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同盆地

大同盆地

大同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65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政府法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西地震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2009年地方病与地质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全国地下水污染学术研讨会等;大同盆地的相关文献由24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焰新、谢先军、苏春利等。

大同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27.1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1.18%

专利文献>

论文:365 占比:71.71%

总计:509篇

大同盆地—发文趋势图

大同盆地

-研究学者

  • 王焰新
  • 谢先军
  • 苏春利
  • 李俊霞
  • 冯悦晨
  • 张强
  • 王斌
  • 黄高鉴
  • 张延芳
  • 张龙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向怡; 史学峰; 吴玉生
    • 摘要: 基于大同盆地地形和气象站数据对山区复杂地形下的近地面风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大同盆地内特殊的地形构造所形成的气流通道对其主导风向存在明显影响。在不开展实地气象观测、仅引用周边气象站数据的条件下,CALPUFF模拟的电厂处西南、东北风向风频分别为40.5%、14.9%,AERMOD模拟的电厂处西南、东北风向风频分别为19.1%、8.2%,表明CALPUFF能更好地描述电厂受盆地东北—西南方向气流通道形成的主导风场影响。AERMOD存在低估重要敏感点环境影响的问题。因此,当山区盆地复杂地形下形成通道地形时,CALPUFF较AERMOD能更合理地模拟近场复杂地形及其风场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 许裕婉
    • 摘要: 一、试题设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土林是一种由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塑造的如塔如林的地貌,大同盆地是我国土林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因位于地平线以下而闻名。大同土林由千姿百态的土柱、土岭、土台等地貌组成,其物质来源复杂,颜色、岩性各异。土林中植被稀疏,低矮的草本植物可将土林顶部的土体固结在一起;一种特有的灌木——树梅,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对土林的形成和消亡起重要作用。也许再过几百年,大同土林会烟消云散,化作满沟沙砾。
    • 张多; 谢先军; 刘文静; 孙书堂
    • 摘要: 为研究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分子特征及其对砷(As)迁移富集的影响,以大同盆地为研究区,利用三维荧光和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方法,分析了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中DOM的分子组成特征和差异,揭示了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中DOM的变化对As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从大同盆地山前倾斜平原至盆地中心冲洪积平原地下水中As浓度逐渐升高、SO_(4)^(2-)和NO~-_(3)浓度逐渐减少,且地下水中As浓度与DOC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过程是控制地下水中As迁移富集的主要过程之一;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地下水中DOM的分子类型更加丰富,脂肪族类化合物减少,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相对增加,有机质趋于大分子或难以降解,在热力学上更不易被微生物利用;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在微生物介导下DOM降解,为含砷铁氧化物还原性溶解提供电子,同时As(Ⅴ)被还原为As(Ⅲ)释放到地下水中,从而影响地下水中As的迁移富集。
    • 赵欣; 孙书堂; 谢先军
    • 摘要: 硫代砷酸盐作为富硫地下水中砷的重要赋存形态,在其迁移转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硫代砷酸盐的标准合成方法流程复杂、操作繁琐,限制了对地下水中硫代砷酸盐赋存规律的研究。为此,首先改进了硫代砷酸盐标准物质的合成方法,采用操作简便的水热法合成了硫代砷化合物标准物质,建立了基于HPLC-ICPMS的硫代砷化合物分析方法,该方法检出限为0.01μg/L;探讨了不同保存条件对硫代砷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干冰速冻-20°C是地下水硫代砷酸盐样品的最佳保存条件。应用上述方法对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的硫代砷酸盐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40%的水样中均检出硫代砷酸盐,最高质量浓度可达209.90μg/L;弱碱性还原条件有利于硫代砷酸盐的赋存,且硫化物质量浓度对硫代砷酸盐的生成有重要控制作用。对地下水中硫代砷酸盐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富硫地下水中砷的迁移转化规律,丰富和完善高砷地下水成因理论。
    • 艾骁; 陈相兆; 孙柏涛
    • 摘要: 大同盆地云岗组分布于大同云岗盆地、宁武静乐盆地、沁水盆地北部等地区.其命名地点在山西大同市云岗镇,其中石窟段为云岗组中段.经前人研究发现,大同盆地云岗组为辫状河沉积.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中三条典型剖面的研究,全面分析了石窟段河流相沉积特征,并完成了如下工作:①制作了研究区野外露头中三条典型剖面的素描图并建立了界面划分方案;②在界面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各单元内部岩相、沉积构造及沉积特征的分析;③综合各单元的沉积特征,并通过剖面之间的横向对比,明确了研究区各期次河流相沉积之间时间与空间上的联系;④明确了研究区河流相沉积模式并建立了相应沉积相模式概图.上述工作完成后,从研究区沉积模式概图可见古河流大致沿着自北向南的方向由北部山间汇入大同盆地,形成辫状河道沉积.沉积相总体按照自西向东的方向呈现出泛滥平原—河道沉积—泛滥平原的变化趋势.研究成果为大同盆地侏罗纪的进一步研究及未来大同地区的煤矿开采工作提供资料基础.
    • 张贵文
    • 摘要: 朔州市朔城区古称马邑、朔州、鄯阳,1989年1月朔州市成立,同年3月原朔县更名为朔州市朔城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南端,是朔州市政府所在地。全区总面积1793平方公里,总人口56.5万,辖8乡2镇4个街道299个行政村、38个社区。北同蒲复线电气化铁路纵贯全境,准—朔铁路横跨全区,境内还有6条运煤铁路专线;煤炭外运沟通京广、京包、陇海等铁路动脉,通往秦皇岛、石臼新港等。公路四通八达,大运高速、大运公路穿境而过,环城高速横跨全区。
    • 张博
    • 摘要: 文章介绍了大同盆地地热异常区形成原因及边界,将大同盆地地热异常区划分为5个地热田,分别阐述了各地热田的地热地质特征,并对各地热田地热水资源量进行了计算和汇总.
    • 张博
    • 摘要: 文章介绍了大同盆地地热异常区形成原因及边界,将大同盆地地热异常区划分为5个地热田,分别阐述了各地热田的地热地质特征,并对各地热田地热水资源量进行了计算和汇总。
    • 刘爱荣; 徐永婧; 刘成林; 庞尔成
    • 摘要: 通过对大同盆地内沉积地层的岩性、结构、厚度等地质特征及相应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研究,结合构造的演化及控制作用,认为大同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其构造演化可分划为白垩纪箕状断陷形成、新近纪典型箕状断陷发育和第四纪盆地定型3个阶段.该区充填历程复杂,包括3个构造层,分别为白垩纪初始沉降、新近纪快速断陷、第四纪盆地扩展坳陷;3期断裂发育期,分别为白垩纪早期、保德组沉积早期及泥河湾组沉积晚期;5个不整合面.大同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在燕山运动以前存在EW向褶皱构造,燕山运动后NW—SE向的挤压作用叠加在近EW向构造之上.此后尽管遭受了十分强烈的剥蚀作用,但是在近EW向和NE向两组褶皱向斜核部的叠加部位,仍残留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
    • 蔡莹莹; 李继彦; 屈欣; 王萌; 王颖颖
    • 摘要: 土林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研究其物质组成可揭示土林沉积环境演变过程,为进一步探究土林的发育演化奠定基础。本文采用粒度分析方法,对其地层剖面沉积物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同土林沉积物的粒度组成以粉沙为主,平均含量高达50.6%,其次为黏土,平均含量为36.01%,粗颗粒组分的含量较低。(2)自然频率分布曲线呈单峰和双峰分布模式,相应的累积频率曲线也呈单一直线型和两段型分布模式,表明土林沉积物组成以悬移组分占主导。(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林沉积物平均粒径呈波动变粗的趋势,分选性由较差向差波动变化,偏度由负偏经近对称向正偏转变,峰态多为宽和中等。大同土林沉积物主要形成于河流相和湖泊相沉积的环境,并夹有风成地层,且这些地层在垂直剖面上呈互层分布。土林的形成受内、外营力的共同影响,其发育演化过程与当地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