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堆积层滑坡

堆积层滑坡

堆积层滑坡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67128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青岛理工大学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工程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2012海峡科技专家论坛暨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等;堆积层滑坡的相关文献由388位作者贡献,包括贺可强、孙林娜、李滨等。

堆积层滑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7128 占比:99.92%

总计:167259篇

堆积层滑坡—发文趋势图

堆积层滑坡

-研究学者

  • 贺可强
  • 孙林娜
  • 李滨
  • 晏鄂川
  • 殷跃平
  • 王思敬
  • 王文沛
  • 崔宪丽
  • 张楠
  • 朱赛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伟; 刘树林; 赵冬
    • 摘要: 滑坡区域虽然平缓,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其地形、地层、物质条件决定了该区形成滑坡的必然性;通过钻探与变形监测分析判定滑带位于岩土分界面上。采用综合勘察手段查清了滑坡的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确定了滑坡各区影响范围。结合滑坡特征、计算结果及治理目标,提出了支挡和排水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后,经过两个水文年监测表明治理效果显著。
    • 萧诗礼; 肖欣; 王安礼; 朱爱军; 涂芳瑞; 娄义黎
    • 摘要: 为了研究结构松散的堆积层滑坡变形,以贵州海椒坪滑坡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无人机获取的高精度正射影像解译,获取了该滑坡上58条地面裂缝的类型、长度和走向数据;结合滑坡地形地貌、裂缝密度和主滑方向,将滑坡分为3个变形区域;根据钻孔、物探和深部测斜数据揭示了滑坡深部结构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体、强风化基岩和中-弱基岩3类,其厚度受地形影响分布不一。结果显示:Ⅰ区深部测斜数据为正,与判断滑动方向一致,存在非线性加速变形现象;Ⅱ区测斜数据与滑动方向相反,结合钻孔数据分析,该区存在浅层滑动现象;Ⅲ区测斜数据为正,亦存在浅层滑动现象。最后分析了不同分区的稳定性、裂缝密度、下滑力和孕灾特征,为同类滑坡防治提供了一种考虑分区特征的设计思路。
    • 李丽华; 李彬; 于义军; 张维江; 马春燕; 许程程
    • 摘要: 十堰市南部竹溪县、竹山县和房县广泛发育堆积层滑坡。基于县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总结区内堆积层滑坡的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构建典型堆积层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的堆积层滑坡以中—小型、浅层滑坡为主;变质岩(钠长石英片岩、变质砂岩、石英千枚岩、绢云片岩、泥质板岩、炭质板岩)分布区、400~700 m高程范围、河流两岸是堆积层滑坡易发区域;1998年以来堆积层滑坡数量显著增多,1998、2000、2005、2008、2012和2014年为高发年份,每年的6—9月为高发月份。在此基础上,拟合堆积层滑坡累计频率与其体积、面积的幂律函数关系,初步构建水平径流滞水型和垂直径流滞水型堆积层滑坡在降雨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模式。研究成果可为十堰地区堆积层滑坡的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冉涛; 陈浩; 王羽珂; 夏晨皓; 杨东强; 崔炎宗; 方甜
    • 摘要: 位于川西高原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库区的杜米村移民安置点由于切坡建房,诱发后山斜坡强烈变形,威胁移民安置点和S220省道安全。首先,基于现场调查、测绘、钻探、槽探等勘查手段,查明了滑坡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通过对滑体和滑带土开展室内直剪、反复剪试验,以及对滑床基岩进行抗压强度试验,结合反分析,合理确定了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然后,采用有限元程序Phase 2建立滑坡数值计算模型,模拟再现了滑坡在开挖前、开挖后、降雨后的应力、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变形机理。研究认为:不良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和地下水是滑坡发生的内在因素,坡脚开挖是滑坡变形启动的诱发因素,后期持续降雨入渗是滑坡变形加剧直至失稳破坏的直接因素;开挖导致滑体前缘抗滑力降低、滑带和开挖边坡坡脚产生剪应力集中是滑坡变形启动的力学机制,而饱水和持续剪切变形导致滑带土强度不断衰减接近饱和残余状态是滑坡变形加剧的本质原因;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蠕滑-拉裂。最后,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加固治理后的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条件下滑坡变形主要出现在桩后填土,降雨条件下变形范围扩大至强变形区,地震条件下变形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整个滑坡范围;三种工况下滑坡的稳定系数均能达到设计要求,表明加固设计方案和工程结构参数是合理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滑坡工程案例的机理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 汤罗圣; 左清军; 岳敏; 王云安; 邓长青
    • 摘要: 滑坡稳定性评价是滑坡防治中关键问题之一,滑坡失稳破坏判据研究可为滑坡稳定性评价提供支持。为了提高滑坡稳定性评价的精度,以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数据为基础的滑坡失稳破坏判据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基于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引入滑带完整性指标,推导得到了滑带完整性指标与滑坡抗剪强度参数之间呈正比例关系;运用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和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简化模型,获得了滑带完整性指标与滑坡的稳定性系数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建立了考虑滑带完整性指标的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失稳破坏判据,即:当滑坡滑带土完整性指标大于滑坡滑带土完整性指标的临界值时,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当滑坡滑带土完整性指标小于滑坡滑带土完整性指标的临界值时,滑坡发生失稳破坏。以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五尺坝滑坡为例,通过实例分析发现该判据具备可靠性,对堆积层滑坡适用性好。研究成果表明,滑带完整性指标失稳破坏判据可以用于评价滑坡的稳定状态,为滑坡失稳破坏判据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李林均; 简文星; 张端淼; 董志鸿; 张彬; 潘永亮
    • 摘要: 堆积层滑坡在三峡库区分布广泛,该类滑坡在前期变形过程中往往产生拉张裂缝,暴雨是导致其失稳的主要诱因之一.为探究暴雨作用下裂缝优势入渗对堆积层滑坡渗流场与稳定性的影响,以谭家湾堆积层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调查、监测数据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暴雨作用下含裂缝谭家湾堆积层滑坡的渗流场与稳定性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然条件下谭家湾堆积层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其变形与高强度降雨相关,地表位移曲线呈阶跃特征;当暴雨强度大于滑体饱和渗透系数后,雨水径流汇入裂缝形成积水并转变为有压入渗,增加了雨水的入渗速度与入渗量;当裂缝发育位置距地下水水位较近时,雨水通过裂缝易补给地下水,升高地下水水位,滑带在持续的浸泡软化作用下导致滑坡稳定性出现大幅度且持续性的降低.
    • 徐今星; 杨根兰
    • 摘要: 2007年降雨导致贵州省花梨乡某堆积层发生滑动,威胁坡体上居民42户170人,威胁资产约336万元.基于该堆积层滑坡,通过收集资料、野外调查以及有限差分、颗粒流离散元两种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堆积层滑坡天然、暴雨工况下稳定性、变形破坏全过程以及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堆积体结构松散,抗风化能力差,在降雨作用下滑体沿着岩土界面发生蠕滑-拉裂.并将滑坡变形破坏全过程划分为变形、启动、加速运动与堆积、减速堆积4个阶段.研究结果对该类型滑坡的监测、灾害范围划分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 张祎; 李恒; 徐利军; 王林峰; 曾韬睿
    • 摘要: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库区堆积层滑坡失稳机制,以雅鹊湾滑坡为例,基于Geo-Studio中Quake/W和Slope/W耦合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变化和动力响应.在地震作用下滑坡稳定系数在1.199 ~0.859波动,随着库水位由175 m降低到145m,滑坡稳定性由欠稳定降为不稳定;堆积层越厚的部位,受到地震作用后位移越大,滑带和后缘基岩发生的位移较为一致;监测点峰值加速度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加,且加速度峰值的出现时间也随高程增加而滞后;坡面峰值加速度受到坡度的影响,监测点坡度发生较大改变时,峰值加速度会相应的减小.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得出堆积层滑坡后缘剪切破坏,表层岩土体沿平行于滑带的滑面滑动,剪出口为库水位淹没的区域,滑坡由表层向深部滑动,最终基岩上覆土体全部滑动破坏,同时滑坡滑移会导致后缘基岩产生临空面,极易发展成为崩塌灾害.
    • 刘伟; 袁湘秦; 连海波
    • 摘要: 以陕南地区28个市(县、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为基础,统计了区内3213处堆积层滑坡,并选取典型堆积层滑坡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区内堆积层滑坡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堆积层滑坡空间分布受地层岩性、地貌、地质构造、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控制.发生时间与区内降雨时间一致,主要集中分布于每年6—10月;区内堆积层滑坡主要为小型、浅层堆积层滑坡.滑动面位置主要为土-岩接触面,倾角为20°~40°,滑体物质主要为碎石土,滑带物质主要为残坡积土,细粒含量高,遇水饱和后强度极低.该研究结果为区内堆积层滑坡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邹浩; 陈金国; 何文娟; 葛长山
    • 摘要: 鄂东黄冈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为堆积层滑坡,其成因复杂,物质组成极不均匀,且存在土—岩接触面与不同成因类型堆积土体之间的土—土接触面,在暴雨等条件下,极易沿这些地质界面发生失稳.在勘察资料汇总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三处典型的堆积层滑坡,分析堆积层滑坡与各种接触面的成因关系;然后对探槽取出的三处滑坡堆积体试样进行物理性质测试,研究其细观结构与物理特性;并对土—土接触面(带)和土—岩接触面(带)试样分别开展剪切力学试验,研究接触面(带)抗剪强度与含水量的关系,并将其强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总之,从结构特征、物理特征和剪切力学特征三个方面开展试验,分别对堆积层滑坡及接触面(带)的特性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对鄂东地区的堆积层滑坡演化过程和稳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