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矿年龄

成矿年龄

成矿年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化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1537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等;成矿年龄的相关文献由733位作者贡献,包括夏毓亮、刘汉彬、邱华宁等。

成矿年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9.47%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2.35%

专利文献>

论文:1537 占比:88.18%

总计:1743篇

成矿年龄—发文趋势图

成矿年龄

-研究学者

  • 夏毓亮
  • 刘汉彬
  • 邱华宁
  • 东艳
  • 刘章月
  • 黄少华
  • 屈文俊
  • 杜安道
  • 杨宏智
  • 林效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梦琦; 毛景文; 叶会寿; 王赛; 范成龙; 李洪英; 毕珉烽
    • 摘要: 篦子沟、南河沟铜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缘,是山西中条山地区胡篦型铜矿的典型代表,因严格受地层控制,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也被认为是沉积岩型层状铜矿床。这些矿床的成矿年龄仍未被精确测定,成矿时代长期存在争议。在矿床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篦子沟、南河沟铜矿内与矿化有关的蚀变黑云母开展了高精度的^(40)Ar-^(39)Ar测年。获得篦子沟铜矿床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825±13 Ma(MSWD=8.86),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820±13Ma(MSWD=5.67),反等时线年龄为1820±13 Ma(MSWD=5.63);南河沟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861±14 Ma(MSWD=8.17),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864±16 Ma(MSWD=8.31),反等时线年龄为1865±16 Ma(MSWD=8.47)。2个矿床的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胡篦型铜矿热液期矿化年龄限定在1850 Ma左右。此年龄与中部造山带约1.85 Ga峰期变质和退变质作用时间一致,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推测,该期成矿事件与碰撞造山事件耦合。区域上,在侵入中条群的基性岩内发育含矿石英脉,对脉内与硫化物伴生的白云母进行^(40)Ar-^(39)Ar定年,获得其坪年龄1851±13 Ma(MSWD=7.47),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844±19 Ma(MSWD=7.30),反等时线年龄为1844±19 Ma(MSWD=7.28),说明基性岩内的含矿石英脉与矿区内的热液期矿化为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印证了碰撞造山过程中产生的变质流体广泛作用于区域各地质体,且影响范围广泛。
    • 丁志刚; 漆剑
    • 摘要: 白云鄂博REE-Nb-Fe矿床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大稀土矿床,关于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由于花岗岩和矿体距离相近,并且花岗岩和白云岩接触部位形成的矽卡岩有部分稀土矿化,因此曾有人主张稀土成矿是由花岗岩引起的。我们对本区花岗岩中的粗粒花岗岩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粗粒花岗岩成分接近石英二长岩,具有富硅的特点。粗粒花岗岩的铝饱和指数及里特曼指数δ表明其为准铝质、钙碱性岩石。根据花岗岩类型判别图解,我们研究的花岗岩属于钙碱性系列。根据花岗岩岩石系列判别图,表明研究的粗粒花岗岩属于A-型花岗岩。由花岗岩与富矿白云质大理岩稀土元素特征相差巨大,并且成矿年龄明显老于花岗岩侵入年龄,因此可推断花岗岩的侵入与稀土元素的成矿作用并无直接联系。
    • 黄少华; 秦明宽; 刘章月; 张亮亮; 郭强; 贾立城; 江文剑; 刘佳林; 东艳
    • 摘要: 为查明松辽盆地西南部钱家店凹陷新发现DL铀矿带青山口组铀的赋存形式、富集成矿机制及过程,联合对灰色砂、泥岩矿石开展了系统的岩矿鉴定、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及电子探针分析、全岩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砂泥岩矿石属于多物源供给的辫状河流相碎屑岩建造,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偏差;矿石中铀均主要以沥青铀矿为主,其次为含铀钛矿物,少量含铀碳酸盐矿物,含铀、锆、硅混合物及吸附态铀。沥青铀矿主要呈胶状、团块状及微粒状产在矿石局部强吸附还原域的杂基、碎屑矿物溶蚀孔洞(隙)或边缘等可赋存空间位置,且与碳屑有机质、黄铁矿、高岭石和蒙脱石黏土矿物、铁白云石及含钛矿物紧密共(伴)生。目的层总体先后存在弱酸性还原流体和碱性还原热液流体双重铀富集成矿作用;并通过矿石全岩U—Pb同位素定年新获得了50.6±1.6 Ma、32.2±3.9 Ma、27±4 Ma、26.0±2.7 Ma、23.9±2.8 Ma等一批成矿年龄,指示了古近纪期间的主成矿事件。基于区内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初步构建了DL铀矿带青山口组四阶段的多元流体耦合叠加铀成矿过程:(1)沉积—成岩预富集阶段;(2)嫩江期末构造反转初始成矿阶段;(3)古近纪热液流体改造成矿阶段;(4)新近纪叠加改造阶段。该研究对盆地下一步的铀矿找矿和后期地浸开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贾立城; 蔡建芳; 黄笑; 李真真
    • 摘要: 产于松辽盆地西南部的宝龙山铀矿床是盆地代表性矿床之一,开展矿床控矿要素和成矿模式的研究对推进盆地区域找矿工作具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对宝龙山铀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与矿化特征研究,厘定矿床关键控矿要素为辫状河灰色砂体、反转背斜(剥蚀天窗)和流体叠加改造;通过矿石U-Pb同位素分析与等时线拟合获得了81.2 Ma、74.5 Ma、52.3 Ma和46.6 Ma等成矿年龄数据,表明铀成矿作用由晚白垩世末持续至古近纪早中期,具有多期次叠加成矿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铀矿化发育特征分析,将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成岩预富集、油气改造扩大、层间氧化成矿、油气渗出保矿4个阶段,并构建了宝龙山铀矿床4阶段成矿模式,为矿区外围和新区铀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借鉴。
    • 黄少华; 李继木; 刘章月; 刘佳林; 东艳; 耿英英; 刘梦魁
    • 摘要: 钱家店凹陷HLJ铀矿带是近年来松辽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的重大新突破。文章通过对含矿层姚家组下段富铀砂岩矿石开展详细的宏微观岩矿鉴定、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全岩U-Pb同位素测年等工作,查明了矿石的基本岩石学、矿物学、铀赋存状态和年代学特征,初步探讨了砂岩铀成矿机制及过程。结果表明,砂岩矿石本身的炭屑和黄铁矿等还原介质偏低,属于一套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中等的原生弱还原性的河流相碎屑沉积建造,并发育了高岭石化、蒙脱石化、铁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等酸性和碱性伴生的蚀变矿物组合;矿石中铀主要为热液改造成因的胶状含铀、钛、锆、硅的复合物,且不均匀地赋存在矿石局部强吸附还原域内的黏土杂基、各类碎屑、含钛矿物及铁白云石的边部或孔隙中,并不与某种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矿石全岩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区内姚家组下段砂岩存在(79±14)Ma和(44.4±5.6)Ma的两期成矿作用,分别对应于嫩江期末的坳陷构造初始反转-挤压抬升持续成矿事件和始新世早期的碱性热液瞬时渗出-叠加改造成矿事件。钱家店控凹F1断裂反转活动和深部热液渗出联合控制了该区姚家组下段砂岩渗入-渗出耦合叠加铀成矿作用和过程,导致了铀矿带偏窄、矿体埋深较大、品位富、后期无氧化叠加的典型特征。
    • 李锐; 王福东; 陈程; 魏显珍
    • 摘要: 根据伊犁盆地构造期次以及铀矿石成矿年龄测试结果,反推蒙其古尔铀矿床铀成矿期的地下水径流条件的演化,总结出蒙其古尔铀矿床地下水演化的4个不同阶段,即: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渐新世至中新世、上新世至早更新世、中更新世至全新世;并得出4个阶段铀沉积差异与各阶段地下水的补-径-排体系的关系。本研究为总结铀成矿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
    • 冯玺平; 宋月梅
    • 摘要: 本文简要而系统的总结了归来庄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石矿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归来庄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分析,包括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特征在成矿流体性质与成矿温度压力以及成矿物质的来源方面的指示作用、成矿年龄.同时还指出了目前在指示找矿方面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
    • 祁东; 张冬霞; 柴丽洁; 司建涛; 沈芳; 黄达
    • 摘要: 坦桑尼亚北部维多利亚湖地区是坦桑尼亚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维多利亚湖东和尼安扎湖超地体内绿岩丰富,金矿床众多.坦桑尼亚克拉通大致经历了四次渐进变形事件,其中变形事件D3形成的NE向断裂和变形事件D4形成的NW向脆—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形成和富集较为有利.维多利亚湖地区金矿的成矿年龄与地体的变形峰值年龄基本一致,也与全球的金成矿活动时间相吻合,为2700~2650 Ma.对该地区含矿构造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维多利亚湖绿岩带实现找矿突破.
    • 刘纪峰; 白德胜; 张凯涛; 王金路; 卫建征; 苏阳艳
    • 摘要: 为研究刘营萤石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对区内11件围岩和矿石样品的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并采用Sm-Nd法测定了萤石的成矿年龄.结果表明,围岩(大理岩+二云石英片岩)、萤石矿石及牛心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均具有右倾趋势,但萤石矿石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配分曲线右倾程度和不同参数统计值方面更加接近,说明二者有明显的成因联系.测得萤石的成矿年龄为141Ma,εNd(t)值均为负值,其主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壳源特征显著,与牛心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132.4-138.4 Ma)基本一致,暗示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物质来源应一致或相近.
    • 邹妤; 李鹏; 吴之瑛; 康梦玲; 王时麒
    • 摘要: 运用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对辽宁岫岩县桑皮峪透闪石玉的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测定从桑皮峪透闪石玉中分离的锆石和榍石的年龄.结果表明:桑皮峪透闪石玉主要由透闪石组成,次要矿物包括磷灰石、方解石、绿泥石、石墨、褐铁矿、锆石、榍石等.偏光显微镜下桑皮峪透闪石玉的主要结构是毛毡状纤维交织结构、显微细晶质结构和纤维变晶结构;主要构造为块状构造.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MgO和CaO,Mg2+/(Mg2++Fe2+)值为0.964~0.971.桑皮峪透闪石玉的锆石U-Pb谐和年龄为1 851±7 Ma,榍石的207Pb/206Pb年龄为1 848±17 Ma,表明桑皮峪透闪石玉矿形成于古元古代白云岩的区域变质时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