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受弯承载力

受弯承载力

受弯承载力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2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72996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低温建筑技术、钢结构等; 相关会议59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江苏省工程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第四届学术交流会等;受弯承载力的相关文献由1120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清风、叶列平、戎贤等。

受弯承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8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70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72996 占比:99.43%

总计:73414篇

受弯承载力—发文趋势图

受弯承载力

-研究学者

  • 许清风
  • 叶列平
  • 戎贤
  • 徐福泉
  • 李向民
  • 王兴国
  • 钱稼茹
  • 高丹盈
  • 周朝阳
  • 朱海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乐; 满孝朋
    •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混合配筋计算方法,通过对BFRP筋和钢筋进行等强度换算的方式计算出其混合配筋率,基于已有的研究理论基础推导了正截面受弯梁在超筋破坏、适筋破坏、少筋破坏模式下梁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参考相关文献的试验数据进行了试验值与理论值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本文推导的公式可以为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王清; 匡红杰; 路曈; 王维; 田寅; 许星
    • 摘要: 基于平截面假定和混凝土应力与应变关系,根据平衡条件推导出了混合配筋预应力环形截面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结合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RC桩)算例,将理论计算方法与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中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程度较好,表明将GB 50010-2010中分列的两个公式叠加后得到的配筋公式适用于PRC桩的受弯承载力计算。
    • 张敏; 邓明科; 智奥龙; 宋诗飞; 陈晖
    • 摘要: 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RC)梁的受弯承载力,采用纤维织物增强高延性混凝土(TRHDC)对RC梁进行受弯加固,设计2个对比试件和8个TRHDC加固试件.通过四点弯曲试验,研究纵筋配筋率、织物层数和持载水平对RC梁受弯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TRHDC加固梁均发生纵筋屈服、织物被拉断、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的弯曲破坏;纵筋配筋率为0.93%的TRHDC加固梁在纵筋与混凝土界面出现脱黏裂缝.与RC梁相比,TRHDC加固使梁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峰值荷载显著提高,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1.61倍、65.9%和39.2%,裂缝发展被有效限制,但RC梁的位移延性系数降低2.6%~74.5%.增加织物层数将使加固梁的屈服荷载和峰值荷载的提高幅度非线性增加,该变化与纵筋配筋率有关;当持载水平由对比梁屈服荷载的50%升至80%时,加固梁的屈服荷载减小8.6%,峰值荷载及相应挠度分别增大3.2%和13.9%.提出TRHDC加固层滞后应变和TRHDC加固梁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所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 邹勇; 朱宇锋; 曹淑上; 杨若愚
    • 摘要: UHDC是一种基于断裂力学设计的纤维增强混凝土,在拉伸时具有超高的延性、应变硬化及多裂缝稳定开裂特征。通过采用UHDC连接的预制拼装节点四点弯曲试验,对UHDC连接预制拼装节点的抗弯性能进行研究。与现浇节点相比,预制拼装节点应力与应变水平均较低,裂缝较少且集中在UHDC段及交界面处,基于此提出了试件受弯承载力公式;预制拼装节点的变形能力更强,且UHDC搭接长度越长,变形能力越强,钢筋的应力和应变水平也越高,基于此提出了钢筋利用系数公式。研究表明:UHDC具备良好的预制构件拼接性能,但要达到“等同现浇”的效果,还必须对此类新型节点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 张广泰; 李雪藩; 鲁海波; 张晓旭; 赛买提·阿迪力
    • 摘要: 为研究静载与冷热循环共同作用下锂渣混凝土梁的损伤机理和抗弯性能,对4组不同冷热循环次数(0、100、300)和静载水平(0、0.2、0.35)组合下的锂渣混凝土梁开展了抗弯加载试验。此外,基于轴心抗压试验得到的锂渣混凝土本构模型,通过对梁截面的受力分析,提出了冷热-荷载耦合下锂渣混凝土梁的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将公式所计算的结果同实测值对照,发现公式的计算结果均小于实测值,故在安全储备范围之内,可为大温差地区锂渣混凝土矩形截面梁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 李妍; 赵山木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的施工效率及其结构的抗弯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横向榫卯连接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传统榫卯连接的基础上在榫卯接缝两侧的贯通竖向钢筋处加设箍筋连接,以增强墙体的稳定性,达到更好的抗弯性能。并且设计了1组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1组传统榫卯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试件以及1组新型榫卯连接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试件开展了有限元仿真模拟进行对比研究。通过ABAQUS软件分析不同横向连接类型的混凝土剪力墙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及变形特点,并且与现浇剪力墙和传统普通榫卯连接的剪力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榫卯连接接缝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整体性可以达到与现浇剪力墙相当,并且相比于现浇剪力墙,采用该种连接方式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受弯承载力无不利影响。并且提出的新型榫卯连接装配整体式剪力墙,能够在保证榫卯接缝较好连接性能与墙体整体性的基础上,滞回曲线更为饱满,更加有利于抵抗受弯破坏。
    • 郭建博; 杨阳; 董芸秀
    • 摘要: 目前,混凝土常用的受压应力—应变关系大多采用以强度峰值为界的分段表达形式。这种以强度峰值为界的表达形式将会给CFRP加固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带来麻烦,尤其是在多种材料共同工作时,计算分析过于复杂,将加大研究及实际应用的工作量。为简化计算,根据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一般特征,以混凝土开裂为界,提出以混凝土开裂为界的应力-应变关系表达新方式,建议先直线后抛物线的组合方程式,混凝土出现裂缝前采用线弹性关系,开裂后采用二次函数曲线。将新方程用于CFRP外贴加固梁的不以混凝土压碎为破坏标志的弯曲破坏形态相应的承载力公式推导,给出相应的受弯承载力表达式。该计算式无需考虑混凝土的应变是否过了强度峰值,免去了以强度为界时的分段积分,因而可以采用统一的函数式进行计算,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这样不仅考虑了混凝土的适应性,同时也可用作裂缝预判。此外还能减少受力全过程早期模拟的工作量。将采用新承载力公式计算的结果与实例中的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较好,证明该曲线合理。
    • 李明; 周稚竣; 李俊楠; 李思贤; 郭伟强
    • 摘要: 目的提出一种暗梁式全预制板-板连接结构,并研究其力学性能,为该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BAQUS对暗梁式全预制板-板连接结构受力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暗梁式连接方式的可行性,分析新旧混凝土之间摩擦系数、连接处混凝土强度、拼缝宽度等参数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采用上述连接结构具有更强的抗弯承载力,较现浇式提高了3.8%;新旧混凝土之间摩擦系数和抗剪钢条强度对承载力几乎无影响;增加连接处混凝土强度、拼缝宽度和抗剪钢条厚度对承载力影响很小,最大相差不足4%;抗剪钢条长度和截面高度对承载力有一定影响,最大相差超过5%。结论采用暗梁式板-板连接结构具有可行性,且抗剪钢条长度和截面高度对结构受弯承载力影响相对较大。
    • 李明伦; 王庆贺; 任庆新; 贺洪霞; 丁纪楠
    • 摘要: 目的 基于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研究构件抗弯受力状态,提出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方法 建立并验证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有限元模型,定义构件荷载-跨中挠度曲线上5个力学特征点,分析不同特征点处试件截面应力分布。研究空心率、配筋率、材料强度、截面径宽比等因素对构件抗弯承载力与抗弯刚度的影响。采用叠加法提出构件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 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抗弯性能受纵筋配筋率与外部混凝土强度影响显著。采用叠加法得到的构件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之比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030和0.080。结论 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叠合构件具有较好的抗弯性能,基于叠加原理得出的简化公式可较好计算其抗弯承载力。
    • 陈信展; 韩飞; 孔祥清; 何文昌; 王学志
    • 摘要: 设计了7根BFRP筋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研究了钢纤维体积掺量(vsf)和钢纤维混凝土层厚度(hsf)对试验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各试验梁受弯破坏模式、承载力变化、裂缝发展及挠度变形.试验结果表明:钢纤维体积掺量和钢纤维混凝土层厚度均对BFRP筋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的提高,BFRP筋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并非线性增长.同时,发现在混凝土受拉区掺入钢纤维可有效降低BFRP筋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的挠度,抑制裂缝的发展;且随着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层厚度的增加,试验梁的极限承载力逐渐增加,当刚纤维掺量为1%,截面高度为全截面高度的0.6倍时,梁受弯承载力为全截面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的91.5%.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