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统中国

传统中国

传统中国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3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788篇;相关期刊374种,包括法学、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南风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青年学术论坛等;传统中国的相关文献由47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中秋、王向阳、于坚等。

传统中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7 占比:8.3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788 占比:91.63%

总计:6317篇

传统中国—发文趋势图

传统中国

-研究学者

  • 张中秋
  • 王向阳
  • 于坚
  • 余世存
  • 吴钩
  • 徐忠明
  • 曾攀
  • 杨丽媪
  • 狄马
  • 秦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君安; 常佳敏; 柴顺
    • 摘要: 传统中国的国家形态具有复杂性。长期以来,受西方的影响,人们常将其概括为官僚制帝国、君主专制制度等,没有准确把握传统中国国家形态的特征,具有误导作用。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传统中国是大一统、多民族、广土众民、文明型的国家,依靠朝廷制度、儒家思想、士人群体等整合起来,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高度自足的“世界”。对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准确认识对于全面把握“中国性”,理解中国何以为中国,保证现代中国是继续处在历史延长线上的立体、丰富、饱满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 侯博仁
    • 摘要: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中方的战败,朝鲜这个最后的藩属国也随之丧失,传统中国的宗藩体系开始走向“崩溃”。经此一役,几千年的藩属关系及其“天朝上国”观念随之崩塌,东亚的国际秩序面临着重新洗牌,东亚地区需要建立一个新秩序,而日本则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欲取代传统中国成为这个新秩序的建立者。但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加强了对远东的渗透,东亚的局势变得异常复杂。
    • 李磊
    • 摘要: 中国疆域的成型是历代建立、延续并完善地缘秩序的结果。秦朝一统六国后,建构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结构性关系成为中国政治的首要议题。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旨在与各地以一对一的方式联结,即建构“一”与“多”的关系。汉朝凿空西域的地缘意义在于将匈奴影响下的蒙古高原、西域与青藏高原诸多势力分别对待,使之在未来2000年的地缘秩序中成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对于游牧政权而言,他们习惯以直接占领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过渡地带迫使农耕政权岁贡、开榷场,以农耕区服务于游牧社会。而当其社会内部农业地区的权重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政权将向中原的王朝体制转化,从而具备了入主中原的资质。游牧政权的政治逻辑与中原王朝并非截然对立,其政权发展王朝化几乎是必由之路。东南海疆的地缘秩序是近500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命脉所在。鸦片战争之前的200年,中国便因海疆地缘构想的先天不足而遭遇边疆危机,而西欧殖民者正是通过了解海疆与陆疆之间的地缘结构,破坏了传统中国的海疆地缘秩序。
    • 方潇
    • 摘要: 人类双手呈现出典型的灵巧偏侧性,此即“利手性”现象。汉字“左”“右”实源于人的左右手,并引申出左右方位的尊卑问题。传统中国的“右利手性”除了生理天性外,主要源于“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的礼制规训。左利手可分自然性和逆转性两类,并未受到礼法的实质排斥或惩罚,其法律境遇的突出表现是官员以左利手特征进行断案。与西方传统绝对崇尚右手而贬低左手的对立观相比,中国传统奉行相对的左右利手对等观;其原因在于中西方宗教与礼教、二元对立与阴阳相成的区别。随着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锋,中国社会对左撇子的态度,既有现代性的跟进,更有中国性的坚守。
    • 步凌燕
    • 摘要: “慎刑”是传统中国的有机法律伦理体系,亦是君权主导的统治策略,统治者据此做出预期统治效果最佳的刑事政策、立法技术、司法取向的选择。作为将君权至上视域中“慎刑”伦理表达得较为成熟的制度,死刑复奏存在于死刑执行程序中,是传统中国死刑适用的终端救济程序,其有关“慎刑”刑事政策的表达机制,反映了传统中国礼法融合的治理路径,体现了君主威权主导的令行禁止对传统人治生态的作用。无论是“慎刑”承载的法文化与法思想,还是死刑复奏制度反映的程式化秩序,均可为我国死刑核准与执行政策之完善、制度之革新提供历史传统与法律意蕴的借鉴。
    • 日谷井阳子; 伍跃(译)
    • 摘要: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以法条的称呼为首,介绍了清律中使用的诸如“罪”“刑”“犯人”“罪人”“囚人”等语词,以及“八字”在清代的含义。第二部分说明了刑罚体系及其与服制的关系。第三部分在重构的基础上解释了作为清律总则的“名例律”中的一些重要条文,如“十恶”,以及对于宗室、勋戚、官员、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犯罪时量刑的考虑,和“孙”“子”“日”“年”等常用语词的具体含义。
    • 伍跃
    • 摘要: 勘合是明清时期证明使节身份的一种官方文书。成化六年(1470)发行的工部班匠勘合是迄今为止已知的年代最为久远的明代勘合,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兵部驿递勘合上除了发行时填写的内容之外,还有多种官印和戳记。前者呈正方形,后者的主体部分由长方形及其上方的梯形组成。从保留在勘合上的各种官印和戳记,我们可以了解勘合的发行和使用的流程。这些勘合文书的发现,使我们可以根据实物研究明代的勘合制度。
    • 顾元
    • 摘要: 德法共治、互补是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其核心价值是构建秩序和谐.“双轨政治”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主要理论概括.礼乐政刑综合为治、士绅之治、调争息讼、良法贤吏与善治结合,改制与更法相互促进等,构成传统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新时代背景下,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基层,创新网格化管理服务,历史经验的总结借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 侯欣一
    • 摘要: 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关国家治理的基本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治理逻辑、元制度和礼法制度框架.现有史料表明,从商末周初开始,以周公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就围绕着国家治理问题进行思考,至春秋战国,思想家们逐渐形成了以治道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思路.与此同时,政治家也在实践中积极摸索,至汉代中叶最终确定了礼法合治的治理制度.礼法合治是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元制度,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出一整套有关国家治理的具体制度样态.在传统中国,礼法合治不是一套空泛的说辞,包含着丰富的法制内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