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温

地温

地温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210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园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4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858篇;相关期刊563种,包括广东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高原地震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6年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广西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地温的相关文献由510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国庆、陈前新、夏才初等。

地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4 占比:57.64%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1.61%

专利文献>

论文:858 占比:40.74%

总计:2106篇

地温—发文趋势图

地温

-研究学者

  • 陈国庆
  • 陈前新
  • 夏才初
  • 张国柱
  • 杜时贵
  • 雍睿
  • 徐坚
  • 陶月赞
  • 李天斌
  • 李玉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刘明亮; 王振龙; 吕海深; 汪跃军; 周超; 赵雯颉
    • 摘要: 【目的】研究五道沟地区1971—2020年0~320 cm土层月平均地温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方法】利用五道沟水文实验站1971—2020年月平均气温和月0~320 cm(0、10、40、80、160、320 cm)土层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以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1971—2020年0~320 cm土层温度月尺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结果】①五道沟实验站1971—2020年各土层地温趋势变化,除6—9月,其余月份均呈增加的趋势,最大增幅在3月,最小增幅在10月;0~160 cm土层地温总体呈上升的趋势,0 cm增幅最大,160 cm增幅最小,320 cm总体呈下降趋势。②利用小波分析可知各层年均地温具有明显的3~6、8~12 a和15~25 a周期变化,其中以3~6 a和8~12 a尺度为主周期。③M-K突变检验表明,0、10、80、160 cm和320 cm各层年均地温均发生突变,突变的年份分别在2013、2016、2019、2017年和1972年,其中0、10 cm和80 cm土层突变后地温显著性上升。④不同深度的月平均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0~80 cm地温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160 cm地温对气温变化敏感性较弱;320 cm地温基本不受气温变化影响。0~160 cm各层年平均地温间的相关性较好;320 cm地温与其余层地温相关性较差。【结论】各层月平均地温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不同月份地温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各层年平均地温序列具有明显的突变以及周期变化特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层月平均地温与气温的相关性逐渐减小。
    • 余跑兰; 孙永明; 吴艳; 肖小军; 林小兵; 周莺; 汪海鸿
    • 摘要: 为探究地表不同覆盖物对茶树低温冻害及茶园地温时空变化的影响,指导茶农有效开展冻害预防,采用稻草、白膜、防草布3种材料对茶园地表进行覆盖,同时以不覆盖为对照,比较极端低温下茶园土壤温度时空变化和茶树冻害的发生情况,分析地表最低温度、日较差、低温持续时间与茶树受冻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膜、稻草、防草布覆盖均能提高土壤地表最低温度,比对照分别高2.9、2.6、0.9°C,减轻茶树受冻程度,覆白膜和稻草处理的茶树受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和覆防草布处理。覆白膜具有增温作用,能提高不同深度土壤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使其较对照分别平均提高1.0~2.9°C和1.0~4.7°C,增温效果大于覆盖其他材料;覆稻草具有高温时降温和低温时升温的双向调控作用,增加了同一深度土壤温度的稳定性,日较差最小,降温效果最好;覆防草布降温不如覆稻草,增温不如覆白膜。地温时空变化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地下土壤与表层土壤相比温度变化趋于平缓;沿着土壤深度方向,土壤温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延后。茶树受冻率与地表平均最低温度、地表温度<0°C最长持续时间呈显著相关,与地表温度<4°C最长持续时间呈极显著相关,地表温度<0°C不是茶树受冻的临界温度,当茶园地表温度0~4°C,持续时间大于7 d且日持续时间大于13.5 h,茶树仍可发生冻害。因此,从预防茶园低温冻害考虑,覆盖材料推荐使用白膜和稻草;从保持土壤温度的稳定性考虑,推荐使用稻草。
    • 杨开林; 郭新蕾; 王涛; 付辉; 潘佳佳
    • 摘要: 太阳辐射可以透射穿过雪盖和冰盖与地温一起影响冰下水温的变化,加剧冰盖底部的融解和冲蚀,使得冰盖更易于崩溃开河。基于现有理论和原型观测研究成果,建立了描述太阳辐射在雪盖、冰盖和水体中的透射和吸收规律的数学模型;利用观测数据回归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太阳辐射可见光在水体中消光系数的参数化模型;然后研究了冰下水温的变化与太阳辐射和地温的函数关系。研究证实,冰下水温随太阳净辐射和地温的增加而升高,随雪厚和冰厚的增加而下降,并且与水体与冰盖的热交换系数成反比。此外,太阳辐射的透射可能使得开河期冰盖糙率不是减小,而是增大。
    • 解彦维; 姚宏伟
    • 摘要: 阐述基于大数据的地面温度变化特征分析,利用1961~2010年气温和地面温度数据,综合分析案例地面温度的多年平均变化特征、四季的变化特征、突变特征。
    • 杨晓明; 程佳; 蔡汉成
    • 摘要: 生石灰桩预融处理岛状冻土是一种新的地基处理技术,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极少。为明确生石灰桩复合地基在岛状冻土区的实际效果,依托漠河机场改扩建工程地基处理项目开展生石灰桩预融技术研究。通过对现场生石灰桩开展地温及变形监测、挖探及室内外试验,经过近1 a的观测和试验,对生石灰桩复合地基的地温、桩径、干密度、含水率等关键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明确生石灰桩处理岛状冻土地基能达到预融并加固融土地基的工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生石灰桩能完全融化桩间冻土,且预融处理后的复合地基在3个月内即已基本稳定。处理后的复合地基变形量小(竖向膨胀2.4~3.0 mm),稳定快(施工完成后3个月达到稳定),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生石灰桩预融冻土后桩体发生膨胀,膨胀率受深度影响较小,与土体粒径成分关系较大,砂类土膨胀率低于黏性土。生石灰桩膨胀对桩周土体的挤密作用随范围扩大而减小,最大影响范围为1.25倍桩径。生石灰桩完工近1 a后,桩体完全熟化,桩体含水率明显高于桩周地基土体,桩周地基土体含水率平均降低了约8%,且距离桩体越近含水率越低。
    • 张超
    • 摘要: 文章以乐亚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水隧洞为例,分析了深埋长隧洞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对TBM施工适应性做出评价。
    • 王美玉; 任景全; 王冬妮; 李忠辉
    • 摘要: 利用吉林省5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总结分析了2022年春季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春季回暖早,地温高,有利于水稻播种和旱田整地,土壤底墒好,旱田作物播种期间水热匹配较好;5月11—16日气温持续偏低,个别地块玉米受冻;5月上旬开始中西部和延边州部分县(市)土壤缺墒;5月24—31日两次明显降水过程,全省旱情及时解除,适宜的土壤墒情利于幼苗生长发育;总体上2022年春季农业气象条件对播种出苗影响利大于弊。
    • 李虎明; 王生廷
    • 摘要: 随着工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的热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基于实测数据和热传导模型,模拟了多年冻土区房屋建设对多年冻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房屋取暖边界条件的影响下,房屋下方50 m深度多年冻土层内将形成巨大的融化盘,并且融化速度随时间变化呈现由快变慢的速度发展特点。
    • 卫丁; 赵廷虎; 穆彦虎; 刘富荣; 丁泽琨; 刘自成
    • 摘要: 沱沱河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区内多年冻土与融区分布复杂。多年冻土与融区的分布及其变化是冻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于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工程建设选址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20世纪80年代已有研究中对沱沱河盆地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分区,利用北岸青藏铁路沿线5个钻孔(N1~N5)和南岸一级阶地5个钻孔(S1~S5)的地温观测数据,研究了沱沱河南北岸多年冻土与融区的地温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区域气候暖湿化背景下,北岸多年冻土、融区经历了显著的升温退化过程。自2005—2020年,N1孔位的多年冻土经历了显著的下引式退化过程,从极高温不稳定冻土已退化为融区。2005—2013年期间,融区内年平均地温升温速率为0.3~0.4°C·(10a)^(-1)。南岸自一级阶地至开心岭山前缓坡既有贯穿型也有非贯穿型融区的发育,融区的发育与河流与渗透-辐射机制以及冻结层上水发育有关。通过对盆地内10个钻孔的地温以及近20a的时间变化过程分析,加深了沱沱河盆地多年冻土与融区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认识。从盆地内多年冻土与融区的制图角度和工程建设需求出发,未来仍需要开展多手段现场勘察工作及对融区发育机制方面的深入研究。
    • 尹国安; 牛富俊; 林战举; 罗京; 刘明浩
    • 摘要: 青藏高原热喀斯特湖分布广泛,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快速发展。热喀斯特湖的形成和发展与地下冰含量及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强烈影响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为了更深入理解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喀斯特湖的发展及其对下伏多年冻土的影响,以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一个典型热喀斯特湖的长期监测数据为资料,发展了耦合大气—湖塘—冻土三个过程要素的一维热传导模型,模拟了四种不同深度热喀斯特湖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多年冻土的热影响。结果表明:浅湖(<1.0m)在目前稳定气候背景下处于较稳定状态,湖冰能够回冻至湖底,对下伏多年冻土影响较小;较深湖塘(≥1.0m)冬季不能回冻至湖底,湖深不断增加,且底部在50年内将会形成不同深度的融区。随着气候变暖,热喀斯特湖的热效应显著,深度快速增加,较深湖塘的最大湖冰厚度减小,底部多年冻土快速融化形成开放融区。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貌演化及水文过程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