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2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2012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2012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2-12

主办单位:中国土地学会

会议文集:2012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其区域综合性特点越来越明显,面临的环境也更为复杂,统筹和协调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统筹城乡土地整治,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全域规划,全域整治.对于城镇主要加强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的改造,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对于农村土地,主要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低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其难点在于农村居民点整合.农村居民点整合要以组织整合和产业整合为基础,逐步完成空间整合,要充分考虑村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发展定位,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建设功能完善、生态环保、和谐文明的新型农村社区.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不同区域也存在不同的问题,土地整治的重点也存在差别.统筹区域土地整治主要是根据产业布局、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问题的相对一致性,进行土地整治分区,明确不同区域土地整治的方向和重点,实行差别化整治.土地整治不仅要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的协调,还应做好与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网络和生态景观建设、地质遗迹和历史文化遗迹保护、采矿地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协调,提高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 摘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片面强调增加耕地面积,对生态环境影响重视不够,忽视了对于生态多样性、土地景观功能的保护,致使土地整理后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进而危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前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预评价,不仅可以为新增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指明方向,也是土地整理生态规划和景观保护的基础.本文利用列昂波特相互作用矩阵对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全面地识别,建立了一般意义上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实证,应用综合指数法对綦江县石角镇石河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整理前研究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为0.922,整理后为1.365,提高了48.06%,经过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环境会得到有益改善,项目的实施具有可行性.
  • 摘要:分析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本文选择具有典型城市边缘区特征的北京市顺义区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其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对农村居住与生产空间形态的直接反映,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越来越具有城镇用地的特征,因而在农村土地管理和规划上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改革和发展.分析结果可为土地规划、整治、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目的:本文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的指标体系,以我国32个大中城市为例对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与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方法:对比分析法、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结果:2010年我国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处于过渡调和区间,属于勉强耦合协调类区域经济滞后型,其内部差异显著,在空间分布上大致符合东、中、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异规律.结论:本文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适用于城市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分析;全国大部分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应强化对城市用地数量的控制,加大挖潜力度,节约集约利用城市土地.
  • 摘要:土地资源交易市场是一个基础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系统中起主导与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实时性地监控城市地区的土地价格,能够为我国政府部门正确出台地价调控决策、管控城市土地资源价格提供重要的参考.实现地价预测、编制城市地价指数、发布地价信息、调整更新城市基准地价及建立地价预警机制等提供技术支持,从而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的地价管理效率.
  • 摘要:当前,在土地资源稀缺、供需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土地闲置已经成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被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园区土地闲置问题,进一步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阐述土地闲置定义入手,着重分析了工业园区用地闲置的原因和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后针对具体的原因提出了几点防止工业园区土地闲置的对策.
  • 摘要:本文在探讨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八条途径:①明确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②进行资源整合,消化利用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⑧通过规划管控,制定配套政策,实行产业聚集;④拓展用地空间,增加土地经济供给;⑤严格执行项目用地标准,科学安排项目建设用地;⑥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⑦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⑧健全督察考核机制.另外,本文提出了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七条政策建议:①强化规划管控;②突出节约优先;③落实批后监管;④转变用地方式;⑤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⑥推进制度创新,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⑦建立预警机制.
  • 摘要:目的:计算耕地保障变化中分离出的耕地人口需求偏移量、耕地数量供给偏移量与耕地质量供给偏移量,分析耕地需求演变与耕地供给演变规律.方法:耕地保障演变时空分异判定模型,演绎法.结果:浙江省11个城市中10个城市耕地需求增加,耕地需求演变空间分异依存于空间经济发展水平.浙江省耕地供给演变中,浙江省耕地数量供给变化存在空间差异,但11个城市耕地数量供给变化幅度不大;浙江省耕地质量供给变化在时空上具有变化幅度大于耕地数量供给变化,且变化方向与耕地供给演变方向一致.结论:当前耕地数量的稳定与提高已经优于耕地质量,因此提高耕地保障能力应该更关注耕地质量.
  • 摘要:目的:从镇域尺度探讨农村居民点演变的驱动机理及其空间差异,为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及差别化制定农村居民点管理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结果:①影响1996-2008年陆渡镇和浏河镇农村居民点减少的共性因素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均工业产值、地均农业产值、到公路的距离以及到城镇的距离,除地均工业产值及到城镇的距离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减少的作用方向不同外,其余因素作用方向相同,而影响程度不同;特殊因素中人均耕地面积及户均居民点面积,分别对陆渡镇和浏河镇农村居民点减少有负向作用和正向作用;②影响两镇农村居民点增加的共性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均农业产值、人均耕地面积、到公路的距离及基本农田,其对两镇农村居民点增加的作用效果基本一致,而户均居民点面积及到水系的距离作为特殊因素,其分别对陆渡镇和浏河镇农村居民点增加有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结论:①农村居民点变化驱动因素及其作用程度、作用方向具有区域差异性,可分为共性因素和特殊因素;②为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应继续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实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合理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制定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科学规划农村道路交通网络.
  • 摘要:在经历了量的快速扩张阶段,国内多个城市先后划定了生态控制红线,以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促进城市更有质量的增长.本文分析了这些城市划定生态控制线的动因和共性,介绍了深圳市在制定和完善生态控制线的探索,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首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初步分析,然后遵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方面选取了人口密度、人均建设用地等16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构建PSR模型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运用灰关联分析法对研究区2000-2010年期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在对北京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措施与建议,为北京市构建良好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以新余市土地资源利用为例,针对该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力.从农用地、开发区用地、城市和农村用地等方面,提出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策思考,为新余市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率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紧缺,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基于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土地价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发展权等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基础理论,分析国内外耕地保护补偿现状,提出我国耕地保护补偿的不足及解决办法:在深化耕地管控性保护的基础上,完善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调节并平衡各相关经济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关系,形成完备的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将“土地整治”引入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领域,以建设促保护,形成建设性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健全我国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摘要:土地财政通常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取财政收入的行为.近年来,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过度、认为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过高,有人认为该比例在30%以上,有人甚至认为应超过70%.为了弄清楚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真实情况,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反复核实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和同期的土地出让收入数据,重新计算了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得出与普通舆论不一样的结论.本文的数据显示,2009-2011年3年平均来看,全国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的年平均依赖程度是12.69%,远低于媒体报道的数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