12个月,运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脑梗塞复发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所占的比例(71.3%)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及脑梗塞无复发者(P<0.01);阿司匹林抵抗与敏感者中医体质构成不同(P<0.01),前者阴虚质构成比最大(28.3%);阿司匹林抵抗者脑梗塞易复发(0R=18.423,P<0.01);复发组bb基因型出现的频率高于无复发组(P<0.01),阿司匹林抵抗组bb基因型出现的频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P<0.01);体质与阿司匹林敏感性存在交互作用(OR=0.707,P<0.01),阴虚质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脑梗塞复发率最高(8.46%); 结论:脑梗塞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及律质类型有密切关系,阴虚质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脑梗塞复发率高,血小板糖蛋白ⅡbHPA-3基因bb基因型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及脑梗塞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临床从中医体质及基因方面积极干预阿司匹林抵抗、预防脑梗塞复发有一定意义.
  •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软件,分析浦家祚教授治疗中风病的用药经验. 方法:收集浦家祚教授治疗中风病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浦家祚教授治疗中风病的用药经验. 结果:对筛选出的75名患者共计151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0个、新处方10个. 结论:通过对浦家祚教授临床用药的分析,得出浦家祚教授在治疗中风病过程中主要使用化痰药、补虚药、健脾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等功效的药物,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等方面有临床优势,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摘要: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目不瞑",通常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导致不寐的原因众多,例如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导致不寐.不寐的中医治疗可分虚实两端论治,虚证多见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实证多见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笔者证之临床,发现除上述常见不寐病证外,血瘀不寐亦非鲜见,尤其是那些经年不寐,久治不效者,常为血瘀所致.
  • 摘要:脑梗死是中国人群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逐年递增的防治费用,已成为危害中国民众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给中国社会经济造成沉重负担.针对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每年都有大量研究成果,每年均有防治新建议.但是在临床中,病因不明型脑梗死研究少,也很难有明确的推荐意见.作者遇到一例复杂病因而不能明确病因类型的脑梗死,摸索治疗方案,自体对照,似乎蚓激酶肠溶胶囊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未发现不良反应。
  • 摘要:目的:通过对多系统萎缩的典型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加深对MSA的理解,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例典型病例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1例MSA-C和两例船A-P,最早期症状是排尿障碍或男性勃起障碍,两侧有体位性低血压,MSA-c的主要运动症状是姿势型共济失调,MSA-P的主要运动症状是强直和运动困难,3例均有双侧的病理征阳性和肛门括约肌电图失神经改变.结论: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甄别,自主神经症状的发现和识别是准确诊断的的关键,电生理和MRI检查能为诊断提供启示.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开窍法联合西药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补肾活血开窍中药,2组均治疗2个疗程60天.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补肾活血开窍法联合西药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 摘要:抑郁症多发生于内向型性格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对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中医认为,情志活动以五脏功能活动为基础,而五脏的功能活动又赖于气机的调畅.因为肝属木,主琉泄,调节气机.若肝脏气虚,生发无力,疏泄不及,则出现郁郁寡欢、焦虑,即因虚致郁.肝气虚为抑郁症的常见病机.治疗抑郁病肝气虚证,宗《内经》提出的“辛补”、“酸泻”、“甘缓”和张仲景提出的“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药调之”的大法,临床常选用大补肝汤。全方功在补肝气之虚,并富有补益精盆,温化痰饮癖血,及导邪火下行之意。对阳气素虚之体,或年高欲虚,或跌扑损伤而疾血内存,或悲伤、惊恐、忧虑而伤中伤精,症见面白,肢麻,畏寒,舌淡苔白,神情忧恐悲哀,心悸汗出多梦,食少乏力,呕吐呢逆,脉虚弱者疗效显著。
  • 摘要:文章认为气虚血瘀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病基础,"毒损脑络"是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病机关键,"气虚血瘀、毒损脑络"是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基本病机.基于"气虚瘀-瘀热生毒-毒损脑络"的病机理论,确立了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作为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基本治法.根据治法组成益消夏瘫汤,在临床实践中疗效显著.
  • 摘要:综述了近6年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相关文献,总结了糖尿病并脑梗塞中医证候在个人经验、回顾性病例分析、证候研究方法探讨方面的研究进展.糖尿病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研究,目前主要以临床经验用药总结为主,大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通络为原则组方,各有侧重.间或有清热解毒、醒脑开窍之法。回顾性病例分析和证候研究方法的探讨已开始受到重视,尤其是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能够很好地对证候要素归纳总结,动态分析,但是尚未展开大规模的研究,总结出痰蚀、血癖、气虚、阴虚是糖尿病脑梗死主要的证候要素,并且病人多是多要素组合,鲜见单因素证候者.并且糖尿病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亦得到重视,这是值得肯定的方向.糖尿病并脑梗死中医证候的研究,为临床辩证治疗和中医病机病机的研究提供了可依据的资料。
  • 摘要:自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报道以来,AD的诊断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到目前为止,临床诊断中除临床表现外,神经影像学检查和神经心理学评估仍是重要的参考内容.2011年4月19日在Alzheimer&Dementia杂志上发表了NIA-AA诊断标准;新的指南提出了生物标志物的概念,生物标记物主要涉及脑脊液Aβ及tau蛋白和颅脑影像学检测.其中,影像学相关的AD标记物主要包括PET淀粉样影像、18F-FDG PET葡萄糖代谢影像和结构性MRI影像.
  • 摘要: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AD模型小鼠研究AD相关突触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线粒体自噬途径的损伤情况,为进一步了解AD线粒体功能障碍机制提供证据. 方法:通过AD模型小鼠—5xFAD)转基因小鼠及其同窝非转基因的对照组小鼠,提纯其大脑突触线粒体,进行Westernblot免疫印迹、线粒体呼吸功能实验、线粒体DNA基因扩增等检测,研究了AD小鼠脑内突触线粒体功能、突触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如Mfn2、OPAl、D1p1蛋白及线粒体自噬途径相关蛋白如Parkin、PINK1、LC3、P62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小鼠大脑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电镜扫描成像等,进一步观察AD小鼠脑内线粒体受损及通过线粒体自噬进行异常线粒体清除的情况. 结果:发现AD小鼠的突触线粒体存在严重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线粒体呼吸功能障碍、线粒体内淀粉样蛋白-D沉积、线粒体DNA缺失、氧化应激增多以及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等.而且进一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D小鼠突触线粒体中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诱导途径活性明显升高,而线粒体自噬小体的移除受阻,于是导致在AD小鼠脑中可见神经突起远端线粒体自噬小体的聚集增多。 结论: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在AD小鼠的突触线粒体中被强烈地活化,然而AD小鼠脑中异常突触线粒体或线粒体自噬小体的移除受阻可能更多地参与了AD相关的突触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病理发展过程。研究数据加强了对AD突触线粒体病理机制的认识,也暗示线粒体自噬的调节途径可能是将来潜在的AD治疗新靶点。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苯乙烯苷(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β-D-葡萄糖苷,TSG,)对快速老化小鼠(samp8)痴呆模型海马神经元的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为二苯乙烯苷对快速老化小鼠Tau蛋白影响是否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提供有效数据. 方法:通过选用SAMP8小鼠和SAMR1小鼠模型,分别将SAMP8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5只),TSG高剂量治疗组(5只),将SAMR1小鼠设为SAMP8小鼠对照组(5只).SAMP8模型组及SAMR1对照组分别以双蒸水连续灌胃,SAMP8治疗组以TSG连续灌胃,统一灌胃50天后进行对照实验研究.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小鼠认知功能的检查,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实验小鼠海马CA1区部位Tau蛋白在[pS396]位点的阳染表达. 结果:1.隐蔽平台实验,水迷宫实验从第2天起,SAMR1对照组的小鼠逃避潜伏期即明显短于SAMP8模型组小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说明同一种系的正常老化SAMR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比SAMP8模型小鼠强.TSG治疗组从第3天开始,可以发现逃避潜伏期时间相比较于S模型AMP8组小鼠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TSG干预后能改善SAMP8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空间探索实验,SAMR1对照组的小鼠和TSG治疗组的小鼠游泳轨迹大部分位于原平台象限,并多次在原平台象限相邻的象限寻找平台位置.SAMP8模型组小鼠实验结果以围绕池壁游泳为主,其游泳轨迹呈随机分布于各象限之中.SAMR1对照组和TSG治疗组的小鼠停留原平台象限时间和穿越原平台次数均明显多于SAMP8模型组小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SAMR1对照组小鼠和TSG治疗组小鼠的记忆能力比SAMP8模型组强,提示TSG能改善samp8小鼠痴呆模型的记忆能力.3.免疫组化分析结果,SAMP8小鼠模型组与SAR1对照组比较,SAMP8小鼠模型组磷酸化Tau蛋白的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SAMP8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Tau蛋白磷酸化程度较SAMR1对照组增加.TSG治疗组小鼠与SAMP8模型组小鼠比较,TSG治疗组小鼠海马CA1区磷酸化Tau蛋白的平均灰度值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SAMP8小鼠脑内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而二苯乙烯苷(TSG)对SAMP8小鼠Tau蛋白磷酸化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结论:通过对快速老化小鼠进行二苯乙烯苷(TSG)药物干预,可以改善Tau蛋白的磷酸化,并且二苯乙烯苷(TSG)对快速老化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害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胡黄连苷Ⅱ对脑缺血损伤后COX-2表达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动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胡黄连苷组、LPS组和U0126组,每组再分为缺血6h、12h和24h三个亚组.改良的神经功能评分(mNSS)法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功能;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 结果:大鼠脑缺血损伤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梗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升高,皮质区神经凋亡增多,COX-2蛋白表达增强.胡黄连苷组和U0126组大鼠皮质区神经细胞凋亡和COX-2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LPS组大鼠早期神经细胞凋亡细胞与COX-2表达水平较高,但后期COX-2表达水平有所下降,损伤略有恢复. 结论:胡黄连苷Ⅱ可能通过降低COX-2通路的活化,抑制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而保护神经系统.
  • 摘要:目的:人华顿氏胶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WJ-MSCs)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研究主要观察WJ-MSCs静脉移植对APP/PS1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和Aβ沉积的改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选用APP/PS1效转基因小鼠40只,分为WJ-MSCs静脉移植组和对照组.WJ-MSCs组给予尾静脉注射WJ-MSCs200μL(约含2×106个细胞);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的PBS.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的认知功能,采用硫磺素硫染色检测小鼠脑冰冻切片老年斑沉积的面积;采用Elisa定量检测脑内可溶性的Aβ1-40及Aβ1-42含量;采用Elisa定量来检测血清和脑内IL-10的含量;采用抗Iba-1免痰荧光检测观察脑内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采用RT-PCR检测脑内IL-1β、IL-6和TNF-α的mRNA含量,Elisa定量检测脑内IL-1β和TNF-α的蛋白含量. 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WJ-MSCs组的述避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穿过平台次数明显增多,提示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得到改善;2.硫磺素硫染色结果显示,WJ-MSCs组的脑内神经炎性斑较对照组明显减少,ELISA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全脑可溶性Aβ1-40和Aβ1-42的含量明显减低,提示APP/PS1小鼠的Aβ沉积明显减少;3.Eliss定量来检测结果显示,WJ-MSCs组的血浆和全脑IL-10的含量均明显增加,提示WJ-MSCs干预可以现在增加APP/PS1小鼠脑内IL-10的含量;4.免疫荧光检测显示,WJ-MSCs静脉移植1天后,小鼠脑内Ibs-1阳性胶质细胞的含量明显增加,4周时小鼠脑内Iba-1阳性胶质细胞的含量明显减少,提示WJ-MSCs静脉移植可以调节脑内胶质细胞的活化;5.RT-PCR结果显示,WJ-MSCs静脉移植1天和4周后IL-1β和TNF-α的mRNA含量均明显减低,Elisa定量检测结果显示,脑内IL-1β和TNFα的蛋白含量均明显减低,而IL-6mRNA的水平未见明显改变,提示WJ-MSCs静脉移植可以调节小鼠的神经炎症反应. 结论:人华顿氏胶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WJ-MSCs)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抑制Aβ在脑内的沉积,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的认知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通咽止呃方对局灶性脑梗塞大鼠脑组织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咽止呃方预防性给药后,采用光化学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梗塞模型,观察各组脑组织内TNF-α、IL-6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内TNF-α、IL-6表达明显偏高(P<0.01),通咽止呃方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大鼠脑组织内TNF-α、IL-6表达明显偏低(P<0.01).结论:通咽止呃方对局灶性脑梗塞大鼠脑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缺血性脑损伤造成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过表达等机制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20E2(稳定转染APPSW的HEK293细胞)线粒体自噬的情况,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EK293细胞和20E2细胞分别应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Aβ1-40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APP蛋白表达水平确定20E2细胞模型是否建模成功;投射电镜观察细胞内线粒体及自噬泡的形态;JC-1检测两种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线粒体自噬相关调节蛋白PINK1、Parkin的表达水平. 结果:1.20E2细胞APP蛋白的表达较HEK293细胞明显增加,Aβ1-40的表达较HEK293细胞明显增加;2.电镜下观察20E2细胞较HEK293细胞线粒体改变明显,线粒体肿胀、嵴消失、空泡化;3.20E2细胞较HEK29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4.20E2细胞与HEK293细胞的凋亡率无明显差异;5.与HEK293细胞相比,20E2细胞的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I明显增加,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结论:与背景细胞系HEK293细胞相比,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20E2细胞的线粒体形态肿胀、嵴消失、空泡化明显,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可能与PINK1、Parkin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异常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方剂抑肝散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脑APP/PS1mRNA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复制Aβ定向注射海马区方法制备实验性AD动物模型.造模后药物干预4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PP/PS1mRNA的表达.结果:抑肝散组、脑复康组、与模型组比较,APP/PS1基因相对定量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肝散组较脑复康组和模型组APP/PS1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抑肝散的有效成分可能通过降低APP/PS1基因表达发挥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