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可吸收螺钉

可吸收螺钉

可吸收螺钉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95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8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73294篇;相关期刊308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第四届中国武汉国际微创外科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解剖与临床(骨科专题)学术研讨会暨人工关节高级论坛等;可吸收螺钉的相关文献由238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述华、王斌、陈欣杰等。

可吸收螺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8 占比:1.25%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3294 占比:98.73%

总计:74240篇

可吸收螺钉—发文趋势图

可吸收螺钉

-研究学者

  • 杨述华
  • 王斌
  • 陈欣杰
  • 刘安庆
  • 李伟
  • 何三纲
  • 吕坤
  • 周海华
  • 尚宏喜
  • 张世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孔祥忍; 牛际铭; 武巧月; 翟佳; 彭伟伟
    • 摘要: 目的:探析手足部骨折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10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入院治疗时间范围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以治疗方案的不同作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联合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记录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下床、骨折愈合与住院时间,观察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可吸收螺钉、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患者的效果理想,且不易发生并发症,有助于加快患肢恢复速度。
    • 熊小龙; 王广积; 方业汉; 杜秀藩; 黄晖; 叶志方
    • 摘要: 目的:近年有报道比较了可吸收螺钉和金属螺钉固定在自体腘绳肌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疗效,都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有必要对2种螺钉固定方式进行Meta分析.文章观察比较了可吸收螺钉和金属螺钉固定在自体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Ovid)、CBM、中国知网、维普、百度学术及万方医学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所有相关可吸收螺钉和金属螺钉固定在自体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8月.通过筛选文献、文献评价、提取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组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Jadad评分表评估随机对照试验,并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了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72例患者,其中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237例,采用金属螺钉固定235例,研究偏倚风险评估为低风险,改良Jadad评分均在4分以上,均为高质量研究;②Meta分析显示:可吸收螺钉组和金属螺钉组在术后前交叉韧带再断裂、Lysholm评分、IKDC正常分级、KT-1000、Lanchman试验、Pivot试验和术后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金属螺钉组在术后骨长入方面优于可吸收螺钉组(RR=0.16,95%CI:0.03-0.84,P=0.03).结论:采用可吸收螺钉和金属螺钉在自体腘绳肌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胫骨端固定的术后膝关节稳定和功能恢复上疗效相当,金属螺钉固定比可吸收螺钉在术后更利于骨长入.临床上可推荐金属螺钉代替可吸收螺钉固定,但纳入研究较少,需要更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证据.
    • 熊小龙; 王广积; 方业汉; 杜秀藩; 黄晖; 叶志方
    • 摘要: 目的:近年有报道比较了可吸收螺钉和金属螺钉固定在自体腘绳肌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疗效,都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有必要对2种螺钉固定方式进行Meta分析。文章观察比较了可吸收螺钉和金属螺钉固定在自体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Ovid)、CBM、中国知网、维普、百度学术及万方医学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所有相关可吸收螺钉和金属螺钉固定在自体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8月。通过筛选文献、文献评价、提取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组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Jadad评分表评估随机对照试验,并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了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72例患者,其中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237例,采用金属螺钉固定235例,研究偏倚风险评估为低风险,改良Jadad评分均在4分以上,均为高质量研究;②Meta分析显示:可吸收螺钉组和金属螺钉组在术后前交叉韧带再断裂、Lysholm评分、IKDC正常分级、KT-1000、Lanchman试验、Pivot试验和术后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金属螺钉组在术后骨长入方面优于可吸收螺钉组(RR=0.16,95%CI:0.03-0.84,P=0.03)。结论:采用可吸收螺钉和金属螺钉在自体腘绳肌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胫骨端固定的术后膝关节稳定和功能恢复上疗效相当,金属螺钉固定比可吸收螺钉在术后更利于骨长入。临床上可推荐金属螺钉代替可吸收螺钉固定,但纳入研究较少,需要更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证据。
    • 覃万安; 蔡洲瑜; 韦葛堇; 林舟丹
    • 摘要: 背景:目前治疗长螺旋投弹骨折的方法有很多,如悬垂石膏固定的保守治疗方法,以及使用锁定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植物的手术治疗方法,但使用可吸收螺钉联合爱昔邦缝线内固定进行治疗为此课题组首次报道。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价可吸收螺钉联合爱昔邦缝线固定长螺旋投弹骨折的骨折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23医院骨科1例志愿者的肱骨CT数据,分别建立钢板(钢板组)、可吸收螺钉(螺钉组)、可吸收螺钉联合爱昔邦缝线(联合组)固定长螺旋投弹骨折的有限元模型,设置3种工况:①固定肱骨头,向肱骨远端施加300 N纵向压缩载荷;②固定肱骨头和肱骨远端,向肱骨中段施加350 N弯曲载荷;③固定肱骨头,向肱骨远端施加15 N·m旋转载荷。评价3种工况下各组模型骨折面最大位移、骨折面平均等效应力与可吸收螺钉最大等效应力等指标。结果与结论:①在压缩、弯曲、旋转工况下,螺钉组骨折面最大综合位移分别为0.52,0.27,0.544 mm,联合组骨折面最大综合位移分别为0.51,0.25,0.396 mm,钢板组骨折面最大位移分别为0.495,0.234,0.393 mm;②螺钉组骨折面平均等效应力分别为5.964,4.512,24.176 MPa,联合组骨折面平均等效应力分别为5.651,4.601,21.465 MPa,钢板组骨折面平均等效应力分别为1.210,4.048,13.537 MPa;③对比可知,钢板组骨折面位移最小,联合组骨折面位移接近钢板组;联合组、螺钉组骨折面平均有效应力均高于钢板组;④结果证实,根据该有限元分析试验结果,可吸收螺钉联合爱昔邦缝线固定长螺旋投弹骨折具有良好的骨折稳定性,同时应力遮挡效应小于钢板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避免局部骨质疏松。
    • 陈京峰; 申杨勇; 崇辉; 孙建峰
    • 摘要: 目的 评价选择性跖骨远端截骨与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外翻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选择性跖骨远端截骨治疗的外翻16例(25足),采用选择性跖骨远端截骨与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16例(25足),优24足,良1足;随访6~10个月,平均8个月,均未发生跖骨截骨处骨不愈合、局部感染及第1跖骨头缺血性坏死等情况.治疗后患足穿鞋痛、第一跖趾关节痛与前足走路痛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25足外翻角及第1、2跖骨夹角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选择性跖骨远端截骨与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外翻手术方法简单,创伤较小,跖骨头成形充分,由于使用了可吸收螺钉,术后无需外固定,且不需要二次取出螺钉.
    • 季洪亮; 周海洋; 郭新庆; 王振; 王乐乐; 杨朋斐
    • 摘要: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与手法复位法治疗单纯足踝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单纯足踝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螺钉组(42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法治疗,螺钉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分析两组治疗优良率,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螺钉组治疗优良率90.48%,高于对照组73.68%;踝关节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纯足踝部骨折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 杨兆军
    • 摘要: 目的:探究可吸收螺钉在踝骨骨折治疗中的运用优势.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踝骨骨折患者,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手术中使用钛合金螺钉,观察组手术中使用可吸收螺钉;比较术后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和疗效.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踝骨骨折内固定术中使用可吸收螺钉,取得的疗效成果相比使用钛合金螺钉并不明显,但其可以提高骨折的愈合速度,更快恢复踝关节功能.
    • 覃万安; 蔡洲瑜; 韦葛堇; 林舟丹
    • 摘要: 背景:目前治疗长螺旋投弹骨折的方法有很多,如悬垂石膏固定的保守治疗方法,以及使用锁定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植物的手术治疗方法,但使用可吸收螺钉联合爱昔邦缝线内固定进行治疗为此课题组首次报道.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价可吸收螺钉联合爱昔邦缝线固定长螺旋投弹骨折的骨折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23医院骨科1例志愿者的肱骨CT数据,分别建立钢板(钢板组)、可吸收螺钉(螺钉组)、可吸收螺钉联合爱昔邦缝线(联合组)固定长螺旋投弹骨折的有限元模型,设置3种工况:①固定肱骨头,向肱骨远端施加300 N纵向压缩载荷;②固定肱骨头和肱骨远端,向肱骨中段施加350 N弯曲载荷;③固定肱骨头,向肱骨远端施加15 N·m旋转载荷.评价3种工况下各组模型骨折面最大位移、骨折面平均等效应力与可吸收螺钉最大等效应力等指标.结果与结论:①在压缩、弯曲、旋转工况下,螺钉组骨折面最大综合位移分别为0.52,0.27,0.544 mm,联合组骨折面最大综合位移分别为0.51,0.25,0.396 mm,钢板组骨折面最大位移分别为0.495,0.234,0.393 mm;②螺钉组骨折面平均等效应力分别为5.964,4.512,24.176 MPa,联合组骨折面平均等效应力分别为5.651,4.601,21.465 MPa,钢板组骨折面平均等效应力分别为1.210,4.048,13.537 MPa;③对比可知,钢板组骨折面位移最小,联合组骨折面位移接近钢板组;联合组、螺钉组骨折面平均有效应力均高于钢板组;④结果证实,根据该有限元分析试验结果,可吸收螺钉联合爱昔邦缝线固定长螺旋投弹骨折具有良好的骨折稳定性,同时应力遮挡效应小于钢板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避免局部骨质疏松.
    • 李康国; 柳磊
    • 摘要: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与金属螺钉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20年5月到本院就诊的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金属螺钉组与可吸收螺钉组各39例.金属螺钉组给予金属螺钉内固定治疗,可吸收螺钉组给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2组术后踝关节功能变化情况.结果:78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可吸收螺钉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6.98±1.14)天与骨折愈合时间为(11.40±1.49)周,都显著少于金属螺钉组的(8.24±0.84)天,(14.87±2.94)周(P<0.05).可吸收螺钉组术后3个月的踝关节功能评分97.4%,显著高于金属螺钉组76.9%(P<0.05).结论:相对于金属螺钉,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使用可吸收螺钉可减少对患者创伤,改善患者术后的踝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
    • 唐永亮; 刘邦定; 张延平; 杨寅; 郭春阳; 梁晨; 曹军军; 陈睿
    • 摘要: 目的 分析桡骨远端骨膜瓣植入联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6月间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桡骨远端骨膜瓣植入联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桡骨远端骨膜瓣植入联合空心双头加压螺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的Krimmer评分、Mayo系统腕关节评估、腕关节X射线测量值(患侧桡骨尺偏角、桡骨掌倾角及桡尺骨茎突长度差)及腕关节功能检测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Krimmer评分高于对照组,Mayo系统腕关节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侧桡骨尺偏角、桡骨掌倾角及桡尺骨茎突长度差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侧掌屈活动度、背伸活动度低于健侧,对照组掌屈活动度、背伸活动度、桡偏活动度及握力低于健侧(P<0.05).结论 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患者采用桡骨远端骨膜瓣联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