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士绅阶层

士绅阶层

士绅阶层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4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党的生活(河南)、人民论坛、学海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等;士绅阶层的相关文献由9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剑梅、曹瑞涛、杲良等。

士绅阶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28.0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86%

专利文献>

论文:249 占比:71.14%

总计:350篇

士绅阶层—发文趋势图

士绅阶层

-研究学者

  • 徐剑梅
  • 曹瑞涛
  • 杲良
  • 毛艺林
  • 王先明
  • 董劭伟
  • 袁红涛
  • 谢俊美
  • 马佰玲
  • 久玉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红涛
    • 摘要: 在《动摇》《霜叶红似二月花》《子夜》等诸多小说中,茅盾不仅塑造了一个士绅人物形象系列,而且叙写了这一阶层自清末以来分化、蜕变的历程。在社会史视野中,进入地方社会空间,辨识茅盾小说中的“士绅”人物形象及其在近代以来的命运变迁轨迹,可以更充分地揭示相关作品的社会历史内涵,进而打开茅盾小说世界中尚未被充分认知的一面。作家对乡绅阶层人物的系统叙写,基于其对地方社会空间的深入体验和记忆,在这一阶层的分化、蜕变背后,更可见近代以来国家与地方、城市与乡村关系调整、转型之迹。茅盾书写宏大社会历史的笔力早已为文学史所承认,其间更蕴含着从中国近现代转型视野进行新的阐释的开阔空间,其具体内涵还需研究者继续发掘。
    • 马佰玲; 董劭伟
    • 摘要: 士绅阶层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在地方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士绅因其功名获得社会名望,脱离直接生产,进入管理层面,他们的日常生活图景逐渐演变为对家乡的关心和维护。近代温州乡绅刘绍宽即是其中一例,他的日常生活集中表现为参与乡里公益事业、为族众排难解纷以及对外维护家乡利益等方面。通过论述刘绍宽参与或是解决的纠纷和矛盾,发现他解决的问题停留在下层民众内部,并未代表民意对上发表意见,方式仅限于钱财了事,涉及到阶层之间的矛盾仍旧无法调和。这也说明了士绅阶层虽主动承担乡里利益保护的社会责任,但治理能力仍有限,深入挖掘其原因,士绅代表的身份、社会地位、利益关系等是重要考察的因素。
    • 赵牧
    • 摘要: 在《乡村与城市》一书里,雷蒙·威廉斯指出,在西方尤其是英国的文学传统中,乡村(Country)与城市(city)的对立互涉由来已久,人们对于乡村,往往以为它一方面代表了“宁静、纯洁、纯真的美德”,但也同时意味着“落后、愚昧且处处受到限制的地方”;而对于城市,它当然可以让人想起“智力、交流、知识”,但也不免让人产生负面的联想,那就是认为那里是“吵闹、俗气而又充满野心家的地方”①。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对立却可能是近现代以来才有的事情。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城市与乡村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差异、甚至对立,当然是存在的,但在传统士绅阶层那里,它们所分别对应的是庙堂之高和田园之乐,这中间进取或隐逸,就成了它们所各自被赋予的文化想象。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不但工商业在城市集中而扩大了其功能,而且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和新式教育的兴起,现代知识分子失去了原本相对单一的晋身之途,不得已谋求多样的职业化生存之道,这就既在客观上扩大了城乡的区隔,又在文化想象上给乡村社会贴上了传统、落后乃至蒙昧的标签。
    • 周沐
    • 摘要: 范明枢是近代山东著名教育革命家.在晚清到民国的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中,他以教育救国为目标,在山东省积极推行教育实验,改进教育模式,并组织兴办大量民众学校,对山东近代师范教育、民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范明枢的教育实践活动可按实践对象不同分为多类,但不同实践活动的进行并非完全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给予启发与推动,最终构成了范明枢的全部教育思想.
    • 黄超
    • 摘要: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随着欧风美雨的深度浸润,中国的社会阶层,特别是其中的士绅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突出体现在以"中华观"为代表的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取代了以"天下观"为代表的传统国家观念.历经晚清、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山西士绅刘大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透视其遗作《退想斋日记》,既可窥探其所处"变局"中的心路历程,亦可对推动士绅阶层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以此更好揭示近代中国的众生相.
    • 刘玉山
    • 摘要: 1902年霍乱大流行是清末较为惨痛的公共卫生事件,受国内外形势影响和医疗条件制约,清政府难以有效组织地方抗疫.士绅作为地方有影响力的群体,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积极自救.部分士绅悲天悯人,开设医馆,实践治疗瘟疫的验方,以非正式方式影响地方事务,缓解民众疾苦.作为基层国家权力的重要补充,士绅阶层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对当下我国的地方社会治理实践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马佰玲; 董劭伟
    • 摘要: 士绅阶层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在地方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士绅因其功名获得社会名望,脱离直接生产,进入管理层面,他们的日常生活图景逐渐演变为对家乡的关心和维护.近代温州乡绅刘绍宽即是其中一例,他的日常生活集中表现为参与乡里公益事业、为族众排难解纷以及对外维护家乡利益等方面.通过论述刘绍宽参与或是解决的纠纷和矛盾,发现他解决的问题停留在下层民众内部,并末代表民意对上发表意见,方式仅限于钱财了事,涉及到阶层之间的矛盾仍旧无法调和.这也说明了士绅阶层虽主动承担乡里利益保护的社会责任,但治理能力仍有限,深入挖掘其原因,士绅代表的身份、社会地位、利益关系等是重要考察的因素.
    • 刘俞廷
    • 摘要: "粗茶淡饭"在北宋前期广受推崇,对北宋士绅阶层以及南宋部分士人具有深广影响.从历史传统追溯,孔子有"君子食无求饱"的倡导.宋人的"粗茶淡饭",具体指食材简单易得、制作和烹饪方式较为随意的日常饮食;其实质则是不看重物质财富,力求通过减少物质欲望来解脱内心,从而获取某种内在超越性.这种追求源于宋代士绅阶层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士大夫倡导对物质财富采取节俭的态度,这为倡导"粗茶淡饭"式生活创造了客观条件.作为文化精英阶层,士大夫还赋予"粗茶淡饭"以"雅"的内蕴,使其既满足道德要求,又与文人尚雅的情致相统一,从而实现"粗茶淡饭"从道德到审美的升华.
    • 吕浩浩
    • 摘要: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家正式的政权机关只设置到县一级,有"皇权不下县"一说,县以下的乡村基层社会主要靠以士绅为主体的中间力量实施自治,地方社会的文教事业与士绅阶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代安徽怀宁文教事业兴盛,士绅阶层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考棚建设、充当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热心提拔后进等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 汪注
    • 摘要: 阿Q是生活在未庄社会底层的游民.他的现实阶级地位、潜在颠覆能力使他成为长期占有基层管制权的士绅阶层的扑杀对象.阿Q之死展现了士绅阶层为继续垄断阶层利益而进行自我变革的强大能力,揭示了实质性改造旧中国的艰难宿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