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3803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旅游学刊、中国岩溶、中国国家地理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2013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等;地貌学的相关文献由435位作者贡献,包括郭跃、陈洪凯、程维明等。

地貌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9 占比:1.84%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3803 占比:97.99%

总计:14086篇

地貌学—发文趋势图

地貌学

-研究学者

  • 郭跃
  • 陈洪凯
  • 程维明
  • 许炯心
  • 刘吉成
  • 刘耕年
  • 唐红梅
  • 朱学稳
  • 李后强
  • 杨小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子烨
    • 摘要: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形势下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地貌学课程是广东财经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必修课,是大一新生重要的专业类课程,将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该文从广东财经大学地貌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课程思政改革方案的实例。
    • 王白雪; 程维明; 宋珂钰; 李浩
    • 摘要: 生态地貌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概念,受到地貌学家、生态学家及政策制定者的日益关注。地貌在控制许多生态系统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生态系统又可以对许多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过去几十年,在地貌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交叉点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梳理地貌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相似的发展历程,讨论了两个学科相结合的必要性;归纳了两者相结合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两个学科融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貌过程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将生态地貌学与现行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建设及相关政策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地貌学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地球的地貌形态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拓展地貌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尺度,促进学科体系发展;深入研究生态地貌学,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多样性及增强未来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 杨林; 陈世发; 李航飞; 罗晓莹; 赖雨晴
    • 摘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培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核心基础课《地貌学》为例,先从新时代地理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师范专业行业属性等方面分析了其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后阐述了其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最后提出了《地貌学》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以期为高校地理科学(师范)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 张明明
    • 摘要: 近年来,大类招生已逐渐成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这项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能够精准认知和选择专业,但也给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前诸多高校广泛开展地理学大类招生,地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野外实践都亟待改革。本文针对地理科学类专业地貌学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以期提升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后续专业选择提供导航。
    • 顾朝林
    • 摘要: 参考世界史的历史分期和地理学发展,特别是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实际,文章将现代地理学发展期确定为1910—1945年,并分三部分对其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概述了两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地理学的衰退。第二部分,介绍了英国作为欧洲大陆地理学的传承地,不仅发展了历史地理学,还将地理学传播到了殖民地和英联邦国家。第三部分,介绍了美国地理学“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传统和创新、地貌学创新与德国地形学论战,芝加哥学派的形成及其对社会科学的贡献。另外,重点介绍了美国重新定义地理学的背景、过程和学科组成,并对美国“新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介绍。
    • 张艺秋; 胡修棉
    • 摘要: 河流从上游山区流经下游宽阔地带时,所搬运物质在磨损和分选作用下逐步变细,当沉积物减小到中粗卵砾级别时(10~20 mm),会在相对短距离内(几倍河道宽度)快速转变为极粗砂(1~2 mm),这种粒度突变现象被称为砾—砂过渡(gravelsand transition,GST)。对河流砾—砂过渡进行了系统调研,介绍了其在河流中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砾—砂过渡的发生机理,包括粒度突变的外因假说、2~10 mm粒径空缺的内因解释,以及GST中加剧砾砂流动性差异的过程;也介绍了GST的空间普适性、其前后的河流转变和位置稳定性。GST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河流演化、泥沙运移、洪水风险管理、沉积物源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 耿豪鹏; 高红山; 蔡顺
    • 摘要: 范式是学科思想与理论的基础,范式转换是学科通过理论与技术增量解决学科发展中出现的危机,形成新范式的过程.所以,范式及其转换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兼容并包和与时俱进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锻造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有力素材.本文从地貌学不同时期的研究范式及其转换切入,分析了范式发展过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期实现专业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中"知识培养"与"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机统一.
    • 常露; 张蔚红; 王毅
    • 摘要: 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以"对分课堂"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托高水平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本文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后思考及考核评价四个环节出发,阐述了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对分课堂"模式在地质勘查专业课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中实践与探索.实践表明,将混合式教学与对分课堂理念有机结合能激发学生潜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内化吸收与灵活运用能力,能客观地评价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师生中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与认可度,为高职院校应用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 赵永杰; 邢倩; 黄晓
    • 摘要: 本文以秦皇岛柳江盆地大石河河谷地貌为研究对象,利用1:50000石门寨地形图和野外观测资料,通过ArcGIS应用技术对数据进行矢量化,生成TIN、DEM图,旨在定量地演绎秦皇岛大石河河谷地貌的形态特征.用立体图像直观表达地貌形态,为研究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提供基础,有助于地貌学教学中理解河谷地貌形态特征.
    • 摘要: 胡文峰,博士,1978年2月生,安徽太湖人。2015年7月于兰州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于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工作,同时在中国气象局沙漠气象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承担水文与地貌学、中国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