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557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7452篇;相关期刊322种,包括国际问题研究、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国外中国学)暨“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谢益显、姜述贤、张慧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6 占比:0.8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7452 占比:99.18%

总计:68009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文趋势图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研究学者

  • 谢益显
  • 姜述贤
  • 张慧
  • 张旭东
  • 李爱华
  • 杨凡
  • 柳华文
  • 王芝
  • 胡大牛
  • 裴默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海虹
    • 摘要: 数百年来,西方国家一直是世界政治的主导者和塑造者,全球治理体系被打上了浓重的“西方制造”印记。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西方式的治理模式弊端日趋暴露,革旧立新已成为各国普遍共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新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 王巧荣
    • 摘要: 中国周边地区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周边外交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更好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工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及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系列开展周边外交的创新理念、思想,制定了相应的战略策略、方针政策,为开创全方位外交新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不断深化和拓展.70多年中国周边外交实践既呈现阶段性特征,也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较好地促进了中国总体外交目标的实现,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 孙泽学
    • 摘要: 学术界普遍认为,周恩来在1953年12月31日接见印度来华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考诸文本,周恩来当时只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并未提出这一概念.从概念的使用看,1954年8月12日,周恩来在为接待英国工党访华代表团的一次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在外事活动中明确使用是他在同年10月20日欢迎印度总理尼赫鲁之时;在国际会议场合使用则是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国虽然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一切国家,但从外交实践看,主要用于处理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中使用过这一概念,却是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适用;1956年底中国曾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但为时不久就没再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定型有一个过程,其第一项、第四项措辞有过修改,在表述中也有反复.
    • 柳华文
    • 摘要: 习近平法治思想包涵了丰富的国际法内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其国际法主张和系列论述产生的基础和背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国际法的核心原则和理念;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引领国际治理和国际法发展的价值观;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视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强调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重视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
    • 尚伟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方针路线功绩辉煌:挽救民族危亡,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新中国与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毛泽东从国际战略的高度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对于团结世界人民特别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第三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历史意义.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张颖; 潘敬国
    • 摘要: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与印度、缅甸一起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促成了日内瓦会议的成功,打破了美国试图在东南亚建立对华包围圈的图谋,团结了参加科伦坡会议的国家,提出了中国对亚洲集体安全的政策,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 摘要: 为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系问题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表述后来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 许军珂; 温维刚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能以相对平等的地位与世界接触,中国外交实践中有了国际法治的萌芽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国际法治观。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先后出现了独立自主、亲诚惠容等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的早期中国国际法治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国国际法治观,承继和发展了早期中国国际法治观,为其增添了新时代内涵,回答了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下世界应当如何治理的问题。中国国际法治观对世界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上,它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法治理论;实践中,维护了国际社会的和谐有序。
    • 摘要: 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这是一场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历史盛会。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在大会上发言,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普遍接受。会议还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其中就包括我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万隆会议,中国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
    • 摘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多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