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
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

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13-09-25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虽然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其作用为抑制肿瘤血流灌注而非迅速缩小瘤体,现行的WHO和RECIST评价标准均难敏感、准确地评估其疗效.因此,常因不能得知肿瘤内血流灌注丰富或贫乏而给予了不足或过度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急需找到理想标志反应肿瘤内供血变化、预测抗血管生成疗效.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对形成血管结构非常重要、也被认为可能反应恶性肿瘤血管生成的增强与削弱.另外,某些CT血流灌注成像指标,如血流量、血容量、平均血流通过时间和血管通透性也显示出预测抗血管生成疗效的潜在价值.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它们在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中的变化,以寻找更合适的疗效预测指标。 方法:选取74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接受长春瑞滨和铂类双药化疗或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两组治疗。治疗前、后以增强CT检查评价疗效,以CT灌注成像检查肿瘤内血流量、血容量、血流平均通过时间和血管表面通透性并与增强CT结果对比。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循环血管内皮细胞。随访无进展生存时间。通过统计软件分析上述指标间及其与短期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关系。 结果:短期疗效分析显示,治疗后疾病进展组患者外周血中活化循环血管内皮细胞(Activated circulatmgendothelial cells,aCECs)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7)、并主要表现于单纯化疗组(P=0.024)。在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组的临床受益患者中,治疗后肿瘤血容量值(BV)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26)。联合治疗组治疗后aCECs数量及BV均与无进展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关系(P分别为0.005、0.044),且其互相呈正相关关系(P=0.022)。 结论:活化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内血容量可作为判定NSCLC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效果的指标,联合检测可更准确地判断抗血管生成治疗NSCLC患者的疗效。
  • 摘要: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长.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总数的75%-80%,约1/3患者一经确认即为晚期.化疗是中晚期肺癌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以多西他赛(TXT)联合顺铂(DDP)组成的TP方案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毒副反应较轻,患者能耐受,是治疗晚期NSCLC的标准方案.文献报道,TP方案是性价比较高的治疗晚期NSCLC的一线方案。继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之后,肿瘤热疗已成为另一种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热疗是用人工加热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现代研究证实,热疗具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以及促细胞凋亡作用,可以有效激发免疫反应,改变肿瘤内微循环,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肿瘤组织的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和缺乏弹性基膜的外膜组成,在高热和压力增高的条件下脆弱且易破裂√同时,肿瘤血管神经感受器不健全,血管对温度感受性差。热疗时虽然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温度均有升高,但是正常组织有良好的血液循环,加热时正常组织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能充分散热,温度升高不显著;而肿瘤组织由于血流缓慢,甚至出现血管闭塞,散热困难,热量积聚。利用各种物理能量在人体组织中所产生的热效应使肿瘤细胞升温至39°C以上,并维持30min以上,可达到杀灭癌细胞同时避免正常细胞遭受损伤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热疗与TP化疗方案具有协同作用,有效率达42.86%,临床症状改善率为60.00%,生活质量改善率为37.01%,与单纯TP方案化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治疗的毒副反应主要以化疗为主,如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等。其中治疗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5.2%,对照组为45.1%,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后均能恢复正常。治疗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6.3%,对照组为58.8%,经止吐处理均能缓解。尽管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但仍可提示热疗与化疗联合应用可以减轻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考虑与热疗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及高温促进了免疫细胞的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合成有关。综上所述,采用TP方案联合局部热疗NSCLC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上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 摘要:全球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升高,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住院的原发性肺癌病例资料。通过电话随访方式获取生存数据,并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2009年颁布的第7版肺癌TNM分期重新进行临床分期以使结果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性。采用卡方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对临床特征进行比较。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及估计生存时间,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探索上述临床特征对生存预后的预测作用。最后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纳入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探索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独立的预测因素。结果表明住院肺癌病人男女比例为2.29:1,较前无明显变化。呼吸道症状仍是最常见的初诊症状。男性发病高峰在老年组,发病年龄无明显变化。77.8%患者确诊时已处于Ⅲ或Ⅳ期,女性分期晚于男性。腺癌比率最高,其次是鳞癌,小细胞癌。小细胞癌、鳞癌以中央型为主,腺癌和腺鳞癌以周围型为主。青年腺癌比率高于老年组。小细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中央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周围型。远处转移最常发生于胸膜,依次为骨头和对侧肺。小细胞肺癌发生肝、脑、肾上腺转移比率高于鳞癌。小细胞肺癌发生肝转移的比率高于腺癌和其他非小细胞癌。中青年患者接受治疗的比率大于老年组。女性肺癌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左上叶肺癌的比率较以前上升。男性腺癌比率仍呈上升趋势,并且比率超过了鳞癌。青年患者腺癌比率较前上升,而鳞癌则为下降。年龄、初诊原因、原发灶最大直径、影像类型、TNM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治疗方式和确诊时远处转移部位是预测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TNM分期、治疗方式、吸烟指数、初诊原因是预测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对于单纯同侧胸膜转移或单个脑转移病灶而无其他远处转移的患者,接受姑息切除术联合化疗或放疗,其生存预后好于接受单纯化疗者,但需要更多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 摘要:肺癌的是城市人口癌症死亡的最主要的病因之一,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亚型.目前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手术治疗为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淋巴结切除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但肺癌手术中淋巴结切除方式仍存在争议,本研究系统分析了1999年0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肺癌根治术并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病人共249名,总结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体分类、原发病灶位置各个临床特征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从淋巴结转移方面进一步分析NSCLC纵隔淋巴结切除方式和范围的选择,结果表明肿瘤直径
  • 摘要:通过详细介绍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疗过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是NHL中的一个少见亚型。本病患者常有显著的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皮疹。该患者因颈部不适一月就诊我院普外科,颈部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组织反应性增生,淋巴瘤待排。一周后出现全身皮肤发红,伴瘙痒,发热,给予抗感染及抗过敏等治疗,症状无缓解。病理回示确诊后转我科,给予“CHOPE”方案化疗+受累淋巴结直线加速器放疗,同时免疫调节剂应用,症状明显缓解,放化疗联合治疗方案有待临床进一步实践总结。
  • 摘要:肺癌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部肺癌患者中,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就诊时已属晚期无法手术根治的病例约占70%-80%.目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化疗有效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大部分患者已失去了手术根治机会,单纯放、化疗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而中医药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放、化疗副作用,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与放、化疗等西医疗法相结合,为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疗效,在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肿瘤发展、复发和转移、延长生存期方面有重要作用。
  • 摘要: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且为无菌性炎症,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为激素、抗菌素等及对症治疗,但副作用较多。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近年来在治疗放射性肺损伤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
  • 摘要:胃肠间质瘤受到重视的时间不长,治疗手段相对简单,2004年以来国内外相关共识或指南及其修订版清晰规定了其诊治路径,执行不难.本文结合十余年新靶点药物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实践,就共识或指南中的诊治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临床表现与国外有所不同,原发部位、复发转移部位是否影响疗效及预后没有结论,随访间隔仍是人为规定,药物不良反应及继续用药的剂量调整有待研究,胃肠间质瘤病人临终前生存状态没有报告等方面,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癌症患者的存活期明显延长,带病生存期的生活质量问题已经比较普遍;同时各种医疗手段以及疾病本身对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影响,均可造成患者以及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本文通过对生活质量概念的介绍,制定了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总结了癌症护理干预的方法,包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健康教育,行为认知疗法,音乐疗法,社会支持,放松训练,家庭干预,总之,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癌症患者不仅仅只寻求控制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更重要的是追求带病生存期更高的生活质量。如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护理人员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乳腺癌是高度异质性疾病,。TNBC作为乳腺癌中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特征,介绍了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判断,分别从化学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方面总结了其治疗进展情况,TNBC具有独特的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由于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故仍无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分子靶向治疗将是未来TNBC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重点,对TNBC生物学行为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设计出更多新型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期待改变TNBC的临床治疗模式。
  • 摘要:长久以来,肿瘤的发生被认为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基因突变论(SMT).但这一学说目前已陷入泥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SMT理论中有太多的悖论,即与事实的冲突。如:如果肿瘤是基因突变引起,虽然肿瘤的基因组中有大量的突变,但迄今并未发现哪些基因的突变是引起肿瘤的原因。推翻了SMT,必须要有取而代之的新学说。新理论-干细胞错位学说(SCMT)可以圆满解释大量的SMT的悖论。SCMT认为,浸润癌是上皮性干细胞通过损伤的基底膜误入了结缔组织的间质,在错误的环境中错误发展形成的错误组织。慢性损伤、炎症等增加上皮基底膜损伤的因素均增加肿瘤发生的机会。过多的凋亡是细胞过度增殖的动力和转移的根本原因,基因突变和表达的变化是细胞为适应环境、为生存所做的调整,称之为“分子适应”。这一学说简洁、清晰明了,把炎症与肿瘤、组织损伤与肿瘤、突变与肿瘤、表观遗传与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组织的微环境与肿瘤等现象和学说有机的整合,并能够回答肿瘤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转移,肿瘤的分化为什么差,良性肿瘤的发生机理等一系列以往的学说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一学说对肿瘤的认识、研究和治疗的方针都有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原位癌无论在组织病理学上还是从生物学上都不是真正的癌症;肿瘤的治疗除了杀死肿瘤细胞外,还要考虑其他的方面。
  • 摘要:运用形神医学指导肿瘤的诊治,形包括人体结构和体内肿瘤,可量化为肿瘤大小、血常规及肝肾等功能变化.神主要指广义的神,可量化为症状、合并症、一般状态(PS)等变化.形分为形存(正常的形)和形伤(受损伤的形),神分为余神(正常的神)和神伤(受损伤的神),早期肿瘤患者的形存较多,神伤较少,到中、晚期,形存减少,神伤随之加重.治疗目标,早期是彻底治疗形伤及神伤,呈正相关,达到形神绝对统一;晚期是重点治疗神伤,以减少神伤的程度和速度,与形存呈反相关,达到形神相对统一(假说);强调调神应贯穿在肿瘤治疗始终、合理应用综合治疗方法、把握抗肿瘤和姑息治疗的适应症,提高生存质量。
  • 摘要:以EGFR为靶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现在治疗肺癌的前沿手段,其产生的获得性耐药限制了靶向药物的发展.目前已有大量的有关EGFR突变耐药的数据,本文将利用这些数据,探讨克服EGFR靶向治疗耐药的3个基本方法:强化EGFR的抑制,EGFR抑制剂与其他靶向治疗相结合,以及通过替代途径改变抗癌治疗方法.
  • 摘要:近年来研究表明,肺癌的发病与肺部慢性炎症相关.肺部慢性炎症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它们是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微环境形成的基础;同时炎症通路通过慢性组织损伤和异常肿瘤免疫反应可发生基因改变(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和表观遗传学改变(非编码RNA表达异常),促进肿瘤发生发展.本文对慢性炎症与肺癌发病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HER2成为近年来胃癌研究的一个热点.与乳腺癌不同,HER2是否影响胃癌的生存目前尚有较大争议.本文将对HER2与胃癌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
  • 摘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较为罕见,约占原发性胰腺恶性肿瘤的2%.与常见的胰腺导管腺癌比较,PNETs侵袭性低,生长缓慢,愈后相对较好.目前,手术是治疗PNETs的首选方法,也是唯一可达到治愈的治疗方式.但由于PNETs起病隐匿,确诊时常已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不能手术的PNETs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目前尚有争议。近年来,靶向药物治疗PNETs异军突起,在分化较好的PNETs的治疗方面取得较好效果。但对于分化差的PNETs的治疗目前暂无明显进展。治疗的一例拒绝全身化疗的低分化PNET并肝多发转移的晚期患者,口服苹果酸舒尼替尼26个月,定期随访,肝内转移灶明显缩小,无明显严重副反应。
  • 摘要: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肿瘤.因其起病隐袭,早期症状不典型,确诊时常已属晚期.在吉西他滨一线治疗失败后尚无标准的二线化疗方案.雷替曲塞是一种特异性胸苷酸合成酶(TS)抑制剂,它在细胞内代谢成多种聚合谷氨酸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其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总生存时间达到5.2月和6.5月,且相比5-FU等经典药物毒副反应明显减轻,给药途径更为方便,大大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在联合吉西他滨一线治疗时,临床受益达到近50%,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近年来,全球结直肠癌已经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我国结直肠癌已成为发病率前五位的肿瘤之一.对结直肠癌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认识有助于在靶向治疗中确定特异的分子标志物.本综述即是基于此点展开论述,揭示BRAF、NRAS等多个有潜力的生物学标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及意义,系统介绍目前治疗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寻求真正有价值的分子靶标在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摘要:骶骨肿瘤比较少见,文献报道原发骶骨肿瘤以脊索瘤最多见,其次为骨巨细胞瘤,原发恶性肿瘤更为少见;继发肿瘤中以转移癌最多.骶骨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由于骶骨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虽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手术技术,骶骨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率仍相对较高,手术方法的选择尚需深入探讨.同时,由于骶骨肿瘤发病率低,很难在一个治疗中心内积累足够多的病例,对于发生于骶骨的肿瘤的治疗方式及效果国内外尚无确切结论。因此,本研究回顾研究我中心近13年来824例骶骨肿瘤的病例,探讨骶骨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好发部位、外科手术方式等内容,以期总结骶骨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