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六届中国药物警戒大会
第六届中国药物警戒大会

第六届中国药物警戒大会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引入双聚类分析方法,探索适用于我国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分析的最优参数设置,识别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数据中具有相似性的信号组合,提高信号评价工作效率. 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信号挖掘方法为不相称测定方法中的信息成分法(IC).依据不同的IC阈值(0.05~4.00)将原始定量数据矩阵转化成80个0-1数据矩阵,并结合不同的Bimax算法参数(最小行数3、4、5,最小列数3、4、5,并两两组合共9种设置情况)对不同的0~1数据矩阵进行双聚类分析,得出不同阈值、不同算法参数设置下(共720种参数设置组合情况)双聚类分析结果.然后利用秩和比综合评价法结合平均符合比例、涉及比例两个指标对双聚类结果进行评价,确定最优参数.最后对最优参数组合设置下双聚类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双聚类算法在我国不良反应数据分析中的运用效果. 结果:通过秩和比综合评价法最终确定的最优区分强弱信号的阈值为IC=0.80,最优Bimax算法参数为双簇最小行数为3,最小列数为3.通过分类学评价发现所包含的药品具有相似性或所包含的不良反应具有相似性的双簇共有1836个,占双簇总数的42.8%,涉及72.3%的待评价信号. 结论:利用双聚类算法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分析,实现了从简单罗列的信号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的完整流程,有助于促进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号评价工作效率的提高.
  • 摘要:目的:定量对比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应用乌头(川乌、草乌)与雷公藤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应用RevMan5.2软件提取并合并中国知网收录的含乌头或雷公藤对比西药治疗A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的中药治疗AS效益-风险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乌头、雷公藤治疗AS的效益值、风险值、以及效益—风险总值,并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两者出现差异的概率. 结果:共纳入“乌头vs.西药”治疗AS的RCT15项,“雷公藤vs.西药”治疗AS的RCT7项.RCT结果合并显示,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乌头可提高AS患者体征及急性炎性因子改善程度、降低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率;应用雷公藤疗效较西药治疗有所提高,但ADR/ADE发生情况与西药无差异,且可引发生殖系统损害等严重ADR/ADE.量化对比两者用药效益与风险,乌头与雷公藤治疗AS的效益差为[12,95%CI(7.39,16.45)],两者风险差为[80,95%CI(73.24,86.48)].当治疗获益与用药风险对AS患者同等重要,各贡献50%时,两者效益—风险总值差为[46,95%CI(40.83,51.18)],且乌头优于雷公藤的概率为100%,结果稳定. 结论:基于现有证据表明,乌头(川乌、草乌)治疗AS的效益—风险明显优于雷公藤,对用药风险接受能力较差的AS患者不建议使用雷公藤.
  • 摘要:目的:为客观分析和评价“四磨汤事件”、“槟榔致癌”这一中药安全性风波,通过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作者对槟榔的本草文献溯源及考证、古今文献毒性记载、临床不良事件案例、近年来相关毒性实验研究及食用与药用槟榔安全性风险差异等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初步总结了与槟榔及其制剂的安全性相关病例临床特点及潜在的风险因素,提示药用槟榔的临床不良事件较媒体低且具有可控性,提出规范药材标准、明确中药风险效益评估要素是推行中药合理使用认识和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同时提出加强安全性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是提升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 摘要:目的:随着制药行业对药物警戒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缺乏这一影响行业快速发展的问题,正逐渐显现.本研究通过在医药类高校开设药物警戒课程尝试为制药行业提供专业人才. 方法:依据制药行业药物警戒工作的专业需求及国际上的实践,在某医药类高校开设药物警戒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学时、考核方式,进行药物警戒的教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开设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从考核结果来看,对药物警戒的基本概念、法规要点等均已正确掌握.有部分学生进入到企业从事药物警戒相关工作,从认知到行为体现出了对药物警戒的理解,说明本课程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结论:随着高校在开设药物警戒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经验积累,高校教育有望成为解决专业人才缺乏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 摘要:目的:对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剂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为公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分析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剂的国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文献报道数据,对比不同企业的药品说明书,并开展临床回顾性调查. 结果: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过敏反应是主要的严重不良反应.维生素K1、聚山梨酯等原辅料成份是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基础.不良反应发生迅速,多在用药后30分钟内.临床存在超适应症用药、不合理用药现象.药品说明书对严重不良反应警示不足. 结论:建议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临床关注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剂可能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生产企业开展对产品原辅料中易致敏成分控制的研究,完善药品说明书,增加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的警示,补充新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提示;加强宣传和培训,规范适应症及应用范围,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用药风险.
  • 摘要:目的:在初步探索药品质量风险与药品ADR关联的基础上,通过ADR信号挖掘,为监管机构提供有价值的风险提示. 方法:建立聚集性风险识别模型、三维风险矩阵联合贝叶斯信号检测模型等药品ADR数据挖掘模型,并对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两个品种的河南企业ADR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验证. 结果:通过聚集性风险信号识别模型分析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4月4日国家中心反馈的4785份河南企业ADR数据,进行7天为一个周期的检测,在第4、5周期均检测到YSZY企业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4102421批号的风险信号,与质量抽检情况相符,未发现其余同品种风险信号.通过三维风险矩阵及贝叶斯信号检测模型分析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品种KFZY企业ADR数据,该企业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品种有15个批次产品检验不合格,其中12个批次在ADR监测数据库中有ADR报告,模型分析结果显示5个批次产品为高风险信号,7个批次产品为低风险信号. 结论:本研究设计的聚集性信号、三维矩阵联合贝叶斯信号检测识别方法可行,可用于企业品种特定批号风险的初步筛查,并区分同品种不同企业的药品质量风险,既可以分析可能的风险来源,也可以进行年度风险趋势分析.下一步可进行可视化处理,为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对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检查缺陷进行分析,为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监管部门实施检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年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检查过程中发现的630条缺陷项进行统计分析.结论: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需从理念层次和技术水平等角度全面提升;监管部门应根据实践经验持续改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检查的方式方法,以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奥拉西坦注射液的使用规律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湖北省纳入12家哨点医院,对观察期内(2016年9月1日~2017年3月31日)所有使用奥拉西坦注射剂的住院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并对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诊断、药物用法用量、疗程、溶媒、联合用药及不良反应(ADR)发生率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 结果:纳入的6519份病例中,发生不良反应1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9%.其中40~90岁之间的患者占90.31%.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3天内(57.89%).17例不良反应程度“轻度”(89.47%),新发现2例严重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皮疹)最为常见(36.84%).经统计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剂型、有无过敏史、原患疾病的ADR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和规范临床用药.临床使用时,尤其需要关注用药疗程、剂量和溶媒.应加强患者用药监测,发生用药不适反应立即处置,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摘要:目的:通过介绍和分析美国对上市后药品的监管历史和再评价经验,为我国上市后再评价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梳理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实施的药效研究实施项目(DESI),解析目前美国对目前上市的未经FDA批准的药品的监管措施及指南,探讨随着法规的更新及认知水平的提高,美国如何开展对上市后药品的再评价以及取得的监管经验.结果与结论:我国目前针对上市后药品的再评价工作可以借鉴美国的药效研究实施项目以及针对未经FDA批准药品的评价和监管经验.
  •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建立药品生产企业药物警戒体系的必要性和相关要素,为构建和完善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药物警戒体系提供参考和帮助. 方法:通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人、机、料、法、环”五个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建立药物警戒体系,至少应具备专职的人员和机构、收集足够的安全性信息、全面切实的文件质量管理体系、及时和高效处理的数据系统及充满“患者安全第一”的企业环境. 结果与结论: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全球对药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开展药物讨论警戒工作责无旁贷,药品生产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药物警戒的认识和理解,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药物警戒工作,构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加强企业内部的培训宣传工作,建立一个高效的警戒体系,为药物警戒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 摘要:目的:通过介绍美国药品上市后监测体系,为我国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全面了解美国药品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药品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以及上市后药品不良事件报告检查等监测体系的相关方面.结果:美国已建立比较完善的上市后监测体系,包括健全的法律法规、有效的检查机制等确保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结论:借鉴美国相关经验,从健全报告要求、报告范围、检查机制等方面促进我国企业报告责任的落实.
  • 摘要:目的:总结日本上市后评价经验,为我国建立药品上市后评价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学术交流和查阅文献,比较日本和我国药品上市后评价的异同.结果:日本上市后评价主要是由再评价和再审查两大制度构成.通过再评价制度解决“老药”的缺陷,同时通过再审查制度推动了“新药”的监测和研究.这些制度有效的覆盖了日本所有的药品.结论:日本的药品上市后评价制度极具特色,适合为我国构建药品上市后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对美国药物基因组学指南的类别、用途、内容等进行系统梳理和介绍,以期推进药物基因组学在我国的应用.方法:查询中外文献和美国FDA官网有关药物基因组学的指南文件.结果:美国FDA针对基因组学取样和样本编码、药物基因组学数据提交、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在上市前研究和上市后评价中的应用发布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配套指南.结论:美国药物基因组学指南可为我国的新药研发及上市后药品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 摘要:获益风险评价贯穿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定量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的评价是目前国际监管机构推荐的定量评价方法之一.国际药物经济学和产出研究协会(ISPOR)于2016年提出了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模型在卫生决策领域的实施框架,并分步阐述了开展MCDA评价的注意事项.本文概要介绍了MCDA分析以及ISPOR提出的实施框架,以期为我国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 摘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6年12月发布了《植物药研发工业指南》,指南中总结了植物药成分复杂、活性成分不明确、批间质量差异难消除等特点,提出了如何从原药材控制、化学检验和生产控制、生物测定及临床研究三方面提供全面证据,证明植物药不同批次的产品疗效的一致性.本文通过指南中该部分内容介绍,结合我国中药注射剂开展的相关研究进展,提出对我国中药注射剂疗效一致性研究的个人思考.
  • 摘要:目的:提高药品生产企业应对聚集信号的能力.方法:辨析药品不良事件聚集性信号内涵,结合日常工作分析探讨药品生产应对聚集性信号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结果:药品生产企业主动收集信息能力有限,难以及时发现聚集性信号;调查时以自查为主,难以从临床收集到聚集性信号的病例资料;分析评价能力较弱,难以评估聚集性信号提示的风险因此缺少针对性防控措施.结论:药品生产企业应从组织管理与制度设计人手为聚集性信号应对工作奠定基础;从规定信息收集渠道和传递要求入手,借助信息化手段及时发现聚集性信号;从知识更新和专家咨询入手全面提升分析评价和风险防控能力.
  • 摘要:目的:寻找“肺主皮毛”中医理论的统计学证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降维分析能够清晰展现数据特征;核黄素磷酸钠等药品的不良反应分布特征挖掘出中医理论“肺主皮毛”的统计学证据.结论:中医理论注重整体相关性的特征决定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多元统计学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目和检查人员建议的分析,探讨生产企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推动药品生产企业履行药品安全主体责任提供建议. 方法:对近期开展11家企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检查发现的不符合项目和检查人员的建议进行汇总,分类,归纳缺陷项目,对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目前,生产企业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初见成效,但部分企业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对药品安全主体责任认识不到位,风险信息收集能力不高,对开展药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掌握不全面,对反馈数据分析利用能力不高等问题,需要从监管政策层面强化政策引导,加强教育和培训,强化监督检查,推动药品生产企业履行药品安全主体责任.
  • 摘要:目的:促进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质量风险主体责任意识的提升.方法:通过分析药品上市前和上市后药品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借鉴国外药品上市后的监管模式,提升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质量风险主体责任意识.结果与结论:在药品全生命周期中,药品生产企业作为研发、生产和经济获益的主体,应该全面承担起药品质量风险的主体责任.
  • 摘要:目的:探索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在地市级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现状分析法,对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在地市级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结果:地市级基层医疗机构从硬件和人员认知度方面均具备应用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的条件.结论: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应在具备条件的地市级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应用,前景广阔.
  •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数据使用现状,探讨建设药品不良反应数据相关制度.方法:采用现状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探讨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只有建立了与数据使用相关的各项制度,才能充分发挥药品不良反应数据的作用,从而推动全社会提高药品安全性意识,保障用药安全.
  • 摘要:目的:通过德州市对药品不良反应公众报告模式的试点研究,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公众报告模式的运行情况.方法:采用药品不良反应公众报告模式(网络版、微信版、纸质版)对公众报告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收集整理.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公众报告模式(网络版、微信版、纸质版)在我市的广泛应用,取得一定成效,同时探索药品不良反应公众报告模式与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对接的后续处理机制.结论:药品不良反应公众报告模式(网络版、微信版、纸质版)方便公众报告药品不良反应,适合在部分地区试点推广.
  • 摘要:以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实践为基础,结合当前药品监管现状,探索制定出包含风险发现、风险会商、风险管控等多个环节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服务药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模式,为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支撑作用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提出计算机智能化识别构想.方法:引进世界卫生组织药品监测中心的警戒分级法和警戒数据库管理方法,对ADR/ADE报告质量评估标准和算法加以详细说明.结果:警戒分级法按照结构化格式录入数据,根据对因果关系判定重要性不同,对评估维度信息赋予不同减分比例,以乘法连续计算.报告完整性评分范围为0.07至1,视完整性评分大于0.8为良好报告.结论:建议我国采用结构化报告格式,建立计算机智能化识别的ADR质量评估体系,注重评估信息维度,依信息重要性赋分,以乘法取代加减分的计算方式.
  • 摘要:哨点系统作为主动监测的一种方式,为美国医疗产品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提供了依据,目前系统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倾向性评分、疾病风险评分、基于树的扫描统计、序贯分析方法和自身对照等,这些方法在数据挖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FDA哨点系统常用的几种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同时为我国建立药品安全主动监测系统提供建议,以期为主动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 摘要:目的:旨在梳理介绍现阶段真实世界药物警戒研究发展现状,以期为构建完善我国药物警戒体系提供思考.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分类介绍真实世界数据来源与构成,介绍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开展药物警戒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并通过案例说明利用真实世界研究能够解决的药物警戒问题;最后进一步分析开展真实世界研究药物警戒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并存挑战.结果和结论: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电子医疗数据日益普及将助力于药品安全信号监测工作,具体作用在如下四方面:量化非预期或已识别的用药风险;补充特殊人群使用风险等有限或缺失的安全性风险;评价短期和长期用药风险;增加药品安全信息的使用模评价.
  • 摘要:目的:对FDA药品风险评估与减低策略(REMS)制度背景、实施进展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系统性介绍,在推进我国药品风险管理计划时避免该问题.方法:通过查阅中外文献和美国FDA官网,梳理REMS有关进展.结果与结论:借鉴FDA实施REMS来确保药品风险效益的平衡,建议在推进我国风险管理计划时,分阶段分步骤开展我国风险管理计划,同时避免新制度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 摘要:目的:为探索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药物警戒系统指标的开发和应用.方法:笔者查阅了WHO的相关指导性文件以及国内外文献,经过详细梳理,通过对PV指标开发过程进行追溯,对WHO制定的PV指标进行解读,并结合PV指标在公共卫生计划中的应用现状.结果与结论:归纳得出WHO对于促进PV指标监管与使用的经验主要有3点,包括制定指导手册促进PV指标理解;多方合作推动PV指标发展;PV指标使用基于重要性分类,主次分明.
  •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药品安全管理行业相关人员对药物警戒(PV)的认知和对相关法规的认知.方法:采用自愿、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收回的19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听说过药物警戒概念的约为90%,但能够正确掌握概念和工作内容的约为75%.医疗机构从业者更多依赖大学教育和书籍实现药物警戒认知,而非医疗机构从业者更多通过培训或在寻求职位的过程中实现药物警戒认知;对相关法规的全面了解与工作年限有一定相关性,但无必然联系.结论:研发、生产和经营企业从业者相比医疗机构从业者更易获得外部培训机会,从而更有可能较早熟悉药物警戒工作.
  • 摘要:药物安全性数据库是开展药物警戒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安全性数据库的建设能够帮助制药企业和监管部门更加有效的进行安全性数据的收集、分析、信号检测和风险预估等工作,最终达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目的.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国内外企业已经建立的较为完善的药物警戒数据库并结合相关法规的要求,以期对中国制药企业药物安全性数据库构建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相关皮肤类ADR与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的可靠发生率及发生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设置“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系统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在“皮肤变态反应”与“过敏性休克”模块回顾性提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使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住院患者的病例,人工分析系统报警病例获得ADR发生率及发生特征,并利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ADR发生的可能风险因素. 结果:系统共回顾监测11052例马来酸桂哌齐特使用患者,15例皮肤类ADR,发生率0.14%,2例过敏样反应,发生率0.018%,无严重皮肤ADR病例,无过敏性性休克病例,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在性别、年龄、BMI、药物过敏史、严重疾病方面阳性病例组与对照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桂哌齐特引起皮肤类ADR和过敏样反应的发生率分别在偶见和罕见范围,程度较轻.应用专项软件极大提高了文本信息研究的效率.
  • 摘要:目的:探讨附子临床毒性特点及安全风险因素,为其安全使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检索1953年1月至2017年5月附子不良反应相关文献,在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项统计与分析基础上,提取附子毒性特点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结果:附子口服和外用均可致不良反应.口服附子所致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以神经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心血管系统损害为主,此外也包括呼吸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视觉损害、全身性损害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外用可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附子不良反应的主要风险因素有:生品用药、超剂量用药、煎煮不当、偏方/药膳使用、误服等问题.结论:应重视附子毒性,控制其风险因素,严防误用并有效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 摘要:目的:总结滥用一氧化二氮的研究现状,为预防一氧化二氮滥用、减少其严重危害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回顾并总结一氧化二氮的历史沿革、药理学机制和临床应用、滥用的严重危害及国内外现状等.结果:滥用一氧化二氮可导致维生素B12缺乏性相关疾病,引起轻度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欧洲国家一氧化二氮滥用率约为15-40%,美国滥用率为4-8%,暂未检索到我国滥用监测数据.结论:国内外的青少年一氧化二氮滥用问题形势严峻,我国监管措施尚不完善.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一氧化二氮的管理和监测,积极避免一氧化二氮的滥用.
  •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关于麦考酚类药品生殖毒性的认知和风险控制能力,为临床正确认识及合理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对世界卫生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以及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关于麦考酚类药品的生殖毒性报告、国内文献数据库、国内外的风险控制措施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结果:目前关于麦考酚类药品的生殖毒性风险已经得到确认,但在我国,无论是从文献的数量,还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资料,均显示出对麦考酚类药品的生殖毒性的监测能力尚存不足. 结论:麦考酚类药品的生殖毒性风险在我国持续存在,但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该类风险的监测能力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更好提升我国麦考酚类药品生殖毒性风险的监测及控制能力,需要包括药品生产企业、临床医生及药师以及监管部门在内的多个部门不断努力和沟通协调.
  • 摘要:通过对鱼精蛋白注射液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分型和发病机制分析,进而探讨其导致严重毒性反应的各种风险因素(包括给药速度、给药途径、认识不足和特殊人群等),并提出控制其严重不良反应的措施,以期对临床安全使用鱼精蛋白注射液、有效防范与控制其危害提供参考与借鉴.
  • 摘要:目的:了解美国更新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的评价过程及内容,为我国药品上市后风险获益评价及更好的药品监管提供借鉴.方法:系统介绍美国对氟喹诺酮类药品开展评价的背景、内容及结果,分析美国对氟喹诺酮类药品评价及监管的思路与方法.结果:美国此次对氟喹诺酮类药品的评价,不仅是对此类药品安全性的全面评价,还针对其涉及的三个适应症开展了风险效益评估,对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关注国外先进的药品上市后风险获益评价及监管措施,可为我国药品上市后评价与监管提供思路和借鉴.
  • 摘要:目的:分析甲氨蝶呤误用风险及探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75期)对药物警戒的启示.方法:对甲氨蝶呤基本情况、用药错误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国内外监管措施等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国内外均有甲氨蝶呤用药错误的文献报道,对此国外药品监管部门多次发布警示信息,我国也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75期),此次通报是我国首次针对药品误用问题发布.结论:医务人员应了解该药品的误用风险,做好患者的用药指导.同时提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可作为开展药物警戒的重要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含木糖醇注射剂临床应用的潜在风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和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我国含木糖醇注射剂临床应用特点及潜在风险.结果:含木糖醇注射剂在我国临床广泛使用,尽管在适应症方面对此类产品进行了限制,但是超说明书使用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有些含木糖醇复方注射剂未限制适用人群,增加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结论:含木糖醇注射剂在临床上不仅应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还应关注大量输液导致木糖醇过量摄入的潜在风险.
  • 摘要:目的:分析甲巯咪唑致粒细胞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00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收到的甲巯咪唑致粒细胞减少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358例怀疑使用甲巯咪唑致粒细胞减少相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构成比为48.53%,女性患者数量为男性的3.93倍,15~44岁青壮年期患者居多,发生时间在12周内的占87.56%,不良反应发生疑似有剂量相关性趋势,相关不良反应表现主要涉及血液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及呼吸系统损害等. 结论:甲巯咪唑致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事件)不容忽视,临床上应注意用法用量,加强患者用药教育宣传,加强用药前后血象监护,对粒细胞减少的患者积极采取对症治疗,防止或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摘要:目的:采用改良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CPNN)对江西省自发呈报系统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数据库中喜炎平注射液引起紫绀的信号进行数据挖掘及预警分析. 方法:收集江西省自发呈报系统2005年至2016年连续监测的ADR报告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改良BCPNN法计算喜炎平注射液引起紫绀的信号值,分析信号逐年变化趋势. 结果:共收集2005年至2016年间江西省ADR报告291671例,经改良BCPNN法检测喜炎平注射液引起紫绀的信号IC值为2.02(95%CI;1.59~2.45),即显示有信号,每年的信号IC值分布为-0.14~1.82. 结论:BCPNN提示紫绀是喜炎平注射液的预警信号,且风险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预警精度随报告数量的增加而提高.
  •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制剂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年-2017年7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与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复方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复方脂溶性维生素注射制剂存在超适应症用药现象,所致不良反应多为速发型,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可导致严重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用药时应把握使用复方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的适应症,重视其不良反应;生产企业应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修订药品说明书.
  • 摘要:目的:分析45例独一味相关制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其剂型开发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2007年~2016年45例独一味制剂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 结果:与独一味不良反应相关的剂型有四种,分别为独一味胶囊、独一味软胶囊、独一味分散片和独一味颗粒.45例独一味制剂发生的不良反应中独一味胶囊发生28例,占62.2%;独一味软胶囊发生13例,占28.9%;独一味分散片和独一味颗粒各发生2例,各占4.4%.独一味胶囊和独一味软胶囊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胃肠道反应、恶心及腹痛.四种剂型的独一味制剂共有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瘙痒.四种剂型的不良反应出现例次排序为:独一味胶囊>独一味软胶囊>独一味颗粒>独一味分散片. 结论: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及时有效掌握独一味制剂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发现风险、最大化预防风险扩张,提高临床用药安全,为独一味制剂的合理开发提供新思路;针对独一味胶囊及独一味软胶囊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可适当联合保护肠胃药物用药,降低独一味制剂对胃肠道的刺激.
  • 摘要:目的:探讨药品不良事件聚集性信号产生的规律和原因,为药品风险预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2016年国家预警系统共享平台中安徽省产生的525条药品不良事件聚集性信号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聚集性信号涉及的药品主要为注射剂和抗肿瘤药,其中严重报告产生的信号较多,56.6%的信号集中在每年的第四季度,主要受预警规则、报告习惯、报告质量等因素的影响.结论:药品不良事件聚集性信号监测与处置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发现药品上市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高药品安全事件的响应能力,有效的发挥了风险防控的作用.
  • 摘要:目的:以河南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2003~2016年14(含)岁以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本情况及相关风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河南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3~2016年收集到的1585份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多发于6~12岁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给药途径多为静脉滴注(1326,83.66%),涉及的化学药品主要为抗感染药物(773,60.96%)和呼吸系统药物(132,10.41%),涉及的中药药品主要为清热解表药(115,50.00%),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全身性损害(1181,37.78%),多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寒战.19份死亡病例报告中涉及的药品主要为抗感染药和呼吸系统药物,死亡原因多为过敏性休克. 结论:关注儿童常用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完善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 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我省0~3周岁小儿的ADR报告. 结果:共收集5668例婴幼儿患者的ADR报告,涉及药品450种.主要涉及怀疑药品为抗感染药(71.73%),其次为生物制品(10.37%);用药途径主要为注射给药(87.36%);严重ADR所累及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5.89%),其次是全身性损害(16.33%)和呼吸系统损害(8.22%). 结论:婴幼儿患者较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应根据用药人群特征和不良反应特点,加强婴幼儿患者的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对口腔溃疡含片的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为患者使用提供建议. 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反馈的迪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口腔溃疡含片ADR报告67例进行统计,分析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原发疾病和过敏史、ADR发生的时间分布、ADR因果关系、分级与转归、ADR累及系统-器官分布等. 结果:口腔溃疡含片ADR在30-40岁发生比例最高,达到了35.82%,18岁以下及60岁以上比例很低;患者原发疾病多为口腔溃疡;用药剂量及方法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不大;ADR发生的分布时间多在用药2h内且未造成严重结果,ADR主要累及系统为消化系统. 结论:为进一步降低口腔溃疡含片的ADR,药师在患者购买口腔溃疡含片时应提醒患者不宜大剂量长期服用.
  • 摘要:目的:研究探索药品聚集性信号的处置情况.方法:对关注信号从调查情况、药品检验、临床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例关注信号中35个信号收到调查报告,30个信号涉及的药品进行了抽样检验,收到25份检验报告,3份检验结果不符合规定,提交调查报告的299例病例中临床用药不符合说明书规定的有78例次.结论:聚集性信号的调查处置在调查规范的建立、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合作及资源共享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仍然需要不断完善.
  • 摘要:目的:探讨吸入给药途径药品不良事件报告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06-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事件监测系统贵州省数据库中483例吸入给药的药品不良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483例吸入给药途径的药品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38.92%)和10岁以下(21.32%)患者.涉及药品的剂型以注射剂最多(53.87%).引起例次数较高的药物分别为沙丁胺醇类吸入制剂(35.14%)、注射用糜蛋白酶(14.77%)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7.57%).对呼吸系统的损坏较为常见(23.10%). 结论:应重视吸入给药的临床规范使用,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摘要:目的:探索在医疗机构中开展药物滥用监测工作的模式和方法,论证在医疗机构中开展药物滥用监测工作的可行性. 方法:通过分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3家医疗机构2015-2016年全年某精神药品的全部处方,通过数据挖掘和人工识别技术,从中筛选出可疑药物滥用风险信号. 结果:本次抽样处方分别来自一家省级三甲综合医院,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以及一家民营医院,共8332张处方,涉及3588人,发现4个风险类型,分别是同一患者每月开处方超过4次;同一患者每天开处方超过2次;单张处方开药量超过说明书最大用量;多人开药日期长时间雷同. 结论:通过门诊药品处方信息化手段在医疗机构内开展处方筛查工作,是在患者/普通人群中开展药物滥用监测的可行途径.
  • 摘要:目的:分析碘海醇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数据,了解该药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整理2003年至2016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到的碘海醇注射液ADR报告,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890例ADR报告纳入分析,ADR报告数量有逐年增高的趋势,ADR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累及器官系统损害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免疫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为主.共有60例严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肾功能异常、失语症等,其中死亡7例.结论:加强碘海醇注射液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高严重不良反应的识别和救治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原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浙江省ADR数据库中2010年1月~2017年2月上报的969例环磷腺苷葡胺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别按不良反应类型、报告数量趋势、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环磷腺苷葡胺注射剂新的不良反应占58%,以45岁以上的患者居多(85.45%);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全身性反应、消化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严重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全身性反应、皮肤及其附件和呼吸系统. 结论:临床应重视环磷腺苷葡胺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生产企业应完善药品说明书安全性信息,加强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国内外羟乙基淀粉(HES)应用现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为HES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文献检索工具,输入主题词“羟乙基淀粉”、“不良反应”、“安全性”等,检索分析HES应用现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结果:“黑框警告”以后HES在整个欧盟范围内的使用率大幅度减少,但是并未影响HES在我国的常规使用.国内文献基本上都集中于HES的疗效分析,罕有安全性研究.结论:在羟乙基淀粉被发出“黑框警告”以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仍存在一定争议,建议国内HES生产企业和监测部门紧跟国际形势,对HES开展安全性再评价.
  • 摘要:目的:分析过敏性休克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抢救措施,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浙江省2016年上报的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报告419份,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怀疑药物以抗感染药物、中药注射剂和碘造影剂最为多见;粉针剂和注射剂静脉给药所占比例最高(85.53%);过敏性休克大多数发生在用药后30分钟内(70.41%);大多数过敏性休克在得到及时救治后痊愈或好转(95.22%).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重视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注意用药全程的监护,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救治.
  • 摘要:目的:研究荧光素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6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浙江省平台上报的怀疑药品为荧光素钠注射液的病例,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并分析. 结果:共收集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413例,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其不良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速发型,累及系统/器官以胃肠系统损害最为常见,占例次的58.58%,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用药部位损害.严重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以全身性损害为主.过敏试验不能完全预测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持续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论:用药过程需重视和持续关注荧光素钠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做好用药后不良反应的预防、监护和救治工作.
  • 摘要:目的:分析活血止痛胶囊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特点和规律,提出有效预防措施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982例活血止痛胶囊不良反应病例按照人群性别、年龄、症状、累及系统-器官、不良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982例活血止痛胶囊不良反应多数发生于46岁以上患者,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临床表现主要是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 结论:医务人员要了解活血止痛胶囊的常见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并采取处理措施,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应进一步完善活血止痛胶囊说明书中特殊病史患者、中老年患者使用该产品的注意事项,完善药品不良反应内容,提示患者用药后加强自我监护.
  • 摘要:目的:明确奥沙利铂在临床的实际用药情况,收集奥沙利铂不良反应(ADR)的流行病学资料、关注其主要临床表现、预防及转归等,为中国肿瘤患者奥沙利铂临床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体抽样法,收集湖北省10家三级甲等医院在2016年5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使用奥沙利铂肿瘤患者,纳入了患者基本资料、患者用药情况、ADR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等信息,采用SPSS24.0软件对纳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3687份奥沙利铂病例,ADR发生率为42.7%,其中男性患者ADR发生率为39.8%,女性患者ADR发生率为48.1%.胃肠道ADR发生率最高达25.7%,其次血液系统ADR发生率为21.1%,外周神经系统ADR发生率为7.2%,其他较为少见的ADR包括过敏反应、视觉系统ADR等,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过敏反应,为1.1%.奥沙利铂ADR主要为1级和2级,分别占36.2%和61.3%,严重ADR仅3例占0.2%.奥沙利铂ADR转归多数为好转或痊愈,分别占59.6%和28.5%,有后遗症者仅占1.55%,各个生产厂家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使用周期和给药速度ADR发生率不同,化疗前使用地塞米松的ADR发生率为41.8%,没有使用地塞米松的ADR发生率为43.6%.性别、生产厂家、使用周期和给药速度是奥沙利铂ADR发生率的影响因素. 结论:奥沙利铂的ADR大多为轻中度,可耐受.常见ADR主要包括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和造血系统毒性,此外,过敏反应、视觉系统ADR等报道较少的罕见ADR值得关注.其中,非首次使用奥沙利铂的患者,若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将危及患者生命,需要及时抢救;女性患者ADR发生率较男性患者高;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奥沙利铂ADR发生率不全相同;化疗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对奥沙利铂ADR的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使用周期越长给药速度越快,ADR越容易发生.
  • 摘要:目的:分析美沙拉秦制剂不良反应/事件特点,为美沙拉秦制剂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浙江省分数据库2010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收集到的美沙拉秦制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合并用药、转归等因素.结果:老年患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主要以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肝胆系统损害为主,肝胆系统严重不良反应不容忽视.结论:临床应重视美沙拉秦导致的不良反应,加强临床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 摘要:目的:从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重要蛋白JNK蛋白入手,探究降尿酸/抗痛风中药导致肝损伤的物质基础.方法:首先挖掘文献内容,获得降尿酸/抗痛风中药肝损伤化合物,然后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化合物与JNK蛋白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采用Pymol及Ligplot软件对对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打分靠前的化合物有黄芩素、黄芩苷、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其能否通过激活JNK蛋白导致肝损伤需生物学实验进一步检验.结论:黄芩素、黄芩苷、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小分子可能是激活JNK蛋白导致肝损伤的物质基础.
  • 摘要:目的:梳理天仙子饮片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道,分析其发生的特点及原因,旨在为天仙子饮片的合理用药提供建议.方法:检索1984年以来的文献,收集和整理有关天仙子饮片ADR/ADE的文献,并分析天仙子饮片的不良反应.结果:共收集天仙子饮片ADR/ADE的文献报道8篇,病例20例.分析可知,天仙子饮片ADR/ADE的临床表现主要为A型不良反应,以毒副反应较为常见,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误用、超剂量用药.结论:引起ADR/ADE的天仙子饮片不良反应发生主要原因为药品混淆,过量服用导致中毒反应的发生.因此为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安全合理用药水平,应对其可能的安全影响因素加强警戒.
  • 摘要:目的:旨在通过对含补骨脂中成药肝损伤事件报道的系统梳理,分析其肝损伤不良反应的特点,提出合理使用含补骨脂中成药的警戒思考. 方法:筛选2017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成药部分)中含有补骨脂的中成药,检索其与肝损伤有关的文献报道,结合古籍记载,采用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方法对含有补骨脂的中成药的肝损伤事件进行分析. 结果:筛选到2017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成药部分)中含补骨脂的中成药有11种,检索到其与肝损伤相关的文献报道26篇,案例42例.该类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使用剂量均在正常范围内,但用药疗程较长,预后良好. 结论:加强含补骨脂中成药的肝损伤风险防范对提高该类药物的安全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医院抗菌药物引起腹泻的病例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并为减少此类不良反应发生及规范其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分析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抗菌药物引起腹泻的病例特点、抗菌药物分类、腹泻发生的危险因素、腹泻治疗及转归等特点. 结果:引起腹泻的前5位抗菌药物主要有头孢西丁、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呋辛、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莫西沙星.常用治疗腹泻的药物包括:甲硝唑、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蒙脱石散、万古霉素等方案,治愈48例,好转35例,无效2例. 结论:腹泻是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处理不当会加重患者病情,各医疗机构应重视规范其治疗方案,以期减少治疗不良事件发生.
  • 摘要:目的:为临床药师开展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患者的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对一例左氧氟沙星引发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病例进行用药分析及监护.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分析,认为对于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患者早期识别、诊治,合理使用激素及血液制品,恰当的抗感染药物治疗,是保证成功治疗的重要因素.结论:临床药师积极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调整,并且进行了药学监护及分析,从而对患者用药起到了保驾护航.
  • 摘要:目的:改建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以适应新医改形势下的临床药学的发展需要.方法:引入营销理念,改建临床药学工作模式.结果:按照营销需要进行临床需求调查、完成相应的临床药学服务的生产、建立个体化的服务营销策略、收集市场反馈意见并对服务进行升级改造、对收益进行转发吸收促进临床药学的大发展.结论:新形势下药学部门、临床科室及患者对临床药学的三重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而营销理念的引入有利于建立起更加适合市场需要的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促进临床药学科室的快速发展.
  • 摘要:万古霉素是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但同时具有一定的肾毒性.由于万古霉素对MRSA敏感性降低,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提高万古霉素的谷浓度来确保临床疗效,但高剂量的治疗方案也同时带来肾毒性的风险.本文就万古霉素诱导肾毒性的机制、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时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近二、三十年心血管药物研发和上市种类较多,了解上市后药物安全性及评价,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方法:根据上市心血管新药以及其临床出现和关注问题,对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抗高血压药物和调脂他汀药安全性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通过对老药安全性评价,双密达莫改变了其主要适应症和阿司匹林增加了小剂量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作用;调脂他汀药和抗凝新药(NOACS)提高了的临床疗效和便利性,优势已突显;与患者临床获益相比,新药安全性问题存在而可接受. 结论:不论老药还是新药,对其安全性研究与疗效评估一样重要,对上市后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可发现老药新的特性,完善新药、新药联合用药、特殊人群用药和长期用药等安全信息和特点,提高合理安全用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对通常小概率不良反应事件的研究方法应有其独特性.
  •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医院2017年第一季度出院病历中使用抗高血压药的病例,对使用的药物品种、频度、DDDS、DUI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311例高血压病患者中男性174例,女性138例;利尿剂使用频率最高,占总比例的31.29%(163/521),其中联合使用占13.63%;其次是钙离子拮抗剂(CCB),占总比例的25.53%,联合使用占19.58%;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使用例数较少,仅占3.65%.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四个品种为螺内酯、氨氯地平、美托洛尔、雷米普利;用药方式以单一及二联用药较多,使用频率分别占49.52%和38.58%. 结论:此次调查结果提示我院心内科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之处,临床药师应协助临床设计合理的个体化血压控制方案,以保障用药安全.
  • 摘要:医院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试点单位.中国药物警戒系统(CHPS)的开通提高了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减少了漏报率.依托该系统开展药品重点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用药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药害事件的发生.CHPS最大程度的实现了在药品使用环节上的全程、全方位监管,使药物警戒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全面提升了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 摘要:通过对医院不良反应/事件工作的总结,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如明确职责,加强培训;加强合理用药,加强药物检测;专职人员提高素质;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等。
  • 摘要: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而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治疗时必须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以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中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最为常见,CAP是指在社区环境中或人院后48小时内所患感染性肺实质炎症,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等均可引起发病.由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情常常不允许等待病原学检查的结果(需2~5d),因此,其初始治疗常是经验性治疗,经验性抗菌治疗要求所选药物对可能的病原体有一定的覆盖面,同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抗菌药物的副作用.一旦确定病原体时,应参考体外药敏实验结果,选用高效抗菌药物进行特异性病原学治疗.作为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笔者参与了呼吸内科病区2例呼吸道感染典型病例的诊疗过程,并对其用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供广大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1例以严重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病例的临床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经详细询问用药史并诊断性治疗,证实该例是药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所致腹泻.结论: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临床表现隐匿,无特异性,出现与临床过程不相符的严重腹泻时,应提高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警惕.
  •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门急诊超说明书情况并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在医院2017年2月至2017年7月门急诊处方106449张中抽取1000张,根据药品说明书内容,对其中超说明书用药进行统计. 结果:抽取1000张处方,共发现超说明书用药处方541张,主要包括超适应证(56%)、超剂量(14%)、超用药途径(9%)等.超说明书用药示例主要包括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用于呼吸道感染,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用于呼吸道感染,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给要途径外用等. 结论:门急诊超说明书用药越来越普遍,医疗过程中所存在得风险也相应增加,因此医院应重视超说明书用药,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流程,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摘要:目的:研究吡拉西坦氯化钠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发生的吡拉西坦氯化钠所致不良反应34例,并以“吡拉西坦氯化钠”、“不良反应”为检索词,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对文献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32例病例,34例次ADR.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中以注射部位疼痛最为常见.结论:重视吡拉西坦氯化钠不良反应监测,临床合理使用,警惕该药导致的注射部位疼痛,确保用药安全.
  • 摘要:目的:提高医院不良反应上报率.方法:通过调查分析过去4年上报率低的原因,提出并执行相关培训、将上报情况纳入科室考核、定期上报汇总分析报告和对常用抗过敏药物进行筛查等制度.结果:医院2017年1-6月上报数量较以前同期有显著提高.结论:医院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率,简单高效,值得在医院推广使用.
  • 摘要:文中介绍了1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疗经验。临床药师在本例患者的药学服务中,根据患者HIT后合并肝、肾功能异常,参考指南推荐,结合患者的肝肾功能及药物供给情况,给予抗凝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用药监护等多方面的建议与干预。在抗凝方案转换中,临床药师及时发现药物相互作用,提示临床医生进行药物调整,避免了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疗效下降。临床药师在综合分析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后,给予保肝治疗的用药建议。本病例提示临床药师应高度重视HIT的发生。HIT的危险因素包括肝素的种类及疗程、患者人群、性别和创伤的严重程度。应用普通肝素发生HIT的风险较低分子肝素和磺达肝癸钠高近10倍,接受心脏或整形外科手术、女性患者都具有更高的HIT风险。对于HIT发生率>1%的患者,包括手术后应用预防或治疗剂量的普通肝素及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应用肝素的第4-14天(或停药日),每隔2-3天监测一次血小板计数。临床药师对于上述具有发生HIT高风险的人群应用肝素类药物时需要监测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血栓形成情况,抗凝治疗前监测血小板计数基线水平,详细询问肝素类药物暴露史及既往HIT病史。发生HIT后,选择抗凝药物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进一步诊疗计划等。抗凝药物的剂量调整除了参考指南的推荐意见,临床监测结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抗凝药物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时,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事件的发生,临床药师审核医嘱时应特别关注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通过文献、Micromedex事实数据库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对于具有临床意义的相互作用,及时干预并给出合理化的调整方案,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药物治疗。
  • 摘要:本文中的2个案例发现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头孢呱酮钠舒巴坦钠的使用过程中,可引起较为典型的癫痫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这提示临床:使用头孢呱酮钠舒巴坦钠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患者,特别是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警惕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检验指标选择适合的药物剂量,避免长疗程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当出现典型症状时,及时停药,严重者可通过血液透析减轻症状。
  • 摘要:本案例首次发现头孢呱酮钠舒巴坦钠在使用过程中可引起血红蛋白降低,这提示临床: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头抱呱酮钠舒巴坦钠等三代头孢菌素时,特别是对于培养结果为G-杆菌的患者,在警惕凝血功能障碍等常见不良反应时.应监测血红蛋白,防止出现此类不良反应。
  • 摘要:吉西他滨(gemeitabine)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其体内活性代谢物在细胞内渗人DNA,干扰DNA的合成,导致细胞死亡。吉西他滨导致的皮肤毒性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吉西他滨导致的过敏反应有关,一般认为是非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笔者所在的肿瘤内科吉西他滨所致的轻度皮疹较为多见符合文献报道,通常给予对症治疗即可好转,不影响下一周期的化疗。该患者发生的严重大疱性皮疹十分罕见,目前文献报道较少,该患者治疗近1月好转,鉴于患者严重的不良反应,建议吉西他滨永久性停药,改其他治疗方案。
  • 摘要:患者使用肠外营养前肝功能指标正常,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合并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后出现肝损害及胆汁淤积,停药后(其他治疗药物如维生素C、脂溶性维生素未停用)指标逐步减轻,用药与肝损害及胆汁淤积的发生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且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说明书中提及加复方氨基酸静脉滴注致肝损害的个案报道。因此,考虑本例肝损害及胆汁淤积可能为丙氨酰谷氨酰胺配伍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所致。查阅文献,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氨基酸所致肝损害的报道有3例,但肝损害合并胆汁淤积鲜有报道。该患者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每日用量为1440ml,其中所含氨基酸剂量为3吃;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患者每日用量100ml,其中所含氨基酸剂量为20g,说明书要求该药供给的氨基酸量不应超过全部氨基酸供给量的20%,但患者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供给的氨基酸量占总供给量的37%,患者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用药剂量超标。同时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连续使用时间不应超过3周,该患者连续使用4周,用药疗程超杭故综合判断药物不良事件可能与丙氨酞谷氨酸胺注射液用药剂量偏大、用药疗程偏长、且与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不当而引起。通过此病例,临床药师需要加强对丙氨酰谷氨酰胺合理使用的干预yob,同时提醒医务人员在使用肠外营养时,需注意丙氨酰谷氨酰胺与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联合使用时用法用量、疗程及配伍比例,同时定期监测肝功能,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 摘要:患者为老年女性,既往有"头孢类"过敏史、口服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自觉不适感,不排除与患者个人体质有关。用药之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食物、药物过敏史,判断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对于有发生药源性休克的高危患者,如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脑动脉粥样硬化、脑供血不足、急性传染病恢复期、慢性营养不良、交感神经切除术后、长期卧床、长期站立于固定位置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要权衡利弊。硝酸酯类药物与其他具有血管扩张作用及有致休克倾向的药物合用时要慎重。硝酸异山梨醋片的起始剂量应用时不宜过大,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治疗反应情况调整剂量。患者用药前后均应测量血压,严密观察用药后血压变化及其他不良反应,如头痛、颜面潮红、直立性低血压等。患者服用药物后应采取坐位、半坐位或卧位,并缓慢更换体位。如果发生了药源性休克要及时抢救,以挽救患者生命。抢救过程中护士要认真执行"三查十对"制度,避免用错药物,注意培养抢救的应急能力及敏锐的观察力。
  • 摘要:目的:介绍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提供开展药品安全性监测新思路,剖析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的机遇与挑战.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文献,介绍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的背景、定义、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内容.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模式正从“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转变.结论:对进一步加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目的:通过系统梳理威灵仙的化学成分、药理毒理及安全事件报道,提出威灵仙的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建议.方法:系统检索30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威灵仙的ADR/ADE报道,以及威灵仙的化学成分、药理毒理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方法对威灵仙进行分析.结果:其镇痛抗炎、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及皂苷类成分,抗菌的主要成分是原白头翁素、白头翁素.其中原白头翁素有刺激性,接触久会使皮肤发泡,黏膜充血,白头翁素过量会产生中毒.威灵仙不良反应事件临床表现以毒副反应为主,多由于超剂量或长时间使用因素或个人体质因素.结论:加强威灵仙的用药警戒,对提高威灵仙的安全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使用甘露醇致肾功能损害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9例ICU患者在应用甘露醇后尿素氮、肌酐变化,确定用药时间与剂量和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9例患者静脉滴注甘露醇250ml,q12h或者q6h,在用药3天、4天、5天后分别有4例、2例、3例病例出现肾功能损害.结论:危重患者应避免大剂量及长时间使用甘露醇,密切观察肾功能变化.
  •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药品ADR发生的规律和特征,发挥药品ADR监测工作在安全用药中的指导作用.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ADR报告,对药品ADR类别、患者性别、年龄、怀疑药品的类别、ADR影响到的系统/器官及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在814例ADR报表中,新的和严重的ADR所占比例不高,分别为15.85%和5.77%;男性390例(47.91%),女性424例(52.09%);40岁以上人群占74.44%;发生ADR的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22.60%);ADR累及的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27.64%)和消化系统(24.93%). 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建议通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加强临床药师在ADR监测中的作用及ADR监测工作在医院质控体系中的权重,重点发现新的、严重的ADR,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 摘要:目的:防治抗结核药物所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及防治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2016年在医院诊治的年龄大于65岁,并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49例,分析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总结分析其防治方法.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ADR发生在0~7d的有8例,7~14d的有5例,14~30d的有9例,30d~90d的有24例,大于90d的1例.结论: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及时停药及处理,可有效缩短停药时间,调整抗结核方案继续抗结核治疗并完成抗结核疗程,有效的治疗结核病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疾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挖掘分子靶向抗白血病药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2012年第四季度~2016年第四季度共17个季度的报告进行数据挖掘. 结果:使用ROR法与PRR法共得到达沙替尼不良反应信号505个,伊马替尼不良反应信号929个,二次筛选后得到达沙替尼不良反应信号351个,伊马替尼不良反应信号649个,其中二次筛选后的信号中有153个有信号为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共同信号. 结论:本次研究利用报告比值比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法检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的不良反应信号,发现了两者在不良反应信号上的相似与区别之处,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