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温场

地温场

地温场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00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4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41761篇;相关期刊197种,包括城市地质、地下水、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地温场的相关文献由994位作者贡献,包括汤懋苍、刘绍文、彭涛等。

地温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4 占比:0.77%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41761 占比:99.11%

总计:42135篇

地温场—发文趋势图

地温场

-研究学者

  • 汤懋苍
  • 刘绍文
  • 彭涛
  • 王良书
  • 孙婉
  • 张进平
  • 王洋
  • 王贵玲
  • 胡圣标
  • 邱楠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一鸣; 郝文辉; 方士琦; 程立群; 杜立新; 谢吾; 聂晨光
    • 摘要: 河北四家地热异常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热资源丰富。为了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该地热资源,以地热异常为研究对象,采用地温场测量、水化学及同位素测试、地球物理测量等方法手段,探讨了四家地热异常区地热资源形成机制、赋存环境及循环机理。研究表明,该地热异常区内地热井水位埋深介于-0.94~3.02 m之间,水位埋深浅;异常中心以垂直向上对流传热为主,异常外围以传导传热为主,深部热流沿异常中心的断裂交会处上升,并产生横向迁移、扩散,在一定范围内储存起来,形成了本区的地热异常。可控源音频大地点测测深剖面解译成果表明,四家地区深部花岗岩体被切割,使深部的热流能够沿断裂上升,混合并加热赋存于四家地热异常区下部,形成该区域的地热异常。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四家地区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_(4)^(2-)-Na^(+)型,F^(-)、SiO_(2)含量与水温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同时F^(-)、SiO_(2)质量浓度严格受地温场的控制。四家地区地下热水为大气降水补给,属大气成因,区内地下热水氚值较低,为0.6~0.8T.U,通过研究认为本区地下热水年龄大于30 a。研究成果为今后在冀东及类似山区开展地热资源勘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 吴鲜; 李丹; 朱秀香; 王建峰
    • 摘要: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走滑断裂带奥陶系超深层油气资源类型、油气性质呈现规律性变化,油气分布规律主控因素不清制约了资源类型与勘探序列评价。为研究温度场对深层油气的影响,开展了顺北5号断裂带现今实测温度资料统计分析、关键成藏期热史恢复、烃源岩热演化与奥陶系油气性质和油气成熟度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顺北地区现今地温场纵向上呈现由浅层向深层地温梯度逐渐降低的特征,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的现今地温和关键成藏期古地温均呈现由北往南逐渐升高的特征。在超深层低地温梯度背景下,顺北奥陶系超深层油藏温度未达到原油大量裂解温度窗,为液态石油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关键成藏期——海西晚期,本地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由北往南热演化程度逐渐增加,在高压抑制生烃演化作用下,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和中段以生油阶段为主,南段开始以生凝析油气阶段为主,演化产物与现今奥陶系超深层油气藏类型、原油密度、天然气干燥系数、生产气油比、油气热演化程度平面分布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指示地温场控制下的烃源岩热演化差异是资源类型和油气性质差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 施亦做; 王社教; 肖红平; 杜广林; 饶松; 胡圣标; 汪泽成
    • 摘要: 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已进入中后期,盆地内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也逐渐显现。然而,受到钻井测温条件的限制,松辽盆地北部的地温场研究较为薄弱。为此,应用该盆地在石油勘探开发和最新地热调查中所取得的区域地质、钻井、地球物理、岩石物性及盆地热状态等资料,建立了松辽盆地北部的三维地质模型,在热边界条件的限制下利用三维热传递方程进行了区域地温场模拟,并通过与实测钻井测温曲线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北部以热传导为主要热传递机制,区域地温场的分布主要受到基底热流、地层热物性及盆地构造格架的控制;②在1 km、2 km、3 km深度界面,地温分别介于40~60°C、75~110°C、115~150°C,中央坳陷区内的局部高温区位于大庆长垣及朝阳沟阶地,盆地东部基底隆起区域表现出更高温度;③沿近东西向,地温场等值界面呈近层状分布,基底隆起区对应地温等值线高值区,5 km深度地温介于200~225°C;④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间存在一定偏差,模型误差可能来自于局部对流活动的存在以及三维地质模型和边界条件的不精确性。结论认为,松辽盆地北部具有形成沉积盆地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地温场条件,其中下白垩统泉头组三段、四段为有利的目标热储层。
    • 朱明占
    • 摘要: 文章对环北部湾地区所有的温热泉(井)进行调查,基本查明区域内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理疗指标等特征,分析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地热资料,总结区域内温泉的出露和分布规律,为该区域进一步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参考。
    • 李铁军; 孟祥瑞
    • 摘要: 河南省平顶山北部地区蕴藏丰富的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该区位于华熊台缘坳陷地热亚区中的平顶山凹间隆起地热异常区,有良好的形成地热的区域背景,区内主要为一套煤系地层,主要热储层为寒武系崮山组—张夏组热储和朱砂洞组下部灰岩热储,上石炭统太原组以上地层均为本区盖层,研究区所能接受的热量主要是地球深部的热能。热传导方式为对流-传导复合模式,在平面上地温梯度从西北向东南沿着李口向斜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垂向上变化均匀。地表降水通过断层进入深部,在深循环对流加热增温后,沿两断层上涌至与其连通的其他断层,进入热储层。同时地球内部的热量还会以传导的方式向上传递,为热储层持续加温,形成沿两个热储层层状分布的地热资源。以上地热概念模型的建立,对今后区内中深层地热勘查开发有一定指导意义。
    • 汪名鹏; 杨俊松; 刘彦华
    • 摘要: 地温测量是研究地温场分布最直接的方法。地热热源的强度与分布,直接影响地壳表层土壤温度场的分布,特别是存在热储层、热运移通道等都会使地温场的分布产生异常。在研究区16个民井和32个钻孔中进行地温测量,分析地温场分布状况以及地下热水活动规律,效果明显。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孔与深孔地温场平面特征一致,越接近东北角地温越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地温异常区呈NNE向条带状分布,宽度约700 m,与NNE向断裂展布方向一致,地温最高点位于NW向断裂与NNE向断裂交汇处。研究区在纵向上地温分布特征差异性明显,地下热水分布范围较小,具有一定局限性,主要受构造断裂、岩溶发育程度等控制,温度低的地下水大量涌入导致地下水温降低,地温梯度出现异常;这种地温梯度异常现象也说明了研究区地下热水主要储存于灰质白云岩或角砾岩的裂隙溶洞中,裂隙、岩溶成为地下热水良好的运移通道。地温测量方法圈定了研究区地热异常区范围,为进一步勘查地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白博文; 平建华; 赵继昌; 杨振威; 宁艺武; 熊超凡
    • 摘要: 【研究目的】淮阳地热属于典型的中低温沉降盆地型地热,研究淮阳县地热资源的质与量,有助于其合理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研究方法】本文综合利用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对淮阳县地温场及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深部热储地温场受基底构造与断裂影响较明显,构造单元分界处和多条断裂交汇处,地温梯度较高,如苏庄地温梯度3.75°C/100 m,其他地段<3.5°C/100 m。研究区内地热流体中主要为Cl·HCO_(3)·SO_(4)-Na、Cl·SO_(4)·HCO_(3)-Na、Cl·SO_(4)-Na型。地热流体中阳离子主要以Na^(+)为主,阴离子呈多样化,研究区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西部伏牛山区的大气降水,且地热流体发生水-岩作用,但相对较弱。地热流体为1952年前入渗补给的“古水”。【结论】淮阳经济可开采热储层主要为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区内地热资源开发主要可用来供暖,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于本地区“双碳”目标的达成。
    • 孙军胜; 李波; 白何领
    • 摘要: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可以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分析了开封凹陷区深层地热资源地质条件,对热储层埋藏条件及划分进行了研究,得出主要有新生界新近系松散岩类孔隙热储层和古近系热储层,新近系热储厚度大,自上而下分为明化镇组和馆陶组2个热储层。分析了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得出研究区地热异常区域主要分布在开封市至陈留镇一带,地热异常高区域在研究区西北部;研究了地温场特征,得出区内恒温带深度为23 m,恒温带温度为16.0°C。开封市区的地温梯度范围为3.2~3.9°C/hm,平均3.5°C/hm,大于3.5°C/hm的范围为条带状,呈近南北向展布;东西向地温梯度偏低,在3.3~3.5°C/hm,平均3.4°C/hm,大于3.5°C/hm的范围较小。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保障了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产业经济。
    • 周念清; 孔令熙; 王小清; 王洋
    • 摘要: 基于上海市某地下水源热泵工程项目,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分析工具建立二维简化的热渗耦合数值模型,模拟采能区含水层多孔介质热量运移过程,并利用热泵运行3年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模型的识别与验证。探讨热泵系统冷、热负荷设计和抽、灌模式两个方面对采能区地温场效能的影响,分析和预测不同工况下热泵运行期间地温场的演变特征,最后对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热泵系统按原设计方案运行时,抽灌井短期运行效果良好,但在第7个供暖期末将出现热贯通现象,长期运行将不利于热井的取热;如果减小20%热负荷、增加20%冷负荷,会使冷影响区扩散速度降低46.3%,系统运行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在模拟的9个运行周期内并未出现热贯通现象,说明合理调节冷、热负荷有利于热泵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当冷、热负荷恒定时,分别减小10%和20%的循环水量将会使冷影响区扩散速度分别降低9.3%和15.7%,有效地缓解了热贯通的发生,且仍能满足项目对于制冷供暖的需求,进一步阐明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宜采用“大温差、小流量”的抽灌模式。
    • 王立艳; 邢学睿; 申中华; 马超; 李成刚
    • 摘要: 根据龙口市中心城区200 m范围内地温长测孔实测数据,对浅层地温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地表以下至24.44 m范围为变温带,呈现自山前地带向西北平原区变温带影响深度增加;24.44~50 m深度范围为恒温带,从山前地带到冲洪积平原再到黄县凹陷地带,埋深增加,地温降低;50 m以下为增温带,平均地温梯度为2.60°C/100 m,地温梯度由山前地带向黄县凹陷地带增大,相应地温级度从山前地带向西北内陆到凹陷区呈现整体减小的态势。该研究为龙口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