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首届中国自然保护论坛
首届中国自然保护论坛

首届中国自然保护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5-22

主办单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会议文集:首届中国自然保护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近年来,我国先后对大江、大湖、沼泽和水库等大型湿地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市湿地保护工作相对滞后。一方面,湿地养育着城市生灵,承载着城市文化;另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和基本建设又对湿地资源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可逆的破坏。本文阐述了城市湿地的基本特点,分析其面临问题,并提出了保护与利用对策。
  • 摘要:中国北方一些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由于实施绝对封禁保护,部分森林生态系统林分发育不良,林分质量下降,致使主体生态功能削弱。不利于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从森林综合培育角度分析,这样的林分需要及时采取定株、抚育等必要人工辅助经营措施,促进林分发育,形成密度适宜,保留树种优良,林层结构合理的优良林分,从而缩短林分自然发育进程,增强林分的主体生态功能。实施这一做法,一是需要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对实验区的森林资源进行调查,科学编制实施方案;二是需要上级主管部门修订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从政策和法规层面上给予许可和必要的指导;三是要求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立相应的资源环境监测系统,做好对比实验研究,用研究成果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此项工作进人良性循环。
  • 摘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成立10多年来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提出保护区管理的绩效评估应从管理条件、管理措施、科研宣教和管理成效4个方面着手。通过对茂兰保护区的管理现状评估得知,茂兰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为较好。针对茂兰保护区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匮乏、管理水平不高、人地矛盾突出、社区共管工作缓慢、保护区区划不尽合理等问题,提出了总结保护区特点、加强保护区规划、加强保护区退化生态恢复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社区参与式管理机制、建立管理系统、深入进行评价研究、加强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加强制度建设等管理对策。
  • 摘要:在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的西北坡和东南坡,分别建立有江西和福建2个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了黄岗山及其周边72 534 hm2范围的原生性森林,这一区域属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共有范围,其生态安全直接影响到“两个国家战略经济区”的有效实施。为更好地保护“中国武夷山”这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生态安全,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收集2个武夷山保护区的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2个武夷山保护区的保护现状和资源优势。研究认为:2个武夷山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各具特色,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共同维护了“中国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安全。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局限,目前西北坡的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建设水平较为滞后,迫切需要提升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的管护能力,迫切需要将其纳入“全国示范保护区”,使2个武夷山保护区成为建设力度相协进、研究监测相协调、资源管护相协作的跨省际自然保护合作试验区。
  • 摘要:广西生物多样性居全国第三位,并位于国际保护热点Indo-Burma范围内。本文首先介绍了广西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即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特有种、独特的石灰岩生物类群以及典型的海洋生物。将国家和广西保护物种及未纳入保护物种系列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定义为广西重点物种,通过二手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的方法分析广西重点物种的分布。以广西重点物种丰富度为指标,将广西划分为丰富度较低、中等、较高和高的区域。物种丰富度高的区域主要出现在桂东北、桂西和桂西南。然后,运用空缺分析和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了广西重点物种就地保护现状,运用跟踪工具分析广西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结果表明90%的保护动物和82%的重点植物已纳入保护区范围,但还有一些重点物种未被保护或虽已在保护区内仍面临着栖息地破碎或质量较差的危险。另外,由于各方面投入有限,已建保护区的管理成效还未完全体现出来。最后,从近期更易操作和提高的角度,对广西重点物种就地保护提出几点建议,着重阐述了管理计划的编制、组建具有保护技能的人才队伍、社区共管和与相关利益群体合作在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从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和植被特点出发,介绍新发现的数种木本植物的分布状况和种群情况,供分类专家、有关单位和林木分类爱好者参考。
  • 摘要: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保护对象,拥有华东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世界同一纬度地区保护最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了探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介绍了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历史沿革、保护管理现状及方式。从迁地保护、宣教工程、社区共管、发展多种经营、开展生态旅游等方面分别论述了保护区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并从自然保护区立法、确定自然保护区地位、明晰自然保护效益、做好生态旅游规划4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 摘要:吉林省吉林市驯化的猎鹰种类主要是苍鹰。猎鹰的驯养技术分为3个步骤:捕鹰、驯养、巡猎。在猎鹰的人工繁殖方面,于2009—2010年间进行了人工繁育试验,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在鸟撞防护方面,军用机场的实际操作表明,猎鹰的驱鸟效果远远高于其他驱鸟方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目前正在改进。
  • 摘要:主要介绍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的开展、恢复效果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结合实际工作,就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期为提高湿地恢复效果和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借鉴。
  • 摘要:以大丰麋鹿种群为研究对象,对2004-2010年大丰麇鹿生存状况及其生境气候条件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以探讨气候变化与麋鹿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7年来麋鹿生境内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大丰麋鹿种群数量仍然逐年递增,但麋鹿物候期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麋鹿的产仔、发情、换毛、脱角生茸等物候期均表现出了延后的现象;温度和光照是影响麋鹿物候期的两个重要因子,影响麋鹿产仔期的敏感气候因子是3月平均光照,影响其发情期的敏感气候因子是7月平均温度,影响换毛期的敏感气候因子是4月平均温度。截至目前,已经发生的全球气候变暖还未对大丰麋鹿生存产生威胁。但是,为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对麋鹿栖息地进行改造、开展麋鹿血统交换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探讨大丰麋鹿保护对策,开展大丰麋鹿种群复壮研究,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是十分必要的。
  • 摘要: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此制定一个科学、合乎实际的大鸨保护行动计划是十分必要的。要制定这样一份纲领性文件。首先必须查清大鸨的生存现状,包括分布在我国的大鸨的种群、数量、分布等基本生物学状况。大鸨保护区及周边的环境状况、社区及生产状况,人们对大鸨的认识及生态学伦理观念,大鸨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规模、人员、经费、科研能力以及保护大鸨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等。其次,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大鸨保护措施,作出近期和长远的大鸨自然保护区规划,加强大鸨自然保护区建设。再根据这些调查,作出保护大鸨的长、短期保护规划,加强对大鸨的保护和监测,加强大鸨保护的宣传和科普知识教育的力度,恢复大鸨的种群、数量及保持其种群数量的动态平衡。
  • 摘要:ECBP安庆示范项目将湿地生物多样性管理纳入长江中下游的安徽省安庆市人民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并创造条件组织湿地使用者加入到湿地保护行动中,消除其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并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在市级层面,湿地生物多样性管理纳入到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计划中,并将湿地生物多样性管理纳入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在县级层面,建立基于社区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综合管理方法的示范区。项目实施以来,在推动安庆市湿地生物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总结该项目的成果及经验,将其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推而广之,可以指导今后一个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
  • 摘要:为了解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为有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和实地考察,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管理机构与人员及人事激励与人员培训、土地权属、日常管理制度与管理条例、公安机构建设与执法权限、保护目标和总体规划、资源调查与监测、对外合作与宣传教育、资金保障、设施设备及社区管理等方面。结果表明: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土地权属管理、资源管护执法权限、资金投入、资源本底、科研宣教、社区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和科学性,提高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认识和支持,各级政府要承担起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责任,大力支持,各方共同参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不足,从而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 摘要: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46 848 hm2,是以保护湿地、草甸草原、沙地樟子松疏林及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综合性保护区。境内自然环境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但由于近几年来自然和人类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压力很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本文分析了目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今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
  • 摘要: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2011年由国务院新批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森林生态系统在华东地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稀有性,在全国生态区位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介绍,在对管理机构现状、开展的具体工作、社区经济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把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提出今后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发展对策。
  • 摘要:为精准分析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以重庆缙云山、大巴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应用3S技术构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管理系统,并以TM、Ikonos、QuickBird、Worldview 2、实地调查等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95-2010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及生态补偿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量方法。结果表明,基于3S技术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管理系统,为生态补偿管理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可视化分析管理平台,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分析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有助于发现保护区管理的重点区域,也有助于发现受损区域的变化趋势。应用生态足迹效率、农业生态足迹效率、生态承载力静态评价方法计量生态补偿价值可为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2009年,新青白头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从其他保护区、动物园引进白头鹤和救助野生鹤两种方式,在新青白头鹤繁殖地迅速建立人工饲养种群,目前已达7只。同时开展人工饲养条件下白头鹤繁育工作。经过一年的适应性生活,白头鹤自然组成3对,其中从齐齐哈尔龙沙公园引进的一对白头鹤在2010年成功孵化出2只雏鹤。2011年3对白头鹤都已经表现出繁育迹象,但都没有成功。
  • 摘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在越冬候鸟及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鄱阳湖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为伞国示范保护区。目前,鄱阳湖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每年有数十万只珍稀候鸟在此越冬栖息,同时也是伞球最大的白鹤越冬地。鄱阳湖物种多样性丰富,生态服务功能巨大,对维护区域甚至全球生态平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因鄱阳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湿地面临的开发利用压力巨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鄱阳湖的统一管理,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鄱阳湖区的实际情况和面临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对鄱阳湖湿地和候鸟实施全湖统一管理的对策。
  • 摘要:为有效保护乌鲁木齐市的生物多样性,基于物种分析方法,结合乌鲁木齐野生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确定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研究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域范围内共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保护地10个。其中,山区3个、平原荒漠区3个、建成区2个、湿地和农区各1个。山区重点保护地的功能是建立以森林、草地、湿地多样性景观及野生动植物就地保育和生态涵养区,构成乌鲁木齐城市南郊生态安全屏障;平原荒漠区重点保护地的功能是通过相关保护,增加乌鲁木齐市绿地面积、绿量,提高保护地的自然植被和物种多样性。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成区重点保护地的功能是通过古树名木和动植物迁地保护。在保护特殊城市风景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动植物资源的物种多样性;湿地保护地的功能是通过水源地及湿地保护,使得在湿地生活的野生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及其生境和栖息地得到就地保护;农区重点保护地的功能是重视农区附近近自然植被的保护,强调人工防护林及其下自然植被群落的有机结合,提高物种多样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