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2016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
2016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

2016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浙江德清
  • 出版时间: 2016-11-12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

会议文集:2016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105条结果
  • 摘要: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新常态”的态势,城乡发展方式及其趋势将呈现新的特征.深刻认识这种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国城乡规划工作和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中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及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内现在的历史古镇在开发、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对原有的空间格局、建筑特色、民俗文化造成了不少的破坏,安顺屯堡古镇也不例外.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屯田的历史关系早已不复存在,但历史上形成的依从关系到今天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关系.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表述了特定历史下的地域景观的异质特点,反映了文化的积淀,并汇聚为特定历史、地域条件下的聚落文脉.通过对屯堡文化村寨特色及其保护的研究,针对贵州的屯堡历史文化作特色和保护讨论,以贵州屯堡古镇为对象,并对古镇的相关规划进行了梳理,对屯堡文化的历史起缘、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及当前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文化传承的古镇开发与保护的针对性策略,对于历史村寨保护的理论探索、和村寨的现实保护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 摘要:新常态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确定为通州区的发展和规划理念提出崭新要求,但通州区小城镇传统的建设规划引导模式又与之不相适应.研究结合北京市通州区发展特征和区域经济地理特点,梳理适应“减量提质”基调下的通州小城镇规划创新方法,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常态发展背景下,重新审视与思考小城镇的定位。作为大都市区的小城镇,不应仅限于服务农村,更要服务于首都功能,积极谋求转型与特色打造,形成与中心城市的互动发展、京津冀格局下的协调发展,推进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
  • 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面临新常态下的转型与发展,亟待突出特色.本文在剖析北京小城镇面临着城乡产业协作不突出、城镇差异化发展引导不明确、城乡土地利用不集约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北京小城镇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区域生产网络的构建、高速交通网络的建设完善、高品质集约发展的诉求,以及社会消费需求的升级等.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通州区小城镇发展为例,提出差异化的北京小城镇转型与发展策略,包括依托城市带动,与城市和区域产业转移相协调,实现城镇功能转型提升;突出城乡互补,依托农业资源,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提高城镇品质,立足乡村特色,强化服务城乡的综合职能等,以实现北京小城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摘要:通过对北京房山、大兴和通州,以及天津的东丽区、蓟县和中北镇的新型城镇化调研进行对比研究.针对新型城镇化试点的要求,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农村宅基地制度、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五方面进行评估,得出京津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存在不足与可推广的经验.
  • 摘要: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责.在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保定市从紧邻首都的三四线城市成长为京津冀区域性中心城市,江城乡作为保定市最具潜力的城市边缘区域,亟需谋求全新的发展路径.本次规划追求新形势下的思路创新,采用目标引领与落实重点、规律引领与突出个性的工作方法,首先对新形势下江城乡的现状特征和规划诉求进行剖析,其次,在确定发展目标和规模基础上,通过土地整合先行和城乡空间渗透的统筹路径,提出产业定制发展、设施高标准建设、全域总体设计和开发时序引导等城乡统筹实施路径,以期对城郊小城镇在城乡统筹规划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提出的原则要求,体现区域差异性、营造各具特色的美丽城镇,防止千城一面现象进一步蔓延,成为现阶段城镇建设的重点.陕西省咸阳地区小城镇中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基础.以历史遗构为主导的城镇空间体系建设,在新时期出现了众多的问题,通过调研咸阳地区彬县、旬邑县、三原县等城镇,分析其历史遗构的布局特点、空间发展及建设存在的问题,解析了问题的成因,为咸阳地区特色城镇的建设提供依据.
  • 摘要: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快速转变的时期,贫富差距问题逐渐显现,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逐渐进入公共视线.结合对济南历城区田庄片区小产权房的调研,横向比较了两类低收入群体购房行为的不同特点,分析低收入人群购房行为特点背后的原因,进而对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与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 摘要: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特色乡镇规划建设的不断推进,旅游空间布局结构以及特色小镇规划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旅游空间布局结构研究多集中在县域及以上层级的地域空间范围,特色小镇的研究也多集中在产业的定位与发展策略.而旅游型特色乡镇的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却鲜有人研究.本研究在“勐景”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通过对“勐景”特色乡镇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旅游资源、配套服务设施和交通网络的通达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然后通过对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分析并进行了要素复合,提出了“一轴”、“一环”、“一带”、“两核”、“四片区”的“勐景”一体化旅游发展格局建议,以期对特色乡镇的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尤其是乡镇等级的旅游空间要素评价提供有益借鉴.
  • 摘要:基于淄博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从农村地区现状问题着手,在规模、区位与交通、配套设施、生态等因素影响下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点选择,提出规划的技术路线,并从产业支撑、设施配套、特色保护、建设风貌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保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能够有序开展.为其他地区农村的社区化建设提供借鉴.
  •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目前对该类地区村庄从规划方法、实施、管理等方面实践研究不够,导致规划可实施性和指导性差.当前,正值住建部全面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迫切需要研究该类型村庄规划的编制,为科学指导该类村庄建设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供支撑.本文以住建部试点村—河北省赞皇县黄北坪村为例,重点从规划思路、规划内容、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贫困地区村庄亟需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来科学指导该类村庄建设发展,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农村特点,为建设能留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提供支撑和依据。因此,项目组始终围绕“该类村庄规划怎样编、编成什么样、村民能否读懂、项目能否落地、村民能否受益、村庄能否科学发展”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目前,该规划已进入实施阶段,村庄绿化、亮化工程、幼儿园、防洪堤、村庄入口标识等均按规划进行建设。富民产业逐步形成,特色林果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原村土布合作社正在开展前期培训工作,村庄环境整治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力争将黄北坪村建设成为贫困地区环境整治示范村、绿色生态文明村。
  • 摘要:2016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始年,也是进入“十三五”规划期的第一年,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均迈上了新台阶.伴随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城镇转型发展的宏观战略,作为其中陆路丝绸之路影响下的,向北联系蒙俄的重要边境门户小城镇,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同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然而,基于区域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城市空间发展建设也同样面临艰巨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额济纳旗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等环境分析,结合达来呼布镇城市总体规划及空间发展脉络,找到影响或制约城镇发展的多方因素,通过梳理不同因素间的动态关联,分析规划可行的应对策略,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明确发展思路,为城镇发展提供健康可持续的源动力,合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以“不吝音、不浪费”为原则,保障城镇巨系统的良好运转,积极治理生态环境,推进解决河湖水资源窘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达来呼布镇今后城市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丰富旅游资源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型特色小城镇在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中地位重要、举足轻重.由于缺乏区域统筹和协调机制,传统的小城镇旅游方式以景点式、小规模为主,难以形成区域旅游聚集效应.新常态发展机遇下,如何利用自身优质资源寻求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的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是旅游型特色小城镇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对景德镇瑶里镇旅游业现状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整合、特色引领、设施共建、区域融合、政府协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特色小城镇“全域旅游”规划策略,旨在为同类型小城镇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迈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一系列新理念是指导未来城镇建设的重要指南,其中,2015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精准扶贫与特色小镇战略为广大山区的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本文在特色小镇理念的指导下,以安徽省大别山区的岳西县河图镇总体规划为例,梳理了山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要点,提炼出适应该类型小城镇的规划重点,从区域旅游角度来审视河图的旅游发展定位与格局,深入挖掘河图旅游资源,探索旅游发展策略与形象定位,研究镇区与景区的联动开发模式,确定旅游总体布局和精品旅游线路,以旅游业为城镇注入发展活力。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欠发达山区的特色小镇规划提供些许借鉴.
  • 摘要:随着新城镇化的进行,城市社区其内含的权力秩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分化与重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城市社区治理中权力秩序重构的行为、逻辑与过程来观察国家—社会之间互构的内在关系以及发生的转变.通过对社区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间的权力关系以及权力秩序重构的趋势与困境的考察,发现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权力秩序已成为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而这种不确定性却成为城市社区权力秩序重构“讨价还价”的资源和前提.同时,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权力秩序是在分离与融合的交织中进行重构的,在整个权力秩序重构中,社区不同行为主体之间都有着利益、权利和责任的连带,最终形成国家与社会相互嵌入的制衡型权力秩序.
  • 摘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及强调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背景下,以包头市为例,探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的策略.首先分析包头市城镇发展现状及分布特征;然后,归纳包头市小城镇发展的历程和职能特征;最后从政策和空间的视角提出小城镇发展策略,包括合理划定城市发展圈,促进小城镇集中发展,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一心一轴多点”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整合城镇资源,积极推进小城镇向中小城市转变,形成新的城市增长极,明晰城镇职能,强化小城镇分类引导,促进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融合。
  • 摘要:小城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演进为小城市、中等城市乃至大城市,关键是要有稳定增长的人口,而人口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有稳定增长的工作岗位,而稳定增长的工作岗位最终又取决于是否有稳定增长的产业.从产业类型来看,中国小城镇主要有工业型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商贸型小城镇、科技型小城镇、农业型小城镇、矿业型小城镇等类型.小城镇的崛起受到各种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双重影响。前者包括特定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及社会文化条件,后者包括制度和政策创新的作用、大中城市的牵引和带动效应、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除重点小城镇或中心镇外,中国目前仍不具备小城镇普遍崛起的充分条件,即小城镇还不应成为当前全国各地新型城镇化的普遍发展重点。产业培育是小城镇的立镇之本,尤其是制造业专业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
  • 摘要:近年来,针对过去只重视发展城镇而忽略乡村同步发展而涌现的各种问题,国家在小城镇的发展思路上发生了一些转变,从只重视发展镇区转向支持乡村发展.为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提出城乡统筹,小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在此形势下中国涌现出一批以特色农业为主导的小城镇,然而在寻求发展的探索过程中遇到不少相似的问题.本文选取湖北省宜城市特色农业小城镇流水镇为例,梳理流水镇自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来,近年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发展路径;研究其发展过程中的新思路,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提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农业小城镇的发展策略,农业小城镇要求由传统的重点发展镇区的形式转为镇村联动发展模式;推进小城镇建设与特色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从农业产业化、技术提升、机制创新和销售方式创新等4个方面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 摘要:沿边口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平台;而“一带一路”的实施也将给沿边口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项基本内涵是国家推动全面开放.在此背景下内陆沿边省份成为中国新的政策热点地区.内蒙古作为沿边省份中拥有较多开放口岸的省份,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而内蒙古沿边口岸将成为内蒙古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窗口,内蒙古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必然依赖于口岸经济.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内蒙古边境口岸将成为内蒙古经济体制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文章以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总体规划为例,从沿边口岸的特征出发,探索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内蒙古沿边口岸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创新.
  •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小城镇除了以往所面临的产业层次低,服务能力弱,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又将陷入新的困境.如上海市在“新常态”背景下推出了产业转型,控制人口等政策,使得郊区小城镇面临支柱产业衰落,劳动人口减少等新问题.本文以上海郊区三星、廊下和金泽三镇为例,探讨其所面临的新问题,小城镇要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期继续稳步发展,就不能延续粗放的发展模式,随意地招商办厂,而是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目前的宅基地流转政策是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户可以将宅基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但只限定于转给本集体的人,而不能出让给集体以外的人,因此有欲望购买小城镇和农村宅基地的城市居民并不能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但从城乡一体的目标来看,制约城乡要素交流的壁垒终将打破,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转让宅基地将会实现。城市居民到小城镇居住也将促进消费,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 摘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往来会更加频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在各个方面都处于落后地位.本文以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国际物流园区总体规划为例,从“大口岸”概念入手,深入分析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所在区域的区位关系、基础条件、产业分布,探索并研究这类小城镇如何实现产城融合,并通过产城融合理念提升小城镇及所在区域的职能.
  • 摘要:系统研究浙江省内生发展下的经济机制对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分析了浙江省小城镇内生发展的表征,体现为以内部需要为发展基础、以民营经济为主导.进而从理论层面剖析浙江省小城镇内生发展的经济机制.宏观视角下,运用内生增长理论的思路,分析内生发展的经济机制在体现为由“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向“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演进;微观视角下,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比较优势理论相契合,经济起步阶段顺应禀赋比较优势,产业发展阶段地区比较优势的演进与禀赋结构的提升相辅相成,体现为顺应地区的比较优势带来地区的持续发展.
  • 摘要:在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中,产城融合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因此,以“产-城-人”高度融合为特征的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依据主导产业的特征和“产-城-人”互动关系的不同,将现阶段浙江省特色小镇的“产-城-人”融合模式分为三种加以分析,其特色与经验对中国其他地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的特色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梳理,得到了基于不同产业主导的“产、城、人”融合的模式,其特征表明,小镇建设需要结合自身的区位特征和地域优势,在发展中要将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并结合生态环境,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需要指出,浙江省特殊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地貌特征使其山水资源充沛,是其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独具的生态优势。当前,许多省市开展了特色小镇的建设,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独特之处在于摆脱了行政区划的束缚,完成了机制体制的创新,其“产-城-人”融合的经验对推进我国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浙江特色小城镇建设是在浙江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经济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现实难题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批示的特色小镇快速布局发展的同时,如何结合特色小镇的内涵与要求,通过挖掘自身资源特色,推动其他一般性城镇的特色化构建,成为本文探讨的关键.马涧镇以其杨梅种植位列兰溪市特色小镇之一,在对其发展实施进行评价以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特色小镇的内涵为指引,合理定位城镇功能,并植入文化、旅游与社区功能,推进多功能之间的融合发展.以产业发展规划为主导,推动产业重构,依托产业链的优化调整,细化产业布局,分产业分门类的构建产业项目建议库,将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相耦合,最后则是通过构建“大镇区”的概念,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以及配套设施布局的完善,为上述产业发展、功能布局提供支撑.从而架构起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多功能融合发展的小城镇特色化发展路径.
  • 摘要:小城镇发展不足已成为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而传统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模式又不一定适应小城镇的发展实际.基于对典型小城镇个性特征的把握,本文试以襄阳市尹集乡为例,明确规划思考的核心问题,探索在新常态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大背景下,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小城镇,其特色营造与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此类小城镇提供一些参考.
  • 摘要:2015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占总人口比重为56.1%.虽然,中国从城镇化水平来看,达到了“城市社会”的阶段.但是,中国的城镇现状还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都大大的稀释了城镇化建设的质量.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在发展中求解,在小城镇的建设深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倡先知后行,“知”就是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办法,“行”就是实践,把理论的东西用实践来验证.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握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做法,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大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下的众多小城镇也竞相模仿其发展模式.纷纷建设城市新区,扩张城市范围,城市尺度不断扩大,在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房产库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未来发展.新城市主义是针对城市无序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及设计理论,主张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和建设紧凑的社区,因此其对于京津冀都市圈下小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将京津冀都市圈下小城镇发展与新城市主义发展模式的宜兰作分析对比,为京津冀都市圈下的小城镇发展分别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提供相应的规划建议.主张京津冀都市圈下小城镇应当依托区域内大城市丰富的消费能力,重视城市生态建设,宏观上打造旅游休闲型城市,中观上重塑城市尺度,微观上激发城市热点活力,走一条精明增长的发展道路.
  • 摘要:快速城镇化导致大多数小城镇的建设千城一面,一些本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经济新常态发展思路给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作为区域共享的必要条件,成为了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优化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合作相比较,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的小城镇地域文化风貌的营造更注重文化风貌的整合与综合发展,既是空间的综合利用,又是地域文化的科学传承.为将文化体现在空间层面,则需要提取小城镇的地域文化,营造小城镇地域文化风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空间进行展现.文章首先对小城镇地域文化的形成进行解析,随之分析区域协同发展对小城镇地域文化风貌的影响与区域协同发展影响下的小城镇地域文化特征要素.从地域文化的视角研究小城镇区域性风貌建设,分别从文化体系梳理与规划设计再到管理控制手段进行解析.最后以山东省肥城市南部板块为例,对小城镇地域文化风貌的营造进行详细论述.
  • 摘要:小城镇在中国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中部地区小城镇的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十分普遍.湖北省宜城市鄢城街道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小城镇转型为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工业型城镇,由于不健康的发展方式面临产城分离的困境.本文通过追溯鄢城街道产城格局的演变历程,判定其现阶段处于产城分离的状态,研究其形成原因;分析产城分离给其的发展带来的阻碍和问题;根据产城融合的内涵和要点,主要规划策略、多层次规划和实施时序三个方面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引导,规划策略.一方面制定以支柱产业支撑、区域产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发展策略,强调引进技术人才、培养就业人员;另一方面制定以人为核心的空间融合策略,强调提供社会保障、保证配套设施,旨在达到产城人三者的融合,从而来吸引人、留住人.多层次规划.分为宏观上的区域规划、城市总规;中观上的产业发展和绿地系统规划、产业园区控规;微观上关注人的居住、环境等需求.通过正确的产城融合规划将可以引导中部地区的小城镇在提升整体经济实力的同时,注重城镇核心功能的提升,达到产城融合的状态,走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区域的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协同的时代,任何地区都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必由之路.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的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洼地”.然而小城镇对于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国家越来越关注小城镇的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促进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使其在区域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文章以山东省肥城市南部三镇为例,研究其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问题和需求,探讨城市边缘区小城镇跨区域产业发展,实现跨区域的协调发展战略,并得出结论:城市边缘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应当强化不同城镇的产业特点,弱化差异,对其产业发展、生态体系、交通网络、城镇职能等均统一考虑,寻求强调区域联合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在资源总量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城镇体系内个体之间的协调运作使得资源配置达到综合效益最佳,形成小城镇间产业的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造就了该地区特有的草原城镇格局,而现阶段既有的城镇规划研究偏重于对传统城镇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缺乏对草原牧区小城镇的规划策略探讨.笔者以内蒙古中部地区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镇为例,分析了一般草原城镇所存在的问题.人口密度较低、城镇布局分散、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城镇建设缓慢,经济发展滞后,是草原牧区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基于建立草原牧区特色城镇的视角,结合草原牧区城镇普遍存在问题与特征,提出符合内蒙古中部草原牧区城镇的规划策略: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城镇化策略研究、合理制定居住模式策略、构建生长型村镇体系、制定适宜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最后提出草原牧区城镇规划策略的实施路径.
  • 摘要:“海绵城市”已成为当下国内城市发展的最热词汇.但目前海绵城市的建设大部分集中在各级城市中,由于小城镇自身的特点与城市有较大的区别,尚无具体的建设模式.本文对国外成熟的雨洪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借鉴,整理国内理论实践的研究进展,从微观建设层面的视角构建小城镇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将其按主要功能及目的划分为雨水渗透、雨水贮存再利用等5个建设技术模式,并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建设技术模式的选择原则,为小城镇海绵城市的建设向更实用、更系统、更生态的方向发展提供新思路.
  • 摘要:常规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中,规划对象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规划注重农村如何合并、社区布点、配套设施标准、引导产业支撑以及特色村落的保护等,而产城融合背景下淄博高新区的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更注重的是在现有社区建设的基础上,如何发挥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控规全覆盖等的优势特点,完善和带动社区的继续建设,使之融于城市,做到一个可实施性强,一个实用的规划.本文通过对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淄博高新区自身的特点分析,提出几点创新规划方法建议,笔者认为本次规划是一个立足于建设改造和实施的规划,所以规划在淄博高新区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尊重农村新型社区既有格局,在以人为本,深入民心的安置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织补社区”的规划思路以及刚性控制和弹性建设引导方法等,用以指导社区布局的延续,力图规划细致,指导明确,做出一个可实施性强,一个实用的规划。
  • 摘要:随着城乡统筹观念的深入人心,居民点体系规划要求达到城乡一体化目标.本文从居民点分类构成入手,从城镇和乡村一体化目标出发,以行动规划为指导,厘清城乡居民点重构的整体思路,较为深入的探讨镇区及农村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在城镇维度,探讨了城镇内部居民点空间发展、设施全面协调及共建共享的发展策略;在乡村维度,探讨了依托小城镇分类指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策略.最后,以大王·稻庄示范区为例,从现状与规划、城市与农村两个维度全盘统筹,进一步阐释了镇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的方法,使其率先形成调整整合有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实现城镇和乡村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 摘要:基于生态理念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是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及面对各种资源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通过分析特色小镇的具体内涵及其建设的背景和现状,指出基于生态理念的特色小镇规划将是未来必不可挡的趋势.其次对生态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基于生态理念的特色小镇规划的三个原则,即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原则、建设用地发展的生态优先原则和社会、经济、环境协同发展原则.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基于生态理念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分别是:打造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自然环境;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生态文化以及物质空间环境的生态规划.
  • 摘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实践中往往重城镇轻乡村,且缺乏系统的规划建设指导.本文从特色小镇的概念、乡村发展规律和需求入手,基于对南京市江宁区的实际调研,论证了特色小镇不需局限在城镇地区,乡村到达一定的发展阶段,不仅可以也有必要发展特色小镇.因此,本文提出了城乡等值化、城乡差异化、城乡特色化的价值取向,指导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导则的编制.在分析城、乡发展需求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导则内容.从框架看,城镇板块从特色策划、建设提升、实施保障三个层面,分别对应规划要求、建设要求和实施策略;乡村板块则通过特色策划、详细规划、实施运营,对应规划的三个层次.从重点看,城镇板块提倡“针灸式”开发模式、注重空间复合利用、推动现代化设施建设;乡村板块则重在体现乡村特色、强调区域差异、支撑产业发展.导则在目标价值、内容框架及成果形式上都具有一定创新,期望为全国特色小镇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与借鉴.
  • 摘要:随着国家次区域战略的推进,省际边界地区的发展正逐步成为各省市关注的重点.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边界城镇发展相对落后,但随着周边城镇群的发展和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边界城镇跨界合作的诉求日益突出,亟需正确引导使其理性发展.本文以位于辽冀蒙边界的凌源市三十家子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例,基于区域联盟的视角,通过对辽冀蒙边界多个乡镇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探索三十家子城镇空间发展策略,在区域同质化、碎石化的发展环境下,应以基础条件较好、有发展前景的地区为依托,培育边界中心城镇,打造具有梯队效益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镇群体空间协调发展。三十家子作为辽西第一大镇,作为凌源综合型的中心镇,其在辽冀蒙边界区域范围内的发展状态相对较好,与周边边界乡镇相比,其经济总量、发展基础占据一定的优势,应借助区域发展背景,依托现状资源禀赋,调整城镇发展策略,在区域联盟基础上实现自我突破。
  • 摘要:近年来中国金融产业蓬勃发展,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作为全国首个以私募基金为核心产业的发展平台,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基金小镇现状情况的分析,从文化、产业、生态三个方面归纳出了建设理念与思路.分析了项目前期“三拆一改”的改造理念和实施策略.从整体布局、分期建设、空间尺度、交通系统、景观环境等方面对小镇空间特色进行了剖析.并从发挥龙头企业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了基金小镇的运营和保障措施.
  • 摘要:随着经济的近郊的小城镇因其特殊的区位条件,一般交通条件较好,发展较快,更多地表现出城市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它不仅是大城市向外扩张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担大城市的部分功能,还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编制总体规划时,难以适用一般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本文以周村区近郊镇南郊镇为例,近郊镇与一般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相比,更应关注“区域一体化”、“协同规划”、“可持续发展”等规划思想。突破行政界限重视与张店城区、周村城区、淄博经济开发区及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之间的协调,达到合理的空间组合。近郊镇总体规划要以城市和城镇的整体利益最优为原则,在发展的定位、空间结构、用地布局、产业发展、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相互衔接,实现优势互补。城市近郊镇,应当是城区的扩展备用地,要为城市的功能外溢做好应接准备。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不影响城市大产业空间格局的基础上,积极形成自身的产业特色来增强城镇经济发展。
  • 摘要:城郊社区作为城市边缘地区,一直处于城市化的灰色地带,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社区风貌、用地功能、公共设施、文化融合方面与城市中心区格格不入,加强对城市社区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双驱动力角度下分析了大型城郊社区形成的主要特点及原因,郊区化和城市化这对原本反向的作用力在“城市郊区”这个特殊的载体上得以契合,不同社会经济特点和文化取向的人群在此聚居.本文以山东省临沂市富民社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空间结构、土地开发模式、开放空间、开发时序等方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型城郊社区的开发规划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了适度分异的空间结构、复合的社区土地开发模式、多层次开放空间、开发时序优化处理的开发规划策略.
  • 摘要:经济的结构调整、城乡政策的变动、城镇的产业化和市民化发展等因素引起了小城镇更新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及问题,如传统邻里的肢解、居民的人群结构复杂化和生活观念多元化、不同团体的利益矛盾不断涌现.传统的小城镇规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这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社区是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单元.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社区体现出了居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多元统一的趋势,成为了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本文正是从“社区营造”这一视角研究小城镇发展,提出以“社区规划”为导向的小城镇发展模型体系、分析其运行机制并重点分析了隐形结构在小城镇中的作用与核心地位.此外,基于当前小城镇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当前小城镇规划应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向:物质层面,从“新旧置换”走向“倡导有序”;社会层面,从“整体统筹”走向“个体发展”;组织管理层面上,从“上下参与”走向“多元协调”,以期实现小城镇社区建设从“有”到“优”的转变.
  • 摘要:本文阐述了特色小镇的定义、内涵及主要特征,提出了特色小镇不仅仅是一个规划单元,而是一个特色镇整个镇域的概念,是小城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小城镇发展的第四阶段,以常州市湟里镇为例分析了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用“特色小镇”理念的主要途径,通过产业升级来促进产镇融合发展,深入挖掘镇域具有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城镇特色,创造滆湖特色小镇,挖掘利用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城镇个性,让“乡愁”看得见,以“特色小镇”的理念来规划镇域的总体布局。
  • 摘要:在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从小城镇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合理确定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综合部署小城镇各项建设,完善公共及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风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民人居环境,形成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容整洁的乡镇.休闲农业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对推进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美丽乡村、扩大内需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专业化、集群化、市场化运作。对于设施农业产业来说,应针对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整合产业链,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 摘要:小城镇建设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小城镇产业的发展建设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规划意义重大.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定位决定了未来小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合理定位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城镇性质,有助于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实现“以产业化振兴城镇,以城镇化助推产业”的目标.文章首先对城镇产业结构的概念进行解析,总结出小城镇产业结构定位在总体规划层面的关键点;随之对小城镇在总体规划层面如何进行产业结构定位进行了研究分析,阐述了其原则、依据和产业功能的策划等,从而形成一般性规划策略;在此基础上,以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为例,对小城镇在总体规划层面如何进行产业结构定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强调小城镇的产业定位必须依据其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确定其城镇职能和城镇性质,进而确定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在区域中与其他城镇形成错位发展模式,才能使小城镇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快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实现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 摘要:村庄城镇化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产物,逐步成为一个显性现象,需纳入到总体城镇体系的自觉演化过程中观察.文章聚焦长江三角洲的典型案例,将村庄城镇化归纳为三类空间模式,首先分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继而以“国家宏观制度变迁—村庄制度弹性调整”的基本框架去解释村庄城镇化现象的内在机制,框架既考虑到了历史的特殊性,也兼顾了村庄集体行动的逻辑.最后提出村庄城镇化现象导致了新的区域协调问题,对乡镇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 摘要: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各地农村在地形地貌、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和民俗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丰富的乡土景观类型充分地体现了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土景观也成为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域乡土元素则是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象征,它来源于大自然、乡村、生活,与地域特征紧密相连.本文通过对浙江省舟山市南洞艺谷的调研考察,分析当地不同乡土元素在本土文化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手法、设计思路和它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创新运用,为中国的现代小城镇景观设计提出参考.
  • 摘要:以连云港一个背山面海的村庄——凰窝村为例,从凸显山地村庄环境特色为重点,体现海滨农居特色,克服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阐述了滨海山地村庄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希望藉此对类似特殊地形地区村庄的整治或改造工作有所启发.目前,山地村庄规划尚缺乏法规标准,与上位规划衔接不足,并且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山地村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凰窝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山地村庄景观规划研究,论文研究从对连云港凰窝村的规划建设分析开始,随后通过对规划中乡村景观营建方法的梳理、分析与反思,提出应将乡村景观置于自然生境、经济生产、居住生活这三方面有着内在紧密关联的要素之中,站在系统、整体的视角下,来把握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内涵;继而结合系统论、控制论、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共生原理,从多维视野中整体地把握系统的构成关系,从内容的系统性、格局的生态性、过程的控制性三个方面来整合提出了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体系;最后,针对这三个方面,结合大量村庄规划实践,从空间、细节、时间三个角度,进一步探讨了一套具体可操作的营建策略与方法。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区域,目前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对于城市而言,其实很多内容同样适用于小城镇.本文以特色小城镇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提出城市设计作为协调城市建设的重要方法,对于特色小城镇的空间形态塑造起着重要作用.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概况与原因分析入手,针对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采用城市设计的手法,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特色小城镇城市设计的控制内容与引导策略,在针对具体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从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研究,挖掘自身特色的同时与时代接轨,建设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特色小城镇。展现出一片全新的城市化景象。
  • 摘要:小城镇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开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工作关注的热点;小城镇建设正处在非常关键的起步阶段,中国小城镇发展总体比较缓慢,小城镇发展中所暴露的问题很多,如人口流失、缺乏特色、基础设施匮乏等,如何协调和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这些矛盾是中国小城镇发展和振兴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中国现阶段比较成功的小城镇发展案例——陕西袁家村,分析了其街道布局、景观特色,又从青岛特色小城镇——琅琊镇入手,对琅琊镇的特色景观营造进行的提取和分析,总结了青岛小城镇景观的低影响对策,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阐述小城镇低影响景观营造策略.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旅游体验感的要求也逐步增强.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正在逐渐向特色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特色文化旅游型转型.2016年10月,盘锦市赵圈河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近年来,该镇围绕“打造中国湿地旅游第一镇”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旅游强镇”战略其依托红海滩旅游度假区,盘锦唯一一个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区,其景区内的规划需具有特色鲜明、景观丰富、旅游产品多样等特点,才能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增加景区和小镇旅游淡季的游客量.本文首先总体分析特色小镇街巷空间的类型与功能,从宏观角度把握设计方向;然后以红海滩景区的视角去审视红海滩旅游小镇的空间设计问题,使之与景区功能以及景区对滨水环境的需求相协调,达到公平合理利用滨水资源的目的;进而在整体分析基础上深入到小镇空间内部,对红海滩旅游小镇内部进行功能划分,从而衍生不同的布局形式的水街空间,形成完整、独具风格的水街小镇方案.做到从宏观到微观对水街空间的整体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的总体控制.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商业价值,并且站在整体设计的视角探讨小镇水街与周边湿地等公共空间相协调、合理均衡利用滨水景观资源的方式.
  • 摘要:本文借鉴震泽镇总体城市设计案例,探索在“微空间”理念引导下的城市设计在营造小城镇空间方面的策略.首先对“微空间”理论进行了解读,即在空间塑造方面体现人本主义关怀;然后从空间尺度和小城镇居民的生活特征两个方面对小城镇的特征进行了剖析;最后结合案例从小城镇整体功能布局、街区尺度和公共交往空间三个层面来提出小城镇空间营造的相应策略.
  • 摘要:随着全国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视加强特别是特色小城镇理念的提出,加快了各地小城镇的发展.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根据自身优势、相关政策及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自身特色,值得深入学习.本文即从于家务发展策略及实施方案入手,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于家务的发展方式,提出“以打造国家种业硅谷为目标,以生态科技为引领,突出田园体闲特色,着力打造三组团功能互补,产业联动,特色村庄相融合的发展格局”,形成特色小城镇,既深化城乡统筹发展,又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于家务回族乡的发展对之后推行“特色小镇”战略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学习。
  • 摘要: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更新加快,规划变动不可避免.通过对四个典型城市和一个超大型城市的城市更新规范性法律文件文本分析,从立法规制的视角,为解决城市更新的公共目标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要求之间的固有矛盾,避免或减少因规划调整对私人利益损失的风险,提供切实可行的地方立法经验.中国既有的城市规划立法结构为国家《城乡规划法》保留程序性框架基本内容,将实质内容下沉给部门特别法或地方立法填充,利用地方立法模式确定规划保证义务的具体内容,实现了对行政机构规划变动自由裁量实体法意义上的行为指导和行为限制,为司法裁量提供客观的正当性分析和程序上的审查依据.对其他地方城镇规划立法和管理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与乡村的纽带联动功能,已经成为中国加快城镇化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手段.尤其郊区小城镇的发展,是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协同发展.本文以孝感市肖港镇为例,首先具体分析郊区小城镇地理位置及其与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区域联动关系;然后探究郊区小城镇的发展阶段,拟定相关的发展因素及动力;最后从城市带动、城郊强镇、乡村联动等三方面提出了小城镇发展策略,构筑开放区域,做好配套服务,利用地缘优势,强化产业功能,加强城乡联系,优化田园景观。
  • 摘要: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一编制管理日益迫切,作为规划实施管理的落脚点,乡镇层面的乡镇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两规”)衔接统一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梳理乡镇层面“两规”差异和主要矛盾,认为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两规”所属规划体系不一致;规划编制指导思想不同、规划编制部门脱节、规划协调缺乏有效技术手段.基于“两规”协同编制的必要性认识和现实意义,提出了“两规”协同编制的实现途径.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工作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政策导向文件,其中“村镇规划与建设”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辽宁省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及《沈阳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2015—2020年)》中都提出了促进重点镇和特色镇发展的思路与策略.本文借鉴了四川、浙江、贵州、广东四个地区的发展经验,总结特色小镇在禀赋、政策、人才、土地、资本五方面的发展优势,从沈阳市自身情况出发,提出了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及沈阳市建设特色小镇的实施机制.
  • 摘要: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枢纽,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一种新常态模式.新时期的城镇发展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作为指导.为了解决浙江省空间资源瓶颈,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有新作为,浙江省于2015年全面启动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的建设示范活动,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国家发改委近期表示,将在全国内选择1000个左右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积极引导扶持发展为专业特色镇.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开始了特色小镇建设活动的工作.山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近期表示将在十三五”期间,在全省创建、培育100个左右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本文将对浙江省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行动进行简单概述,并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活动近期取得的成果和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将浙江省与山东省两个省份近年来的城镇化发展路线进行简单的对比,总结山东省近年来关于特色镇的培育工作及山东省特色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山东省特色小镇的选取应当以山东省各镇的特点,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资源、产业条件。强调产业的带动性和生态性,需符合新常态经济形势下适合当地的发展条件,特色小镇选取最具特色,选择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一镇一业。选取的特色小镇,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特色小镇的筛选,不应当以产业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等为主要评审依据,产业特色需要山东省内、甚至是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特色小镇考核不应当以华而不实的增长指标为只要依据,应当以“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为主要参考依据。
  • 摘要: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来人口总量和在城镇人口中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本文以山西省忻州市为例,研究了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问题,分析了未来影响小城镇发展的机遇条件,指出小城镇在带动贫困地区发展中的目标和作用,提出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五大策略,即精明增长、特色提升、绿色转型、强化支撑和差异发展.国家扶贫力度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发展黄金期的到来,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小城镇加快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增长极和宜居家园是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目标。根据当前忻州市贫困县的发展特征,实施精明增长、特色提升、绿色转型、强化支撑和差异发展五大策略,有助于促进小城镇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健康发展。
  • 摘要:小城镇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基于卫星城的建设愿景,近郊区小城镇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协同发展,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孝感市的一个近郊区小城镇为例,从小城镇的基本情况、发展背景、发展条件、城镇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拟定城镇性质和测算发展规模,制定城镇发展目标,最后在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效益等四方面提出了小城镇发展策略的几点思考.
  • 摘要: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农业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城镇居民对农资消费的比重也有所增加.然而,由于目前小城镇经济发展仍然较为依赖周边城市,导致现实中,小城镇消费者在对农资有所需求时,会倾向于去周边城市而不在本地进行购买.这一现象将会导致小城镇农资零售收入与零售利润的漏出,对本地零售市场造成不利的影响.本研究以辽宁省康平县郝官镇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问卷和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城镇消费者特征对农资消费地选择的影响情况,以帮助北方城镇地区结合当地特色制定农资销售策略,提升城镇农资零售商店的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消费者收入水平、家庭人口、交通条件和种植情况四项基本特征中,收入水平和家庭人口特征是影响农民选择农资消费地的主导因素,种植情况特征对消费地选择影响较小,交通条件特征对消费地选择基本无影响.
  • 摘要:“特色小镇”是在新常态下,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的城镇重大发展战略,是破解浙江省发展瓶颈和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对“特色小镇”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基础上,采用理论解析和专家咨询的方法,提出了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构成钻石多边形结构,由基本信息、发展绩效和特色水平三个维度构成.评价的方法采用多边形图示法,实现对各特色小镇的分项指标和综合指标进行详细评价和对比.旨在为新常态下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建设,以及全国其他地域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 摘要: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主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进行土地的开发利用,能够取得城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效果,与中国现阶段新常态下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本文首先选取了斯德哥尔摩、阿灵顿县和哥本哈根三个具有代表性的TOD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进而以沈阳大浑南地区的TOD发展为例,将其与国外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比较解析,总结了发展中的成功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探讨了TOD在中国的发展机遇.对于城市新区以及新型特色小城镇而言,TOD发展模式能够合理引导土地开发,有效控制小汽车的使用,优化布局土地利用形式,营造公平友好的街区环境,符合新常态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摘要: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城际铁路特别是城际站点在城镇的选址和建设,对城镇空间发展起着重大的“触媒”带动作用,城镇面临发展新机遇.本文运用比较学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城铁站点城镇建设先进经验,从地域空间层次、站点功能定位和土地利用影响等维度,剖析城际站点对城镇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最后,深入探讨了城际站点带动下的城镇空间发展的若干对策,主要有:把握建设机遇、明确发展定位、优化空间结构、促进产业聚合、加快人口聚居、提升运营管理等.这为城际站点城镇这种“特殊空间”指明了发展方向.
  • 摘要: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并没有根据自身特色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最后常常会导致“千镇一面”,同时也会引发大量的同质竞争导致特色小镇的埋没.近期中国提出了关于特色小镇的评选及建设意见,对于特色小镇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及辅助政策.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没有达到特色小镇标准的“非特色小镇”如何选择自身的发展模式,建设特色小镇是否是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唯一途径.本文针对“非特色小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小镇作为分析对象,以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的安临站镇作为非特色的综合型小镇代表,进行具体的分析.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该类小镇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比较各自发展模式的优劣,探讨合适的发展选择.同时提出假想:运用一种动态的发展模式,可能会在未来为小城镇形成一个新的发展居住工作模式,现在以安临站为例的综合型小镇理论上是可以选择,是进行特色小镇建设,跳出现状的局限,从外部引入资本及产业,或者从内部发掘自身特色将其通过资本投入进行放大,扩大再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独立品牌,在4-5年内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达到特色小镇的标准,从而承接国家及区域提出的特色发展政策,进行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 摘要:本文先阐述了传统文化概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并以国外城市规划的成功做法为例,在城市总体布局与结构形态、城市风貌、街道格局与肌理、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建筑物与构筑物等方面介绍了传统文化如何体现与传承;国内城市规划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文化要素缺失、千城一面的问题,规划师们可以借鉴国外城市规划中的传统文化传承经验,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将传统文化渗入、城市的特色区组成、城市的街道空间以及城市建筑的形制规划等方面,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城市规划与传统文化语言的交融互动,使得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更具特色,促进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
  • 摘要: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后工业景观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大.和景观生态设计一样,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也需要遵循完整性、功能性、生态性、文化性这四种设计原则.而且设计方法较多,最常见的是功能置换、生态恢复和文化提炼这三种策略.最后以丹阳市延陵镇自来水厂地块景观改造项目为例,在规划中落实以上设计原则和策略,以期对同类型项目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发达国家通过自身工业旧址的改造已经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经验,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我国的工业旧址也将越来越多。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国家应该加大力度来保护工业旧址,要用变化的审美眼光来审视工业旧址,它们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就要求规划者在设计过程中融入景观设计元素,利用生态设计的方法对工业旧址进行改造。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也需要遵循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这四大原则,同时兼顾最小干扰性原则、保护原则和协调原则。这一设计类型相对于一般的景观设计要较为复杂,属于跨学科范畴,涉及建筑改造、遗产保护、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领域,这要求规划者应该不断学习、勇于开拓。
  • 摘要:文章选取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荷兰等欧美发达国家中发展较为成熟的25个特色小城镇,通过比较分析将其初步总结为自然及建筑景观型、特色实体产业体验型、文化产业型、运动疗养及会议接待型、现代农业型等五类特色城镇.同时选取各类城镇典型代表,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城镇在产业功能、空间环境、服务设施、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及共性差异等,最终从产业活力、服务配置、环境营造、人才培育四方面总结出欧美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经验,希望为中国特色小镇的现阶段建设与未来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 摘要: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上的争议与“健康城镇化”的呼吁一直并存,本文在当前供给侧改革思维的语境下,提出新区健康城镇化的分析框架,即针对“经济发展驱动机制”、“人口城镇化健康程度”、“土地开发与金融风险”、“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功能布局合理性”五项内容,利用对大数据的辩证逻辑分析,综合分析转型发展重点.在此框架下,对沈北新区进行分析研判,提出发展应对.
  • 摘要:街道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与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本文基于街道这一微观视角,定义街道尺度的城乡过渡空间,以广州天河区的东圃大马路为实际案例,采取实地调查等手段,解析街道尺度上城乡过渡空间的基本特征,并从制度、社会、市场、文化等四个方面深入剖析形成机制.最后,将其置于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进行展望与思考,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应推进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身份平等.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古镇旅游热的兴起,江南古镇旅游成为发展进程中的领军者,对其经验与教训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更具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现状,然后对江南古镇的资源分布特征、优势劣势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江南古镇的整体环境、建筑、基础设施和自然人文资源等四个提出了古镇开发保护措施.
  • 摘要:本文利用空间统计的方法得出具体的上海市近郊外来人口集聚区位于上海市近郊小城镇,并通过服务半径和居民主观满意度分析其轨道交通、小学和公馆绿地的供给情况,认为近郊外来人口集聚区居民各类设施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居民对各类设施的要求不高,只要能满足基本需求即可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因此可以通过低成本投入的方法完善这些地区的设施来显著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 摘要: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2012年山东省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将位于枣庄市峄城区的古邵镇列为第一批示范镇.示范镇建设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改变了小城镇长期形成的既有生活空间和居民的行为习惯.如何在物质空间的变化过程中保留以往传承的文化信息,创造富于地域特色的生活环境,是示范镇科学发展的关键.本文结合古邵示范镇规划设计,从居民心理和行为的关系出发,在居住空间、道路空间和公共空间等方面探讨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希望对快速城镇化发展中小城镇生活环境的塑造有所启迪.
  • 摘要:当前的小城镇总体规划中,规划中每一个系统都是独立设计,这样的设计不利于复合型功能的系统的构建,并且重复的设计也会增加后期实施的成本.为了塑造复合型系统,本文介绍了融合了综合防灾功能的景观系统的构建,并且运用地形数据模拟技术,合理确定防灾空间的尺度,做到了“平灾结合”,既满足了景观系统塑造的需要,又满足了防灾空间的防护需求.最后结合了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总体规划实践具体阐述了复合型功能景观系统构造的详细过程.
  • 摘要:街道景观是美丽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城镇文化的窗口.本文针对目前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街道景观出现的传统记忆不足、感受冷漠等问题,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提出街道景观营造技术对策,形成现状认知、要素提取、要素整合,最终通过展示和活化来对要素进行表达的文化景观构建体系.并以曲塘镇曲水路景观设计的实例进行论证,探索了街道景观文化特色营造的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 摘要:村镇景观是一种复杂的景观要素综合体,具有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异的特征,是村镇整体建设风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寒地区村庄环境的评价与分析是村镇绿色化整体推进以及严寒地区村镇居民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而其环境的复杂性及评价方法适应性等问题使其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严寒地区村庄的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是在村镇景观评价的标准与相关规划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村庄人工系统、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管理系统,采用规范条例赋值、类比赋值以及推算赋值的方法对软硬指标分别赋值,从而构建严寒地区村庄环境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村镇景观评价和村镇景观规划建设等研究工作提供论基础.
  • 摘要: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景观研究是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该文参考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各类观点,对乡村景观规划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文中叙述了乡村景观规划的概念及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现阶段中国乡村景观建设发展现状,最后对中国的乡村景观的规划与治理提出几点建设建议,包括乡村景观规划应顺应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体、水系和自然地形地貌空间格局特征,保护恢复原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延续地域文化景观特征,实现绿脉、文脉和景观格局的持续传承和发展;在农业、农村建设工程技术上,要大力提升不同景观特征区域保护、恢复、提升和重建的措施;文化遗产是当地最具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的景观,乡村景观规划应应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保留重要的文化线路和原有乡土、民俗和体闲用地,修复或再现文化遗产景观,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标志性文化景观;深入挖掘乡村景观的美学和文化价值,充分利用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和传统技术与工艺,修复地域景观,保护、延续并提升乡村景观风貌;加强乡村景观特征的提升,运用丰富多彩的乡土植物,模拟自然群落的结构组成,营造丰富的植被景观提升乡村景观的多样性。
  • 摘要:该文从《马丘比丘宪章》中提到的多主体共同参与出发,联系“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策略的实施情况,通过曾厝垵文创休闲渔村的试点案例分析,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应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社区规划师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不同利益代表方共同参与规划才能使得规划真正做到为民服务.文章通过分析厦门共同缔造的模式,以此借鉴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中,为今后小城镇规划工作的多主体共同参与提供了实际案例借鉴.
  • 摘要:中央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着重提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新的规划理念下,小城镇的建设有了新的指导方向.对于小城镇市政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小城镇的市政规划建设中,往往忽略了其自身的特点,单纯按照城市规模配套市政设施不但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而且还限制了市政设施所发挥的作用.文章通过研究李相小镇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借鉴其市政规划的经验,深入分析了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小城镇市政设施规划的方法与要点.本文由理论探讨和具体的实例分析研究两部分组成,内容包括:供水工程、污水工程、雨水工程、供电工程、供热工程和燃气工程等专业,从负荷预测方法到规划布局方案,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市政设施规划的策略.目前,城乡建设正处在快速发着的时期,在新形势下,做好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对城镇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 摘要:本次调研报告针对合肥城区内涝频发的现象,研究发达国家雨水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实施经验,结合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分析合肥城市内涝问题成因,从实际问题出发,立足城市规划,探索适合合肥市城市建设现状的雨水管理规划策略,转变传统的城市排水规划思路,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安全、循环利用.
  • 摘要:城市交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然而中小城市在建设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效率与规划设计水平等方面相对大城市具有较大的差距,外加中小城市在交通特点上与大城市有着显著区别,因此中小城市的交通发展应考虑实际,因地制宜.本文以滕州市为例,从不同层面分析了中国中小城市现有交通发展模式的特点与其存在的弊端,结合城市现状,提出制定合理目标,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发展侧重,规划大处着眼,设计小处着手,重视基础设施,提高交通品质,使其向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是现如今城市规划工作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 摘要:随着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由14个城市扩展到全国600个城市,这要求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索和单一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实践层面,应对不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首先对城市开发边界的概念进行辨析,以便于后文的总结.然后依据现有的研究和规划实践,初步建立起一个比较框架.主要从5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进行对比,总结归纳为3种不同的划定模式:生态文明和缓推进型;综合稳步建设型和城乡统筹加速发展型.并结合不同的模式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在注重城市发展的同时,应该利用城市边界的划定倒逼城市的转型,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注重生态的保护,采用综合划线的方法,最终确定“两线三区”分区方式的弹性划线成果。在保证合法性的基础上,采用更加灵活的实施措施对边界和指标进行管控,以便更好的适应城市发展。综合稳步建设型是处于这两种模式中间的一种模式,各项要素和因子趋于平均值,这类模式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该更加注重城乡的统筹,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注重“三生”的问题,对城市和农村的管控措施也应更细化和区别管控。
  •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行,土地作为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成为紧缺资源,当城市空间外延式扩展遇到瓶颈,旧城更新成为城市发展必要选择.一些地方开始热衷于“拆旧城,建新城”,打造所谓“现代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旧城更新中棘手的问题,可谓在夹缝中生存,2016年中央城市会议提出:“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城市过去的辉煌、现在的资源、未来的希望.”因此,如何找到保护与发展的最佳契合点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旧城更新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死现状,以河南郏县文庙片区规划为例,重点研究了在旧城更新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取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一段历史,更要通过记忆复兴活力.本文从文化资源、功能、空间结构等方面提出使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旧城更新积极因素的策略选择,为旧城更新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些参考,以此促进城市的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旧城更新甚至整个城市的“正能量”.
  • 摘要:“保护与发展”是新时期城乡规划变革的重要概念,古镇名城中传统民居的发展保护则是领域中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关键课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镇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民居居住模式受到现代人们对于居住和工作模式的新追求的挑战.国内各类传统民居基于地域文脉的差异,形成丰富多彩的居住类型,其中亦存在诸多共性,但各种传统民居的保护对策也应“因地制宜”.本文从传统民居生存现状入手发展,首先总体分析梳理了传统民居的发展现状及困境,继而从民居实体与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入手,从理论到实际,落实具体的规划措施.并在实际的操作中对规划进行反思,总结得出相关经验,希望为类似的传统民居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丰富完善现阶段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储备.
  • 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乡关系构建过程中,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生产方式、职业结构以及价值观都会随之发生及其深刻的变化,正确发挥乡村价值对于当今中国的发展与社会转型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乡村价值的历史价值梳理,对社会结构变化下乡村价值危机显现原因的分析,总结出新背景下乡村价值新内涵:不仅是粮食供给者更是情感归属地;不仅是城市土地的供给者更是生态环境的保育地;不仅是廉价劳动力的供给者更是权利主体的代表;是内需市场的提供者更是新兴产业的孕育地;是传统文明的源头更是现代文明的根基和依托.乡村的价值远不止向城市提供粮、人、地,乡村更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密码和持续发展的根基.重新思考乡村的价值,尊重乡村文明,对于乡村、城市、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历史上,浙东曾因地理位置、水运条件、腹地经济等因素成为中外海洋贸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唐宋以降,受海洋贸易影响,以宁波为核心的浙东濒海区域催生了大量海洋商贸聚落,其数量之广成为中国此类传统聚落重要典范.然而,由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重陆地轻海洋,海洋文化遗产研究整体滞后,迄今建筑学界仍缺乏关于浙东海洋商贸聚落专项研究,致使其在传统聚落保护更新狂飙突进的今天特色逐渐消解.基此,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试图探索海洋交通推动地区城镇发展的因果逻辑,藉此廓清浙东传统海洋海商聚落独有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立足建筑学视野,明确传统海洋商贸聚落特质,厘定其必须保存的内容及相应的实践策略,在海洋文化价值重构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并存的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现代城市在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逐步失去其自身的吸引力,传统经验主义的祛魅化更是创造了乡村社会力在文化以及创业上的自觉性,淘宝村的兴起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之上,特色小镇本身在“城镇-乡村磁力”两个维度的需求也暗示了电商生态小镇发展的可能性,从自发到平台扶持再到政府支持配合,展现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向互联网思维学习的必要性,建立人场理论思维,维系人的羁縻情感以及破除门户思想,实现资源共享.
  •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深,“互联网+”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对促进小城镇现代农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沭阳县汤涧镇总体规划(2014-2030)实践,从“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视角出发,结合苏北地区传统农业乡镇发展特征,进一步明确小城镇产业发展目标,梳理产业发展策略,引导特色产业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实现乡镇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和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
  • 摘要:为实现峨桥茶市的转型升级,破解集镇发展之困惑,本次研究主要提出特色驱动、多元共生的产业发展策略,打造一条集茶叶交易、产品延伸、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的茶产业生态链;同时以“茶产业+”的思维方式,挖掘地域文化、融合休闲旅游、提供智慧服务等,打造茶文化特色小镇.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实施重点项目策划,结合城镇功能布局,落实产业空间载体.
  • 摘要: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工业对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本文以铁岭县中部片区城镇工业为研究对象,以点轴理论为切入点,梳理了铁岭县中部片区城镇工业现状,通过对研究区域内点轴体系的构成要素如:点的工业类型、职能类型,轴的类型和运输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构建铁岭县中部片区工业发展轴,从而提出铁岭县中部片区城镇工业发展的3个策略:即整合零散工业,建立工业园区,形成工业发展轴;发挥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各城镇工业特色,协调一体化发展;完善工业区配套设施,创造良好环境,从而为其它类似县域城镇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为避免“千镇一面”的同质化现象,特色小城镇设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其核心在于特色产业结构的定位.本文从经济、人口、空间三方面分析了产业集聚现象对城镇发展影响,并试图在产业集聚的视角下探讨如何对特色小城镇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定位.文章希望通过剖析产业集聚与特色小城镇间的关系以期为特色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 摘要:随着旅游产业的业态深入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旅游与养生、养老结合的新型业态——养老养生产业悄然升起,它不仅是朝阳产业,而且成为促进城镇化的新模式.合肥构建“1331”新型空间结构,创新发展环巢湖精品示范区,环湖十二镇迎来发展新机遇.本文在对旅游新业态、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发展背景深入研判的基础上,以“旅居养老”为城镇特色,以合肥巢湖市黄麓镇为研究对象,围绕“养老养生产业”这个主题,运用案例归纳和演绎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索了旅居养老型城镇的养老养生产业的布局策略.这为城镇大力发展养老养生产业提供了思路,为城镇发展旅居养老特色指明了方向.
  • 摘要: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相比大城市,小城镇发展往往表现出建设规模小,发展动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等问题.“十三五”时期,中国小城镇发展必须注重产业质量的提升,充分利用各种特色资源要素,强化地方特色,通过长期不懈努力,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本文通过对阿拉善巴彦浩特镇产业现状进行研究,利用对比分析、断裂点分析方法,分析巴彦浩特产业现状及区域综合竞争力,从区域产业承接和产业补充两个角度确定巴彦浩特镇产业定位,强调大区域差异性发展,小区域协调性发展.根据巴彦浩特产业定位,确定其五大主导产业,并对具体行业类型进行筛选、升级、植入,进一步对巴彦浩特进行产业功能布局.
  • 摘要:针对北镇市常兴店镇景区发展与区域不协调等问题,以葡萄产业为小镇发展的产业基础,构建完整的框架,形成“旅游景区+葡萄经济+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融入旅游规划、生态规划、社区规划,规划形成葡萄酒小镇、青岩祈福小镇、葡萄鲜储小镇及杏叶民宿小镇,以旅游慢行系统串联四个小镇组团,形成区域联动发展.
  • 摘要:本文从理论资料收集整理出发,结合实践案例,在新型城镇化有关政策指导下,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就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即如何解决景区封闭区与城镇新区建设发展协调问题,从政策、规划、策略、实施和管理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得出全域旅游规划能较好地解决景区封闭和城镇新区间协同、共享发展的问题.“十三五”伊始,五凤镇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即景区封闭区征迁与新区安置区建设齐步共振现象,五凤镇规划和发展遇到转型。在城镇发展中,可建设用地的限制和景区封闭区的圈地,使得新区在规划选址、建设存在一定用地困难问题,如何处理景区封闭区和城镇新区间的协同发展,五凤镇总体规划修编按照全域旅游规划理念,在政策、规划、策略、实施和管理方面分别分析协调发展问题,明确了五凤镇封闭景区与城镇新区关系,为后期建设发展提供规划先行作用。
  • 摘要:苏南城镇是中国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缩影,产业和城镇的发展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生态桎梏,亟需探索产镇融合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本文基于生态文明视域,在理论上讨论了产镇融合发展的生态内涵.结合常州金坛区案例研究,从四个阶段分析了苏南城镇“产城”发展和要素变化的历程.在深入剖析苏南城镇产城发展的问题及根源基础上,建立“四位一体”产镇融合的发展框架,并从“以生态产业聚合为经济驱动、以多元城镇功能整合为人居特色、以社会生态融合提升民生质量、以环境生态复合为发展基础”四方面提出了苏南城镇产镇融合发展策略体系.
  • 摘要: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应注重挖掘文化内涵,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小镇个性文化特征,并将这种小镇文化植入到小镇建设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加之文旅功能的诉求,特色小镇也必定成为一个环境生态、景观优美的地方.随着新常态下特色小镇建设春天的来临,本文首先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特色定位、空间构建、风貌控制以及空间营造进行分析研究,明确特色小镇构成因素和建设方式,以曲阳县“羊平小镇”规划为例,分析自身区位和资源,追溯历史渊源、探索历史演进、发掘文化特点与独有优势,利用丰富的资源、文化内涵通过规划构建小镇的特色,将“羊平小镇”建设成为“千年雕刻小镇”、“世界雕塑艺术之都”.
  • 摘要:在新常态下,皖北小城镇将转向“降速、转型、多元”的发展道路,传统的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已不再适用城镇的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反思传统总体规划编制存在的弊端,以阜阳市太和县倪邱镇为例,探析本轮总体规划编制理念的五大转变,分别是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应协调上位规划和行政主体的需求,规划编制的视角应延伸并融合农业发展规划,规划编制的内容应将镇域规划和镇区规划并重,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为营造特色宜居的城镇空间,规划编制应更加注重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对倪邱镇的城镇建设起到了十分实际的指导作用,并取得了初步的规划实施效果.
  • 摘要:在过去一年内,追寻着达沃斯、格林威治等世界小镇的成长脉络,浙江大地上一座座特色小镇拔地而起.特色小镇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渐显现.本文从特色小镇内涵与产业要入手,以瑞安仙降鞋艺特色小镇为例,分析依托传统制造产业发展起来的传统地区的现实困境,再解读时尚小镇的独特内涵,然后结合仙降产业基础、自然资源、发展活力等比较优势,提出“一镇四区”的总体发展目标,最后以三生融合为理念,通过产业先行、产城联动、人文共生、生态宜居四个方面,提出时尚小镇的发展思路和规划策略,以期为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创建提供有益尝试.
  • 摘要:特色小镇是聚合资源、提升特色产业的新载体,是谋划大项目、集聚创新要素的新平台,是打造品牌、展示形象的新景区.本研究基于基地现状,依托江南药镇的实证案例,对江南药镇特色小镇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磐安“江南药镇”是以多元化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地域文化为线索,突显磐安独特的自然风貌特色和中药文化内涵,通过产业升级整合、生态和智慧社区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市场营销策划,打造容秀丽山水、人文景观、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 摘要:结合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中部分主导以创新、创业的特色小镇的调研与总结(简称“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深入分析了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规划内涵.在分析浙江省创新与创业型特色小镇在区位、土地利用、主要特色、产业、人群方面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归纳演绎,总结并提出了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的一些规划思考:在区位选择上,应位于大城市边缘的智力密集度高的园区内;土地布局上,以“产、学、研、创”等用地为主,包含交通与各类设施用地;设施配置上,在满足基本的服务设施的情况下,应注意考虑科技研发人群与青年创业者的需求;在空间设计上,应强化内外部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共享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