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无线电电子学与电信技术>2013 LTE网络创新研讨会
2013 LTE网络创新研讨会

2013 LTE网络创新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08

主办单位:TD产业联盟;《移动通信》杂志社

会议文集:2013 LTE网络创新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LTE无线回传业务的承载需要实现LTE基站与多个核心网元(SGW/MME)的S1接口业务和信令的互联,同时疏导LTE基站间的X2接口流量在传输技术和组网上需要满足"点到多点"的LTE基站业务转发和长距离、大容量、跨城域基站业务回传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省内干线中引入PTN设备,新建一张"高带宽、低成本、强性能"的PTN干线网络,以完成LTE业务的端到端传输,解决日益IP化的高质量承载需求.
  • 摘要:TD-LTE网络的用户吞吐量同其SIR成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受到小区间同频干扰的影响,其站间距、站高及下倾角等网络结构关键指标同传统网络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基于TD-LTE网络关键指标及其同网络结构的分析,对TDLTE网络站间距、站高及下倾角等关键参数在新型网络结构下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TD-LTE理想网络结构的建议,对TD-LTE网络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TD-LTE信道是一个衰落失真信道,接收端需要对信道作出正确的估计.在详细研究基于OFDM信道的LS、DFT、DCT、MMSE、LMMSE、LRLMMSE等信道估计算法的基础上,通过MATLAB仿真,从均方差MSE和误码率SER两方面比较了这些算法的特点.虽然LS估计算法精度较差,但因算法简单,仍然是大多数改进算法的基础,从DFT到DCT,就是MMSE简化版的LMMSE和LRLMMSE算法,最后仍然是以LS估计为算法基础,这说明在TD-LTE系统和终端设备中的固件上优化、简化LS算法是有重要意义的。基于DFT变换和DCT变换的LS估计,因其适合块状分布和梳状分布,且计算简单、实现容易,在TD-LTE系统中更多地应用于上行链路的导频插入,从而可达到降低TD-LTE系统设备和终端部件的硬件成本的目的。总之,信道估计算法以及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算法,在TD-LTE系统的演进过程中仍有许多工作可做。
  • 摘要:文章提出基于TD-LTE下的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精确营销,以移动互联网访问行为分析为研究手段,精确定位业务产品的潜在目标客户群,将产品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渠道推荐给合适的客户,从而赢得营销机会。该方法相对于以往凭借客户基础资料和客户通信行为的分析有较大进步,更能有效命中目标客户群,提高营销效率,增加客户满意度。
  • 摘要:在LTE的基础上,LTE-A对高带宽、高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在LTE-A演进过程中引入了载波聚合技术来满足未来通信对高带宽、高速率的需求.重点对载波聚合技术的分类、应用场景及其关键技术如跨载波调度、上行控制信道设计、载波管理、载波测量和移动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该技术可提高上下行速率,且实现相对简单,使得该技术的快速商用成为可能,并可提高零散频谱的利用率。同时又兼容LTE,实现了LTE到LTE-A的平滑过渡。
  • 摘要:LTE物理层采用OFDM技术在提高频谱利用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小区间干扰(ICI).如何在最大化频谱利用率的前提下(即同频组网)降低小区间的干扰,以提高系统的服务性能,特别是小区边缘的性能对于LTE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下行的小区间干扰协调(ICIC)和频率选择性调度(FSS)可以有效地规避干扰,提高系统性能.本文部分验证了TD-LTE的小区边缘干扰抑制能力,测试结果可部分表明单独使用FSS对小区边界的干扰抑制能力是最优的,其次是同时使用ICIC和FSS,再次是单独使用ICIC,ICIC和FSS均不使用情况下对小区边界的干扰抑制能力最弱。但是由于实际无线环境较为复杂,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中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各算法的优势。因此,建议在未来的实际网络运营过程中,根据实际网络的无线环境以及网络的负载情况,在兼顾边缘用户吞吐量和小区整体吞吐量的前提下,合理选择ICIC和FSS的使用策略。
  • 摘要:文章首先结合LTE核心网的技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介绍了MME Pool的发展背景与核心技术;然后在对MME Pool和SGSN Pool技术比较的基础上,阐述了MME/SGSN融合Pool的组网优势及技术要点,并对其组网规划提出了建议:按行政/运维区域划分Pool区,不跨省/大区,对现有管理模式影响小,可操作性强;无线区域连续覆盖,以减少MME/SGSN间漫游,提高通信质量;区域内的话务模型具有互补性或潮汐特征,充分发挥Pool能够“消峰抑谷”的特性,提高资源利用率;Pool边界选择不是切换频繁的区域,可以有效减少网络中的Pool间切换,提高整体网络质量;规划相互间独立的Pool区,尽量不要进行重叠Pool区的规划;Pool区MME/SGSN数量建议2~8个,以3-6个为最佳选择;建议Pool内各MME用户容量一致,且提供相同的业务和采用相同的计费策略;一般MME Pool区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SGW服务区.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空间分集、空间复用两种多天线技术模式实现原理,通过实测数据对比了两者容量性能及应用场景;然后分析了自适应MIMO技术可以提升系统容量性能的具体原因,并且通过实测数据给出了不同信道环境条件下的提升效果;最后仍从实测数据出发,得出了自适应MIMO技术切换策略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及后续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 摘要:作为TDD系统,TD-LTE的帧结构和子帧配比方案对系统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与TD-SCDMA系统共存时,在RRU设备使用宽频功率放大器的情况下,为避免交叉时隙干扰,要求TD-LTE系统和TD-SCDMA系统上、下行时隙转换点对齐.在介绍TD-LTE帧结构的基础上,对几种特殊子帧配比下TD-LTE和TD-SCDMA系统的共存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提升无线利用率的特殊子帧配比方式,最后还对TD-LTE不同频段帧起始位置的对齐进行了分析.
  • 摘要:文章对LTE Picocell系统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该系统主要包括TD-LTE一体化微站、系统网关、AAA服务器、网关服务器(HMS)、EPC(MME/S-GW等)、PTN网络等.TD-LTE一体化微站是一种小型、中等功率规模覆盖设备,通过PTN网络接入到移动核心网,为用户提供TD-LTE业务,主要用于城区室外的热点场所覆盖.TD-LTE规划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覆盖和容量两大类指标。
  • 摘要:文章主要对TD-LTE工作频段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TD-LTE的射频规范以及TD-LTE的工作频段,并对不同频段的工作场景分别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F/D频段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在相关城市测试环境中开展TD-LTE系统F频段与D频段覆盖以及网络性能对比的测试与调查,给出了频段排查的实施方案.最后以某省为例给出了LTE在频段方面的配置原则及组网形态.
  • 摘要:功率控制是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的最基本测试用例,功率控制能力的好坏对其他射频测试项的结果有较大影响.文章主要介绍了TD-LTE的功率控制测试用例,并且与TD-SCDMA功率控制用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在TD-SCDMA终端射频测试用例中,对于终端的功率控制能力的验证主要集中在发射机和性能方面。其主要的测试内容包括上行开环功率控制、上行闭环功率控制、恒定BLER时的下行功率控制。由于LTE下行采用OFDMA技术,一个小区内发送给不同UE的下行信号之间是相互正交的,因此不存在CDMA系统因远近效应而进行功率控制的必要性,即基站对本小区内所有频带都是以等功率发射的,从而导致TD-LTE终端的功率控制测试用例与TD-SCDMA有一定区别。在36521-1的标准上定义了以下三条测试用例,即绝对功率容限、相对功率容限、累计功率控制容限。
  • 摘要:文章列举了TD-LTE测试终端发展现状,终端外场对比测试方法,如实验室测试方法、外场测试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说明终端差异对网络测试分析的影响.在LTE系统中,网络调度的资源会根据终端反馈的信道质量等参数作快速自适应的调整,这就对终端的测量准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相同的无线环境下,通过测试比较终端性能差异,能够发现终端自身存在的问题,协助网络优化定位问题,提升用户感知。
  • 摘要:中国移动已开展TD-LTE网络一期工程部署工作,由于F频段覆盖能力较强、可通过TD-SCDMA共天馈直接升级的方式快速部署,是理想的TD-LTE网络组网方式.因此,研究共天馈条件下TD-LTE与TD-SCDMA协同优化方法具有必要性和指导意义.首先分析了TD-LTE与TD-SCDMA协同优化的可行性;然后从理论上分析了TDLTE与TD-SCDMA功率参数、邻区参数、切换参数和重选参数的协同优化原则与方法,找到了TD-LTE参考信号(CRS)发射功率与TD-SCDMA主公共导频信道(PCCPCH)双码道发射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最后通过现网实际数据验证了上述TD-LTE与TD-SCDMA协同优化方法的准确性.
  • 摘要:F频段TD-LTE与TD-SCDMA在共站共天馈场景下,对TD-LTE网络性能进行优化有可能造成TD-SCDMA性能指标的恶化.重点分析了不同网络结构下TD-LTE与TD-SCDMA的联合优化,包括联合优化参数以及效果评估。网络结构理想且完全共站时,以LTE网络为目标优化将对TD-S影响较小;网络结构不理想或不完全共站时,如以LTE网络为目标优化,TD-S性能下降。此外笔者还通过仿真结果给出了不同场景下的理想网络结构.
  • 摘要:TD-LTE的F频段设备与TD-SCDMA共天线组网时,如何解决利用原有TD-SCDMA网络结构形成的网络重叠覆盖是目前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介绍了重叠覆盖对网络影响、重叠覆盖的来源,在此基础上给出重叠覆盖的解决方案,即更换站址、天馈调整、更改频段,此外笔者还给出TD-LTE网络重叠覆盖的验收建议.笔者认为,除了考虑多个低于服务小区6dB以内的强干扰邻区造成的重叠覆盖影响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两种情况:第一是少量强电平邻区影响,这里的强电平邻区指的是信号强度接近服务小区或者高于服务小区的情况,这种强干扰的同频邻区,严重影响服务小区性能;第二要考虑弱电平邻区的累积影响,这种类型邻区单独评估时基本对服务小区没有影响,但如果有多个弱电平邻区累积影响时,如超过6个以上比服务小区电平弱10dB以内的邻区影响区域,也会引起服务小区性能下降。
  • 摘要:文章首先对LTE的室内深度覆盖提出了多维度综合评测方法,然后基于2.1GHz建筑物穿透损耗分析,对比了室外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两种LTE室内覆盖实现方式的经济合理性,并进一步提出了LTE室内外一体化、立体分层、多手段室内深度覆盖解决方案.
  •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复杂地形下的TD-LTE无线网络D频段规划仿真技术.首先定义了山地高层建筑、高低建筑混合、陡坡建筑和沿江山地四种复杂场景;然后针对各类典型复杂场景进行了无线网络规划和仿真分析;最后从站址选择、规划仿真要点、覆盖解决方案等方面为TD-LTE规划设计和建设维护人员提供了参考建议.
  • 摘要:TD-LTE系统采用ZC序列作为PRACH接入码字,这与CDMA系统有较大区别,其规划要点也比较独特.介绍TD-LTE随机接入信道的基本原理,包括随机接入的作用、触发条件及PRACH的五种模式;单独分析了ZC序列的特征及分配原则;阐述了PRACH信道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规划结果的输出形式,提出了PRACH规划设计的流程.
  • 摘要:文章详细阐述了快速返回(FR)到LTE的改进方案,终端在2G/3G网络的电路域业务持续时间内,参考当前或曾经接收到网络所配置的LTE邻区信息,进行LTE异系统测量,并且基于这些测量结果,在电路域业务结束后,主动返回到LTE网络驻留.在现有快速返回所使用场景之外的其他情况下,依然可以尽快返回驻留到LTE网络.
  • 摘要:由于LTE的理论下行速度超过100Mbps,本文通过对LTE与并行处理业务的适配及中间接口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在异构资源环境下构建基于协作型并行业务的LTE网络支撑环境及动态、新型资源的调用方式。对比传统CDN网络可以看出,使用本平台的资源调度机制之后,在近100天中,骨干网流量得到了显著的降低。由传统C/S模型与本仿真平台拓扑下的骨干网流量的对比,以及EDGE分别保存本地电影数占总电影数的50%和85%相比的流量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本地所存视频越多,骨干网流量降低越快。骨干网占用带宽随着服务器的容量的增加而减小,当服务器的容量为0时,即为传统的C/S模式,其骨干网占用带宽要远远高于此仿真中所采用的组网方式的占用带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本仿真拓扑设计的资源调度机制,可以显著地降低骨干网的流量,缓解现今网络中骨干网压力过大的现状。同时,在边缘服务器采用LTE推送的情况下,能够大大加快视频的传送速度,从而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 摘要:为了保障TD-LTE业务在中国移动的成功商用,促进产业链的发展,根据中国移动TD-LTE扩大规模测试经验,研究LTE业务终端发展趋势,并针对不同的业务应用场景的属性、通信特征、用户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商用初期的资费策略提出建议:忙闲差别化价格策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细分客户,精确营销,避免流量低值化;完善流量服务,透明计费,放心消费;准确掌握网络能力,谨慎推出不限流量资费套餐.
  • 摘要:天面资源的紧张使TD-LTE阶段的天馈建设面临着比3G时代更为严峻的挑战,同时后者暴露出来的工程安装和权值管理等难题依然存在.为了满足TD-LTE对多天线技术的应用需求,提出了智能天线的FA/D合路方案,发展新型集束接口技术,并进一步实现双网的独立优化,通过天线信息化管理技术以解决权值管理的难题.并结合TDLTE不同运营场景的特点,分别阐述了室外FAD超宽带系列化天线产品及其应用场景.
  • 摘要:本文分别介绍了TM3/8自适应、上行MU-MIMO和下行MU-MIMO等增强型多天线技术的原理,及其在TD-LTE规模试验网中的测试性能和算法实现,并指出了目前算法的一些局限问题。TM3/8自适应传输模式的优势区间主要在于小区信道质量中点处。在极好点处,算法将采用TM3双流传输模式,以节省TM8导频开销;在信道质量中点处,算法采用TM8双流传输模式,获得明显的下行吞吐量增益;在小区边缘处,算法采用TM8单流传输模式,与TM7模式性能相当。上行MU-MIMO算法的优势区间位于小区极好点、好点和中点,算法开启后双终端定点吞吐量可提升39%-71%;当用户平均分布在小区信道质量不同的测试点时,小区上行吞吐量增益在40%以上。上行MU-MIMO算法应重点部署在信道质量条件较好的区域,通过引入多用户对上行资源的复用,有效提升小区吞吐量。与TM3/8自适应模式相比,下行MU-MIMO算法对小区下行吞吐量的提升程度较为有限,小区吞吐量增益在5%~8%之间。目前下行MU-MIMO算法的实现方案还不够完善,在配对资源颗粒度和配对用户的筛选方面还存在算法优化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实现方案。
  • 摘要:文章对LTE核心网CSFB语音解决方案中的方案原理、方案架构、接口协议、呼叫流程、网络规划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给出了CSFB语音解决方案的网络规划建议.
  • 摘要:移动通信带宽较低与成本较高的缺点限制了语音识别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应用与推广.针对该问题,首先对语音识别技术体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得出制约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推广的制约因素,并从物理层对LTE技术体制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通过将LTE技术与语音识别技术相融合能够很好地解决后者存在的应用制约因素,并对LTE与语音融合应用进行了展望.
  • 摘要:TD-LTE网络采用同频组网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网络结构合理性相比于2G、3G网络来说更加严格,而且网络性能对于同频相邻小区的干扰十分敏感.换而言之,网络结构不合理问题,相比2G、3G网络来说将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网络结构问题如果在规划阶段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后期优化阶段的改善空间很小.如何在规划阶段合理评估TD-LTE的网络结构,把优化工作提前到规划阶段,是当前TD-LTE网络规划的重点工作.
  • 摘要:目前国内TD-LTE实验网主要在2G频段建设,即F频段和D频段,但这两个频段均不能很好的满足TD-LTE未来建设发展需求.分析了目前的TD-LTE发展现状和世界范围内开展LTE建设的经验,对TD-LTE在F频段、D频段以及700M频段的建设做了实例仿真分析和投资估算,最后提出了将尽快确定TD-LTE建设频段的紧迫性.
  • 摘要:回顾移动通信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LTE的市场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此前任何一种移动通信技术。LTE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优秀的性能表现,有效提升了移动运营商的业绩表现。观察全球LTE业务发展,可以发现LTE对减缓运营商ARPU值下降趋势,催生新的业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全球领先运营商也都在对LTE时代的业务模式创新做积极的探索,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国内运营商参考借鉴。随着TD-LTE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终端产品的不断成熟,TD-LTE系统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展业务模式创新探索的条件。而且由于TD-LTE的技术特征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业务需求特性更加契合,应该能为业务模式创新提供更大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资费策略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对TD-LTE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功的业务模式创新将为TD-LTE的市场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量。近来TD-LTE的国际化进程也有了长足发展。尤其在Softbank与Sprint和Clearwire的多方交易获得批准之后,一个跨太平洋两岸的TD-LTE统一市场隐然出现,对TD-LTE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相对目前国际市场上TD-LTE的应用情况,TD-LTE在中国市场的部署场景更为多样,应用也将更加广泛,中国运营商有条件也有责任对TD-LTE的业务模式做更加全面的探索与尝试,这些探索必将对全球TD-LTE产业发展与业务模式的创新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 摘要:基于中国移动现网实际情况,首先对终端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然后对LTE和2G/TD融合组网方案以及MME POOL的部署方案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国外LTE业务发展经验,给出了中国移动LTE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
  • 摘要:基于新兴LTE业务需求及相关基站规划,通过理论分析和现网验证测试,重点研究了PON接入LTE方案的可行性,并利用试验网进行了相关验证,测试了LTE的PTN接入与PON接入的性能:PON接入需要跨网管界面进行分段配置,效率较E2E PTN低;PON接入运维需两部门沟通协商,对故障处理速度有一定影响,但是PON总体上来说是技术可行的。PON接入的限制主要在于壁垒管理、现网基础资源,在现网中是否采用PON接入需要视具体的场景而定。
  • 摘要:随着3G技术的普及和LTE的到来,移动数据需求激增,部署异构网络成为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异构网的发展为动态TDD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在异构网中采用动态TDD技术可极大地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文章重点介绍了动态TDD发展和关键技术,并通过系统级仿真对其在异构网中的应用性能进行了评估.仿真结果显示,采用适当的干扰消除方案,动态TDD在LTE异构网络中展现了良好的性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摘要:充分利用现有TD-S的网络资源建设TD-L网络,不仅可以加快TD-L的商用进度,还可以节省TD-L网络建设的投资.从TD-L承载网的结构、带宽、时延、业务质量以及同步五个方面对TD-L的基站回传网需求进行分析,得出可充分利用现有的PTN网络建设TD-L回传网的结论.最后结合实验网建设使用的PTN L3方案,分析其组网结构、同步规划和QoS规划实现方法.
  • 摘要:随着全球移动数据流量迅猛增长和智能终端普及,客户差异化的业务应用需求客观上需要运营商通过差异化的网络布局和网络性能来满足.传统的对客户评估的方法在规划数据流量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适宜性,需要科学合理地对移动数据流量进行预测.从智能终端普及出发,探讨了移动数据流量的预测方法,指导精确建网.同时,所提出的数据流量客户价值评估模型假设指标的合理性在中国移动某分公司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 摘要:随着LTE无线技术的引入,核心网分组域将向EPC核心网演进.在研究EPC核心网网络架构以及接口功能、协议的基础上,对EPC核心网各类接口封装效率进行分析,提出了EPC核心网各类接口带宽的计算方法,并以举例方式进行实际计算,对今后EPC核心网的规划和设计可提供有效的帮助.
  • 摘要:TD-LTE支持多种MIMIO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性能.首先介绍了TD-LTE MIMO技术特点,然后分析了试验网中MIMO测试情况,最后给出了TD-LTE MIMO技术的应用建议:TM3与TM8拥有不同的优势和应用场景,采用TM3/TM8自适应相对其它模式有明显的吞吐量增益,尤其在密集城区,容量需求大的区域建议开启TM3/TM8自适应。下行MU-MIMO仍有很大潜力,尤其是双流方式的实现,必将提升下行网络性能。上行MU-MIMO对系统吞吐量的提升很明显,在未来网络应用中应开启上行MU-MIMO,以提升上行网路性能.
  •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LTE承载变化及需求,包括了低时延、分等级承载、时间同步、基站数量加倍、统一承载;然后对LTE新增的S1接口与X2接口的功能进行深入剖析,并重点分析了回传带宽与现网带宽的配置、小区切换等;最后指出应重视X2接口的节能功能,需要引起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
  • 摘要:在明确2/8天线的天线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和链路仿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2/8天线的性能差异,包括上行控制/业务信道性能差异和下行控制/业务信道性能差异.研究发现,8天线由于采用了2、3、7、8模式自适应,在上行控制信道、上行业务信道以及下行业务信道上相比2天线都更有优势,因此在城区/郊区室外连续覆盖中建议部署8天线产品。同时,由于2天线具有天线尺寸小、重量轻、工程配套要求低等优势,施工难度较8天线小,在施工难度大的场景可采用2天线的建设方案。此外,在某些特殊的场景如高铁场景中,若自适应模式的8天线主要工作模式是TM2和TM3,与2天线的TM2和TM3性能相当,此时安装8天线带来的总体增益不明显,建议选择2天线产品部署网络。
  • 摘要:首先分析了VoLTE安全机制及VoIP语音的安全隐患,提出了端到端安全通信的需求.然后介绍了基于KMS MIKEY-TICKET密钥协商机制的IMS媒体面安全方案,提出了VoLTE端到端加密通信实现机制,包括基于GBA建立终端和KMS间的安全联盟,以及VoLTE—话一密实现机制,并针对应用场景展望了本方案需要完善的方向.
  • 摘要:多屏业务要求高带宽,要求跨网络、跨平台地对多种终端进行统一的业务交付和管理.对此提出了基于LTE Small Cell的多屏解决方案,对其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并对LTE Small Cell在推广多屏业务时的所具备的各方面的优势进行了分析.用户通过一个Femto基站就能实现多屏业务所有的通信需求,并享受业务在不同接入模式中的融合漫游.
  • 摘要:文章主要对比了TD-LTE系统应用F频段和D频段的性能差异性.首先用理论分析的方式计算了覆盖能力和容量能力的差别,再采用实验网络测试的方法将其进行实际对比量化,提出了影响频段选择的其它因素.
  • 摘要:高速公路作为一种典型的TD-LTE应用场景,需要面对如何克服多普勒频移、频繁切换等方面的挑战.在研究MIMO技术及其应用场景的基础上,结合TD-LTE外场高速场景下的实测数据,验证了高速场景下的TD-LTE组网技术的可行性,并分析MIMO模式间的性能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给出高速场景下的MIMO建议:TD-LTE网络初期建设时,MIMO模式选择TM3/7自适应模式。同时后续需要对高速场景下多普勒频移所带来影响通过优化相关算法来提升KPI。
  • 摘要:文章通过对比分析F与D频段组网方案的优劣,得出D频段组网的显著优势,重点探讨如何在TD-LTE网络建设中利用D频段的特点,充分发挥D频段的优势,扬长避短,将TD-LTE网络打造为优质卓越移动宽带网络的分步部署方案.笔者提出:建网初期,在密集市区和城市热点,首选采用D频段部署TD-LTE网络,解决高话务密度区域的容量问题,并有效推动TD-LTE产业的发展;在城郊或农村地区,建议采用F频段新建,扩大城区覆盖范围,提升网络质量。
  • 摘要: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各通信系统逐渐向4G演进,各运营商也逐步展开了4G网络的试验网建设.主要针对TD-LTE系统在室外覆盖情况下与其他通信系统共址时的干扰问题进行简单分析.目前主要的系统间干扰主要有以下几种: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邻频干扰。各系统间的干扰通常通过计算系统间最小耦合损耗(MCL)的方法来进行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室外覆盖时,TD-LTE与各系统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干扰。非邻频系统共址时,两个系统主要存在着杂散干扰和阻塞干扰,可以通过计算MCL的方法获得避免干扰所需隔离度,然后采用空间隔离或者加装滤波器等方式解决干扰问题。邻频系统共址时,可以通过两系统上下行时隙对齐的方式来避免干扰。随着TD-LTE网络的建设,各站点的覆盖要求,采用的设备性能指标(如噪声系数)也不相同,相应的干扰情况或隔离要求也不相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计算系统间的最小耦合损耗MCL值来确定相关的隔离度要求。
  • 摘要:文章主要对TD-LTE深度覆盖的场景要求进行了全面分析,给出了不同场景下的解决方案,并对3GPP R10协议中的HetNet深度覆盖方案进行了研究,对其需要注意的选址准确性、安装便利性、抗干扰技术以及移动性管理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未来应用更多新型网络架构和网络设备的方法提供参考。
  • 摘要: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室内数据业务模型的分析流程,在此基础上,结合业务发生的场景,给出相应的用户密度和业务种类,以及合适的TD-LTE承载方式.根据不同用户使用业务的习惯,结合其差异化的典型结构、渗透率等因素,测算出TD-LTE室内下行链路的数据业务量.利用统计分析法,折算出不同场景上下行链路的综合数据业务量,适合用于TD-LTE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和优化建设.
  • 摘要:对于TD-LTE系统来说,干扰对网络质量的影响巨大.对于F频段,存在的干扰种类虽然多,但比较常见;而D频段由于干扰主要来自于其他系统,使得排查和定位更加困难.以某城市D频段干扰排查案例为线索,全面讲解D频段干扰排查及定位的过程及方法.总之,对干扰的分类和解决办法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达到定位和消除却很难。虽然可以通过MR扫频测试得到受干扰电平值,但要根据波形确定是哪一类干扰,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因为往往测到的仅仅是一个不规则的波形,需要上站进行多方仔细排查分析,才可确定具体干扰来源,并针对此干扰类型确定规避手段。
  • 摘要:TD-LTE NanoCell系统在无法直接获取较强宏站信号时,需要进行多跳同步.本文主要对TD-LTE NanoCell的多跳同步方法和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TD-LTE中的同步信号,然后分别介绍NanoCell系统的单跳同步和多跳同步,最后给出仿真的性能,并指出实际部署时多跳级数不应超过3级.
  • 摘要:现有移动计算面临的应用难点导致对云的依赖日益加大,移动云计算应运而生,文章在介绍移动云计算定义、相关概念及三种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TD-SCDMA、TD-LTE关键技术的发展,提出并浅析了基于TD的移动云计算应用构想.2G、3G的覆盖广泛,速率相对较低,可以在广泛的覆盖区域开展中低速率的移动云计算应用;有TD-LTE覆盖的地方,移动设备也可以像在2G、3G网络中一样直接通过宏基站接入云端提供的各种云服务,这种移动大云是目前主要使用的移动云计算模式。在服务云和移动设备之间插入Cloudlet(小云)来为移动设备增效,这样既增加了网络覆盖深度、提高了容量、速率,又降低了布网成本及工程难度,还能提升移动终端用户的满意度。此外,移动设备也可以通过中国移动的CPE、TDFi、MiFi等直接访问移动大云,部分解决移动设备接入速率及功耗等问题,但尚不能解决设备自身计算存储能力不足的问题。虽然移动云计算还存在大量技术及应用难题需要研究解决,以自主TD-SCDMA、TD-LTE为主的异构网络为移动云计算的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 摘要:文章针对TD-LTE在专网通信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技术上和应用上的改进措施与建议.首先对LTE的技术进行了介绍,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专网宽带无线通信的需求,并归纳了TD-LTE系统针对专网需求需要引入和增强的关键技术,包括广播与组播、QoS保障与优先级、认知无线电、频谱聚合、协作与中继。此外还需对设备进行改造,具体涉及增大覆盖距离、分布式核心网、终端多模、应用业务开发等方面。
  • 摘要:四网协同网络建设,尤其是TD网络对于移动公司战略发展、业务发展和深度运营极具重要性.有鉴于此,通过对网络流量、终端分布、业务使用等特征对基础网格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网格的市场营销和网络建设优化的策略建议,以帮助移动公司聚焦问题网格,更好地进行TD建站、维护和营销协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四网协同发展.
  • 摘要:文章针对城市化持续发展过程中汽车增长和车位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首次提出车位网建设和运营概念,以LTE网络承载为基础,构建车位网平台,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实现数据快速处理、深度挖掘、高效整合,为汽车司机提供车位资源引导服务,使车辆从动态到静态状态转换提供有序引导,从而促进我国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 摘要:文章首先对一种适合LTE室分场景的三极化天线进行模型分析,并给出了图乘法解析表达式和建立矩量法模型,最后给出了该室分天线的应用建议.
  • 摘要:文章介绍了TD-LTE回落至GSM的主要方法和返回机制,并且从TAC/TAL规划、系统消息发送机制优化等方面提出接续时长优化方案.此外,还探讨了GSM→LTE邻区配置对普通TD-SCDMA用户的影响,以及终端厂商GSM→LTE重选策略及影响.
  • 摘要:在LTE网络发展的几年中,中国移动实现了TD-LTE发展的重大技术突破.为更好地支撑LTE网络建设,满足用户在4G时代的业务发展和业务需求,有必要对LTE网络环境下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方案进行研究探讨.综合分析认为,LTE网络环境下,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模式建议选择统一管控的模式。其主要功能包括产品管理、资源管理、销售管理、营销管理、业务开通等主要功能;省BOSS配合LTE业务支撑系统完成LTE业务支撑的其他过程,主要包括LTE业务的话单采集、计费账务、功能开通等功能。并通过一级经营分析系统实现LTE业务的监控和稽核功能。根据业务保障级别的不同,业务支撑系统分为数据备份、本地高可用、应急系统、容灾系统在内的四层阶梯式应急保障体系。
  • 摘要:文章主要从商用网络规模、标准协议推进、终端与芯片、系统设备商、运营商、频谱规划与政府扶持等方面,全面介绍了TD-LTE产业链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同时,重点介绍了中国移动在TD-LTE产业的布局,以及中国联通面对TD-LTE发展的应对策略.
  • 摘要:文章在明确TD-LTE存在三种组网方式,以及TD-LTE国际化三项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关联性分析方式,对TD-LTE三种组网方式与实现国际化三项目标进行关联性的定性分析,得出D频段组网最佳、F+D频段混合组网次之、F频段组网最差的分析结论.
  • 摘要:LTE建网的天线数目多而体积又大,品质和性能也难以满足网络的需要,迫切需要新型产品替换传统天线,全球设备商和运营商都在积极寻找和开发适应新网络与新形势的天线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都积极有力促进天线的更新换代.总的来说,天线的发展创新主要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天线使用材料的创新发展,二是天线工艺结构与智能化的技术创新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所用天线应该是基于新型材料、最新电磁技术和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所开发研制的小巧新型智能美化一体化天线。从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看,推陈出新是天线技术发展的不变定律。通过实现天线的小型薄片化,可隐蔽及美化无线通信基站,降低选址难度和公众对于电磁辐射的恐慌度,实现天线与环境的和谐;通过实现天线的多制式、多频段、智能化,可有效减少天线数量,降低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与运维成本,有利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多网合一;通过实现天线的有源化,提高设备一体化融合,可以有效提高网络覆盖的智能化程度,增强网络覆盖效果。
  • 摘要:在大规模建设LTE网络之际,对于LTE网络整体性能的了解和掌握十分关键.首先提出了衡量TD-LTE网络性能的指标,并对影响网络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之后通过实际外场测试评估了TD-LTE网络的整体性能,并分析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为TD-LTE无线网络规划指标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 摘要:介绍了多模扫频仪在TD-LTE网络建设的各个阶段内的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多模扫频仪在规划和优化工作中常用的三种测试模式:TopN测试模式、频谱测试模式和CW测试模式.分析了多模扫频仪在多网协调优化方面独特的优势,介绍了现有的共站址小区分析,展望了将来的多网邻区分析的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