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固液界面

固液界面

固液界面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8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晶体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408168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 2018年河南有色金属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九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第十一届摩擦学大会等;固液界面的相关文献由94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超、李亮、田亚平等。

固液界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08168 占比:99.94%

总计:408431篇

固液界面—发文趋势图

固液界面

-研究学者

  • 王超
  • 李亮
  • 田亚平
  • 聂新明
  • 袁博宇
  • 赵新生
  • 余家欣
  • 吴晓兰
  • 张亚锋
  • 王永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梦晗; 豆照良; 刘峰斌; 周刚; 阎红娟; 卿涛; 司丽娜; 张韶华; 杨晔
    • 摘要: 为了探明冰刀热物性参数对固液界面结构的影响,建立了冰刀-冰面滑动摩擦热-结构耦合模型,对摩擦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减小冰刀导热系数、比热容都有利于冰面水膜的形成,过度降低热物性参数,对冰面水膜的形成不利,最优冰刀材料导热系数为0.53 W/(m·K),此时界面最高温度为51.1°C,冰面水膜长度为181.58 mm,水膜厚度为1.09 mm;最优冰刀比热容为25.0 J/(kg·K),此时界面最高温度为45.6°C,冰面水膜长度为170.43 mm,水膜厚度为0.65 mm。
    • 方衡鑫; 胡钧; 张立娟
    • 摘要: 纳米气层是一种存在于固液界面上的准二维纳米结构的气态聚集体,科学家历经10多年的研究,其至今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对纳米气层研究的主要问题及重要进展进行梳理与概述,主要介绍了纳米气层的基本性质,论述了纳米气层与纳米气泡的结构关系以及共存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归纳了该领域最新前沿研究所关注的重要科学谜题与主要挑战,如纳米气层的气相真实性、稳定性、结构有序性及气层的高效制备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在展现纳米气层过往研究历程的同时,也展望了未来纳米气层技术在一些重要界面反应中的可能应用。
    • 杨旭港; 刘宗辉; 魏国良; 顾宇; 施慧
    • 摘要: 固体和水所形成的界面在各类化学和生物体系中非常常见,围绕相关物化现象的研究也一直是界面科学的前沿热点.然而,多相催化研究中对固-液界面发生的催化转化过程背后的微观机制的认识依旧十分有限,再加上水的诸多特殊理化性质,理解固-水界面的多相催化反应极具挑战性.本综述针对三类代表性的酸碱催化反应(醇类脱水、羟醛缩合和糖类异构),总结了一系列水(包括水分子本身、溶于其中的离子和由水衍生而来的其他物种)在这些体系中对表界面催化行为、反应机理和构效关系的常见影响方式,并批判性地归纳了业已提出的分子层面的观点和解释.当水的化学势较高(液态水或者水分压较大)时,其通常会抑制固体酸碱表面的催化反应,原因可以归结为:水分子在表面活性位上的竞争吸附、对活性位酸碱强度的削弱和对中间物种的溶剂化稳定作用(从而提高活化自由能能垒).水的存在也可造成活性位性质发生变化(例如活性较低的Lewis酸向活性更高的Brønsted酸转化),或直接/间接开辟新的反应路径,从而提高催化反应速率.此外,最新研究还揭示了活性位和表面反应物种(包括过渡态)溶剂化过程中许多重要的微观现象,包括:水在限域孔道内形成团簇结构和横跨活性位的溶剂链、表面酸性质子发生转移和迁移、高(水合氢)离子浓度的纳米级限域介电环境等.这些复杂的化学过程都会改变反应中关键中间体和过渡态的能量稳定性,从而显著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虽然从现有研究中已能挖掘出一些普适性的规律和原则,但有关固-水界面催化中不少现象和效应的解释仍局限于特定体系(水的物相、反应类型、条件和化学微环境等).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中,着重关注氢键相互作用和界面水合离子在水相和富水液相体系中的酸碱催化反应里的独特角色,同时深入剖析水对酸碱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溶剂化效应,并基于已有的光谱证据和理论框架,探讨其物理化学本质.本文最后还提出了该前沿研究领域的一些展望,及该领域面向未来的几项重要研究任务.
    • 石秋生; 赵梦琪; 陈林; 杨冠军
    • 摘要: 重熔处理技术作为提高基体与涂层界面结合强度的方法之一,具有加热速度快、工作环境清洁等优点,但仍存在热影响偏大时造成基体损伤的风险。以感应重熔涂层为研究对象,建立二维有限元传热模型,研究涂层感应重熔过程中的温度场变化规律。以TC11钛合金基体表面感应重熔钛基涂层Ti49Zr49Be为典型材料,研究发现:集肤深度分别为4.0 mm、1.5 mm和0.6mm时,三种集肤深度下涂层熔化界面推移方式均不同,且基体热敏感温度区深度和持续时间随着集肤深度的减小呈现递减趋势;感应重熔功率分别为35 kW、45 kW和55 kW时,发现界面推移方式相同,均为涂层表面、涂层/基体界面处向涂层内部双向推移,且基体热敏感温度区深度和持续时间随加热功率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涂层感应重熔过程传热模型和温度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增大功率、减小集肤深度有助于工程应用中抑制基体热影响。
    • 刘锋; 陈昆峰; 彭超; 薛冬峰
    • 摘要: “如何突破大尺寸晶体材料的制备理论和技术”是中国科协发布的2021年度的十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揭示晶体生长机制和突破生长关键技术是大尺寸功能晶体发展的两个趋势。在原子分子尺度上,晶体生长可以是有势垒的热激活过程,也可以是无势垒的超快结晶过程,这与具体的体系以及晶面有关。从界面属性角度来看,光滑界面是以台阶拓展的方式生长;粗糙界面没有明显的固-液分层,通过局部原子固化进行生长。本文从晶体生长理论模型、生长技术及其应用实例,以及分子动力学方法在晶体生长中的应用等方面探讨了近些年大尺寸晶体快速生长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有多种方法制备大尺寸晶体,但普遍存在制备的晶体质量差和性能不稳定等问题。需要突破对晶体生长微观机制上的认识,建立机制与温度、流速等外界因素的内在联系。而利用机器学习力场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固-液界面,模拟晶体生长,将是探究晶体生长微观机制的一种有效方式。
    • 李树谦; 刘子苑; 韩超; 李桐栋; 付建航; 张强武
    • 摘要: 强化相变材料熔化是提高与之相关的储热装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区别于既往常见的泡沫金属强化相变材料熔化,本文以黄铜为材料设计加工了一种大孔径规则多孔介质,并将其与石蜡和PC圆管组成实验段.以只填充石蜡的实验段作为对照,通过可视化实验和典型位置处瞬时温度的测量考察了该类型多孔介质强化石蜡熔化的作用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填充大孔径规则多孔介质实验段内的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无明显的糊状区.此外,与只填充石蜡的实验段相比,填充大孔径规则多孔介质的实验段内固-液界面向上移动的高度较高且温升速率显著较快.再者,该类型多孔介质可显著强化距离加热壁面较远的测点C的自然对流传热,从而使其温度在500 min后高于距离加热壁面最近的测点C的温度.
    • 季策; 黄华贵; 杨家辉
    • 摘要: 金属包覆材料多辊固-液铸轧复合工艺集固-液铸轧复合技术与多辊孔型轧制技术的优势为一体,可以实现高效率、短流程连续成形。为了通过数值模拟技术缩短工艺开发周期,针对布流区内钢/铜固-液界面传热问题,基于一维非稳态传热原理反求界面换热系数,拟合了其与钢侧表面温度相关的计算模型,推导了差分计算模型并利用Visual Basic软件编制了计算程序,分析了工艺参数对基体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体经过布流区后,表面温度高,芯部温度低,有利于同时获得较高表面温度和足够基体强度;在工艺参数常规调整范围内,覆层温度对基体温度影响较小,名义铸轧速度、覆层高度、基体半径对基体温度影响较为显著。就工艺控制角度而言,只有覆层高度可根据需要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整,从而调控铸轧区入口处的基体温度。
    • 王弈艨; 刘凯; 王保国
    • 摘要: 锂离子电池(LIBs)因具有更高的重量/体积能量密度、更长的使用寿命、更低的自放电率等优点而逐渐被广泛应用.相比于已经广泛使用的钴酸锂和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1-x-yCoxMny]O2(NCM)以其高电压和高容量等优点,逐渐成为下一代高能锂离子电池的首选正极材料之一.尽管高镍NCM正极材料具有上述优点,但在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前还需解决其循环稳定性、倍率性能和安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NCM材料本身的晶体结构不稳定、正极-电解液间界面副反应及高界面电阻等.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对高镍NCM正极电化学性能优化的大量研究都与电极-电解液界面有关,如何通过改善界面稳定性、增加离子在固液界面的迁移率、抑制界面副反应、提高正极材料的稳定性进而改善电池性能成为了关注焦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对于其电化学性能衰减的机理解释,分类概括了包括电化学惰性包覆锂、残积物清除剂包覆和锂离子良导体包覆等对于高镍NCM正极材料的颗粒表面包覆策略,简述了一些新兴的包覆策略,并对高镍NCM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提出了展望.
    • 王木钦; 彭哲; 林欢; 李振东; 刘健; 任重民; 何海勇; 王德宇
    • 摘要: 锂金属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它的应用仍然受制于较差的循环稳定性.近期,二维氟化界面被广泛用于改善锂金属负极的成核机制、沉积形貌和循环稳定性.本工作通过将体积缩小化的氟化石墨颗粒与锂离子传导网络结合,获得了一种富氟化位点的三维框架结构.实验结果证明此类三维氟化结构可显著提升锂金属负极在不同电流密度和容量下的循环稳定性,且优于二维氟化界面结构.通过本工作的研究,证明了相较于单纯的二维氟化界面,三维锂离子传导网络和富氟化位点的合理结合可以成为一种改进的界面结构用于锂金属负极保护,为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的负极保护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 梁尊; 张鑫; 吕松泰; 梁洪涛; 杨洋
    • 摘要: 冰-水界面动力学性质在冰形核、生长、表界面熔化中扮演核心角色,长期以来一直被广泛关注.然而,受限水体系中冰-水界面的动力学性质却鲜有报道.本工作利用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和受限固-液两相平衡模拟技术,对两种水模型(恒定偶极矩、可极化)描述的单分子层受限冰-水两相平衡体系中的一维固-液界线开展研究.通过对一维受限冰-水界线的追踪,计算了其热涨落波动的振幅与时间自关联函数色散谱,进而计算一系列固-液界线动力学性质.冰-水界线波动在短波长区域复合了快、慢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弛豫过程,在长波长区域则由慢弛豫过程主导.相比块体冰-水界面体系,以Rayleigh波为主的高频微观物理过程更多地参与了一维冰-水界线的动力学弛豫.我们发现冰-水界线波动弛豫特征衰减时间的波矢依赖关系符合现有固-液界面动力学理论,但一维界线弛豫的特征衰减时间比二维界面体系低了一个数量级左右.计算了两种水模型体系冰-水界线的动力学系数,并与块体冰-水界面比较,发现受限冰-水(固-液)界线动力学系数远高于块体冰-水界面体系.我们推测水分子转动自由度在受限腔中被强烈压制可能是导致受限体系超快冰.水(固-液)相变速率的主要原因.本工作将在受限水体系超快相变(储能、传感)器件的设计工作中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