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增产效应

增产效应

增产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94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3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34697篇;相关期刊313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耕作与栽培、中国棉花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全国新型肥料学术研讨会、2014年全国新型肥料登记标准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等;增产效应的相关文献由2094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张慎举、孙克刚等。

增产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3 占比:2.51%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34697 占比:97.34%

总计:35644篇

增产效应—发文趋势图

增产效应

-研究学者

  • 张慎举
  • 孙克刚
  • 张会民
  • 王裕智
  • 苗艳芳
  • 靖华
  • 马爱平
  • 张艳梅
  • 李友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周脉昆
    • 摘要: 为探明新型肥料缓释肥与习惯施肥的肥效和施肥效益,研究了习惯施肥、缓释肥与冬小麦配方肥的增产效应和效益。结果表明:新型肥料和习惯施肥各处理之间小麦的穗粒数差异不显著,但缓释肥2河南省好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药肥兼用新型肥料,亩穗数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金正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缓释肥1处理千粒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新型肥料和习惯施肥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缓控释肥可以一次性用于小麦基肥施用,可以减少小麦施肥田间管理的劳动强度、成本投入。
    • 王姣琳; 黄晓萌; 王博博; 徐新朋; 丁文成; 杨兰芳; 仇少君; 赵士诚; 何萍
    • 摘要: 分析长江流域施用氮、磷和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率,为该水稻种植区域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在中国长江流域开展的水稻田间试验以及通过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为“水稻”“水稻+产量”的文献,符合Meta分析标准的氮磷钾数据分别有1107、745和785组。以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以反应比作为增产效应值,利用Meta分析方法探究施肥对长江流域中稻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与不施氮、磷或钾肥处理相比,长江流域中稻施用氮、磷和钾肥均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施用氮、磷和钾肥的产量分别平均增加了35.1%、10.9%和11.9%,其中以氮肥的增产效应最高。不同基础地力水平对水稻增产效应具有显著影响,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增产效应均以低地力土壤(产量0.9 g/kg、全钾20.0 g/kg、碱解氮>150.0 mg/kg、速效磷≤9.0 mg/kg、速效钾≤70.0 mg/kg时,施磷和钾肥均获得最好的增产效应。低肥力土壤有助于增加施肥的增产效应,然而土壤pH和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着施肥增产效应,导致长江流域不同省市之间的施肥增产效应存在差异。施用氮肥的增产效应分别在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低的土壤上最高,施用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在土壤碱解氮含量较高和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低时最高。施用氮肥在碱性土壤、施用磷肥和钾肥在弱酸性土壤的增产效果最好。因此,各种植区域水稻养分管理应结合土壤pH、有机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作为肥料投入的依据。
    • 黎秘生; 张学德; 陈敏佼; 叶家民; 陆文海; 翁涛; 郭燕媚; 李书玲; 朱原立; 马培刚
    • 摘要: 以5 a生尾巨桉DH32-28萌芽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施肥与不施肥处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施肥对尾巨桉无性系近熟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施肥处理林分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生长都达到显著水平,施肥处理林分桉树中径材比例为39.2%,比CK高14.1%。研究还表明,施肥有利于尾巨桉无性系近熟林的生长,增产效应明显。此研究结果对尾巨桉无性系近熟林高质高效培育有重要示范意义,有利于提高桉树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
    • 周常艳; 兰孝宇
    • 摘要: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促进粮食增产以及种植出更加优质的粮食是我国农业研究的主要方向。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人们对于粮食的品质以及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对其增产技术的研究更加多样及深入。文章对水稻种子包衣的增产效应进行分析,并开展配套技术研究,以供参考。
    • 朱新伟; 刘宝平; 潘爱东; 孙玉海
    • 摘要: 为研究新型增效剂在减药方面的效果及对稻麦的产量影响,通过在水稻、小麦上正常用药时添加新型增效剂惜浓、碧护、激健,从而了解这3种增效剂各自的增效差异,同时调查使用后的产量,得出各自的产量效应.试验结果证明,惜浓不仅具备减药增效作用还有明显的增产作用,碧护也具备同样的作用,但效果明显不如惜浓,而激健仅有减药增效作用没有增产作用.
    • 刘锋
    • 摘要: 研究以超级稻两优616为材料,设置头季4种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即N0(对照,不施氮肥)、低氮N1(112.5 kg/hm2)、中氮N2(150 kg/hm2)和高氮N3(225 kg/hm2),研究两优616作再生稻干物质积累及转运规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0~225 kg/hm2氮肥用量范围内,两优616头季移栽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呈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头季成熟至再生季齐穗期3个处理干物质生产均较对照增加,增加幅度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降低.头季施用氮肥均显著增加两优616的头季产量,其中以N2处理的产量最高;再生季产量N1、N2处理比N0显著增加,但N3处理比N0显著降低.从产量构成来看,氮肥增加两优616头季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但结实率和千粒重与N0差异不明显.产量与氮素施用量的回归分析表明,两优616头季最佳施氮量为194.4 kg/hm2.
    • 李梦月; 胡田田; 崔晓路; 罗利华; 陈绍民
    • 摘要: 为明确施用氮肥和磷肥对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控制因素,以公开发表的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Meta分析法定量分析了施氮及施磷条件下,试验年份、作物品种、生育期降水量、种植密度、施氮量、灌水量、土壤质地、施磷量以及施磷比例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就试验年份来讲,2007年以后施氮的增产效果更为稳定,这可能与品种更替和农艺措施的变迁有关.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夏玉米品种为郑单958、生育期降水量≥350 mm、种植密度≥60000株·hm-2、灌水量≥75 mm、土壤质地为粘壤土、施氮量为151~210 kg·hm-2时,夏玉米增产率最大,分别为36.92%、34.00%、18.19%、42.37%、67.88%、47.96%.施氮能够显著增加冬小麦产量,冬小麦品种为小偃22,生育期降水>230 mm,灌水量为46~75 mm,土壤质地为粉砂质粘壤土、施氮量为90~150 kg·hm-2时施氮的增产率最大,分别为77.91%、79.63%、75.94%、52.06%、69.27%.施磷总量为90~150 kg·hm-2、夏玉米、冬小麦施磷比例为0:1时(磷肥全部施于小麦季),冬小麦、夏玉米单季及轮作体系总产量均表现出最佳的增产效果.施氮量、灌水量、施磷量、施磷比例、作物品种、种植密度以及土壤质地是影响施肥增产效果的主要因素,分别控制在上述范围时可使施肥的增产效果得到充分发挥,这可作为关中平原氮/磷肥合理施用的依据.
    • 赵和楠; 蒋炳蔚; 赵炜涛
    • 摘要: 文章构建2005—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财政土地治理项目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三项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财政土地治理项目的粮食增产效应强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同时,相比2005年,三项补贴政策的粮食增产效应并未随时间而发生递减。由此可得到如下政策启示: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应审慎渐进地推进,短期应继续坚持,长期应逐步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型;二是应更加重视财政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推进"藏粮于地"战略的深入实施;三是应注重多元补贴支粮政策的协同配合,强化政策效应的动态评估。
    • 陈理; 赵凯; 周宇光; 柳珊
    • 摘要: 为了研究我国大陆不同作物类型、地域特征、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下,施用沼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该研究以施用化肥为对照组,以单施沼肥或沼肥配施化肥为试验组,根据已公开发表的129篇研究文章,共计431组数据,应用Meta分析法,定量分析沼肥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1)与施用化肥相比,施用沼肥会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增产率为8.88%。玉米、小麦、水稻、番茄、黄瓜产量分别增加9.87%,11.48%,3.84%,13.81%,12.72%;2)沼肥对西北地区的作物增产最显著,增产率为19.71%,其次为华北、东北和南方地区;3)在年降水量≤800 mm和年平均气温≤15°C的区域,沼肥增产效应较为明显,增产率分别为14.54%,12.39%;4)此外沼肥的增产效应也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该研究可为沼肥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黄晓萌; 徐新朋; 何萍; 王秀斌; 杨兰芳; 仇少君; 赵士诚; 周卫
    • 摘要: [目的]分析长江流域施用氮、磷、钾肥对小麦产量的增产效应及主要影响因素的贡献率,旨在明确不同条件下施用氮、磷、钾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优化长江流域的小麦养分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小麦田间试验,以及在中国知网通过检索到的有关施肥增产效应的文献,检索关键词为“冬小麦”、“冬小麦+产量”、“冬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符合Meta分析标准的氮、磷和钾数据分别有724、624和658组.以不施某种养分处理为对照,以反应比作为该养分的增产效应值,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施用氮、磷、钾肥对小麦产量变化的贡献,并分别分析施肥水平、基础地力水平、种植区域、土壤有机质、pH及土壤养分对产量效应的影响.[结果]与不施氮、磷或钾肥处理相比,长江流域冬小麦施用氮、磷和钾肥分别可显著增加小麦产量66.0%、17.9%和10.0%,以氮肥增产效应最高.基础地力对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均具有显著影响,氮、磷、钾肥均在低肥力土壤(产量< 2.0 t/hm2)上的增产率最高,分别为134.2%、30.0%和12.1%,氮、磷肥的增产效应与基础地力呈负相关关系.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冬小麦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差异显著,以重庆市的氮效应最高,为136.1% [ln(R)=0.859],以浙江省的磷效应最高,为39.1% [ln(R)=0.330],贵州省的钾效应最高,为19.1% [ln(R)=0.175].氮、磷、钾肥均在酸性土壤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效应随着土壤pH升高呈降低趋势,增产率分别为95.2%、29.4%和14.0%.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磷效应影响显著,对氮和钾效应影响不显著.当土壤全磷>1.0 g/kg、全钾>20.0g/kg、碱解氮<80.0 mg/kg、速效磷>25.0 mg/kg及速效钾<90.0 mg/kg时,施氮增产效应最显著;在土壤全磷<0.7 g/kg和土壤速效磷<15.0 mg/kg时,施磷增产效应最显著;在土壤速效钾<90.0 mg/kg时,施钾增产效应最显著.[结论]长江流域冬小麦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率分别为66.0%、17.9%和10.0%,氮肥仍是影响长江流域冬小麦增产的最重要养分因子.基础地力决定着施肥效应,产量< 2.0 t/hm2的土壤施肥的增产潜力最高.土壤肥力因素中,pH、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含量应作为肥料投入的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