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固体吸附剂

固体吸附剂

固体吸附剂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99992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技术与市场、科学与财富、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3年广东省职业卫生学年会暨广东省职业健康协会首届学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固体吸附剂的相关文献由46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森、李红彦、陈涛等。

固体吸附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99992 占比:99.99%

总计:700089篇

固体吸附剂—发文趋势图

固体吸附剂

-研究学者

  • 刘森
  • 李红彦
  • 陈涛
  • 朱宝余
  • 李智
  • 关耀华
  • 张华飞
  • 徐华雷
  • 高阳
  • 黄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江涛; 魏小娟; 王胜平; 马新宾
    • 摘要: 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了CO_(2)排放量逐年递增,其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加速了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CO_(2)的捕集、利用与存储(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技术作为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在诸多减少CO_(2)排放量的方法中,吸附法分离脱除CO_(2)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固体吸附材料具有操作温度广、不易腐蚀设备、循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较少且易于处理等优点,被认为是理想的CO_(2)捕集材料。综述了3种类型的CO_(2)固体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包括低温、中温和高温固体吸附剂,指出了其优点和局限性及强化CO_(2)吸附性能与循环稳定性的措施。通常来说高压对低温固体吸附剂更加有利,但此条件下其选择性较差,且气流中存在的水分会水解某些吸附剂中的配位键,并与CO_(2)产生竞争吸附,导致CO_(2)吸附性能下降。因此低温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吸附选择性和水热稳定性是研究重点。中温固体吸附剂中,类水滑石材料面临的挑战在于其独特的氢键堆积结构限制了其吸附容量进一步提高,而MgO吸附剂由于缺少基础活性位点以及固有的高晶格焓同样导致其吸附性能与吸附动力学较差。故中温吸附剂需要优先解决其低吸附能力和低循环稳定性的问题。高温固体吸附剂中,Li_(4)SiO_(4)吸附剂相比于Li_(2)ZrO_(3)吸附剂具备更低的制备成本以及更高的吸附容量,但2者皆面临动力学限制问题。CaO基吸附剂由于其理论吸附容量高、适用范围广、成本低廉、无毒、具备快速的吸附动力学特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而在CO_(2)吸附/脱附多循环过程中,钙基吸附剂由颗粒烧结引发的热失活以及颗粒磨损问题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针对这些问题可采用高温预处理、水合作用、化学掺杂、酸改性等方式来提高其吸附性能与多循环稳定性。此外,造粒及规模化制备技术是提高其工业应用潜力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 于戈; 付瑞诚; 李敏; 赵瀛; 胡迎超
    • 摘要: 燃煤烟气排放的碳源被认为是全球CO_(2)浓度快速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应对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所带来的气候环境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将低碳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温CO_(2)捕集技术一直是碳减排领域的研究重点,CaO基和Li_(4)SiO_(4)基固体吸附剂是目前2种最常见也是最具应用前景的高温CO_(2)吸附剂,吸附剂粉末造粒成型是其工业循环流化使用的必要前提。对CaO基和Li_(4)SiO_(4)基吸附剂的造粒成型技术进行了分析综述,主要通过造粒成型方式对CaO基和Li_(4)SiO_(4)基吸附剂进行分类总结和讨论,并对吸附剂颗粒化学吸附性能和机械强度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综述总结认为:机械成型法制备的CaO吸附剂颗粒通常具备更高的机械强度,但机械成型过程通常会对吸附剂原本的结构有一定的破坏,会造成吸附剂微观结构的密实化,从而影响CO_(2)的化学吸附性能,而注模成型法制备的吸附剂颗粒其化学吸附性能较好,但由于没有机械力挤压的过程,其机械强度有待增强。针对Li_(4) SiO_(4)基高温吸附剂,由于可以避免直接成型过程造成的吸附剂颗粒破碎,间接成型法展现出了更大的造粒成型优势和应用前景。还对CaO基和Li_(4) SiO_(4)基吸附剂造粒成型的未来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高温CO_(2)固体吸附剂的发展和工业化应用提供助力。
    • 陶国林; 汪毅; 刘志君; 丁志斌; 陈晓; 王大庆
    • 摘要: 空气取水是一种不受限于常规水源的有效取水方式,能够提升部队在沙漠/干旱地区的给水保障能力。以西北某沙漠地区的实际环境(相对湿度20%)为应用背景,对比分析了雾水收集法、空气冷却法和吸附剂取水法的特性,在低湿度条件下确定采用吸附剂取水法。针对硅胶、沸石或分子筛等传统吸附剂水负荷不高的缺点,研究新型材料MOFs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结合其吸附能力强和易再生的独特优势,选定MOF-801为吸附剂并设计了一台套筒式MOFs空气取水装置,对取水装置在相对湿度20%的条件下进行计算研究,得出预估产水量,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
    • 娜斯曼·吐尔逊
    • 摘要: CO_(2)作为温室气体,受到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其捕获、应用和贮存技术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对于CO_(2)的转化利用还是封存技术,其捕获是必要前提。近年来用于此领域的再生干燥吸附剂由于较低的能量需求和其他独特的属性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其中,碱金属(钠和钾等)碳酸盐因吸附温度低被视为有前途的吸附材料并常用作再生干燥吸附剂。但是基于Na_(2)CO_(3)和K_(2)CO_(3)的吸附剂具有反应速率慢或吸附剂再生温度高等问题。而活性炭吸附剂则有克服这些问题的特性。活性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孔结构、表面性质、表面官能团都对CO_(2)的吸附有重要的影响,性能调控空间大。本文在介绍几种CO_(2)捕获技术基础上,对采用这些方法中常用的固体吸附剂进行了概述,对各种吸附剂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展望了碱金属碳酸盐及其包括活性炭在内的碳基复合材料在减少CO_(2)排放领域的应用前景。
    • 张宇航; 李伟; 马春慧; 罗沙; 刘守新
    • 摘要: 由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是目前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利用多孔炭材料作为其高效吸附材料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系统综述了近年来用于CO2吸附的5种多孔炭材料,即煤/石油焦基活性炭、生物质多孔炭、炭气凝胶、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物和碳纳米材料,以及多孔炭材料主要的4种制备方法(高温炭化与活化法、水热炭化法、溶胶-凝胶法和模板法),并重点讨论其结构与CO2吸附性能的关系;随后对多孔炭材料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吸附CO2的机理进行总结.最后,提出多孔炭材料吸附CO2发展过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罗金妮; 于庆波; 韦梦祺; 李佳利; 杨贺续
    • 摘要: 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的升高引发温室效应,CO2捕集是减缓温室效应的一种有效方式.固体吸附剂具有腐蚀性较弱、能耗较低等优势,对CO2捕集效果较好.固体吸附剂的种类比较多,一般情况下可将其分为高温吸附剂和低温吸附剂,本文将主要对这两种类型的固体吸附剂进行应用分析.首先分析高温材料吸附剂中氧化钙吸附剂、钴酸锂和硅酸锂吸附剂,然后分析低温吸附剂中多孔材料吸附剂中的活性炭吸附剂和分子筛吸附剂.不同吸附剂对CO2捕集的效果不同,为提高固体吸附剂的吸附效率和吸附量,需对固体吸附剂进行改性或者改善.
    • 赵闯; 郭春垒; 李犇; 李滨
    • 摘要: 以焦化柴油和催化柴油加氢精制混合柴油作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考察了不同类型固体吸附剂对柴油脱色脱碱性氮的效果.静态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剂的脱色效果最好,ASTM D1500色度达到0.2;硅酸铝吸附剂的脱碱性氮效果最好,脱除率达到90%.动态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剂的胶质饱和吸附量最高,达到5.58%,但碱性氮饱和吸附量仅有0.45%.硅酸铝吸附剂的脱碱性氮效果最好,碱性氮吸附容量为0.91%,碱性氮饱和吸附量达到1.24%.与新鲜剂相比,采用高温焙烧再生,活性炭吸附剂能够完全恢复脱色脱胶质能力;采用极性溶剂再生,硅酸铝吸附剂能够完全恢复脱碱性氮能力.
    • 阮并元(摘译)
    • 摘要: 由于溶剂吸收技术的缺点,促使了固体吸附剂CO2捕集技术的开发。相较于传统胺基捕集工艺,使用固体可再生吸附剂从烟气中捕集CO_(2)的工艺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例如可再生能耗低、吸附容量大、选择度、易于处理等优势。
    • 秦峰; 喻智锋; 杨凯; 盛雪红
    • 摘要: 鉴于传统空调除湿能耗大和传统加湿器存在的健康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加湿除湿两用机.本装置基于固体吸附剂解析和吸附过程实现加湿和除湿,解析和吸附过程分别在热电片的热端和冷端实现,通过翻转实现连续工作.经过计算分析,本装置与传统除湿空调相比可以节约更多的电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