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

一种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包括柄体、刀片、吸管、波纹管、连通管、微型水泵、电池、储液腔、驱动组件和固定组件;本发明提出的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能够及时有效将血液或积液清理掉;正常使用时,吸管收入内腔中,且刀片伸出于第一端;医生手持本开刀器械并通过刀片进行开刀,若医生将患处划开后出现血液或组织积液,则通过驱动组件将吸管从第一端伸出,然后启动微型水泵,将吸管于血液或积液接触后,即可将血液或积液吸取至储液腔内,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及时将血液或积液清理掉,以便于后续的手术操作,保障手术的高效进行。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94811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申请/专利号CN202210814519.8

  • 申请日2022-07-11

  • 分类号A61B17/3211(2006.01);A61M1/00(2006.01);

  • 代理机构长沙智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07;

  • 代理人陈铭浩

  • 地址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湘雅路87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34:5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B17/3211 专利申请号:2022108145198 申请日:202207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科手术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

背景技术

外科手术开刀器械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刀,手术刀指由刀片和刀柄组成用于切割人体或动物体组织的特制刀具,是外科手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术工具;刀片通常有刃口以及与手术刀柄对接的安装槽,材质通常采用纯钛、钛合金、不锈钢或碳钢材料。

医生手持外科手术刀进行开刀操作时,血液或组织积液在患处扩散,扩散的血液或积液如不及时回收清理,会影响医生后续的手术操作,故需要在刀片将患处划开的较短时间内及时将血液或积液清理掉,以便于后续的手术操作,保障手术的高效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旨在解决需要在刀片将患处划开的较短时间内及时将血液或积液清理掉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包括柄体、刀片、吸管、波纹管、连通管、微型水泵、电池、储液腔、驱动组件和固定组件;所述刀片连接于所述柄体;所述柄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刀片伸出于所述第一端;所述柄体内部开设有内腔;所述波纹管、所述连通管、所述电池、所述微型水泵和所述储液腔均设置于所述内腔;所述吸管活动设置于所述内腔;所述吸管连通于所述波纹管;所述吸管和所述波纹管共中轴线;所述连通管固定于所述内腔中;所述波纹管连通于所述连通管,且所述连通管和所述波纹管共中轴线;所述连通管连通于所述微型水泵的进水口,所述微型水泵的出水口连通于所述储液腔;所述电池用于给所述微型水泵供电;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吸管从所述第一端伸出于所述内腔;所述吸管用于吸取血液或积液;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所述吸管的位置。

优选的,还包括第一弹簧、第一挡环、第一挡块;所述第一端设置有贯通所述内腔的套管;所述吸管轴向滑动穿设于所述套管;所述吸管的靠近所述波纹管的一端固定套设有所述第一挡环;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吸管;所述第一弹簧一端连接于所述套管;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挡环;所述第一挡块固定连接于所述柄体的内壁;所述第一弹簧呈压缩状态,以使所述第一挡环抵接于所述第一挡块;所述第一挡块位于所述第一挡环和所述波纹管之间;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吸管轴向移动,以收入所述内腔,或从所述第一端伸出于所述内腔。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齿条、第二齿条、活动板和按压杆;所述第一齿条连接于所述吸管;所述第一齿条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吸管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二齿条连接于所述活动板;所述活动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内腔的内壁;所述第二齿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齿条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齿条用于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按压杆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二端;所述按压杆的位于所述内腔的一端用于驱动所述活动板活动,以带动所述第二齿条移动,以驱动所述第一齿条轴向移动,以带动所述吸管轴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活动座、第一滑杆、第二滑杆、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所述活动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内腔的内壁的结构为: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均连接于所述内腔的内壁,所述第一滑杆平行于所述第二滑杆,且所述第一滑杆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吸管的中轴线;所述活动座的两侧分别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滑杆;所述第三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滑杆;所述第二弹簧和所述第三弹簧均呈压缩状态,以使所述活动座具有向靠近所述第一齿条的方向移动的趋势;所述活动板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座。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滑轨、第一挡板、第四弹簧、第二挡板和连接座;所述滑轨设置于所述活动座;所述滑轨平行于所述吸管的中轴线;所述滑轨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有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所述活动板配合滑动连接于所述滑轨;所述第四弹簧套设于所述滑轨;所述第四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四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活动板;所述第四弹簧呈压缩状态,以使所述活动板抵接于所述第二挡板;所述连接座连接于所述活动板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端;所述按压杆的位于所述内腔的一端用于驱动所述连接座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二齿条移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连接于所述内腔的内壁,所述第一定位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均位于所述活动板的背离所述活动座的一侧;所述第二定位板开设有缺口;所述第一定位板嵌入所述缺口中,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缺口形成环形孔;所述环形孔包括第一腰孔、第二腰孔、第三腰孔和第四腰孔;所述第一腰孔平行于所述第二腰孔;所述第三腰孔平行于所述第四腰孔;所述第一腰孔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吸管的长度方向;

所述第三腰孔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腰孔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一端,所述第三腰孔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腰孔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一端;所述第四腰孔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腰孔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端,所述第四腰孔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腰孔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端;所述第二腰孔相比所述第一腰孔更靠近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腰孔位于所述第一腰孔的背离所述吸管的一侧;所述活动板的背离所述活动座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滑柱;所述第一滑柱活动穿设于所述环形孔;当所述第一滑柱位于所述第一腰孔内时,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定位块、升降杆、第二滑柱和第三挡板;所述第一定位块设置于所述内腔;所述升降杆轴向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块;所述升降杆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三挡板;所述升降杆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一端连接有所述第二滑柱;所述连接座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端开设有第五腰孔;所述第五腰孔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吸管的中轴线;所述升降杆的中轴线平行于所述吸管的中轴线;所述第二滑柱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五腰孔;所述按压杆的位于所述内腔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三挡板的朝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定位块、第二挡环和第五弹簧;所述第二端开设有贯通所述内腔的通孔;所述按压杆的一端活动穿设于所述通孔,以伸出于所述柄体;所述第二定位块设置于所述内腔,且所述第二定位块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块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所述按压杆轴向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挡环套设连接于所述按压杆,且所述第二挡环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第五弹簧套设于所述按压杆;所述第五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五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挡环;所述第五弹簧呈压缩状态,以使所述第二挡环抵接于所述第二端。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挡杆和第二挡块;所述挡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定位板的背离所述活动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定位板的背离所述活动板的一侧;所述挡杆的转轴处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使所述挡杆抵接于所述第二挡块,且当所述挡杆抵接于所述第二挡块时,所述挡杆平行于所述吸管;所述挡杆用于使所述第一滑柱进入第二腰孔。

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三齿条和第四齿条;所述第三齿条连接于所述吸管;所述第三齿条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吸管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三齿条和所述第一齿条以所述吸管对称;所述第一挡块位于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三齿条之间;所述第四齿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三齿条的延伸方向;所述内腔内设置有隔板;所述第四齿条活动连接于所述隔板,且所述第四齿条具有向靠近所述第三齿条的方向移动的趋势,以使所述第四齿条与所述第三齿条啮合;当所述第四齿条与所述第三齿条啮合时,所述第三齿条能相对所述第四齿条向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移动,且所述第四齿条能阻止所述第三齿条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移动;所述器械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四齿条和所述第三齿条分离的第一分离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能够及时有效将血液或积液清理掉;正常使用时,吸管收入内腔中,且刀片伸出于第一端;医生手持本开刀器械并通过刀片进行开刀,若医生将患处划开后出现血液或组织积液,则通过驱动组件将吸管从第一端伸出,然后启动微型水泵,将吸管于血液或积液接触后,即可将血液或积液吸取至储液腔内,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及时将血液或积液清理掉,以便于后续的手术操作,保障手术的高效进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细节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中E处细节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处细节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C处细节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中D处细节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柄体;120、刀片;130、第一端;140、第二端;150、微型水泵;160、储液腔;170、电池;180、吸管;190、套管;210、第一弹簧;220、第一挡环;230、第一挡块;240、第一齿条;250、第三齿条;260、升降杆;270、第三挡板;280、按压杆;290、波纹管;310、连通管;320、第三定位块;330、第四定位块;340、第二定位板;350、第一定位板;360、环形孔;370、第一滑杆;380、第二滑杆;390、第二弹簧;410、第三弹簧;420、活动座;430、活动板;440、滑轨;450、第一挡板;460、第四弹簧;470、第二齿条;480、第二挡板;490、连接座;510、第五腰孔;520、第一定位块;540、第二滑柱;550、第一滑柱;560、活动杆;570、连接臂;580、挡杆;590、第二挡块;610、第一腰孔;620、第二腰孔;630、第三腰孔;640、第四腰孔;650、隔板;660、内腔;670、第四齿条;680、第三滑柱;690、第六腰孔;710、摆臂;720、第三滑杆;730、第四滑杆;740、第六弹簧;750、第七弹簧;760、第一连杆;770、第七腰孔;780、第四滑柱;790、第二连杆;810、第五滑柱;820、第八腰孔;830、第二定位块;840、第五弹簧;850、第二挡环。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

请参考附图1-附图6,在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的一实施例中,本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包括柄体110、刀片120、吸管180、波纹管290、连通管310、微型水泵150、电池170、储液腔160、驱动组件和固定组件;刀片120连接于柄体110;柄体110包括第一端130和第二端140;刀片120伸出于第一端130;柄体110内部开设有内腔660;波纹管290、连通管310、电池170、微型水泵150和储液腔160均设置于内腔660;吸管180活动设置于内腔660;吸管180连通于波纹管290;吸管180和波纹管290共中轴线;连通管310固定于内腔660中;波纹管290连通于连通管310,且连通管310和波纹管290共中轴线;连通管310连通于微型水泵150的进水口,微型水泵150的出水口连通于储液腔160;电池170用于给微型水泵150供电;吸管180能收入内腔660中;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吸管180从第一端130伸出于内腔660;吸管180用于吸取血液或积液;固定组件用于固定吸管180的位置。

具体的,储液腔160还连通有排液管(未示出);排液管为软管,排液管设置有用于封闭管口的旋钮盖(未示出);柄体110的侧壁开设有排液口(未示出),柄体110的侧壁还设置有用于封闭或开启排液口的罩盖(未示出);排液管能从排液口伸出,以便于将储液腔160内的血液或积液排出。

当完成手术后,可伸出吸管180,然后开启罩盖,将排液管伸出于柄体110,然后拧开旋钮盖,启动微型水泵150,即可将储液腔160内的积液或血液通过排液管排出;排出储液腔160内的积液或血液,可将吸管180浸入清水中,再次启动微型水泵150,即可使清水依次通过吸管180、波纹管290、连通管310和储液腔160,最终通过排液管排出,达到清洗各部件的目的。

本发明提出的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能够及时有效将开刀过程中产生的血液或积液清理掉;正常使用时,吸管180收入内腔660中,且刀片120伸出于第一端130;医生手持本开刀器械并通过刀片120进行开刀,若医生将患处划开后出现血液或组织积液,则通过驱动组件将吸管180从第一端130伸出,然后启动微型水泵150,将吸管180于血液或积液接触后,即可将血液或积液吸取至储液腔160内,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及时将血液或积液清理掉,以便于后续的手术操作,保障手术的高效进行。

此外,如附图1所示,本针对外科感染患者的抑血开刀器械还包括第一弹簧210、第一挡环220、第一挡块230;第一端130设置有贯通内腔660的套管190;吸管180轴向滑动穿设于套管190;吸管180的长度方向和柄体110的长度方向一致;吸管180的靠近波纹管290的一端固定套设有第一挡环220;第一弹簧210套设于吸管180;第一弹簧210一端连接于套管190;第一弹簧21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挡环220;第一挡块230固定连接于柄体110的内壁;第一弹簧210呈压缩状态,以使第一挡环220抵接于第一挡块230(此时吸管180收入内腔660中);第一挡块230位于第一挡环220和波纹管290之间;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吸管180轴向移动,以收入内腔660,或从第一端130伸出于内腔660。

具体的,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齿条240、第二齿条470、活动板430和按压杆280;第一齿条240连接于吸管180,且第一齿条240与吸管180的连接点位于第一挡环220和波纹管290之间;第一齿条240的延伸方向和吸管180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齿条470连接于活动板430;活动板430活动连接于内腔660的内壁;第二齿条47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齿条240的延伸方向;第二齿条470用于与第一齿条240啮合;按压杆280活动穿设于第二端140;按压杆280的位于内腔660的一端用于驱动活动板430活动,以带动第二齿条470移动,以驱动第一齿条240轴向移动,以带动吸管180轴向移动,即手动按压按压杆280,从而驱动吸管180伸出于内腔660。

同时,驱动组件还包括活动座420、第一滑杆370、第二滑杆380、第二弹簧390和第三弹簧410;活动板430活动连接于内腔660的内壁的结构为:第一滑杆370和第二滑杆380均连接于内腔660的内壁,第一滑杆370平行于第二滑杆380,且第一滑杆370的中轴线垂直于吸管180的中轴线;活动座420的两侧分别活动套设于第一滑杆370和第二滑杆380;第二弹簧390套设于第一滑杆370;第三弹簧410套设于第二滑杆380;第二弹簧390和第三弹簧410均呈压缩状态,以使活动座420具有向靠近第一齿条24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即正常状态下,第二齿条470啮合于第一齿条240);活动板430滑动连接于活动座420;活动板430相对活动座420的滑动方向平行于吸管180的长度方向。

具体的,驱动组件还包括滑轨440、第一挡板450、第四弹簧460、第二挡板480和连接座490;滑轨440设置于活动座420;滑轨440平行于吸管180的中轴线;滑轨440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有第一挡板450和第二挡板480;活动板430配合滑动连接于滑轨440;第四弹簧460套设于滑轨440;第四弹簧46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挡板450;第四弹簧460的另一端连接于活动板430;第四弹簧460呈压缩状态,以使活动板430抵接于第二挡板480(从而便于第二齿条470在驱动第一齿条240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后,回到原始位置);连接座490连接于活动板430的靠近第二端140的一端;按压杆280的位于内腔660的一端用于驱动连接座490移动,以带动第二齿条470移动,以驱动第一齿条240轴向移动,以带动吸管180轴向移动。

此外,如附图1-3所示,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定位板350和第二定位板340;第二定位板340连接于内腔660的内壁,第一定位板350连接于第二定位板340(具体的,第一定位板350通过连接臂570连接于第二定位板340),且第一定位板350和第二定位板340共面;第一定位板350和第二定位板340均平行于活动座420,且第一定位板350和第二定位板340均位于活动板430的背离活动座420的一侧;第二定位板340开设有缺口(未标号);第一定位板350嵌入缺口中,第一定位板350和缺口形成环形孔360,连接臂570横跨第二腰孔620;环形孔360包括第一腰孔610、第二腰孔620、第三腰孔630和第四腰孔640;第一腰孔610平行于第二腰孔620;第三腰孔630平行于第四腰孔640;第一腰孔61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吸管180的长度方向。

第三腰孔630的一端连通于第一腰孔610的靠近第一端130的一端,第三腰孔630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腰孔620的靠近第一端130的一端;第四腰孔640的一端连通于第一腰孔610的靠近第二端140的一端,第四腰孔640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腰孔620的靠近第二端140的一端;第二腰孔620相比第一腰孔610更靠近第一端130;第二腰孔620位于第一腰孔610的背离吸管180的一侧;活动板430的背离活动座420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滑柱550;第一滑柱550活动穿设于环形孔360;第一滑柱550垂直于定位板;当第一滑柱550位于第一腰孔610内时,第二齿条470与第一齿条240啮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完善了驱动组件驱动吸管180轴向伸出于内腔660的结构;具体的,当需要驱动吸管180伸出于内腔660时,手动按压按压杆280,按压杆280驱动连接座490靠近第一端130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活动板430向靠近第一端130的方向移动,因第一滑柱550活动穿设于环形孔360,故使第一滑柱550限制为在第一腰孔610内滑动,且因当第一滑柱550位于第一腰孔610内时,第二齿条470与第一齿条240啮合,故在此过程中,第二齿条470驱动第一齿条240向靠近第一端130的方向移动,从而驱动吸管180伸出于套管190,当第一滑柱550滑动进入第三腰孔630后,会迫使活动板430向远离波纹管290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第二齿条470与第一齿条240分离,然后第一滑柱550继续移动,到达最靠近第一端130的位置后,按压杆280不再能继续按压,此刻松开按压杆280,在第四弹簧460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滑柱550进入第二腰孔620,然后在第二弹簧390和第三弹簧410的作用下,第一滑柱550进入第一腰孔610;并再次使得第二齿条470和第一齿条240啮合,且按压杆280回到原始位置,此时即可再次按压,通过多次按压按压杆280,即可使得吸管180完全伸出于套管190,以便于吸取血液或积液。

同时,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驱动组件还包括挡杆580和第二挡块590;挡杆580转动连接于第一定位板350的背离活动板430的一侧;第二挡块590连接于第一定位板350的背离活动板430的一侧;挡杆580的转轴处设置有扭簧(未示出),扭簧使挡杆580抵接于第二挡块590,且当挡杆580抵接于第二挡块590时,挡杆580平行于吸管180;挡杆580用于使第一滑柱550进入第二腰孔620。

这样设置,能够防止第一滑柱550进入第三腰孔630后因误操作而返回第一腰孔610,即保证第一滑柱550的活动轨迹为:第一腰孔610→第三腰孔630→第二腰孔620→第四腰孔640→第一腰孔610,如此循环往复。

此外,如附图1、附图2和附图6所示,上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定位块520、升降杆260、第二滑柱540和第三挡板270;第一定位块520设置于内腔660;升降杆260轴向滑动穿设于第一定位块520;升降杆260的靠近第二端140的一端连接有第三挡板270;升降杆260的靠近第一端130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滑柱540;连接座490的靠近第二端140的一端开设有第五腰孔510;第五腰孔51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吸管180的中轴线;升降杆260的中轴线平行于吸管180的中轴线;第二滑柱540活动穿设于第五腰孔510;第二滑柱540垂直于升降杆260;按压杆280的位于内腔660的一端抵接于第三挡板270的朝向第二端140的一侧。

同时,如附图1和附图6所示,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定位块830、第二挡环850和第五弹簧840;第二端140开设有贯通内腔660的通孔(未标号);按压杆280的一端活动穿设于通孔,以伸出于柄体110;第二定位块830设置于内腔660,且第二定位块830位于第一定位块520的靠近第二端140的一侧;按压杆280轴向滑动穿设于第二定位块830;按压杆280和升降杆260共中轴线;第二挡环850套设连接于按压杆280,且第二挡环850位于内腔660中;第五弹簧840套设于按压杆280;第五弹簧84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定位块830,第五弹簧84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挡环850;第五弹簧840呈压缩状态,以使第二挡环850抵接于第二端140。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完善了驱动组件的结构和功能,更便于按压杆280的按压动作,从而驱动活动板430的往复活动。

此外,如附图1和附图4所示,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三齿条250和第四齿条670;第三齿条250连接于吸管180,且第三齿条250与吸管180的连接点位于第一挡环220和波纹管290之间;第三齿条250的延伸方向和吸管180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三齿条250和第一齿条240以吸管180对称;第一挡块230位于第一齿条240和第三齿条250之间;第四齿条67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三齿条250的延伸方向。

内腔660内设置有隔板650;第四齿条670活动连接于隔板650,且第四齿条670具有向靠近第三齿条25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以使第四齿条670与第三齿条250啮合;当第四齿条670与第三齿条250啮合时,第三齿条250能相对第四齿条670向靠近第一端130的方向移动(即第二齿条470驱动第一齿条240移动时,第三齿条250能够相对第四齿条670向靠近第一端130的方向移动,不妨碍吸管180伸出于内腔660),且第四齿条670能阻止第三齿条250向靠近第二端140的方向移动(即当第二齿条470与第一齿条240脱离时,第四齿条670能够阻止第三齿条250向靠近第二端140的方向移动,即防止吸管180在第一弹簧210的作用下又收入内腔660中)。

同时,本器械还包括用于驱动第四齿条670和第三齿条250分离的第一分离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分离组件,使得第四齿条670和第三齿条250分离,以便于吸管180在第一弹簧210的作用下再次收入内腔660中,以便于后续使用刀片120进行开刀操作。

具体的,如附图1、附图4、附图5和附图6所示,固定组件还包括第三滑杆720、第四滑杆730、第六弹簧740和第七弹簧750;第三滑杆720和第四滑杆730均连接于第四齿条670,第三滑杆720平行于第四滑杆730,且第三滑杆720的中轴线垂直于吸管180的中轴线;第三滑杆720轴向滑动穿设于隔板650,第四滑杆730轴向滑动穿设于隔板650;第六弹簧740套设于第三滑杆720;第七弹簧750套设于第四滑杆730;第六弹簧740和第七弹簧750均呈压缩状态,以使第四齿条670具有向靠近第三齿条25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上述第一分离组件包括摆臂710、第一连杆760和第三定位块320;第四齿条670的朝向隔板650的一侧连接有第三滑柱680;摆臂710的中部转动设置于内腔660,且摆臂710的转动轴垂直于第三滑杆720;摆臂71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六腰孔690和第七腰孔770;第六腰孔690的中心轴和第七腰孔770的中心轴共线,且第六腰孔690的中心轴平行于吸管180的中心轴。

第三滑柱680活动穿设于第六腰孔690;第三定位块320设置于内腔660;第一连杆760轴向滑动穿设于第三定位块320,且第一连杆760垂直于吸管180;第一连杆760活动穿设于柄体110的侧壁;第一连杆760的靠近摆臂710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滑柱780;第四滑柱780活动穿设于第七腰孔770。

本器械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二齿条470和第一齿条240分离的第二分离组件;第二分离组件包括活动杆560、第二连杆790和第四定位块330;第四定位块330设置于内腔660;第二连杆790轴向滑动穿设于第四定位块330,且第二连杆790平行于第一连杆760;第二连杆790活动穿设于柄体110的侧壁;活动杆560连接于连接座490的靠近波纹管290的一侧。

活动杆560垂直于第二连杆790;活动杆560的靠近第二端140的一端开设有第八腰孔820,第八腰孔820的中心轴平行于第六腰孔690的中心轴;第二连杆790的靠近波纹管290的一端设置有第五滑柱810;第五滑柱810活动穿设于第八腰孔820。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同时使得第四齿条670与第三齿条250分离,且第二齿条470与第一齿条240分离,从而使得吸管180在第一弹簧210的作用下收入内腔660(此时第一挡环220与第一挡块230抵接);具体操作方式为:同时向外拉动第一连杆760的伸出于柄体110的一端和第二连杆790的伸出于柄体110的一端;第一连杆760带动摆臂710转动,从而带动第四齿条670向靠近隔板65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四齿条670与第三齿条250分离;第二连杆790带动活动杆560向远离波纹管290的方向移动,从而驱动活动板430向远离波纹管290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二齿条470和第一齿条240分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