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69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4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141582篇;相关期刊344种,包括山地学报、地质学报、第四纪研究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2013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8届年会等;新构造运动的相关文献由148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绪教、詹文欢、陆景冈等。

新构造运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4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41582 占比:99.51%

总计:142274篇

新构造运动—发文趋势图

新构造运动

-研究学者

  • 张绪教
  • 詹文欢
  • 陆景冈
  • 龚再升
  • 何泽新
  • 张珂
  • 邹华耀
  • 吕金波
  • 唐根年
  • 彭靖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良; 王洋; 杜学斌; 卜建军; 吴俊; 吕万军; 刘秀娟
    • 摘要: 第四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影响,海岸带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强烈的海陆相互作用和海侵—海退等地质事件,包含了丰富的沉积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等信息。选用珠江三角洲西缘台山地区的30个地质钻孔,通过14C、光释光、地球化学特征、底栖有孔虫、磁化率数据,建立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框架,重建了最大海侵古岸线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沉积单元(石排组、西南镇组、三角组、横栏组),经历了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河流—海相交替沉积环境、末次冰期的海退暴露环境以及全新世滨海、浅海沉积环境。MIS3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发生了2次主要的海侵事件。2)依据钻孔圈定的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最大海侵界线最远向陆延伸分别为15.4 km和16.3 km,两条最大海侵线距离接近,走势相同。这与当时实际海平面高度之间的显著差异不符,可能是由于构造抬升作用导致晚更新世海侵时古地势较低。两期海侵沉积物的高程和年代资料揭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整体处于构造抬升状态,抬升速率为+0.51 mm/a,而全新世以来整体处于沉降状态,沉降速率为-0.61 mm/a,重建的MIS3和MIS1时期最大海侵古岸线分别与研究区当前2.8 m和3 m等高线相符。此外,中国沿海不同地区由于新构造背景不同,晚第四纪海侵发生次数和最大范围在空间上整体具有"北强南弱"的特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之间海侵强度差异并未完全遵循"早弱晚强"的特征,主要原因是除不同构造单元存在着构造差异外,海平面高度和沉积物供给变化同样对海侵强度有着一定的影响。
    • 柳富田; 杨吉龙; 陈社明; 黄忠峰; 陈永胜; 胡云壮; 袁海帆
    • 摘要: 可靠的地层年代标尺对于研究华北平原晚上新世以来沉积物记录的沉积环境演化、新构造运动及古气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测定冀中坳陷东部的SFQ1钻孔岩芯古地磁,建立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SFQ1孔中更新统底界埋深为71.0 m(布容期B/松山期M界线),下更新统底界埋深为197.8 m(松山期M/高斯期Ga界线),上上新统底界埋深在328.7 m(高斯期Ga/吉尔伯特Gi期界线),钻孔底部年龄约为4.74 Ma。不同构造单元钻孔联合剖面揭示,3.6-3.0 Ma期间受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影响,华北坳陷区被快速充填,至第四纪初地势已变得较为平坦,区域上出现相对水平的等时基准面,现今揭露的第四系底界埋深之所以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继承性发展导致的。华北平原晚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和沉积结构对水文地质条件产生制约影响,建议在华北平原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中加强第四系相关研究,以提高水资源评价精度。
    • 赵弟江; 杨海风; 王航; 赵野; 涂翔
    • 摘要: 利用地震、钻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及对成藏作用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受伸展断陷引起的掀斜翘倾与郯庐断裂带双支走滑引起的释压与增压应力控制,研究区发生多次块体旋转与差异隆降,形成了“坡隆频繁转换、地层掀斜翘倾”的斜坡带演化模式。该构造演化模式控制了双洼双套烃源岩的差异发育、早期“潜山成储-近源成扇-台地混积滩”的沉积体系以及多种构造样式与圈闭类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的油气成藏规律: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油气主要分布在中央构造带,表现出明显的源控特征;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和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了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及油气层位的差异分布;新构造运动控制斜坡带油气超晚期充注。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受多期走滑-伸展构造相互叠置影响,形成了多源供烃、储层发育、圈闭多样的有利成藏条件,是有利的石油富集区。
    • 白凌燕; 张磊; 张悦泽; 张晓亮; 王凯; 何付兵
    • 摘要: 通过对后沙峪凹陷ZK19钻孔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旋回地层分析,以古地磁测年数据为年龄锚点,建立了后沙峪凹陷第四纪0.1 Ma年精度的年代标尺,为后续研究后沙峪第四纪的构造演化、气候变化提供了精细的年龄标定。通过对钻孔ZK19开展沉积相分析,将地时与沉积相分析相结合,讨论本区第四纪以来的沉积演化,以及沉积环境对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响应。分析表明,钻孔中识别出的两次浅湖沉积,沉积时间分别为2240~2152 ka,1784~1475 ka,分别对应了早更新世早期的西山强烈上升时期和早更新世中期的青藏运动B幕,北京地区构造以北东向断裂活动为主导。根据后沙峪凹陷浅湖相的消亡时间,确定后沙峪凹陷的形成时间大概2080 ka。晚更新世以来,北东向断裂表现为整体运动,两盘差异不大,后沙峪地区主要为曲流河的沉积环境。
    • 李锐; 王福东; 陈程; 魏显珍
    • 摘要: 根据伊犁盆地构造期次以及铀矿石成矿年龄测试结果,反推蒙其古尔铀矿床铀成矿期的地下水径流条件的演化,总结出蒙其古尔铀矿床地下水演化的4个不同阶段,即: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渐新世至中新世、上新世至早更新世、中更新世至全新世;并得出4个阶段铀沉积差异与各阶段地下水的补-径-排体系的关系。本研究为总结铀成矿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
    • 桂先刚; 梁收运; 周自强; 白晓华
    • 摘要: 崆峒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边界的过渡区域,强烈的新构造活动控制了该区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区内整体呈现为断块差异抬升,夷平面及河流阶地发育,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阶段性及不均匀性.文章对崆峒山地区新构造特征、层状地貌、地貌演化及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针对新构造运动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三叠系和白垩系地层的不整合界线及其岩性差异;夷平面发育特征及其形成解体时代、河流阶地调查及其对比;区域性断裂构造新活动性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以真实全面还原崆峒山的构造地貌演化过程.
    • 华兴; 乔卫涛
    • 摘要: 乌江北源经历了贵州多期新构造运动,隆升剧烈,各期地貌和同时期发育的岩溶个体均有不同程度残留,成为贵州省研究岩溶发育规律的重要区域.文章在分析研究区岩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新构造运动对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该区岩溶在平面和垂向上分布特征受新构造运动阶段性控制显著,稳定期以层状岩溶发育为主,抬升期以垂向岩溶发育为主.
    • 摘要: 年轻地质体年代学实验室是“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实验单元、光释光(OSL)测年实验单元、裂变径迹年代学实验单元、铀系年代学实验单元。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实验单元实验单元简介:成立于1998年,拥有德国布鲁克公司生产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2台,型号为分别为EMXplus和EMX。可实现定性和定量研究ESR信号。
    • 华兴; 乔卫涛
    • 摘要: 乌江北源经历了贵州多期新构造运动,隆升剧烈,各期地貌和同时期发育的岩溶个体均有不同程度残留,成为贵州省研究岩溶发育规律的重要区域。文章在分析研究区岩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新构造运动对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该区岩溶在平面和垂向上分布特征受新构造运动阶段性控制显著,稳定期以层状岩溶发育为主,抬升期以垂向岩溶发育为主。
    • 陈君贤; 韩竹军; 程捷
    • 摘要: 小江断裂带是新构造时期以来十分活跃的活动断裂带,沿线地震活动频繁,新寨盆地是其控制下发育的串珠状盆地之一.通过野外第四纪地质与构造地质填图,LiDAR扫描,无人机移动摄影测量等手段,对新寨盆地内部第四系地层分布和控盆断裂以及其反映的构造活动期次进行研究,认为新近纪以挤压为主的应力过后,早更新世晚期小江断裂南段受元谋运动影响开始强烈左旋走滑运动,新寨盆地受其控制开始发育,全新世以来,断层偏离原先构造位置再次活动,具有一定的新生性和发震能力,晚更新世存在一个活动间歇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