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中国杭州胆胰疾病内镜诊治研讨会暨胰腺癌早期诊断与多学科综合治疗进展论坛
第六届中国杭州胆胰疾病内镜诊治研讨会暨胰腺癌早期诊断与多学科综合治疗进展论坛

第六届中国杭州胆胰疾病内镜诊治研讨会暨胰腺癌早期诊断与多学科综合治疗进展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3-04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杭州市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中国杭州胆胰疾病内镜诊治研讨会暨胰腺癌早期诊断与多学科综合治疗进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胰腺癌是一种病情凶险、治愈率低、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因胰腺的特殊解剖学位置、生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使胰腺癌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病情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愈后差,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不到5.0%.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微创性介入治疗已成为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就近年来超声内镜在胰腺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超声内镜引导下对胰腺肿瘤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虽然部分治疗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难题,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这种新的治疗方法一定会给胰腺肿瘤患者带来曙光。
  • 摘要:背景:因解剖上的改变,ERCP操作在Billroth Ⅱ胃肠吻合术后是困难的,对含Braun 吻合的患者其成功率更低.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阐述球囊造影引导进镜法在Billroth Ⅱ合并Braun吻合术后的运用.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26例Billroth Ⅱ合并Braun吻合术后的患者因胆胰疾病入组本研究.所有的患者均沿最佳进镜路径,使用球囊造影引导进镜法.结果:Billroth Ⅱ合并Braun吻合术后患者的总体进境成功率为84.6% (22/26),治疗成功率是80.7% (21/26).术中发生输入襻穿孔1例,无消化道出血病例.结论:沿最佳进镜路径,使用球囊造影引导进镜法可能改善BillrothⅡ合并Braun吻合术后患者的进境和治疗成功率.本研究是回顾性单中心的经验,该技术的推广价值仍有待评价.
  • 摘要:背景: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经成为诊治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的首选方法,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在ERCP取石术后结石复发,需行多次ERCP取石,然而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不甚明确.目的:探讨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ERCP取石的患者,随访观察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情况.对比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初次病程、胆道手术史、胆囊结石、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结石数量、结石大小、胆道狭窄11个相关因素,并对各相关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共随访190例患者,其中胆总管结石复发组68例,未复发组122例,在胆总管结石再发相关危险因素中,对比分析显示胆总管结石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年龄(65.5±15.5岁vs57.6±15.4岁,p=O.001)、初次病程(p=O.015)、胆道手术史(12/68vs3/122,p=O.000)、憩室(20/68vs9/122,p=O.000)、胆总管直径(15.0±5.1mmvs10.7±3.4mm,p=O.001)、结石数量≥2(55/68vs96/122,p=O.000)、结石直径≥10mm(59/68vs55/122,p=O.000)、胆道狭窄(22/68vs17/122,p=O.000)为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OR 3.44,95%CI1.55-7.63,p=O.002),有胆道手术史(OR 5.82,95%CI1.39-25.29,p=O.019)、合并乳头旁憩室(OR3.29,95%CI1.18-9.21,p=0.022)、胆总管直径≥1Omm(OR4.30,95%CI1.73-10.72,p=O.002)、结石数量≥2(OR 4.24,95%CI1.61-11.16,p=O.003)为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有胆道手术史、合并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1Omm、结石数量≥2为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对胆囊动力功能的近期和远期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行ERCP取石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胆囊,按是否合并胆囊结石,分为合并胆囊结石与不合并胆囊结石两组,每组30例.分别(1)采用彩色B超实时监控,对比EST前、后胆囊空腹及经脂肪餐刺激后胆囊容积的变化,明确EST对胆囊动力功能的影响;(2)随访观察EST术后胆囊炎的发病率.结果:(1)与EST术前相比,两组患者EST术后均有着显著缩小的空腹胆囊体积和剩余胆囊体积,胆囊收缩率也显著升高;(2)合并胆囊结石组患者EST术后胆囊炎发作频率与不合并胆囊结石组相似,但胆总管结石复发率明显增高.结论:EST术后胆囊的收缩能力增强,胆囊结石患者术后虽胆囊炎发生率并无增加,但有较高的继发胆总管结石发生率.
  • 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对Oddi括约肌功能的影响及与远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因胆总管取石行ERCP取石的患者,随访观察EST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为并发症组和对照组.在EST术前、术后1年分别采用Oddi括约肌测压术,对比Oddi括约肌基础压、收缩压高峰的变化.并抽取胆汁,做细菌培养.结果:共有68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13~36个月,有3例患者失访,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9% (11/65).EST术后Oddi括约肌收缩高峰值和收缩频率明显低于术前,但并发症组与对照组之间在EST术前、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T术前并发症组胆道细菌阳性率54.5%(6/11)与对照组46.3%(25/54)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8),但术后胆道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0% (7/10)比31.7% (13/41),P=O.02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直径(>1.5 cm)、结石数量(>3)、结石最大直径(>20 mm)、EST大切开是EST术后远期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EST术后远期并发症须加强关注,Oddi括约肌功能下降,存在胆肠反流是其发生的基础因素,同时也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腹部超声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自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诊治的所有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腹部超声、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及超声内镜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予以对比.结果:与腹部超声相比,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及超声内镜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上差异更显著(P<0.01).超声内镜在敏感性及准确性上较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更高(P<0.05).结论:在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上,超声内镜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较腹部超声效果更好;超声内镜较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更具优势,尤其是对胆道下段微小结石.
  • 摘要:胆道梗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常由胆管良性狭窄、胆总管结石及胆道肿瘤等引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由于创伤小、可重复性好等优点,目前是解决胆道梗阻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即使由经验非常丰富的内镜医师操作,ERCP时仍有3%~10%的失败率.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一直是ERCP失败后的传统选择,且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高位恶性胆管梗阻或无法耐受手术者均可适用,已成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之一.但PTCD常可导致胆道出血、腹腔及肝包膜下出血、胆汁渗漏及继发胆汁性腹膜炎、酸碱平衡失调及水电解质紊乱等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容易受肝内胆管扩张情况的限制.本文就超声内镜引导下胆道引流进行了综述与展望,指出目前超声内镜引导下胆道引流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在选择何种方法时需要操作者考虑哪种方法更有效:1)经胃途径或经十二指肠途径;2)顺行途径或对接技术;3)圆锥胆道扩张器或球囊扩张;4)塑料支架与(覆腹)金属支架;5)直支架与猪尾巴支架;6)8.5Fr支架或更大(小)的支架。从众多文献报道的经验来看:1)对接技术较顺行技术更安全,尤其在有明显腹水及术前患者中对接技术更好,但更复杂、花费时间更多;2)经十二指肠途径更容易进入肝外胆管,且较经胃途径更易扩张痰口;3)金属支架可能更适合经胃途径,因为经胃途径常易因食物引起支架梗阻。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我们就EUS-BD与PTCD、对接技术与顺行技术(EUS-CDS和EUS-HGS)以及内镜下胆道引流(EBD)与超声内镜下胆道引流(EUS-BD)进行大型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ERCP在胰腺闭合性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10例胰腺闭合性损伤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6~57岁(平均28.7±6.9).按AAST胰腺损伤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4例,Ⅳ级2例.结果:全组10例病人经治疗均存活.本组Ⅰ,Ⅱ型4病例置鼻胰管胰液引流,均痊愈出院.Ⅲ级者4例,予置入胰管支架处理,其中1例增强CT显示胰周积液,即予内镜超声经胃穿刺引流术,恢复顺利;2例术后复查CT出现胰腺假性囊肿,予B超定位穿刺引流后痊愈.Ⅳ级病例2例,联合留置胰管与胆管支架治疗,其中1例胰周出现积液,在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后痊愈.全组胆管支架与胰管支架均在术后3个月后再次住院取出.结论:应严格把握胰腺闭合性损伤ERCP治疗的适应证,ERCP治疗的策略应基于胰腺损伤分级,包括临床评估、CT及ERCP影像评估.
  • 摘要:目的:对已做过预切开ERCP失败者,重做第2次ERCP进行分析.方法:本组收集167例,术前拟诊109例为胆总管结石和/或良性乳头狭窄,58例为胆胰占位性病变.全组标准插管均在20分钟以上,不能成功后作预切开或开窗术,再反复试插后仍未能成功.经休息3-5天后,重新作第2次ERCP.大多数患者按水平位,前位和后位顺序插管.结果:本组共133例(79.6%)二次ERCP获得成功,经水平插管成功85例,前位36例,后位12例.插管成功后顺利完成了内镜的各项治疗.有1例发生乳头穿孔伴后腹膜感染,另1例并发重症胰腺炎,均经介入方法治愈.结论:2次ERCP仍有较高的成功率,但须更加缜密,掌控好插管的技巧.
  • 摘要:(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广泛运用于解决胆道良恶性梗阻的胆汁引流.胆管插管成功率取决于内镜医师的水平和所使用的方法.但是,在解剖结构改变(胃切除,憩室内乳头等)、肿瘤侵犯等情况下,有时通过十二指肠镜放置支架是难以成功的.此时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us Drainage,PTCD)和外科手术引流是通常选用的替代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有较高的并发症,其中PTCD的相关并发症达到15%,如腹膜炎、败血症、胆管炎等,死亡率在0-5.6%之间,其主要的缺点是从外部进入胆道系统,且通常伴随着与外引流相关不适感,降低了生活质量.介入超声内镜的发展为胆胰管内引流提供了新的腔内途径.本院内镜中心近期对一位"胃癌术后转移伴梗阻性黄疸"通过常规ERCP术不能到达乳头的患者行超声内镜介导下经胃贲门肝穿刺胆汁引流(EUS-BD),指出本例患者已行毕II式胃近全切,输入撑过长,正常十二指肠镜难以到达之乳头,改行EUS下经胃责门穿刺左肝管行胆汁引流,未发生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说明手术相对安全,但是本例患者在拔除鼻胆管后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入痪道引起胆道感染值得引起注意,这提示及时关闭痰道的重要性。总之,内引流更符合人体生理,患者的生活质量高,因此这项技术也帮助达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
  • 摘要:胰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极高,起病隐匿,早期发现困难,易发生转移,其中可行根治性术者仅占10%~20%,中位生存期不足6个月.目前,对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病人目前治疗方法很有限,主要包括放疗、化疗或联合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以及采用包括旁路手术(如胃空肠吻合术)、ERCP放置胆道支架等治疗在内的姑息性治疗,以减轻胆道及胃流出道梗阻,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文章介绍了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通过热凝固及组织变性对肿瘤组织产生破坏,首先用于治疗肝脏肿瘤,取得良好效果,胰腺癌由于其特殊解剖及特殊的生物学行为等原因,RFA开展较难,起步较晚,主要是术中射频治疗,经内镜超声(EUS)介导下行胰腺癌RFA仅仅用于动物实验,本院内镜中心近期对3位胰头癌晚期患者通过超声内镜(超声主机ALOKA,α5GF-UCT240,OLYMPUS),介导下的RFA(射频主机RITA1500X,射频导管HABIB EUS RFA),指出此3例患者均无相关近期并发症产生,近期效果满意,这充分说明了EUS介导下胰腺RFA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远期效果和并发症及生存期有待进一步观察随访。然而病例数较少,以后还需扩大患者数量,增加随访时间,探索标准化的消融方式(如消融适应症,消融时间、功率,疗程等),以及增加相关与化放疗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在提高EUS下RFA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ERCP放置胆胰管双支架治疗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进展期胰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胆胰管双支架治疗组患者行胆胰管双支架置入治疗;对照组放置胆管内支架治疗.观察ERCP放置胆胰管支架术前后患者肝功能、疼痛、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60例胰腺癌ERCP内镜治疗患者中,有54例成功放置胆/胰管支架,成功率为90.0%.54例患者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减轻或消失.放置胆/胰管支架1周后,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164.32±45.16umol/L降至63.25±27.06umol/L,ALT、AST、AKP及r-GT明显下降,肝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O.05,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O.05).胆胰管双支架治疗组25例患者及胆管支架对照组29例患者术后7d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但双支架治疗组患者总体疼痛缓解率及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92.0%Vs.69.0%;64.0%Vs.34.5%,P<O.05).两组患者术后7d、14d Karnofsky QOL评分与ERCP治疗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O.05,P<O.01),双支架治疗组于ERCP治疗术后14d Karnofsky QO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无出血、穿孔及因ERCP治疗而死亡病例.结论:放置胆胰管双支架对胰腺癌患者具有明显改善肝功、利胆退黄和解除胰梗阻性疼痛作用.在缓解患者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ERCP单纯放置胆管支架组,尤其适用于进展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疼痛患者.
  • 摘要: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F+M)治疗治疗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及其对胃容受性扩张和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方法进行研究.符合罗马Ⅲ标准的伴抑郁状态的F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试验为期8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抑酸药或动力药,研究组给予氟哌噻吨(0.5mg)美利曲新(10mg),每日2次,每次1粒,同时联合抑酸药或动力药.入组时(0周)及治疗4、8周末时对患者胃肠道症状采用分级和记分进行记录,疗效应用症状积分评定,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评估精神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水负荷试验(water load test,WLT)评估胃容受扩张和内脏敏感性,副反应量表评定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入口统计学特征、体格检查和疾病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例受试者入选,根据ITT分析245例完成试验(治疗组129例,对照组116例).研究组胃肠道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12.23±4.45 vs.2.31±2.13,P=0.008),对照组(12.29±4.62 vs.8.58±3.76,P=0.184),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1).治疗4和8周末,胃肠道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6.3%和84.1%,对照组分别为14.3%和25.6%,两组间同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8周末,治疗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抑郁焦虑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58.6%和71.3%,对照组为23.5%和36.2%(两者比较均P<O.05).治疗组最大WLT治疗前(850±130ml)与治疗后(1400±210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800±120mi和960±140ml(P>0.05).两组间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M治疗能提高FD患者的疗效,缓解抑郁焦虑状态,改善胃容受扩张和内脏敏感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