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数据/极值联合对称延拓的HHT端点效应抑制方法

一种基于数据/极值联合对称延拓的HHT端点效应抑制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数据/极值联合对称延拓的HHT端点效应抑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对原始信号进行端部数据对称延拓;步骤2、极值点对称延拓;步骤3、获取联合延拓后信号的包络线;步骤4、EMD分解,截取原始信号时域范围内的IMF分量;步骤5、将包含延拓部分的IMF分量进行Hilbert变换,截取原始信号时域范围内的瞬时频率,解决EMD分解中固有的端点飞翼问题以及Hilbert变换过程中的端点发散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76034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7-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工程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1610077796.X

  • 发明设计人 吴琛;项洪;

    申请日2016-02-04

  • 分类号G06F17/14(20060101);G06K9/00(20060101);

  • 代理机构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林晓琴

  • 地址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学园路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0:05:1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4-23

    授权

    授权

  • 2016-08-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17/14 申请日:201602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7-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数据/极值联合对称延拓的HHT端点效应抑制方 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信号分析与处理大多数建立在傅立叶变换(FourierTransform,简 称FT)的基础上。但是,傅立叶变换只能处理全域波,并要求被分析系统必 须是线性的、信号必须是平稳或者是严格周期的,这就大大限制了傅立叶变 换在非线性系统、非平稳信号下的应用。并且,尽管傅立叶变换在频域或时 域内能获得较高的分辨率,但它不能在这两个领域内同时满足,无法表征出 信号中的某一频率分量出现的时间点,以及分量随着时间的变换趋势,因而 无法满足非平稳信号分析处理的需要。后来出现的短时傅立叶变换、 Wigner-Ville分布、小波变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处理非平稳信号,但严 格说来,它们仍属于全局分析方法的范畴,对信号的局部没有自适应性,不 能精确表述频率随时间的变化,即不能做时频局部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1998年,NordenE.Huang 提出了一种新的信号处理方法:经验模态分解法(EmpiricalMode Decomposition,简称EMD),并引入了基于Hilbert变换的Hilbert谱的概念 和Hilbert谱分析的方法,美国宇航局(NASA)将该方法命名为Hilbert-Huang Transform,简称HHT。EMD的本质是对非平稳信号进行平稳化处理,其结 果是将非平稳信号中不同尺度的波动或趋势逐级分解开来,产生一系列具有 不同特征尺度的数据系列,每个序列称为一个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Mode Function,简称IMF)。固有模态函数应满足两个条件:(1)信号的极值点 的数目与过零点的数目相等或至多相差一个;(2)信号的局部极大值和局 部极小值定义的包络均值为零。因此基于这些分量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的 结果能够反映真实的物理过程,即信号能量在空间(或时间)各种尺度上的分 布规律。

HHT方法处理信号的基本过程分为两部分,即经验模态分解(EMD)和 Hilbert谱分析(HilbertSpectralAnalysis,简称HAS);首先利用EMD方法将 给定的信号分解为若干个固有模态函数(IMF);然后将HAS作用在每一个 IMF分量上,得到相应Hilbert谱;最后,汇总所有IMF分量的Hilbert谱获 得原始非平稳信号的Hilbert谱。每一个有效的IMF分量应满足两个条件: (1)信号的极值点的数目与过零点的数目相等或至多相差一个;(2)信号 的局部极大值和局部极小值定义的包络均值为零。

HHT在处理非平稳信号时存在以下两类端点效应问题:

1、EMD分解的端点飞翼现象

EMD分解中固有存在的端点效应直接影响到分解的有效性。在每一次 的EMD筛分过程中,要根据信号x(t)的上、下极值点三次样条插值包络线 来计算信号的局部平均值。由于信号是有限长的,信号左右两端点不能确定 是局部极值点。如果直接在端点处弃值,那么进行三次样条插值时必然使信 号的上下包络线在信号两端附近严重扭曲失真(如图1),产生端点飞翼。 特别是对于低频分量,由于其时间尺度大,极值间的距离大,这种端部边缘 效应传播到信号的内部,严重影响了EMD分解的质量,使得分解出来的IMF 分量没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2、Hilbert变换的端点发散现象

对各个IMF分量进行Hilbert变换时,由于Hilbert变换是基于傅立叶变 换实现的,而傅立叶变换会产生频谱泄露,出现严重的端点发散现象,这样 得到的Hilbert谱并不会真实地反映原始信号的特征。(如图2)

针对上述EMD分解的端点飞翼现象,目前采用最多的是通过单次端点 延拓的方法来加以抑制。主要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延拓极值点,如极值点 对称延拓、平行极值点延拓、多项式拟合延拓方法、极值平移法;另一类是 延拓原信号数据,如采用神经网络延拓法、镜像闭合延拓法、AR模型延拓 法、支持向量回归机法、边界波形匹配预测法、时变参数ARMA模型、最 大相关波形延拓等。

针对Hilbert变换端点发散现象,目前主要通过神经网络、ARMA模型 和支持向量回归机等数据延拓法先对IMF分量进行端点延拓,再进行Hilbert 变换,并通过抛弃延拓的两端数据,使端点效应释放到原始数据的外端,保 证原始数据范围内Hilbert变换的有效性。

现有技术缺点如下:

极值点延拓的方法由于不延拓信号本身数据点,仅以端点附近极值点的 特性决定延拓极值,这对于宽频带、非平稳的复杂信号而言,显然不能准确 反应信号的真实趋势。并且,由该方法所得各IMF分量之间正交性较差, Hilbert变换得到的瞬时频率端点发散严重。

神经网络预测算法需要训练的样本足够多,计算速度慢,耗时多,不易 于实时信号的处理,而且具有局部极小点、过学习以及结构和类型的选择过 分依赖于经验等固有的缺陷。

支持向量回归机理论复杂且不完善,比如,如何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 的内积函数,选择不同的参数(如损失函数,核函数,精度参数和惩罚参数 等)及其不同的参数对延拓效果的影响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并且,现有方法多数通过2个阶段分别进行端点延拓实现EMD分解与 Hilbert变换的端点效应抑制。

术语解释:

1、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ModeDecomposition,简称EMD):将信号 中不同尺度的波动或趋势逐级分解开来,产生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尺度的数 据系列。

2、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ModeFunction,简称IMF):由EMD分解产 生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尺度的数据系列,每个序列称为一个固有模态函数。 固有模态函数满足两个条件:(1)信号的极值点的数目与过零点的数目相 等或至多相差一个;(2)信号的局部极大值和局部极小值定义的包络均值 为零。

3、Hilbert-Huang变换(Hilbert-HuangTransform,简称HHT):指对 非平稳信号进行EMD分解,进而对分解出的固有模态函数进行Hilbert变 换,获得具有明确瞬时频率意义的Hilbert谱。

4、端部数据对称延拓:比较信号的端点值与端部极值,寻找合理对称 点,向信号外侧镜像延长端部数据。

5、极值点对称延拓:比较信号的端点值与端部极值,寻找合理对称点, 向信号外侧镜像添加端部极值。

6、数据/极值联合对称延拓:在端部数据对称延拓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 极值点对称延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数据/极值联合对称延拓 的HHT端点效应抑制方法,解决EMD分解中固有的端点飞翼问题以及 Hilbert变换过程中的端点发散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数据/极值联合对称延拓的HHT端点效 应抑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原始信号进行端部数据对称延拓;

步骤2、极值点对称延拓;

步骤3、获取联合对称延拓后信号的包络线;

步骤4、EMD分解,截取原始信号时域范围内的IMF分量;

步骤5、将包含延拓部分的IMF分量进行Hilbert变换,截取原始信号 时域内的瞬时频率。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进一步具体为:设原始信号为x(t),对x(t)执行 如下操作:

步骤11、求x(t)的极大值点为U(1),U(2),…,U(n),和x(t)的极小值点 为L(1),L(2),…,L(m);其中,m=n,或丨m-n丨=1,且m和n为整数;左 端点记为x(0),右端点记为x(end);

步骤12、对原始信号的左端数据进行对称延拓:

a、当x(0)≥U(1)时,以x(0)为对称点,将x(0)~U(2)之间的信号数据向左 对称延拓;

b、当x(0)≤L(1)时,以x(0)为对称点,将x(0)~L(2)之间的信号数据向左 对称延拓;

c、当L(1)<x(0)<U(1),且x(0)与U(1)相邻时,以U(1)为对称点,将U(1)~ U(3)之间的信号数据向左对称延拓;

d、当L(1)<x(0)<U(1),且x(0)与L(1)相邻时,以L(1)为对称点,将L(1)~ L(3)之间的信号数据向左对称延拓;

步骤13、对原始信号的右端数据按步骤12同样的方法向右对称延拓;

步骤14、延拓后信号记为x1(t);

所述步骤12以及步骤13不分先后顺序。

进一步地,步骤2进一步具体为:所述对经过端部数据对称延拓的信号 x1(t)执行如下操作,将时间零点定于x1(t)左端点;

步骤21、求信号x1(t)的极大值点为U1(1),U1(2),…,U1(n),极小值 点为L1(1),L1(2),…,L1(m);其中,m=n,或者丨m-n丨=1,且m和n 为整数;其中左端点记为x1(0),右端点记为x1(end);

步骤22、对信号x1(t)的左端进行极值点对称延拓

a、当x1(0)≥U1(1)时,以x1(0)为对称点,对称延拓极大值点U1(1)、U1(2) 和极小值点L1(1)、L1(2);

b、当x1(0)≤L1(1)时,以x1(0)为对称点,对称延拓极大值点U1(1)、U1(2) 和极小值点L1(1)、L1(2);

c、当L1(1)<x1(0)<U1(1),且x1(0)与U1(1)相邻时,以U1(1)为对称点, 对称延拓极大值点U1(2)、U1(3)和极小值点L1(1)、L1(2);

d、当L1(1)<x1(0)<U1(1),且x1(0)与L1(1)相邻时,以L1(1)为对称点, 对称延拓极大值点U1(1)、U1(2)和极小值点L1(2)、L1(3);

步骤23、对信号x1(t)的右端按步骤22同样的方法将极值点向右对称延 拓。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进一步具体为:

步骤31、确定信号x1(t)所有局部极值点(包括步骤22和23延拓的极 值点),用三次样条曲线连接所有的局部极大值和局部极小值,分别形成上 包络线x1max(t)和下包络线x1min(t)。

进一步地,步骤4进一步具体为:

步骤41、求出上包络线x1max(t)与下包络线x1min(t)的平均值,记为m11(t), 将信号x1(t)去掉该平均值后得到新数据序列h11(t):

m11(t)=[x1max(t)+x1min(t)]/2

h11(t)=x1(t)-m11(t)

步骤42、判断h11(t)是否满足IMF的两个条件,若不满足,则将h11(t)重 复步骤21至41,直到新序列:

h1k(t)=h1(k-1)(t)-m1k(t)

满足IMF的两个条件,得到第一个IMF分量c1(t):

c1(t)=h1k(t)

步骤43、从x1(t)中分离出c1(t),得到剩余序列r1(t):

r1(t)=x1(t)-c1(t)

步骤44、将r1(t)作为新的序列,按照以上步骤21到步骤43,依次提取 第n个IMF分量cn(t);当残量rn(t)成为一个单调函数或小于某一预定值时, 分解结束;

步骤45、截取步骤44中IMF分量ci(t)在原始信号时域范围内的数值, 即为原始信号的IMF分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进一步具体为:

将包含延拓部分的IMF分量ci(t)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 H[ci(t)]=1π-ci(τ)t-τdτ;

构造解析信号zi(t)=ci(t)+jH[ci(t)]=ai(t)ei(t);

得到相位函数φi(t)=arctanH[ci(t)]ci(t);

进一步取得瞬时频率截取原始信号时域范围内的瞬时频 率。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无需在EMD分解和Hilbert变换两个阶段分别进行信号延拓以分 别解决两阶段的端点效应问题,而是通过端部数据对称延拓,同时把两个阶 段产生的端点效应释放到数据外端,一举解决两阶段的端点飞翼问题。

本发明在端点数据对称延拓的基础上,通过极值点对称延拓进一步控制 三次样条包络曲线的走势,使原始数据的包络曲线更加准确。与现有的极值 点对称延拓方法以及仅进行端部数据对称延拓的方法相比,本发明不仅具有 更加良好的端点抑制效果,而且有利于改善信号的整体正交性。

与神经网络、ARMA模型和支持向量回归机的数据延拓等方法相比,本 发明理论与算法简单,容易实现且计算速度快。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端点飞翼示意图。

图2为Hilbert变换端点发散示意图。

图3为信号x(t)左端数据对称延拓。

图4为信号x1(t)左端极值点对称延拓。

图5为获取联合延拓后信号的包络线。

图6为本发明一种基于数据/极值联合对称延拓的HHT端点效应抑制方 法的详细流程图。

图7为简谐叠加信号。

图8为采用端点值作为极值点得到的IMF分量。

图9为采用极值点对称延拓得到的IMF分量。

图10为采用端部数据对称延拓得到的IMF分量。

图11为采用本发明方法得到的IMF分量。

图12为采用端点值作为极值点得到的瞬时频率。

图13为采用极值点对称延拓得到的瞬时频率。

图14为采用端部数据对称延拓得到的瞬时频率。

图15为采用本发明方法得到的瞬时频率。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一种基于数据/极值联合对称延拓的HHT端点效应抑制方 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原始信号进行端部数据对称延拓:设原始信号为x(t),对x(t) 执行如下操作:

步骤11、求x(t)的极大值点为U(1),U(2),…,U(n),和x(t)的极小值点 为L(1),L(2),…,L(m)。其中,m=n,或丨m-n丨=1,且m和n为整数。左 端点记为x(0),右端点记为x(end)。

步骤12、对原始信号的左端数据进行对称延拓:

a、当x(0)≥U(1)时,以x(0)为对称点,将x(0)~U(2)之间的信号数据向左 对称延拓。

b、当x(0)≤L(1)时,以x(0)为对称点,将x(0)~L(2)之间的信号数据向左 对称延拓。

c、当L(1)<x(0)<U(1),且x(0)与U(1)相邻时,以U(1)为对称点,将 U(1)~U(3)之间的信号数据向左对称延拓。

d、当L(1)<x(0)<U(1),且x(0)与L(1)相邻时,以L(1)为对称点,将 L(1)~L(3)之间的信号数据向左对称延拓。

步骤13、对原始信号的右端数据按步骤12同样的方法向右对称延拓;

步骤14、延拓后信号记为x1(t);所述步骤12以及步骤13不分先后顺 序;

步骤2、极值点对称延拓:所述对经过端部数据对称延拓的信号x1(t)执 行如下操作,将时间零点定于x1(t)左端点;

步骤21、求信号x1(t)的极大值点为U1(1),U1(2),…,U1(n),极小值点 为L1(1),L1(2),…,L1(m);其中,m=n,或者丨m-n丨=1,且m和n为整 数;其中左端点记为x1(0),右端点记为x1(end);

步骤22、对信号x1(t)的左端进行极值点对称延拓

a、当x1(0)≥U1(1)时,以x1(0)为对称点,对称延拓极大值点U1(1)、U1(2) 和极小值点L1(1)、L1(2);

b、当x1(0)≤L1(1)时,以x1(0)为对称点,对称延拓极大值点U1(1)、U1(2) 和极小值点L1(1)、L1(2);

c、当L1(1)<x1(0)<U1(1),且x1(0)与U1(1)相邻时,以U1(1)为对称点, 对称延拓极大值点U1(2)、U1(3)和极小值点L1(1)、L1(2);

d、当L1(1)<x1(0)<U1(1),且x1(0)与L1(1)相邻时,以L1(1)为对称点, 对称延拓极大值点U1(1)、U1(2)和极小值点L1(2)、L1(3);

步骤23、对信号x1(t)的右端按步骤22同样的方法将极值点向右对称延 拓;

步骤3、获取联合延拓后信号的包络线:

步骤31、确定信号x1(t)所有局部极值点(包括步骤22和23延拓的极 值点),用三次样条曲线连接所有的局部极大值和局部极小值,分别形成上 包络线x1max(t)和下包络线x1min(t);

步骤4、EMD分解,截取原始信号时域范围内的IMF分量:

步骤41、求出上包络线x1max(t)与下包络线x1min(t)的平均值,记为m11(t), 将信号x1(t)去掉该平均值后得到新数据序列h11(t):

m11(t)=[x1max(t)+x1min(t)]/2

h11(t)=x1(t)-m11(t)

步骤42、判断h11(t)是否满足IMF的两个条件,若不满足,则将h11(t)重 复步骤21和41,直到新序列:

h1k(t)=h1(k-1)(t)-m1k(t)

满足IMF的两个条件,得到第一个IMF分量c1(t):

c1(t)=h1k(t)

步骤43、从x1(t)中分离出c1(t),得到剩余序列r1(t):

r1(t)=x(t)-c1(t)

步骤44、将r1(t)作为一个新的序列,按照以上步骤21到步骤43,,依 次提取第n个IMF分量cn(t);当残量rn(t)成为一个单调函数或小于某一预定 值时,分解结束。

步骤45、截取步骤44中IMF分量ci(t)在原始信号时域范围内的数值, 即为原始信号的IMF分量。

步骤5、将包含延拓部分的IMF分量进行Hilbert变换,截取原始信号 时域范围内的瞬时频率:

将包含延拓部分的IMF分量ci(t)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 H[ci(t)]=1π-ci(τ)t-τdτ;

构造解析信号zi(t)=ci(t)+jH[ci(t)]=ai(t)ei(t);

得到相位函数φi(t)=arctanH[ci(t)]ci(t);

进一步取得瞬时频率截取原始信号时域范围内的瞬时频 率。

本发明可用于地震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结构损伤侦探、机械工程、信 息科学、海洋和大气科学、经济学、生态学、医学等领域所有涉及数据处理 的科研和工程应用。

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4.1端部数据对称延拓

设原始信号为x(t),对x(t)执行如下操作:

(1)求x(t)的极大值点为U(1),U(2),…,U(n),和x(t)的极小值点为L(1), L(2),…,L(m)。其中,m=n,或丨m-n丨=1,且m和n为整数。左端点记为 x(0),右端点记为x(end)。

(2)对原始信号的左端数据进行对称延拓:

a、当x(0)≥U(1)时,以x(0)为对称点,将x(0)~U(2)之间的信号数据向左 对称延拓。(如所图3中a示)

b、当x(0)≤L(1)时,以x(0)为对称点,将x(0)~L(2)之间的信号数据向左 对称延拓。(如所图3中b示);

c、当L(1)<x(0)<U(1),且x(0)与U(1)相邻时,以U(1)为对称点,将 U(1)~U(3)之间的信号数据向左对称延拓。(如所图3中c示);

d、当L(1)<x(0)<U(1),且x(0)与L(1)相邻时,以L(1)为对称点,将 L(1)~L(3)之间的信号数据向左对称延拓。(如所图3中d示);

(3)信号右端按同样方法向右对称延拓端部数据,延拓后信号记为 x1(t)。

4.2极值点对称延拓

对经过端部数据对称延拓的信号x1(t)执行如下操作,为下文表述方便, 将时间零点定于x1(t)左端点。

(1)求信号x1(t)的极大值点为U1(1),U1(2),…,U1(n),极小值点为 L1(1),L1(2),…,L1(m)。其中,m=n,或丨m-n丨=1。左端点记为x1(0), 右端点记为x1(end)。

(2)对信号x1(t)的左端进行极值点对称延拓

a、当x1(0)≥U1(1)时,以x1(0)为对称点,对称延拓极大值点U1(1)、U1(2) 和极小值点L1(1)、L1(2);(如所图4中a示)

b、当x1(0)≤L1(1)时,以x1(0)为对称点,对称延拓极大值点U1(1)、U1(2) 和极小值点L1(1)、L1(2);(如所图4中b示)

c、当L1(1)<x1(0)<U1(1),且x1(0)与U1(1)相邻时,以U1(1)为对称点, 对称延拓极大值点U1(2)、U1(3)和极小值点L1(1)、L1(2);(如所图4中c示)

d、当L1(1)<x1(0)<U1(1),且x1(0)与L1(1)相邻时,以L1(1)为对称点, 对称延拓极大值点U1(1)、U1(2)和极小值点L1(2)、L1(3);(如所图4中d示)

(3)信号x1(t)的右端按步骤(2)同样方法将极值点向右对称延拓

4.3获取联合对称延拓后信号的包络线确定信号x1(t)所有局部极值点 (包括步骤4.2延拓的极值点),用三次样条曲线连接所有的局部极大值和 局部极小值,分别形成上包络线x1max(t)和下包络线x1min(t)。(如图5所示)

4.4EMD分解

(1)求出上包络线x1max(t)和下包络线x1min(t)的平均值,记为m11(t),将 信号x1(t)去掉该平均值后得到新数据序列h11(t):

m11(t)=[x1max(t)+x1min(t)]/2

h11(t)=x1(t)-m11(t)

(2)判断h11(t)是否满足IMF的两个条件,如果不满足,则将重复上述 步骤4.2至4.4(1)处理过程,直到新数据序列

h1k(t)=h1(k-1)(t)-m1k(t)

满足IMF的两个条件,得到第一个IMF分量c1(t):

c1(t)=h1k(t)

(3)从x1(t)中分离出c1(t),得到剩余序列r1(t):

r1(t)=x1(t)-c1(t)

(4)将r1(t)作为一个新的序列,按照以上4.2至4.4(3)步骤,依次提 取第二、三……直至第n个IMF分量cn(t)。当残量rn(t)成为一个单调函数 或小于某一预定值时,分解结束。

(5)截取步骤(4)中IMF分量ci(t)在原始信号时域范围内的数值,即 为原始信号的IMF分量。

4.5将包含延拓部分的IMF分量进行Hilbert变换,截取原始信号时域 内的瞬时频率;

将包含延拓部分的IMF分量ci(t)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 H[ci(t)]=1π-ci(τ)t-τdτ;

构造解析信号zi(t)=ci(t)+jH[ci(t)]=ai(t)ei(t);

得到相位函数φi(t)=arctanH[ci(t)]ci(t);

进一步取得瞬时频率截取原始信号时域范围内的瞬时频 率。

计算过程如图6所示。

以图7一个简谐叠加信号为例,按本发明方法进行HHT分析。已知信 号:x(t)=cos(2πt/50)+0.6cos(2πt/25)+cos(2πt/100)+0.5cos(2πt/200),t∈[1,300]。 图8为端点值作为极值点避免端点飞翼,其中虚线表示真实分量。图中IMF1 分量端部信号明显收缩,最后低频分量IMF3的内部受到严重污染。

图9为仅对该信号进行极值点对称延拓处理(不执行步骤4.1)获得的 IMF分量。IMF1与IMF2分量在端部与真实分量存在偏差,随着频率减小, 低频分量IMF3的端点效应逐渐传播到信号内部。

图10为仅对该信号进行端部数据对称延拓(不执行步骤4.2)获得的 IMF分量,IMF1与IMF2分量与真实分量吻合较好,但随着频率减小,低 频分量IMF3的端点效应逐渐传播到信号内部,与真实分量产生较大误差。

图11为利用本发明提出的数据/极值联合对称延拓方法得到的分解结 果,与图10相比,不仅在高频分量IMF1、IMF2与真实分量吻合较好,低 频分量IMF3也几乎接近真实信号。说明其端点效应抑制效果更加良好。

从整体正交性指标IO值判断端点效应处理效果,IO值越小,正交化越 好。从表1可得,本发明提出的数据/极值联合对称延拓处理法得到的IO值 最小,端点值作为极值点的方法得到IO值最大,说明本发明提出的数据/ 极值联合延拓法的端点处理效果最优,支持向量回归机延拓次之。

通过运算时间的比较可知,支持向量回归机延拓的方法用时最长,远大 于其他方法,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运行时间仅0.312秒,具有很高的计算效率。

图12是上述叠加信号x(t)采用端点值作为极值点的方法进行HHT变换 后的瞬时频率,由Hilbert变换产生的端点发散效应清晰可见。

图13是采用极值点对称延拓后进行HHT变换得到的瞬时频率,三个分 量的边缘效应虽有所改善,但仍然没有完全得以抑制。

图14是采用端部数据对称延拓方法后进行HHT变换得到的瞬时频率, 端点发散虽有显著的抑制,但仍在瞬时频率为0.005HZ的曲线右端出现相 对幅度为45%的发散。

图15是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数据/极值联合对称延拓方法得到的瞬时频率 图,从图中可清楚看出三个分量频率分别对应叠加信号的三个频率成份 0.04Hz、0.02Hz、0.005Hz。相比图14,瞬时频率为0.005HZ的曲线右端更 加平稳,端点效应抑制得更加彻底。

表1各类延拓方法评价指标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 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发 明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发明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 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