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

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无锡
  • 出版时间: 2015-04-06

主办单位:中国草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了组织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项目,2014年4月笔者前往四川省达州、巴中等市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宣汉、南江、巴中、通江、巴州等县区十多个牛羊养殖公司、养殖合作社、养殖户,与养殖业主、科技人员和相关领导就草山草坡开发利用、种草养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种草养畜效益、迫切需要的政策措施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根据调研情况,提出了发展建议.建议我省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利用当地饲草资源优势、牛羊市场价格优势和牛羊品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以此推进全省农牧业生产的结构优化,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支持,因地制宜,作好规划,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加快草地畜牧业发展。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的投入,通过贴息、担保、政策贷款等多种形式鼓励金融部门加大支持力度。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企业为龙头,服务为纽带,以农户增收为出发点,推进现代草地畜牧业产业化,不断探索创新生产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直接通过公司、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农户,以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利益链接机制,盆周山区市县畜牧部门要确定专门人员研究和推广种草养畜技术,要保证其工作经费,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恶化,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作物的耐旱性研究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是栽培广泛且品质优良的豆科牧草,干旱胁迫下苜蓿中脱落酸(ABA)会发生积累;同时,ABA水平的升高与苜蓿主根贮藏蛋白动态,基因表达以及一些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密切相关.ABA与苜蓿耐旱性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这些研究将深化人们对苜蓿耐旱机理的认识,并对苜蓿的育种具有深远影响.
  • 摘要:笔者到四川省农区或者省外的比较大型肉牛或奶牛养殖场调查研究时,发现其青贮壕高度4m多、宽度15-20m、长度50m多米,可谓宏伟壮观!看见从青贮壕底流出的水的颜色非常黑,很远就闻到青贮料的酸臭刺鼻气味,揭开盖着的塑料薄膜发现其青贮料颜色很不对,特别是靠近青贮壕墙50-60cm厚的青贮料的颜色为黑色或褐色,这说明青贮料已变质、发霉,可谓质量太差!实践表明,壕墙的高度最好是2m左右,有利于装载机爬坡辗压青贮料,避免壕墙被挤裂或者挤垮,有利于对壕顶的青贮料也能压紧压实!青贮壕的宽度不能太宽,最好不超过辗压机械两个轮胎最宽距离的2倍。比如,装载机两边轮胎之间的最宽宽度为3m左右,则青贮壕的宽度为6m左右。许多资料和实践表明,将适时刈割的青贮饲用玉米或牧草,揉切或切短后快速装入青贮壕中,压实、密封,保持其厌氧状态。青贮料要做到适宜的含水量、一定的含糖量,合适的切割长度。当快装密封后,随时注意检查,发现塑料薄膜有裂缝或小洞时,应立即用不干胶封严。如果发现塑料薄膜与壕墙顶部的小沟有裂缝时,应及时放上河沙压实。
  • 摘要:随着人们对梭菌的研究不断地深入,人们深刻的认识到梭菌对人和动物的影响.比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等,通过人和动物食入或伤口感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动物的养殖效益.本文主要通过对梭菌的几个菌种的介绍以及它们对牛羊等动物的影响进行总结和阐述,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梭菌的认识和利用,对优良菌种及生物制剂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用焦性没食子酸平皿法对破伤风梭菌进行分离与鉴定;采取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快速检测对产气荚膜梭;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来检测肉毒梭菌。目前,国内外对梭菌的研究进展成果逐渐深入,梭菌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几大领域应用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梭菌的利用价值,但同时梭菌的不合理利用会对食品生产,公共卫生等产生巨大的危害。梭菌中的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等,这些对人和动物都有影响,而且它们的分布广泛,人和动物很容易感染。但是只要预防措施得当,早发现早治疗,一般不会轻易发病。对养殖业来说,注意平时圈舍的卫生,饲料和水源远离污染源,对动物进行阉割、带耳标等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消毒避免感染。
  • 摘要:享有“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优质高产适应性强,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也是最主要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为了探讨宁夏中部干旱带紫花苜蓿种植中合理的水肥使用量,试验采用3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对金皇后苜蓿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处理组W2P2K1的干草产量最高达11010.00kg/hm,即在保证冬水和返青水都有的前提下,在第1、2次刈割后各灌1水、P肥施加量是150kg/hm、K肥施加量是30kg/hm时其干草产量最高,并且其株高也最高.
  • 摘要:紫花苜蓿作为一种多年生豆科植物,秋眠性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晚秋生长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根系是紫花苜蓿越冬的主要功能器官,秋眠性与其越冬具重要关联,但对于如何通过根系性状的越冬特征来实现抗寒效应,仍不清楚.从根系性状越冬反应的角度,探究秋眠性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作用过程.采用11个标准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以紫花苜蓿在中国适宜分布区中较为寒冷的中温带地区为例,研究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通过根系策略来实现其抗寒效应的关键作用因子.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越冬率与秋眠级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并非线性响应,而是呈现逻辑斯蒂曲线变化特征,1-5秋眠级趋于稳定在高越冬率水平(>95%),中间级别5-8级的越冬率逐渐急剧减小(50%-70%),9-11级在中高纬度难以越冬(<5%);(2)影响紫花苜蓿越冬率的正向贡献因子是根颈直径、侧根数(P<0.05),而主根直径、侧根直径等因子的提高反而降低了紫花苜蓿的抗寒性(P<0.05),根系直径等性状并非决定抗寒能力的主导因子.越冬期间,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根系策略的适应性变化,是实现其抗寒效应的重要途径.
  •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湖北地区种植的全株青贮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14个青贮玉米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生物学产量和粗蛋白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饲1号和花单1号生育期相对较长,其余品种在92~95天之间.大部分品种的株高在200cm以上;除华丰3号倒伏率较高外,其余品种几无倒伏;收获时,雅玉8号保绿度较其它品种相对较高.参试材料中,8493的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分别为81177.85kg/hm2和20044.37kg/hm2,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而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雅玉8号,达9.56%.对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765%.结合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选择单穗重、干物质产量和株高3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雅玉8号的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78,其次为华玉5号,农大86表现最差.
  • 摘要:论文通过研究小黑麦新品系株高、草产量和营养成分年份间的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高产稳产和营养价值较高的品系,为小黑麦新品种登记鉴定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小黑麦种质在不同种植年份的株高和鲜(干)草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小黑麦品系P3的平均草产量最高,其次为P2;各小黑麦种质2014年的平均株高和鲜(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2013年;P3在2013年的株高、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最高.参试小黑麦种质的粗蛋白含量和中(酸)性洗涤纤维也存在显著差异,P2的CP含量最高,P3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P1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但同一种质在不同年份间以上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小黑麦种质中,新品系P3的综合性状最好,其次为P2,以上2品系可进一步试验,以申报登记新品种.
  • 摘要:以石麦001小麦(TriticumaestivumL.)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全株小麦干物质产量、营养价值以及青贮品质的影响,为全株小麦青贮利用的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0、75、150、225、300kg·hm-25个不同施氮量处理,分基肥和拔节肥,按照6:4施入.蜡熟期调查小麦的株高、分蘖数,并取样测产、分析营养成分,同时将材料实验室青贮2个月,分析其青贮品质.结果表明:施氮量0~150kg·hm-2之间,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干草产量显著增加(p<0.05),当施氮量超过150kg·hm-2时,干草产量保持相对稳定.施氮量0~225kg·hm-2时,小麦的粗蛋白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施氮量超过225kg·hm-2后,两者变化不大(p>0.05).相反,小麦的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以及酸性洗涤纤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趋向于减少.施氮量0~225kg·hm-2时,小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施氮量高于225kg·hm-2后,WSC含量不再增加.高施氮量的全株小麦原材料中会积累较多硝态氮含量.综上所述,从全株小麦干物质产量和营养价值综合考虑,本实验中施氮量应保持在150kg·hm-2左右.
  • 摘要:紫花苜蓿是国内外栽培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优良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为了探明季节性栽培条件下主根贮藏养分与地上部的关系,在南京地区选用8个高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进行田间栽培试验,对紫花苜蓿主根贮藏养分特征及其与地上部生长和刈割后再生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紫花苜蓿品种第一茬初花期时,根颈以下0~15cm主根中可溶性糖、淀粉和氮的含量分别为241.10~319.92mg/g、126.10~180.05mg/g和17.28~21.86mg/g;可溶性糖、淀粉和氮的贮存量分别为221.77~445.48mg/株、123.75~226.17mg/株和14.31~30.92mg/株.赛阔和WL903主根中三种养分的含量及贮存量较高.主根中三种养分的贮存量与地上部生长性状基本呈显著正相关(P<0.05).刈割后5d,主根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分别下降了53.17~163.56mg/g和24.49~95.88mg/g.刈割前主根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与再生初期生长速率和再生草性状呈正相关.刈割前紫花苜蓿地上部茎叶生长良好,可促进主根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积累,而主根中的氮可促进地上部茎叶生长.刈割前主根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高有利于刈割后的再生.
  • 摘要:甜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在华东农区可替代玉米用作青贮作物栽培.为探讨甜高粱在该地区栽培的合理施肥量,本研究以大力士甜高粱为试验材料,设0,100,200,300,400和500kgN/hm2六个施氮水平,田间试验测定和分析了施N量对甜高粱的干物质产量和饲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300kg/hm2时,甜高粱的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最高.因此,在华东农区甜高粱青贮栽培过程中,以施肥量300kgN/hm2为宜.
  • 摘要:总结了2014年2~3月在云南楚雄彩云镇开展的拉伸膜饲草裹包青贮试验结果,分析了裹包后从3月~11月的青贮养分变化规律.试验结合示范推广,从示范推广裹包中随机运回贮存分析,因此,样品的选择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对生产应用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饲草的种类选择三得利紫花苜蓿、楚雄南苜蓿、大麦全株和蚕豆茎叶;分别测定了地间鲜草产量、干鲜比、株高、营养成分、粗蛋白产量等指标,在实验室测定了3月~11月青贮样品的水分、PH值、霉变率、适口性、铵态氮、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云南2~3月,紫花苜蓿和大麦适宜制作拉伸膜优质半干青贮草产品;楚雄南苜蓿具有制作拉伸膜优质半干青贮草产品的较大潜力,需完善制作技术和方法;蚕豆茎叶制作拉伸膜优质半干青贮产品需进一步研究干燥方法、缩短干燥时间.
  • 摘要:以第一茬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为原料,分别添加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并以不添加接种剂的苜蓿作为对照进行青贮,青贮后放置于20、30、40℃下贮藏.结果表明,在20、30℃条件下,添加LP和LC后pH值显著降低(P<0.05),乳酸菌、大肠菌数量显著降低.在20℃条件下,添加LP和LC后乳酸含量显著增加,在30℃条件下,添加LP和LC后干物质含量显著提高、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添加LP后乳酸含量显著提高.在40℃条件下,添加LC后干物质、乳酸含量显著提高,pH值、大肠菌数量显著降低.在40℃条件下,苜蓿青贮干物质含量低于20、30℃,丁酸含量高于20、30℃.在20、30℃条件下,添加LP和LC能显著提高苜蓿青贮的发酵品质;40℃条件下,苜蓿青贮品质更差,但添加LC能改善苜蓿青贮发酵品质.
  • 摘要:对用高能饲草加工技术处理稻草、玉米秸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为开发高效、优质的新型反刍动物饲料产品奠定基础,同时选择4头4-6岁、体重400-600kg健康的瘤胃瘘管牛进行了尼龙袋法瘤胃试验从而进行干物质降解率研究.结果表明:(1)与未处理稻草、玉米秸秆相比,高能饲草加工技术处理秸秆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分别降低了14.87%和22.86%(P<0.05).(2)加工后稻草6h、12h、24h、36h、48h、72h瘤胃干物质消失率比未处理稻草分别提高了7.53、7.69、8.68、6.74、8.67、11.86%(P<0.05),加工后玉米秸秆6h、12h、24h、36h、48h、72h瘤胃干物质消失率比未处理玉米秸秆分别提高了11.23、9.60、7.57、10.34、14.501、5.30%(P<0.05).(3)瘤胃降解的动态分析显示,与稻草干草和玉米秸秆相比,加工后可以使稻草干草和玉米秸秆的干物质(DM)快速降解部分a值分别提高1.1%和2.53%(P<0.05),慢速降解部分b分别提高7.19%和11.37%(P<0.05),最大降解量a+b分别提高8.29%和13.9%(P<0.05).加工后的稻草和玉米秸的有效降解率比未处理的稻草和玉米秸秆分别提高了7.94%和11.00%(P<0.05).由此可见,稻草干草和玉米秸秆通过高能饲草加工技术调制能够提高瘤胃降解率,从而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
  • 摘要:为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降低α-生育酚和β-胡萝卜素的损失,研究了温度(45,30和15℃)和添加剂(无添加:CK;纤维素酶,E;植物乳杆菌,LP)对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青贮饲料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温度水平,象草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良好,但30℃时产生了少量丁酸,发酵品质略有下降;添加LP和E降低了pH(P<0.05),增加了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比(P<0.05),提高了发酵品质.象草青贮饲料贮藏在45℃和15℃时的α-生育酚含量显著高于30℃(P<0.05),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30℃(P<0.05).LP和E添加组在所有温度水平的α-生育酚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较低(P<0.05).E组在45℃的α-生育酚含量显著高于LP组,E组在30℃和15℃的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LP组.
  •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于青藏高原青稞秸秆青贮用的优良乳酸菌菌株,研发新型青贮添加剂.分离了青藏高原青稞(Hordeum vulgare)秸秆青贮饲料中的乳酸菌,利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和16SrRNA序列分析法对乳酸菌进行了鉴定,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优良的乳酸菌菌株.共分离获得4株同型发酵乳酸菌菌株,其中HG24,LH2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 lantarum),LH9为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acidi lactici),LH7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p entosaceus).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均能在5~30℃,pH3.5~7.0及3.0%和6.5%NaCl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其中HG24,LH2在pH值为3的培养基中仍能生长,体现出分离的乳酸菌菌株具有耐低温、耐酸性和耐盐性强的特征.4株乳酸菌菌株中HG24和LH2产酸能力强、生长速率快,最适宜于用做青贮乳酸菌菌种.
  • 摘要:为探讨青贮稻草中的农药残留量及其饲用安全性,以2个粳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喷施推荐用量以及推荐用量的1.5和2.0倍的吡虫啉和三环唑,分别于施药后25、30和35d收获稻草并进行青贮处理,并分别于青贮后40、50和60d测定两种农药的残留量.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和三环唑在青贮后的稻草中的含量高低与施药剂量呈正相关,施药后取样时间距施药时间越短其残留量越高,不同水稻品种间降解速率差异不显著.相同收获期不同青贮时间的稻草间,农药残留量差异不显著.同一水稻品种相同收获期不同青贮时间的农药降解程度随青贮时间的延长趋于一致,同一时间收获后两种农药的降解程度与喷施浓度及青贮时长无明显相关性.推荐使用量条件下,两种农药施药后35d收获的稻草无论是否青贮,该两种农药的残留量均处于安全水平,可安全用于草食动物的饲养.
  • 摘要:目的:研究黑麦草粉颗粒饲料对扬州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器官的影响.rn 方法:选择体重相近(出壳时间和体重基本一致),健康的扬州鹅300只,将其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黑麦草粉添加量依次为:0、12%、16%、20%和24%,整个饲养试验为期21天,后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rn 结果:1)试验Ⅱ和Ⅲ组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料重比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Ⅱ和Ⅲ组的宰前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和胸肌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II组的腹脂重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Ⅲ组的腿肌率和胫骨重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各处理组之间的屠体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腹脂率和胸肌率差异不显著(P>0.05).3)试验II组的肝重、脾重、腺胃重和胸腺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和Ⅳ组的肌胃重和胰腺重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心重均高于对照组(P>0.05).4)试验Ⅲ组的空肠、盲肠、回肠长度以及肠道总长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添加不同水平的黑麦草粉颗粒料能够提高扬州鹅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促进肠道生长,其中添加20%组的效果最好.
  • 摘要:选用50羽14日龄长乐灰鹅,分成5个处理,饲养期60d.各处理饲粮中黑麦草干物质比例分别为:0.00%(CK),5.42%,11.92%,19.52%和27.24%.结果表明:随着饲粮中黑麦草比例的提高,鹅肉ALA相对含量显著增加,试验各组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86.90%,197.24%(P<0.05),393.10%(P<0.05)和304.83%(P<0.05);PUFA/SFA显著上升(P<0.05);n-6PUFA/n-3PUFA显著下降(P<0.05).说明黑麦草中的ALA能够通过摄食消化过程沉积到鹅肉中.
  • 摘要:选用4月龄左右的波杂山羊3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6只,精料相同,粗饲料分别饲喂“海牛”饲用甜高粱和青草,试验期30天,对波杂山羊进行短期育肥试验.结果表明:饲用甜高粱饲喂波杂山羊育肥效果明显,日增重达到152.02±15.10g,且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高,料重比为16.60:1,增重纯收益为14.64元.总体来说,饲用甜高粱营养丰富,饲用价值高,是饲喂山羊的优良牧草.
  •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杜仲提取物对獭兔消化率的影响,旨在探讨其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可行性,为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试验选取60日龄獭兔72只,按照体重分成6组,试验1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正常基础日粮,试验2~6组为杜仲提取物添加组,设置5个添加浓度,分别为0.1%、0.3%、0.5%、0.7%和0.9%.试验对獭兔各养分消化率进行了阶段性测定.结果表明:杜仲提取物可以提高獭兔各养分消化率,但是跟添加剂量有关,并且在效应时间上也呈现出不同的规律.
  • 摘要:叶蛋白生产是缓解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饲料桑蛋白质含量高,单位土地面积生物量大,是生产叶蛋白的优质原料.为了优化饲料桑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了料液比、浸提液浓度、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4个因素对饲料桑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叶蛋白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饲料桑叶蛋白浸提率在不同处理下存在差异;饲料桑叶蛋白最适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为40℃,料液比为1:16,浸提液浓度为0.5%NaOH,浸提时间为25min,其最大提取率为2.73g/100g.
  • 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草颗粒饲料对鹅生长性能、肠道长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rn 方法:选用21日龄、体重相近(出壳时间和体重基本一致)、健康的扬州鹅300只,将其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I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IV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整个饲养试验期7周.前3周添加的苜蓿草粉依次为:0、8%、12%、16%和20%,而后4周添加的苜蓿草粉依次为:0、12%、16%、20%和24%.rn 结果:1)42和70日龄,对照组和各试验组鹅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性差异;2)42和70日龄,试验Ⅱ组鹅空肠长度和试验Ⅲ组鹅盲肠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回肠长度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3)42和70日龄,试验Ⅱ组鹅血清的TP和GO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GPT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Ⅳ组鹅血清的GLU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综上所述,苜蓿草粉颗粒饲料能够提高扬州鹅肠道长度和改善血液生化指标,但对生长性能无影响.从本试验结果来看,21~42日龄和43~70日龄,苜蓿草粉最佳添加水平分别为16%和20%.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花生壳和发酵玉米秸秆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胴体性状的影响,选用100头50kg左右、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对照组饲喂玉米—浓缩料型基础日粮,试验1~4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发酵花生壳、20%发酵花生壳、30%发酵花生壳、15%发酵玉米秸秆的试验日粮,试验期66d.结果表明,对照组及试验2、3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试验1、4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3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试验1、4组(P<0.05),各组间料重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1、2、3、4组腹泻频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各组间胴体质量、屠宰率、背膘厚度、眼肌面积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2组的瘦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综合上述的分析结果可知,发酵花生壳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无不良影响,且能有效地降低育肥猪的腹泻频率,适当的添加可有效地降低饲养成本.
  • 摘要:为了理解我国粮食供给与消费的空间分异,分地区研究了粮食原粮、饲料粮的生产与消费.根据空间临近和气候相似原则,将我国31个省区归纳划分为7个粮食生产毗邻区.各个毗邻区内,生产的粮食总量都可以满足本区内的口粮及工业粮需求,全国口粮及工业粮数量供给安全.未来,饲料粮及肉品的生产供给是我国食物安全所面临的新挑战.西部、西南部及中部3个毗邻区粮食原粮及饲料粮的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需要稳定维持粮食生产,促进草食动物生产.东北部毗邻区是我国饲料粮生产供应区,东南部3个毗邻区是我国饲料粮消费需求区,每年多达0.5亿吨的原粮由东北部调运至东南部,增加了交通运输压力并潜在东北部土地营养贫瘠化趋势.促进东北部饲料粮进行肉品生产转化,特别是通过牛羊等草食动物进行肉品转化,并改调运肉品至东南部可以节约运力80%,并留存粮食营养的50%.东南部3个毗邻区在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需要限制猪肉生产,促进草食动物生产.未来,中国的粮食增产有限,进口粮食具有不确定性,大力促进草食动物饲养产肉是保障我国粮食及肉品供给安全的根本.
  • 摘要:文中叙述了西藏地区发展人工草地的现状,以及在发展人工草地过程中存在的品种选择、牧草复种、播种后的土壤镇压、燕麦(Avena sativa L.)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混播以及种子生产等5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根据近年的连续品种引进和筛选,适合西藏海拔4000m以下大部分地区种植的牧草种类有:燕麦、箭筈豌豆、饲草小黑麦、饲草用油菜、紫花苜蓿、红豆草、披碱草和老芒麦;海拔大于4000m的地区,适宜种植的主要有燕麦、小黑麦和垂穗披碱草。在西藏中南部以及海拔小于4000m地区,从8月中旬到10月中旬下霜前,适宜复种燕麦,可获得较高的牧草产量。根据东北农业大学在日喀则市江当乡的实验证实,以“传统耙地覆土+镇压器”方式取代传统的“单纯传统耙地覆土”方式播种燕麦草、小黑麦和青稞时,出苗率比单纯传统耙地覆土方式分别提高了18、8和30个百分点。燕麦草和箭筈豌豆两种牧草的混合播种量为285kg·hm-2,其中燕麦的播种量为正常单播的70%(210kg·hm-2),箭筈豌豆的播种量为正常单播的100%(75kg·hm-2)时,可以取得最高的单位面积粗蛋白质产量(干草产量也最高),达到1513.06kg·hm-2,比单独播种燕麦的粗蛋白质产量高414.91%,比单独播种箭筈豌豆的粗蛋白质产量高16.77%。燕麦草种子不足、价格昂贵是影响西藏当地人工草地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因此建立西藏地区燕麦种子繁育基地是当务之急。
  • 摘要:饲料青贮过程中青贮温度对青贮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温度过低或过高都将抑制乳酸菌发酵.随着青贮环境温度的升高,pH值逐渐降低,乳酸、乙酸和丙酸含量逐渐增加,而温度对青贮饲料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影响不显著.说明青贮温度对青贮品质有显著影响,而对营养成分影响较小.
  • 摘要:石油的开采、加工、输送及使用过程中,对大气、土壤、水体带来了严重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尤为严重.植物修复以其处理成本低、吸收污染物的生物量大等优点已成为人们普遍能接受的去除污染物的首选技术.目前,国内外对牧草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诸多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研究仅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各方面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牧草修复石油治理土壤污染新思路将逐步引起更多人关注,从而更好的结合对工业大麻收获产品的处理加工,达到既为农民增加一定的收入,又妥善处理污染物,避免产生二次污染效果,实现双赢目标,继而产生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另外还可以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相关基因的分离与分子克隆,将筛选、培育出的超富集植物和微生物基因导入到牧草的植株体中,从而产生适合人们需求的高富集石油烃物质转基因植物。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牧草将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为我国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以及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希望。
  • 摘要:柳枝稷属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源于北美,具有优良牧草特性和较强的生态适应性,苜蓿属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本研究以柳枝稷和苜蓿为试验材料,按照不同种植密度进行混作盆栽控制试验,并以柳枝稷单作和苜蓿单作做对照,测定柳枝稷和苜蓿各生长特征指标的变化,并借助相对竞争指数(RCI)与相对总产量指数(RYT)揭示二者之间的竞争作用和混作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下柳枝稷和苜蓿株高变化不明显,即种内和种间竞争作用对株高的影响较小.柳枝稷的分蘖数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持续降低,而相同种植密度下,二者在单作和混作处理下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上述两个指标主要受种内竞争的作用.而柳枝稷的地下部生物量和苜蓿的茎粗、根粗、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等指标同时受种内和种间竞争的约束,尤其是混作时根冠比显著下降,表明柳枝稷和苜蓿的种间竞争主要体现在地下部分.柳枝稷RCI值在中低混作密度下均低,而苜蓿在各混作密度下均较高,表明苜蓿生长受到柳枝稷的抑制作用.柳枝稷与苜蓿混作虽然存在种间竞争作用,但二者之间的互补效应该模式可获得较高的生物量(RYT>1).上述结果为优化人工草地栽培制度,提高牧草产量、土地利用率及维持草地生产力,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 摘要:紫花苜蓿是深根性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号称“牧草之王”,在鄂尔多斯综合试验站,对国内外31个不同紫花苜蓿品种进行2年生产性能试验,比较分析了它们的越冬性和主要生产性能.结果表明,高秋眠级苜蓿抗寒性低,难以在鄂尔多斯地区越冬.其次,第一、第二茬次的苜蓿产量稳定的超过年产量的60%,同时,苜蓿草年产量与其秋眠性不具相关性.本试验中,无论是何秋眠型苜蓿,第一茬草产量最高,前两茬的鲜草产量占年草产量的70%以上,同时前两茬干草产量占60%以上。这可能与入秋后气温降低,光照不足有关。因此在鄂尔多斯地区,提高产量的关键在于加强水肥管理等栽培措施以提高第1-3茬的产量,特别是第一茬的产量。同时,适时刈割也是提高苜蓿产量的有效措施。
  • 摘要:通过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苜蓿生产田中,开展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和化学药剂防治虫害研究,对比二者之间的优劣性,探究太阳能杀虫灯防治苜蓿虫害技术,以期为太阳能杀虫灯防控技术在牧草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提升牧草的质量安全,从源头上改进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不论太阳能杀虫灯防治还是化学药剂防治,均能有效的防治当地6种主要的苜蓿虫害,包括苜蓿蓟马、蚜虫、牧草盲蝽、叶象甲、草地螟、潜叶蝇.分析其防治成本及效益,太阳能杀虫灯防治每公顷增产干草1535kg,增收2974元;化学药剂防治每公顷增产干草917kg,增收1551元,二者差异不显著.但综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言,太阳能杀虫灯防治技术较好,可以在苜蓿种植中推广应用.
  • 摘要:苜蓿是界上栽培最广泛、最重要的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有“牧草之王”的美誉,为了进一步探究苜蓿各生物学性状对苜蓿综合生产性能的影响,选育出适合与不育系MS-GN杂交的苜蓿品种,试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5个苜蓿杂交组合F1代的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等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对苜蓿综合生产价值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单株分枝数、干鲜比和粗蛋白,组合朝阳苜蓿×MS-GN综合生产性能最优,适宜在该地区大范围种植,其次为组合Magna-601×MS-GN、金字塔×MS-GN、公农3号×MS-GN、霍普兰德×MS-GN,组合俄7×MS-GN综合排名最后,综合生产性能最差.
  • 摘要:在陇东黄土高原,于冬小麦种植5个分蘖期进行为期20天的羔羊放牧实验,分别设不放牧为对照,放牧强度为15SUhm-2(放牧A),放牧强度为60SUhm-2(放牧B),测定冬小麦次年返青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及植株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积累和转运、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放牧为15SUhm-2下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较不放牧无显著差异,而放牧为60SUhm-2强度下冬小麦灌浆期叶面积指数较对照显著增加25%;放牧为60SUhm-2下降低植株高度,同时促进植株分蘖.灌浆期放牧为60SUhm-2强度下地上总干物质较不放牧显著下降20%,基节干物质积累下降28%~45%,但茎总干物质积累及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及贡献较不放牧无显著差异.放牧为15SUhm-2强度下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含量均下降30%左右,放牧为6060SUhm-2强度下,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浓度虽有所下降,但倒一、倒二节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保证了灌浆阶段籽粒物质的供给.尽管放牧为15SUhm-2强度下千粒重下降3%,但单位面积穗数增加9%,因此最终两个放牧处理下籽粒产量同不放牧无显著差异,并且放牧为60SUhm-2强度下籽粒粗蛋白较不放牧增加19%,收获指数增加17%.
  • 摘要:通过记载和测定5个小黑麦新品系(P1,P2,P3,P4,P5)的物候期、田间抗病性和成熟期株高,研究了各品系的熟性和对锈病的抗性,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整齐度.分析了种质间、年份间、种质×年份互作间株高和种子产量的差异显著性;利用偏相关和通径分析分别研究了小黑麦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穗长x1,小穗数x2,穗粒数x3,穗粒重x4)与种子产量(y)的相关性及对种子产量的贡献.方差分析表明,北联5号(CK)2014年的株高最高;P2在2013年的种子产量最高.偏相关分析表明,穗粒重与种子产量极显著正偏相关(r=0.4613**),穗粒数与穗粒重极显著正偏相关(r=0.7404**),穗长与穗粒数极显著正偏相关(r=0.5529**).通径分析表明,穗粒重对种子产量的正向直接作用最大(x4→y=0.8074),穗粒数对种子产量的负向直接作用最大(x3→y=-0.6051),穗粒数通过穗粒重对种子产量的正向间接作用最大(x3→x4→y=0.6900),穗粒重通过穗粒数对种子产量的负向间接作用最大(x4→x3→y=-0.5171);小黑麦种子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6.34+0.53x1-0.21x2-0.13x3+3.18x4,由此方程预测P2的种子产量最高(9.36t·hm-2),其次为CK(8.57t·hm-2),P5的种子产量最低(8.10t·hm-2);相关分析表明,预测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8532*),说明用最优回归方程预测小黑麦种子产量是可行的.
  • 摘要:我国南方农区利用冬闲田等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对缓解该地区畜牧生产中优质饲草的短缺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施肥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根系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分析了5种营养浓度(0.1,0.2,0.3,0.4和0.5倍Hoagland营养液)水平对紫花苜蓿(品种:标杆、WL-525HQ、超音速和WL-903)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1和0.2倍Hoagland营养液处理的平均根长、根尖数、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均大于0.4和0.5倍营养液浓度处理;但是平均根直径、根干重,及株高和茎叶干重均随营养液浓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加(P<0.05);根冠比受营养水平差异的影响较小(P>0.05).结果说明,高营养水平虽不利于紫花苜蓿苗期侧根的发生和生长,但显著促进紫花苜蓿小苗地上部的生长,并增加了根系的干物质积累.
  • 摘要:扁蓿豆为多年生豆科苜蓿属植物,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饲料。采用盆栽法研究不同浓度NaCl(0,50,100,150,200,250,300mmol·L-1)胁迫对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ica)苗期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及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胁迫天数下,随盐浓度的升高扁蓿豆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趋势,脯氨酸含量呈增大趋势.但各个观测期和浓度之间存在差异,胁迫第7d和14d,300mmol·L-1浓度下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胁迫第7,14和21d,50~100mmol·L-1浓度下,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但胁迫第28d,250~300mmol·L-1浓度处理显著低于对照(P<0.05).胁迫第7d,150~300mmol·L-1浓度处理、胁迫第14d,200~300mmol·L-1浓度处理、胁迫第21d,250~300mmol·L-1浓度处理均分别使扁蓿豆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及其它处理(P<0.05).可见,盐胁迫下,扁蓿豆产生的3种渗透调节物质调节方式不同,且盐胁迫对扁蓿豆幼苗的抑制程度与盐浓度、胁迫时间成正比.不同的胁迫浓度和胁迫时间,扁蓿豆3个观测期光合参数变化不尽相同.胁迫第14d,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随盐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50~100mmol·L-1浓度处理Pn、Tr和Gs显著大于对照,但300mmol·L-1浓度处理Pn和Tr显著低于对照及其它处理(P<0.05).胁迫第28d,4个光合参数随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叶片气孔限制值(L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胁迫14d和28d时,变化规律一致,随盐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 摘要:为研究刈割时期及添加剂乳酸菌、丙酸钠对苜蓿发酵品质的影响效果,本试验设计苜蓿分别于两个茬次,三个时期刈割,并以CK、丙酸钠(0.5%)、乳酸菌(106cfu.g-1)三种处理进行青贮制作,在贮存45天后取样分析青贮料的发酵品质.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时期的延迟,各苜蓿青贮饲料的pH值呈下降的趋势.各个刈割时期,除第二茬现蕾期丙酸钠处理组外,乳酸含量均较对照组高,其中第二茬盛花期乳酸菌处理组的苜蓿青贮饲料的乳酸含量最高,较同时期的对照组提高153.62%.刈割时期对苜蓿青贮饲料的乙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添加剂对乙酸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两者存在互作效应且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刈割时期对苜蓿青贮饲料的pH值及乳酸含量影响显著,对乙酸及丙酸含量影响不显著.丙酸钠及乳酸菌添加剂的添加也对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 摘要:以豆渣、苹果渣为发酵基质,以酿酒酵母、黑曲霉和里氏木霉为发酵菌株,筛选出最佳菌种配比,探讨了不同接种量、时间、基质水分、温度对混合渣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发酵工艺参数为:菌种配比为5:1:2,在接种量1%,培养48h,基质含水量65%,发酵温度为30℃时,发酵产物中粗蛋白的质量分数从15.87%提高到19.83%.
  • 摘要:本研究采用凯氏定氮等常规饲草饲料营养价值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进口苜蓿、国产苜蓿、燕麦草、玉米高能饲草、全株青贮玉米、花生秧、玉米秸秆青贮、稻草高能饲草、天然草原青干草等九种粗饲料的营养价值,主要评定指标包括水分、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结果表明,9种粗饲料中,进口苜蓿和国产苜蓿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均大于18%),进口苜蓿、玉米型高能饲草、国产苜蓿的NDF含量较低(47%~49%);ADF含量最低的是全株青贮玉米仅为27.28%.9种粗饲料的粗饲料相对值RFV排序为:进口苜蓿>国产苜蓿>燕麦草>玉米高能饲草>全株青贮玉米>花生秧>玉米秸秆青贮>稻草高能饲草>天然草原青干草.为了充分评价各种粗饲料的可利用性,本研究又采用INRA2010中的粗饲料有机物消化率估测模型对有机物消化率方面进行了估算,发现9种粗饲料的有机物消化率dOM排序为:全株青贮玉米>玉米高能饲草>进口苜蓿>国产苜蓿>玉米秸秆青贮>稻草高能饲草>燕麦草>天然草原青干草>花生秧,与RFV评价结果不一致,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文旨在评定六种经济作物副产物的营养价值.采集长江中下游地区6种经济作物副产物(大豆秸、甘蔗梢、油菜秸、苎麻、花生藤、莲叶)共40个样本,采用概略养分分析和饲料相对值(RFV)对几种经济作物副产物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大豆秸中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的含量分别为8.87%、2.33%、49.02%、35.98%、5.52%;甘蔗梢中为7.01%、2.07%、49.75%、24.91%、6.75%;油菜秸中为5.73%、3.34%、57.8%、48.93%、5.51%;苎麻中为13.31%、4.18%、34.31%、21.68%、12.20%;花生藤中为10.08%、2.06%、33.83%、26.49%、8.68%;莲叶中为18.45%、6.84%、22.63%、15.95%、9.19%.根据粗饲料品质评定指数RFV,六种副产物的营养价值由高到低顺序为:莲叶(318.29)>苎麻(205.89)>花生藤(193.19)>甘蔗梢(132.10)>大豆秸(124.22)>油菜秸(87.99).从以上结果来看,这几种副产物都可作为反刍动物的优质粗饲料.
  • 摘要:本研究对西藏地区豆科牧草青贮饲料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以期得到优良的乳酸菌菌株.以苜蓿(Medicago satival)和箭筈豌豆(Vical satival)青贮饲料为试验材料,共分离得到6株同型发酵乳酸菌,经传统微生物培养和16SrRNA序列分析,3株(LCG9,CG35和AG11)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2株(LCG3和LAG1)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1株(LA3)为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除AG11和LAG1在5℃,LCG9和AG11在pH3.0和8.0生长微弱外,其余乳酸菌菌株均在5℃~20℃,pH3.0~8.0及3.0%和6.5%NaCl培养液中生长良好.从耐低温特性、产酸能力和发酵速率三个指标考虑,植物乳杆菌LCG3最适宜用于西藏青贮饲料生产的乳酸菌菌种.
  • 摘要:本研究利用成熟期收获的武香粳14新鲜稻草进行自然风干处理,研究稻草在自然风干条件下饲用品质的变化动态,并进行青贮,分析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明确稻草在自然风干过程中的养分动态以及稻草适宜青贮加工的时间界限,为解决农区稻草焚烧、提高稻草饲用率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新鲜稻草在自然风干72h内的饲用品质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其中9h之内的下降幅度平缓,24h之后下降幅度加快,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从16.65%降至13.54%;随着风干时间的延长,淀粉含量呈直线下降趋势,从6.80%降至3.32%,下降幅度达50%以上;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随着风干时间的延长呈现降-升-降的趋势,风干0-3h呈下降趋势,3h-24h呈上升趋势,而后又缓慢下降;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则呈逐渐下降趋势,从风干0h的44.56%下降到24h的37.55%,72h后下降为34.90%.稻草经不同时长风干后的青贮发酵品质的变化趋势为风干9h内,乳酸(LA)含量从44.87mg/g降到24.45mg/g,而在风干第24h时则降为12.41mg/g,第48h时为8.74mg/g,第72h时仅为4.50mg/g;氨态氮/总氮(AN/TN)含量的变化对照处理为44.63mg/g,风干3h后则降为21.39mg/g,之后在风干6h和9h时又出现回升,此后持续下降;pH值在0-72h内持续上升.综合饲用品质和青贮发酵品质的变化,稻草经3h风干青贮发酵品质最好,风干24h内青贮加工较为适宜,风干24h后再青贮则青贮品质急剧下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