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士大夫

士大夫

士大夫的相关文献在194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2篇;相关期刊1071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汉论坛、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两岸四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暨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论坛等;士大夫的相关文献由2140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学信、晏建怀、张鸣等。

士大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91 占比:98.4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32 占比:1.26%

总计:2530篇

士大夫—发文趋势图

士大夫

-研究学者

  • 郭学信
  • 晏建怀
  • 张鸣
  • 陈宝良
  • 孟晖
  • 展龙
  • 王永平
  • 李国文
  • 佚名
  • 常建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作诗要割爱。若俱为佳句,间有相妨者,必较重轻而去之。此《文赋》所谓“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士衡先得之矣。——[明]谢榛《四溟诗话》诗境最宽,有学士大夫读破万卷,穷老尽气,而不能得其阃奥者。有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者。此诗之所以为大也。
    • 汪琴兰
    • 摘要: 北宋诗人冯山有诗集《安岳集》传于世。冯山诗内容多与其行迹相关,常在诗中寄寓鲜明的个人形象。其诗主要展现以下三种个人形象:其一,诗中多表现功名与入世之心,士大夫形象跃然纸上;其二,仕宦不达却能化身为一位隐者,自适于山林田园;其三,诗人心怀同情,俨然一位“苦者”面对自己、友人与家国的不幸遭遇。冯山将自我行迹表露诗中,展现其复杂的人生历程。探究其诗中个人形象,对于研究冯山本人及其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王子寅
    • 摘要: 黄书将士大夫的政治生存状况,置于艺文交际的框架下进行分析,突破了宋史研究偏重盛衰品评、朝代价值的窠臼,在方法论上有新创获。宋廷南渡后士大夫面临的政治生态变化较北宋更为复杂,中央政权下伸的权力意在巩固并扩大王朝控制力,在历史的发展中却造成地方力量的逆向扩张。士人家族文化的兴盛、馆阁制下对官僚艺文修为的培养与不再视术数为异端的包容社会,共同建构艺文介入进而形塑政治等多元生态的内在逻辑,昭示出南宋选官制下底层官僚求得进阶的生存实态。
    • 李树华
    • 摘要: 在元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汉族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低下,仕途黯淡,促使了其中的一部分人隐居于山野与乡村。隐居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玩赏花木、盆景的条件(图5-59、图5-60)。因此,处于发展高潮的宋代盆景在进入元代后,并没有中断,但也没有大的发展,只是维持了盆景的栽培与观赏。
    • 钟国兴
    • 摘要: “智”,在古代和知字通用,它是孔子学说的重要概念,是对文人、君子、士大夫的基本素质要求。本期刊登钟国兴教授有关“智”的书法作品,以及他撰书的对联:“近仁者智者乐者,交好人达人真人”。
    • 白贤
    •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宋代士大夫法律素养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逐渐形成了对宋代士大夫法律素养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并触及到传统帝制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属性。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忽略宋代士大夫群体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对宋代士大夫在法律思想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背离现象重视不够、学术思维偏于西化等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应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加强社会变革与宋代士大夫法律素养之间的关系、宋代士大夫的法律理论与实践,以及宋代士大夫在传统法律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 任聪颖
    • 摘要: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大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与传承者。士大夫在产生之初便具备了沟通上下的“言说者”功能。在随后的经学时代、玄学时代、理学时代、心学时代乃至西学东渐时代,士大夫精神不断充实与完善,呈现出淑世与修身、礼赞自然与人性、传递中华文明薪火等意涵与特质。特别是在中华历史与文化发生危机的转捩点,士大夫往往能以“国身通一”的姿态担荷起贞下起元的重任。这些精神特质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树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倪晓明
    • 摘要: 王充的真实身份并不仅是以往研究中指出的“文人”,而是融“儒生”与“文吏”为一体的“士大夫”。其身份的复合性体现为《论衡》文本主题的多样性。《验符》篇是王充援引文书进行文章写作的明证,汉代文书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王充的士大夫身份使其拥有阅读文书的权利,也是其征引文书的前提。随着时间的延伸,王充对基层文官的身份已经由排斥转为认同,而他对祥瑞态度的先抑后扬,既是其文本主题由“疾虚妄”到“颂汉德”转变的体现,也是其身份由“儒”到“吏”转型的反映。王充的复合性身份是汉代文士的常态,这是秦汉文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重要前提。
    • 贾发义; 高圆
    • 摘要: 在唐代,僧人群体在文殊信仰由五台山地区传播、普及到全国的过程中作出了贡献。他们与文人、士子、官僚这些士大夫群体有紧密的接触,并通过译经讲学、游历巡法和寺学教育等诸多方式将文殊信仰传播、普及到士大夫群体之间。士大夫群体也出于政治、宗教或者心理等诸多因素主动地向文殊信仰靠拢,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文殊信仰进行了改造。这使得文殊信仰与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交融,进一步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 文雨;
    • 摘要: 所谓宦游,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做官前奔波求仕、做官后辗转各地、顺便游山玩水的活动。“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人事升沉才十载,宦游漂泊过千峰”,这些古代宦游诗,道尽多少宦游人的酸甜苦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