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理岩

大理岩

大理岩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50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质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1篇、会议论文68篇、专利文献34440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学报、黑龙江国土资源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33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中国)等;大理岩的相关文献由1131位作者贡献,包括朱珍德、褚卫江、张春生等。

大理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1 占比:1.21%

会议论文>

论文:68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34440 占比:98.60%

总计:34929篇

大理岩—发文趋势图

大理岩

-研究学者

  • 朱珍德
  • 褚卫江
  • 张春生
  • 刘宁
  • 王启智
  • 于冬升
  • 张金团
  • 徐金俊
  • 王痛快
  • 王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鹏飞; 李志康; 彭岩岩; 张海江
    • 摘要: 为研究多尺寸大理岩的动态力学性能,基于SHPB试验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试验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尺寸对大理岩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验证了LS-DYNA中使用HJC本构模型研究大理岩冲击荷载作用下破坏过程、应力波形特征等的合理性;利用LS-DYNA软件对同一长径比、3种不同直径的大理岩在4种不同冲击速度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大理岩动态强度随其直径的增加而减小,随冲击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冲击压缩试验中,大理岩以沿轴向劈裂拉伸破坏为主,其破坏滞后于应力峰值,滞后于应力峰值的时间会随冲击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当压杆直径不变时,大理岩的尺寸对SHPB试验结果中大理岩动态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其动态强度随其长径比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
    • 李睿; 刘磊; 张志华; 王远
    • 摘要: 为对高温后大理岩动态压缩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并探索数值模拟方法,采用“参考-计算-试算-调整”的方法基于HJC本构模型对不同温度等级高温处理后大理岩材料模型参数进行确定,利用ANSYS/LS-DYNA数值模拟软件对高温处理后大理岩SHPB实验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大理岩试件破坏呈现裂隙由边缘向中心发展的趋势,表现为先以劈裂拉伸破坏产生裂隙进而进一步完全破坏,这种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因观察区间较短容易被忽视;HJC本构模型可以有效地表征大理岩试件各项物理力学性质;通过对部分模型参数修改可以有效地对不同等级高温处理后大理岩试件物理力学参数描述;温度的损伤效应对于大理岩试件动态冲击破坏形态的影响体现在破碎后细粒量,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大理岩破碎后细粒也不断增多。
    • 李东阳; 陆镜夷; 刘波; 王士杰; 李赛格
    • 摘要: 为研究蠕变过程中大理岩对能量的吸收转化特征和应变能的释放与耗散机理,测试分析了大理岩在单轴循环加载和多级蠕变循环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计算得到各自的弹性能密度曲线,采用幂函数拟合了大理岩弹性能密度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对比两种加载方式的测试数据,结果表明:单轴循环加载和多级蠕变循环加载试验的弹性能密度曲线基本重合,即加载模式不影响大理岩的弹性能密度变化特征;两种加载模式下大理岩材料都经历压密、稳定和劣化三个阶段。经历蠕变循环加载之后的大理岩试样,弹性储能能力会降低,约为单轴循环加载的43%;强度也有明显下降,约为单轴循环加载的62%。如果考虑长期承载问题,大理岩的最大应力值应控制在材料的压密阶段结束点对应的应力以下较为有利。
    • 刘永乐
    • 摘要: 为研究复合岩石的力学特性,对单一岩样和复合岩样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及PFC;数值模拟试验,分析了复合岩样的裂纹扩展。结果表明,复合岩应力应变曲线与单一岩石一致,均存在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峰前破坏阶段、破坏后阶段,复合岩强度主要取决于砂岩的强度,其整体强度略高于砂岩单体;裂纹由砂岩部分扩展至大理岩部分,大理岩部分主要为张拉破坏;3种试样都是以剪切裂纹为主,峰后阶段张拉裂纹大量增加,其在试样破坏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两种裂纹共同作用使得岩石承载力降低。
    • 花晓鸣; 罗晨曦; 苟晓军; 李富明; 张海超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岩石声发射特性,选取均质、节理裂隙不发育的白砂岩、大理岩和花岗岩3类完整岩样和不均质、节理裂隙发育的现场岩样为试验对象,进行单轴压缩和巴西劈裂试验,研究拉-压作用下不同岩石声发射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单轴压缩试验下,完整岩样声发射参数特征与岩石强度密切相关,花岗岩破坏所释放的累积AE能量明显大于白砂岩和大理岩;现场岩样各声发射参数最大值则与岩石强度关联性不大。完整岩样和现场岩样的动态b值基本分布范围在1~4之间,且整体呈先上升中间波动随后回落的变化规律。岩石加载整个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与岩石均质程度和节理发育情况密切相关。
    • 闫伟豪; 王勤; 李伟强
    • 摘要: 碳酸盐岩和碳酸盐化岩石是俯冲带中碳的主要地质载体。俯冲-折返的超高压变质岩记录了俯冲隧道中流体-岩石的相互作用与元素迁移,是研究地球内部元素循环的重要媒介。本文采集了大别造山带罗家岭互层状产出的大理岩和榴辉岩,建立了横跨岩性界面的矿物组成、显微结构和Mg-Fe-C-O同位素剖面。大理岩中主要组成矿物为白云石,其次为方解石、石英、黑云母和绿帘石等。靠近榴辉岩,大理岩中的方解石含量逐渐升高,在大理岩和榴辉岩界面中方解石是主要的碳酸盐矿物。榴辉岩经历了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主要组成矿物为石榴子石、角闪石、石英和云母,含少量方解石和白云石。罗家岭大理岩的δ^(26)Mg(相比于DSM-3标样)值为-1.66‰~-1.51‰。相对于玄武质原岩(δ^(26)Mg=-0.25‰),罗家岭榴辉岩具有轻Mg同位素组成(δ^(26)Mg=-1.48‰~-1.25‰)。大理岩的δ;Fe(相比于IRMM-14标样)值为-0.62‰~-0.56‰,榴辉岩具有较重的Fe同位素组成(δ;Fe=0.16‰~0.45‰)。大理岩和榴辉岩中的碳酸盐矿物具有显著的C-O同位素变化(δ^(13)C=-3.4‰~2.2‰,δ^(18)O=7.6‰~14.3‰),且δ^(13)C与δ^(18)O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理岩和榴辉岩界面的机械混合作用使榴辉岩中含有孤立的碳酸盐矿物,并促进了大理岩和榴辉岩之间的反应,但是机械混合作用影响范围只有几厘米。俯冲带中的流体活动促进了大理岩中白云石分解和元素迁移,使榴辉岩获得大理岩的轻Mg同位素信号,甚至直接携带碳酸盐矿物进入地幔。从大理岩到榴辉岩Fe同位素的扩散迁移可以导致榴辉岩具有较重的Fe同位素组成,而大理岩具有较轻的Fe同位素组成。碳酸盐化榴辉岩是驱动地球深部碳循环和造成地幔Mg同位素不均一性的重要载体。
    • 王璐; 魏俞杰; 唐时美; 阚子威
    • 摘要: 为揭示深埋大理岩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变形特征和能量演化特征,基于大理岩的常规三轴试验和卸荷三轴试验,分析了大理岩变形破坏过程中变形和能量演化的围压效应和应力路径影响。结果表明:大理岩在加卸荷条件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围压效应;卸荷条件下大理岩的损伤扩容应力阈值和峰值强度较加载条件下的低;加载应力路径下能量耗散阶段占比更大,卸荷应力路径下能量聚集阶段占比更大;加卸荷条件下损伤扩容点对应的总能量和弹性应变能与围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针对峰值应力对应的总能量、弹性应变能及耗散能,加载应力路径下其均与围压具有正线性关系,而卸荷应力路径下均与围压成指数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确定大理岩破坏点的定量方法,结合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有效地解决了高围压作用下大理岩破坏点难以确定的问题,为深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 鱼桶; Cheese(图)
    • 摘要: 在上一期的“非常研究所”里,我们初步介绍了“碳中和”的基本情况——“碳中和”就是要将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除去,避免温室效应异常增强。我们还简单介绍了二氧化碳在大自然里有自己的循环体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二氧化碳在大自然里究竟是如何循环的吧——岩石碳的化身碳酸盐是形成某些岩石的基础,如形成溶洞的石灰岩、可用作建筑材料的大理岩等。石灰岩和二氧化碳的缘分可是不浅。在石灰岩的形成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同时,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又能侵蚀石灰岩。溶洞就是在这两个过程的交替中逐渐形成的。
    • 王伟祥; 王志亮; 贾帅龙; 卢志堂
    • 摘要: 为了探究动态载荷下大理岩的断口形貌特征,本文先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岩样进行不同弹速下的冲击压缩和动态劈裂试验。接着,采用钨丝灯扫描电镜对岩样断口形貌进行细观观察,对比分析了不同试验条件下岩样的断裂模式。最后,引入分形维数定量表征了岩样断口细观形貌及其粗糙程度与冲击弹速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在动态载荷下大理岩断口呈脆性特性,其基本断裂模式为沿晶断裂或穿晶断裂;高弹速冲击下,岩样断裂花样变小变密,表面附着岩粉趋多;相对于动态劈裂试验,动态压缩后岩样的破碎程度要高,断口花样中穿晶断裂形式所占的比重较大;随着弹速的增加,动态劈裂和动态压缩断裂模式均由耗能较低的沿晶断裂向耗能较高的穿晶断裂转变,分形维数值相应增大,但动态劈裂试验中分形维数值比动态压缩试验的应变率敏感性更加明显。
    • 王浩然; 王志亮; 王昊辰; 汪书敏
    • 摘要: 为研究真三轴条件下岩石的力学行为,采用离散元颗粒流程序,探析不同应力路径下大理岩试样的变形破坏过程、微裂纹演化机制及其中间主应力效应。结果表明:平行黏结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大理岩真三轴压缩下力学特性和破坏模式;中间主应力对峰值强度、弹性模量、破坏角和破坏模式演变的影响较为显著;八面体理论可较好地拟合出大理岩真三轴压缩中的破坏应力,所得的破坏强度包络线具有明显线性特征;结合应力-应变曲线形状,该大理岩在压缩过程中裂纹扩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即线弹性阶段、裂纹稳定扩展阶段、裂纹非稳定扩展阶段及峰后破坏阶段;随着中间主应力增大,应力-应变曲线峰后段的脆性破坏特征变强,试样从拉伸破坏向拉剪混合破坏转变,且中间主应变符号由拉转向压,岩石损伤演化与中间主应力间呈现出“对勾”型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