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加电场

外加电场

外加电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7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工业、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22653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电磁冶金与强磁场材料科学会议、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焊接工程学术研讨会、2010中国平板显示学术会议等;外加电场的相关文献由63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捷宇、许继芳、周吉等。

外加电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22653 占比:99.40%

总计:22789篇

外加电场—发文趋势图

外加电场

-研究学者

  • 张捷宇
  • 许继芳
  • 周吉
  • 董士奎
  • 贺志宏
  • 周国治
  • 严文
  • 于灵敏
  • 刘晗
  • 李建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畅; 龚蕊; 冯小波
    • 摘要: 层间扭转角度是对石墨烯物理性质宽波段可调谐的一个新参量.本文采用2°<θ<15°扭转角度下的连续近似模型,获得了不同扭转角度双层石墨烯分别在有、无电场下的能带结构,通过电子-光子相互作用跃迁速率,计算模拟了范霍夫奇点附近电子带内跃迁和带间跃迁所引起的光学吸收谱.结果表明,在无外加电场时,带间跃迁吸收峰的位置随着扭转角度的增大而发生从红外到可见光波段的蓝移,且吸收系数增大,带内跃迁的光学吸收系数相对于带间跃迁高出2个数量级;而存在外加电场时,两个范霍夫奇点在波矢空间的位置发生偏移,带间跃迁吸收峰发生分裂,且两个分裂的吸收峰位置随着电场强度的不断增大而反向行进.上述研究结果对石墨烯材料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有一定指导作用.
    • 焦晓东; 李辉; 周胜波; 熊剑平; 周蒙蒙; 刘卫东
    • 摘要: 以粉煤灰为原料,水玻璃和氢氧化钠为激发剂制备粉煤灰地质聚合物。研究了早期外加电场下激发剂和外加电压对粉煤灰地质聚合物试样表面温度、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了其矿物组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外加电场下,氢氧化钠和钠水玻璃激发粉煤灰地质聚合物试样的抗压强度均比未加电场时提高,外加电压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表面温度和抗压强度;早期外加电场下氢氧化钠比水玻璃激发效果更加显著,碱当量7.7%、水灰比0.36、外加11 V电压60 min后继续标准养护至28 d时的抗压强度可达32.3 MPa;早期外加电场下氢氧化钠激发粉煤灰主要形成“N-A-S-H”凝胶和羟基方钠石,是力学性能提升的主要来源。
    • 张世轩; 王岚; 王向岭; 张淑洁; 邢盈盈; 王军凯
    • 摘要: 在燃烧后气体中选择性捕获CO_(2),对减缓因CO_(2)浓度过高引发的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外加电场作用下S修饰C_(24)N_(24)富勒烯(S@C_(24)N_(24))对CO_(2)的选择性吸附性能.首先研究了S@C_(24)N_(24)的结构和性质,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次,研究了无电场时S@C_(24)N_(24)对CO_(2)的吸附行为,发现其吸附为弱的物理吸附.另外,进一步研究了外加电场作用下S@C_(24)N_(24)对CO_(2)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结合距离(CO_(2)与S)和CO_(2)的键角(O=C=O)随电场的增大而减小;当电场增加到0.018 a.u.时,物理吸附转变为化学吸附.关闭电场时,化学吸附又转化为物理吸附.此外,即使在相同的电场条件下,S@C_(24)N_(24)对N_(2)的吸附也为弱的物理吸附.这表明,通过控制外加电场的开/关,S@C_(24)N_(24)可以从CO_(2)/N_(2)混合气体中选择性捕获/释放CO_(2),可作为选择性捕获CO_(2)的优良候选材料.
    • 陈琛; 丁璨; 王彦海; 邱洁; 郑婉婷
    • 摘要: 本文研究外加电场对离子交联聚乙烯的微观结构和能量特性的影响,使用分子模拟法建立PbO作硫化剂的交联聚乙烯分子模型,通过半经验法对模型进行几何优化同时施加沿X轴方向的外电场,计算离子交联聚乙烯的分子总能量、偶极矩、极化率、分子轨道能量、能隙、红外光谱、电荷分布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随着外加电场的上升,交联聚乙烯分子结构会发生变化,当外加电场过大时本文所建交联聚乙烯分子离子盐桥的S-Pb-S键将会发生断裂形成自由基.外加电场会使分子内部的电荷从交联聚乙烯碳链端部向离子盐桥转移,盐桥处Pb原子电荷量不断积累,到达临界点时将会断裂形成电荷量较大的Pb自由基,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进一步影响交联聚乙烯分子的稳定性导致其性能下降,研究结果对交联聚乙烯的电树枝老化生成提供参考.
    • 王新明; 魏渊栋; 刘宝胜
    • 摘要: 传统微弧氧化膜层表面呈多孔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性能,从而限制其应用和发展,因此对膜层进行封孔处理被广泛应用。其中在膜层制备过程中实现自封孔,工艺简化、高效、性能良好,因而成为微弧氧化封孔工艺领域的研究焦点。论文综述了近年来,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自封孔膜层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自封孔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表明可以通过加入不同添加剂或外加电场来实现微弧氧化膜层的自封孔。
    • 张仑; 陈红丽; 义钰; 张振华
    • 摘要: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层材料堆垛成范德瓦耳斯异质结是实现理想电子及光电子器件的有效策略.本文选用As单层及HfS_(2)单层,采用6种堆垛方式构建As/HfS_(2)异质结,并选取最稳结构,利用杂化泛函HSE06系统地研究了其电子和光学性质以及量子调控效应.计算发现,As/HfS_(2)本征异质结为Ⅱ型能带对齐半导体,且相对两单层带隙(>2.0 eV)能明显减小(约0.84 eV),特别是价带偏移(VBO)和导带偏移(CBO)可分别高达1.48 eV和1.31 eV,非常有利于研发高性能光电器件和太阳能电池.垂直应变能有效调节异质结的能带结构,拉伸时带隙增大,并出现间接带隙到直接带隙的转变现象,而压缩时,带隙迅速减少直到金属相发生.外加电场可以灵活地调控异质结的带隙及能带对齐方式,使异质结实现Ⅰ型、Ⅱ型和Ⅲ型之间的转变.此外,As/HfS_(2)异质结在可见光区域有较强的光吸收能力,且可通过外加电场和垂直应变获得进一步提高.这些结果表明As/HfS_(2)异质结构在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和光伏电池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张志海; 袁建辉
    • 摘要: 在本工作中,我们运用密度矩阵和迭代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外加电场调控下AlGaAs/GaAs Rosen-Morse量子阱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同时我们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该系统的能级以及对应的波函数。研究发现:非线性光吸收和光整流的共振峰的大小和位置与外加电场和系统的结构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结构参数和外加电场的增大,非线性光吸收系数和光整流的峰值强度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这意味着通过调制外加电场和结构参数可实现对系统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有效调控,从而给出系统最优化的设计方案。
    • 徐梦思; 马广翔; 易夏文; 马涛; 王新华
    • 摘要: 针对正渗透(FO)膜的有机污染问题,在多孔聚醚砜(PES)载体和聚酰胺(PA)活性层之间嵌入碳纳米管(CNTs)中间层制备导电FO膜的基础上,考察外加电场条件下导电FO膜缓解有机污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嵌入CNTs中间层后,相比于常规FO膜,导电FO膜的表面粗糙度由(33.85±4.05)nm增加到(46.85±6.55)nm,表面电阻由2.1×1012 Ω大幅降低到54.7 Ω;导电FO膜的清水通量提升了 2.33倍,盐通量与水通量的比值降低4.72倍左右,运行性能显著提升.在未施加电场条件下的有机污染实验表明,导电FO膜的通量衰减率仅比常规FO膜下降了 1.9%,而膜面污染物数量没有变化.然而,当施加2 V电场后,导电TFC-FO膜的通量衰减率比常规FO膜下降了 10.1%,且膜面污染物的量减少了 94.6%.CNTs中间层的引入有效提升了 FO膜性能,并且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可以有效缓解有机污染.
    • 黄正梁; 张鹏; 杨遥; 任聪静; 王靖岱; 阳永荣
    • 摘要: 对流化床反应器中的颗粒运动行为进行调控可达到强化反应器性能的目的.通过冷模实验研究了直流/交流电场对静电流化床中颗粒运动的影响规律与影响机制,建立了通过外加电场调控静电流化床中床层粘壁的方法.结果表明,在低场强条件下,库仑力主导外加直流电场对颗粒运动的影响,由床层壁面指向床层中心的外加直流电场使得颗粒运动强度和轴向颗粒运动分率降低,而由床层中心指向床层壁面的外加直流电场则作用相反;在高场强条件下,极化力主导外加直流电场对颗粒运动的影响,使得颗粒运动强度减弱.在外加交流电场中,无库仑力存在时,极化力仍在高电场强度下使得颗粒运动强度减弱,但当库仑力存在时,电场强度和方向的周期性改变使得颗粒发生周期性摆动,颗粒运动强度增强.在本文的实验条件下,外加交流电场是一种控制床层粘壁的良好方法.2.5 kV/cm、50 Hz的正弦交流电场使得床层粘壁下降76%.研究结果可为聚烯烃流化床反应器的安全运行和过程强化提供指导.
    • 霍英菲; 黄珍霞; 王军凯; 王雪晴; 胡前库; 周爱国
    • 摘要: 在煤层气中选择性吸附和捕捉甲烷分子,对提高煤矿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外加电场作用下P掺杂硅烯对甲烷分子的选择性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正电场作用下,P掺杂硅烯与甲烷分子之间产生较强的化学吸附,能够快速捕获甲烷分子.当关闭外加电场时,P掺杂硅烯与甲烷分子之间则为微弱的物理吸附,甲烷分子很容易实现脱附.同时还发现,外加电场作用下,P掺杂硅烯与氮气、氧气及水之间的吸附均属于物理吸附,表明P掺杂硅烯可以在这些混合气体中实现甲烷气体的选择性吸附.P掺杂硅烯有望成为选择性好的甲烷传感、捕获新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