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澳门
  • 出版时间: 2006-09-26

主办单位:;澳门理工学院;;

会议文集:第三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一个人如果偏执于繁琐的文字语言而抛弃精神实质的把握,迷恋于纷扰的浮词虚语而忘却身体力行,这个人便失去其精神生活的真实意义。本篇短文通过阐释王阳明经学思想的特色,揭示王阳明经学观注重义理世界和力行意义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后人的启示。
  • 摘要:董仲舒的儒学是天学,但惟有日用伦常才是董学的真正归宿。董仲舒强调“五常”始终是帝王执事和国家政治追求的目标。《春秋繁露》里,董仲舒把“仁”解为“天心”,仁的根据不在人自身,而在于天。仁是天的意志与人的血气相结合的产物。仁的化身和理想形式就是天。董仲舒指出,“仁在爱人,义在正我”,强调仁应该与他人相联系,义应该与个我相统一。为仁之法,在于爱他人,而不在于爱自己;行义之法,首要应该匡正自己,而不应该对他人苛刻要求。我因为义而得到完善,义因为我而能够落实。在道德实践的具体操作中,仁发于外,惠及广远,而义则发于内,从我做起,严格自律。这显然已与先秦以来各家学派“血亲为本”的仁义主张形成了鲜明比照。在仁义论上,董仲舒强调仁远义我,而在仁智关系上,则主张仁近智急。
  • 摘要:本文旨在厘清近代“人权”的理念及其发展进程,界说“人权”的概念涵义,列举其具体的内容,从而返回儒家最具原创力的两本先秦儒家典籍《孟子》与《荀子》,探索其中所可能的人权蕴义。文中论述了孟子的性善说视人为崇高的道德存有,确认了人性的尊严;荀子的性恶说透视了人性的负面特征,却肯定了人为知识理性的存有,人心具有知识理性的认识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以及选择社会礼义规范的意志自由。荀子由心所衍生的正义感及设计制度以满足人们普遍享有世俗幸福之权利颇贴近现代的人权观。孟子与荀子的人权蕴义中,共同肯认了人权中的道德权、生命权、经济权、弱势团体的特别保护权、和平权。荀子还突出了人的环境权。这些探讨使我们得知,孟、荀的人权蕴义与现代的人权观有相容的可接轨的部份。本文也指出了此二人的局限处:一为保障人权所必赖的宪政民主体制,二为落实人权诸般享有所必赖的工具理性及其相关机制之发展。
  • 摘要:刘向称荀子“善为《易》”,但文献所载《易》的传系中没有荀子。本文对荀子《易》学的渊源、荀子引《易》说《易》的特点,以及荀子与《易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摘要:荀子论孝以“隆礼”为核心,以“性伪之分”,人性本恶为理论基础,主张“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从义不从父”,君恩大于父恩。荀子孝道观念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是对封建大一统逐渐形成的时代的反映,其孝道观念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即将确立的中央集权封建等级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要明白复兴原始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首先必须重新认识和评估原始儒家思想对于古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因为自从清朝的末代儒家官僚政治体制在与西方列强的斗争中走向崩溃,各种西方思潮乘虚涌入中国,导致国人自倡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流行于中国以来,原始儒家思想连同其载体的汉语言文字和经籍,也都被简单化地全盘否定了。值此中华民族及其传统文化皆进入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重新探讨和评估原始儒家思想及其载体的汉语言文字和经籍的真义及其古今价值,自有其现实和将来的意义。本文略陈一些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 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以儒学儒教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走向复兴之路。中国在历史上正因为有了儒教,才能以孔子儒家思想为精神纽带,形成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才能够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儒教儒学的价值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港台地区也得到了印证。推行扶持儒释道三教的政策,才能在宗教竞争中反败为胜,确立儒释道三教的主体地位,这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 摘要:儒学称得上是中国古典思想或价值体系的代表,儒家文化也算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但儒学或儒家文化都已经成为历史,其历史的积极作用也是有限的。儒学与现代化本身是格格不入的。一方面,儒学本身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它也不可能有助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代中国需要先进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而不是靠儒学来拯救。
  • 摘要:郭嵩焘是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治经世之学。他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赞赏西方民主政治,提出了实行和平外交、变革封建教育制度、学习西方实用科学的见解,他的思想具有独特性和前瞻性。
  • 摘要:“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根据《论语》,可以仔细将“君子”、“小人”的道德、特征、品行进行具体指证,“君子”应该有的正当选择是善恶分明、防微杜渐、积极贯彻和倡导善行。古代“四德”(仁、义、礼、智)与今天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才要求有相似性,社会需要造就大批的当代“君子”。
  • 摘要:儒家人格培植思想理论体系由内核与周边构成。其内核部分最先展开的层面是儒家关于的立志主张;“反求诸己”、“改过迁善”、“见贤思齐”、“严以律己”则作为人格培植的自我努力目标,为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内核部分的又一层面;注重积累、用心专一和持之以恒,主旨在于儒家人格培植思想理论体系的操作,处於次外层,而强调环境影响作用是儒家人格培植思想理论体系内核部分的最外层。儒家的人格培植思想理论体系的周边部分是一些关于人格培植具体途径的思想和主张,其主要内容如下:热爱学习、注重力行;怀仁重礼;讲求气质与气节;注重修养和风度;重义轻利与安贫乐道。儒家人格培植思想理论体系因其深邃、广阔和普遍而穿越时空,当今时代,我们仍然可以见出儒家人格培植思想理论与当代社会人格理想教育的密切关系。
  • 摘要:放眼当今的世界,我们面临着新的三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纵观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儒家文明,千百年来,在各自生长的土壤上,对于维持本民族、地区、国家的政治、社会稳定方面都曾经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耶稣基督、穆罕默德、孔子所论述的修德方法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只要我们能够推己及人,求同存异,必会使三大文明走向“殊途同归”之路。否则,人类文明也有可能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摘要:儒家传统天下和平观念对解决当代世界/国际和平问题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人们不能把这种观念理解为主要是一种道德观念,它主要是一种关于天下之规例、体制、治理方式的智慧,这种观念产生于以“竞于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争夺领导权、治理权的中国上古历史中。儒家传统和平观念和西方主流的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和平观念存在沟通、融会、合成的可能性,儒家强调内政文明程度、道德程度对于经营天下的重要性,而民主共和制是当今最文明的、最道德的政制,只有各大国强国都实现民主共和,只有承认各民主共和国的相互制衡,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考虑他国他族的利益,实现从天下和谐向天下共和的创造性转化,世界/国际的长远和平才有可能。
  • 摘要:“和谐”是以儒学为主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研究“和谐”理论必须深刻认识中国哲学的“和”、“中”范畴。“和”、“中”范畴的要义是强调“和实生物”、“和而不同”,“以礼节之”、“执两用中”。它不仅对于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解决国际间的矛盾,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建设“双和模式”,必须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从“和”、“中”范畴中吸取智慧。
  • 摘要:“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浸透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对“和”观念的起源及先秦“和同之辨”作了简单回溯,并把这一思想观念与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联系起来,认为中华文明发展历史就体现了“和”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结果,中国思想文化自身也以“和”的精神进行自我整合。“和”的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前途和世界文明的未来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 摘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化理念。因应社会生活和民众生活的样态、形式而始终与之保持着一种相切互成的关系。现代以来儒学与现实政治制度的解构,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现代儒学和传统研究完全被纳入西方式知识化、专业化的教育体系,退居学院化知识性一极;而以经典诵习为内容,以立志成德、敦民化俗为目的的儒学教育,已丧失其寄身之所;作为中国社会民众生活样态的传统礼仪、礼俗,遭到严重破坏,不再具有它在自然历史因革连续性中承载完整文化资讯的作用。儒学失去了它与社会民众生活关联的载体。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种民众生活“无靠”而理论“游谈无根”的状态。重建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传统儒学之关联于民众生活的方式,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以往研究儒家文论,大多以孔孟为主体,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完整的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却是建立在荀学的基础之上的,原始意义较浓的孔孟文论与作为大一统封建社会的荀子学派的儒家文论精神并非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因此,对于儒家文论的真正版本与完整的理论体系,似应重新认识。
  • 摘要:历经磨难命运多舛的儒学,在被遗忘了近一个世纪的世纪之交,忽然出现了复兴的迹象,国际国内各种级别的研讨会此伏彼起,同时亦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面世。本文认为研究其理论、检讨其学理固然重要,但植根于大众百姓的生活,不离人伦日用是儒学的特征。因此,只有取其精华付诸践履,把学者们研究的儒学变成社会大众的儒学,才是儒学的现代复兴之路。
  • 摘要:儒家教育思想有其产生的前提、形成的逻辑过程、希冀达到的逻辑结果,以其所体现的逻辑精神,符合了它那个时代的诉求,展现了时代的意义。但儒家教育思想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在历史的流变中,有流于说教的痕迹。因此,在中国应对全球化的过程中,儒家教育思想的现代转换有助于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有助于现代人格的培养。而对于这种现代转换,我们应该给予制度保障。
  • 摘要: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具时代特点和创新精神的人物,他对孔子思想从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符合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发挥。子贡成“器”的成功实践,他对儒家“仁”、“礼”的践行,探索与弘扬,对于今天现代人才的教育培养,以及当代人走出文化困境并重新确立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摘要:身处教育发达、教育理论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人们仍然常常引用两千多年前中国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观点,诸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仿如口头禅,连三尺小儿也能挂于嘴边。但是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否真如现人所理解的一样,作者想人们实在有必要重新回头观照孔子的观点,与现时我们所理解的是否一致,还是因为随时代的演变和需要而有所修正和调整,因此本文尝试从“教”与“学”两个面向来探讨孔子的教育观。“学”的部分将从“学”的原意、内容、方法、目的等四方面来剖析,“教”的部分则侧重孔子对教学的标准和要求作深入分析,以见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真谛,最後再探讨孔子教学的真实意含。
  • 摘要: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上下几千年的文明连续体;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和平进取,以协商、法规的精神解决社会问题;儒家以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为目的,达到完全无我和止于至善的境界。在新的科技总趋势下,儒家文化将会有新一轮的调配,也会出现新的价值论述、思想观念、人文心态和文化诉求。
  • 摘要:人本价值观、仁义道德观、大同世界观是孔学的三大精粹,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为适应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任何民族必须健全自己的文化,在民族自尊自信的基础上,吸收、消化、融合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重建自己的新文化,才是生存发展之道。现代化落实到一代新人的培养,落实到德育的现代化应有关键条件。澳门文教多元,是中外文化最早碰撞、吸收、融合的实践地,经四百多年历史磨合,已融合成“西方民主、公平竞争的精神与中国传统的忍让、恕道的美德奇妙结合”的政治文化;今天,在博彩事业迅猛发展的新情况下,澳人正面临的严峻挑战。建议制订全澳新历史时期的德育共识和最基本要求,全面加强。澳门赌城不能成为国家、民族、地球村的包袱,应该成为多元文化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促世界大同的实践基地。
  • 摘要:《论语》一书,是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载,其所记述,多为孔子及其弟子有关做人、求学、为政、施教的言论,本文通过《论语》来探讨现代教育思想,是有高度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章先从主题阐释,跟着引用原文,确认文献中的论点,剖析其中心思想,指出与时下相关之处,最後以个人的了解作出评论。文章指出儒家“教学为先”的见解及施行“人本主义”的教育方向。在品德修养方面,强调自律精神,以身作则,推己及人,和谐共处的重要。本文的重点研究,以古代的思想为体,现代的学科为用,体用呼应,形成新的教育机制,那么今后教育发展策略的厘订,更能针砭时弊,一矢中的了。
  •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私学”,有教无类。自孔子开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他打破当时传统的教育模式,把接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直至今天’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工作者行动的指南。有见及此,本文旨在浅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并探讨澳门教育发展的特色及澳门私校的发展受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由此思考今天澳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出今後政府要加大力度重视教育的规划、各校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创设条件让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和为学生营造一个好学、乐学的愉快学习空间,为澳门特区政府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看待民族文化传统,如何创造性地转化儒家文化传统,为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而提供资源,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 摘要:和平主义的国民族性,是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并在不得不战的情况下而坚持战争的正义性质的民族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涵育下,中国人性格中具有一种厌恶战争,而期求和平与安定的心理定势和行为选择取向。这种民族性自有其在传统中国社会形成的内在原因和机制:首先,地理上的相对独立性、封闭性、辽阔性、富庶性是和平主义产生的自然条件。其次,农业经济的稳定性,自足性也是和平主义之中国民族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长期的大一统帝国政治心态,是产生和平主义之中国民族性的政治原因。最後,中国文化重视和谐价值的特质直接培育了和平主义的民族性。当代和平主义的民族性,是传统和平主义民族性与近代中国人民爱国抗争精神的有机统一。在当代,弘扬和平主义的民族精神,要以维护祖国的独立自由、主权完整、富强尊严为前提。另外,科技先进、经济繁荣、国防强大与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是当代弘扬和平主义民族精神的重要保障。
  • 摘要:儒家“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以儒家“和合”为根基的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可以表现在:普遍和谐意识’注重整体的观念,“仁”与“善”的伦理道德,群体至上的追求与中庸之道的方法。现代社会日趋全球化、多元化、复杂化,而中华民族又将如何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呢?儒家“和合”思想将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 摘要:《论语·泰伯》第九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一大焦点。近年以来,随着郭店楚简《尊德义》篇的面世,更是众说纷纭。笔者以前曾有过初步讨论,现在认识又有深入,拟再作探讨。
  • 摘要:儒家“比德”学说作为中国伦理美学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试图就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及重要文献《管予》、《礼记》等对玉的认识,高扬儒家“以玉比德”的文化精神,指明其意义所在,以为今天的国民修身养性,进行美育所用。如果人人能够追求玉德之美,仁、义、智、勇等德目深入我们的人心,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的规范,我们的德行就不可能不长进,我们的审美就不可能不高雅。
  • 摘要:“现代性”以合理化和个人主义为核心。合理化是西方世界对整体生活样式组织化、理性化的态度和追求,它表现在政治、经济和世界观领域诸方面。其中世界观领域的合理化最具根源性,西方机械论世界观使世界“除魅”进而催生了自决和自我满足的个人主义。而根源于目的论世界观的儒家,以其特有的伦理理性和“社群化”个人观,体现了它介于现代性和后现代之间的本质。与后现代主义一道,儒家能为探索一种人与自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精神道德与物质欲望、个人权利与社群意识、传统与革新以及道德与法律之间平衡的“新现代性”提供有益尝试。
  •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申,儒家思想主宰着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其影响之深远不但在华夏之地,更是亚洲的普遍文化指向。到了21世纪的今天,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依然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导师,不但历久而常不衰,而且在日渐进步的现代社会中,发挥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使人不但知道缘何存在,还知道该如何存在和实现现世价值。
  • 摘要:儒家思想中存在着一种“自然主义”。这种“自然主义”主要表现在思维方法、生死态度、行事方式、人生境界和智慧来源等五个方面。儒学中的“自然主义”具有生机性、积极性、精神性等三大特质。儒学中的“自然主义”及其特质表明,儒学既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也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思想。
  • 摘要:儒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体,儒学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儒学作为一种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真精神,是通过精神儒学、学者儒学、学术儒学与制度儒学得以践履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学术承诺的。儒学有自己一以贯之的学术追求与价值体认,它以一种人文精神的形式或隐或显地在历史与当下语境中同人、社会进行交流和对话。儒学有自己对于人、社会与世界的思考与体认,对于历史的遵循与反思,也正是在这种遵循与反思中,儒学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与意义。在今日的当下语境中讨论儒学的文化价值,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以儒家的人文视角体认大化、发现问题、寻找意义与践履信念、实现价值。儒学视角下的问题,对当代的人生世界具有超越的文化意义。
  • 摘要:孔子是一个合格的哲学家,其贡献不仅仅在于道德伦理方面,对形而上学也有着系统的思考,是中国哲学本体论主要奠基人之一。孔子哲学之所以被看轻或误解,是传统研究方法的缺陷造成的。孔子与《周易》的关系需要重新理解。这是解读孔予哲学及其形而上学的关键。
  • 摘要:本文指出,早期的儒家形上学可以看作是努力揭示科学的超人文主义的一门学问,早期的儒家形上学基于一种多维度范式,所以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种对人类本身及其周围世界更为全面的认识。《中庸》提出,道德提升(我们称之为“意识进化”)超出了可观察到的存在领域,并揭示出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对那些寻求儒家道德提升的高目标——成圣的个体们的必要性。《中庸》也可以作为人们达到这一目标的技术指南。如果这一结果能够得到回应,而且有意于此的任一个体皆可达此境界,我们就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经验层面的工作,儒学也就相应地可以归入科学的领域。这一与天合一的复杂的道德提升过程与境界,基于人的道德修养及宇宙情怀。道德修养与宇宙情怀是人类意识进化的必要条件,而“诚”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既然儒家形上学的终极目标是重新发现个体所固有的宇宙情怀,因而我们认为,宇宙道德是整个宇宙运行的主要支撑。宇宙道德在此被界定为超越人的世俗存在的一种道德体系。本文选参考了意识学中的一些可与类比的概念。由巴西医师瓦尔多·维艾拉所创立的意识学,是研究人类意识——也涉及人性或智性之理——及其所有的多维度表现的一门学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