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小说

古小说

古小说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1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专利文献2366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研究、寻根等; 古小说的相关文献由12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辽、张玉莲、陈平原等。

古小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5.77%

专利文献>

论文:2366 占比:94.23%

总计:2511篇

古小说—发文趋势图

古小说

-研究学者

  • 陈辽
  • 张玉莲
  • 陈平原
  • 朱城
  • 陈晨
  • 张巧
  • 朱成华
  • 李剑国
  • 李忠昌
  • 段庸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玉
    • 摘要: 在隋炀帝大规模禁绝谶纬以前,谣谶便以召唤解读的姿态嵌入了唐前小说,以史书为参照,可以发现小说对谣谶的书写取纳广泛、生动漫衍且社会功用突出.从谣谶之诗性、人民性和预言性特征出发,它与小说的碰撞显示出散体—韵体、文人—民间、故事—谶应三个维度上的叙事张力,此类小说也由此具有了诗性、民意与宿命色彩合诸为一的特质,可见小说自萌芽起便从未断绝与诗歌和民间文学的联系,并始终隐含着中国古代宿命观.
    • 李永平; 范夏苇
    • 摘要: 日本汉学家小南一郎作为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其中文版著作《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唐代传奇小说论》在国内颇具影响力.近年来,小南先生转向宝卷研究,就内在动因而言,小南先生长期从事神话历史、古小说、民间风俗的研究,且宝卷大多取材于此,所以向宝卷研究方向的转移是顺理成章之事,加之受到中日两位宝卷学者车锡伦和泽田瑞穗的外在影响,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研究风格.同时,在坚持以乾嘉考据学精神为研究态度之外,以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为方法论,注重中国宝卷在现当代的传承、流布和存续等问题.以日本汉学史为框架,深度解析小南先生宝卷研究的路径,有助于揭示在跨文化语境中,日本汉学家薪火相传的学术特质和思想内涵,深化日本汉学研究,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宝卷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学术价值.
    • 许博渊
    • 摘要: 抗疫期间,几个骄气冲天的女子成了网红,最著名的有北京某小区坚决不戴口罩跑步的澳洲籍女子,有北京机场拒绝安检的归国女留学生,有泰国回来大闹重庆机场的女子。她们为什么这么横?我愿试寻其答案。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以为身份高贵,内心里有一股居高临下、蔑视群伦的傲气,一股低俗的暴发户气息。如果把这类人放在古小说里,必定有人会大喝一声:“不得无礼!”什么是礼?
    • 井玉贵
    • 摘要: 石昌渝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古代小说研究专家,公认的对古代小说学科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在撰著《中国小说发展史》(下简称《发展史》)之前,石先生的先期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小说基本文献的整理。上世纪80至90年代,石先生跟刘世德、陈庆浩一起主编了《古本小说丛刊》,该丛刊与《古本小说集成》早已是研治古小说的必备文献。
    • 贾二强; 李胜振
    • 摘要: 古代史研究,需要新材料,而新材料的获取,往往依赖于考古发现.本文认为,如能转变视角,对于已往不为人重视的传世非传统史料文献,进行深入开掘,善加利用,可以化旧为新,开拓出更为丰富的史料来源.本文以《太平广记》为例,分析论述古小说类材料的撷取和使用方法,并提出采择这类材料研究史实的若干要点.
    • 张瑜
    • 摘要: 在美学发展过程中,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在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又有不同之处,由于古典小说与电影在叙事功能、 审美和受众定位等方面的契合,使得容易成为当今电影的取材对象,因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在现代化审美视域下,古典小说在向电影文本转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在主题、 情节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等方面发生变化.本文通过从古典小说和电影在故事情节的设置,叙事视角,主题等方面阐述了在现代化审美视域下古典小说与电影呈现出的多方面的审美特征.
    • 张同利
    • 摘要: 本文以开元天宝遗事人物故事画及其题画诗为例,论述了古小说与绘画及题画诗的关系。开天遗事人物故事画主要"选择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来表现小说人物和场景的美,同题题画诗则力图将画面内涵延伸至讽喻劝诫的价值层面,既以纠开天遗事人物故事画"动人侈心"之缺憾,又可补同题古小说讽喻色彩之不足。通过人物故事画和题画诗的同题创作,三种差异较大的艺术形式,实现了文本上的互动和意义上的互文,从而充分发挥和展现了古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 蔡先金
    • 摘要: 清华简《耆夜》既不是所谓西周史官严肃的“记言记事”,也不是战国儒士对于古文献的“编纂整理”,而是一篇具备古小说文体特征及其要素的战国时期古小说.在清华简《耆夜》文体属性得到确定的前提下,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就可以解决史学界、古典文献学界对其产生的诸如真伪、写作年代等一些争议.同时,清华简《耆夜》中古小说家“拟古诗”的发现也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既揭示了古小说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用诗”辅助叙事的文学现象,也填补了战国散文时代诸子在“诗”创作方面存在的空白,还表明了在官学时代“诗”的生产方式结束之后私学时代“诗”的个人自由创作方式的开启.
    • 黎世珍
    • 摘要: 本文利用符号学中的伴随文本等相关理论对纬书《河图》《洛书》的型文本、前文本、元文本等进行研究,探讨《河图》《洛书》在中国古小说史上的地位.《河图》《洛书》记载了大量叙述完整、情节生动的神话故事,具有浓郁的小说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图》《洛书》可以说是上承《山海经》,下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