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矽卡岩

矽卡岩

矽卡岩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79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2篇、会议论文77篇、专利文献162825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岩石学报、地球、矿床地质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等;矽卡岩的相关文献由211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富全、唐菊兴、柴凤梅等。

矽卡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2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7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62825 占比:99.54%

总计:163574篇

矽卡岩—发文趋势图

矽卡岩

-研究学者

  • 杨富全
  • 唐菊兴
  • 柴凤梅
  • 郑文宝
  • 李强
  • 杜杨松
  • 刘锋
  • 唐攀
  • 徐林刚
  • 庞振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赖宗婷
    • 摘要: 小白石头南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该矿床严格受控于二长花岗岩与大理岩接触形成的矽卡岩带,目前矿区工作程度较低,本文通过总结矿区地质特征、矿床特征、矿化标志,对其潜力作出了分析,为区带同类矿床的寻找提供了对比资料。
    • 田昌贵; 余建国; 徐建; 周雯君; 贾金龙
    • 摘要: 为了查明矽卡岩型大水岩溶矿山帷幕注浆防治水工程效果,采用电磁波CT层析成像技术对帷幕注浆孔间岩溶、破碎带等过水通道在帷幕纵向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进行探测与分析,并通过探测孔附近注浆量验证CT探测结果的准确性。测试结果表明,在矿区地下400 m深处及注浆孔附近存在高吸收率异常带,表明矿山深部存在岩溶过水通道。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布置帷幕注浆加密孔提供了依据,并为同类矿山帷幕注浆防治水工程提供了借鉴。
    • 郭娜; 王先广; 胡正华; 刘新星; 龙沱江; 袁珊; 连敦梅; 魏德贤
    • 摘要: 朱溪是近年来在江西塔前-赋春成矿带发现的一个世界级超大型钨铜矿床。本文采用短波红外+热红外光谱技术对矿区13个钻孔进行了光谱测量,结合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朱溪矿床矽卡岩中典型蚀变矿物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厘定了矽卡岩形成不同阶段矿物组合的光谱特征,构建了朱溪矿床的短波红外+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研究发现:(1)区内不同矿物组合形成了明显的蚀变分带,由内向外依次为绢云母(富Si)+长石(岩体顶层蚀变,多期流体叠加综合作用)→外矽卡岩:钙铝榴石+透辉石+(绢云母)→透辉石+蛇纹石+绿泥(帘)石+滑石→绢云母(富Al)+绿泥(帘)石(基底不整合面蚀变);(2)Al-OH波长的移动可指示成矿流体压力、温度及pH值的变化;(3)研究区透辉石的形成、演化与矿体之间关系密切,虽然富矿体赋存于矽卡岩形成早期的透辉石-石榴子石蚀变带,但大量矿体则赋存于矽卡岩退蚀变阶段的蛇纹石-绿泥石蚀变带;(4)矿体的形成与流体的混合作用关系极大,伊利石光谱吸收特征能够指示外部冷水(大气降水或地下水)的灌入轨迹。
    • 张韬; 周维德
    • 摘要: 那不定铅锌矿位于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铅锌矿化主要赋存于外接触带的矽卡岩中,为近年来发现的小而富的铅锌矿床。为了进一步评价矿床远景,探讨控矿因素并为勘查开发提供地质依据,开展了含矿构造和矿床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含矿岩性主体为矽卡岩;②矿化受岩体外接触带及次级断层控制;③矿石以闪锌矿为主,其次为少量黄铜矿、方铅矿,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石榴子石、绿泥石、绿帘石、透辉石,次为石英,斜长石、金云母等;④矿床成因属于矽卡岩型铅锌矿床,这些新的成矿因素认知对进一步找矿和勘查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杨浩; 葛文春; 纪政; 井佳浩; 董玉; 景妍
    • 摘要: 显生宙期间,地球经历了温室-冰室气候的周期性交替变化。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这种古气候的转变被认为是碳源和碳汇过程耦合的结果,但一直以来关于两者贡献程度的认识尚不明确。通过全球统计分析,不同学者提出大陆弧火山脱气模型和热带弧-陆碰撞模型用于解释整个显生宙古气候的演变,分别强调了碳源和碳汇的一级控制作用。为了检验上述模型,更好地理解古气候的转变机制和演化细节,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东北地区显生宙岩浆作用-矽卡岩型矿床的时空展布和构造背景,以及弧-陆碰撞的时代、规模和古地理位置,通过数据统计和作图对比,发现东北地区岩浆作用-矽卡岩成矿峰期、弧-陆碰撞缝合带的时空迁移与大气圈CO_(2)浓度和大陆冰川沉积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暗示东北显生宙构造-岩浆过程和古气候演变的内在联系。综合东北地区及全球的研究进展,本文提出如下倾向性认识:1)洋-陆俯冲过程中火山-变质脱气的强度决定了CO_(2)排放量,而热带区域弧-陆碰撞缝合带的规模决定了全球硅酸盐风化速率和CO_(2)吸收量,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两者紧密联动,共同控制了显生宙古气候的演变;2)大陆弧岩浆作用的全球爆发不一定能造成温室气候的出现,如果缺乏充分矽卡岩变质脱碳反应,大陆弧CO_(2)排放通量与岛弧、大洋中脊和板内并无显著区别;3)SO_(2)属于短期效应气体,理论和实例研究均暗示爆发式火山作用难以诱发大冰期的形成,火山作用之于长期气候应该仍是促使地球升温而非变冷。
    • 赵亚云; 刘晓峰; 杨春四; 张小强; 刘远超; 郑常云; 龚福志; 华康
    • 摘要: 【研究目的】唐格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区位于南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西段,矿区内铜多金属成矿与石英斑岩体成岩作用关系密切,但对矿区内发育的石英斑岩体研究较少,对于进一步理解矿床成因与指导找矿勘查有一定制约。【研究方法】本文首次报道了矿区内石英斑岩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结果。【研究结果】石英斑岩表现出富硅(SiO_(2)=73.97%~76.85%)、富铝(Al_(2)O_(3)=13.03%~14.06%)、高钾(K_(2)O=2.2%~4.68%),高FeO^(T)(0.97%~1.80%)、FeO^(T)/MgO(3.57~8.22)、A/CNK(1.14~4.24)特征;稀土元素总量高(∑REE=478.59×10^(-6)~532.71×10^(-6))、稀土配分曲线呈明显的右倾型或“海鸥型”;富集Rb、Th、U、K、Pb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P及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等元素;Rb含量低(69.64×10^(-6)~249×10^(-6),小于270×10^(-6)),10000Ga/Al=2.54~2.71,显示出后碰撞铝质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78.0±0.9)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石英斑岩中锆石的εHf(t)均为正值(1.5~5.3,均值3.6),显示了较均一的Hf同位素组成;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2DM)=1052~806 Ma,均值912 Ma(<1.0 Ga),指示岩浆主要来源于新生长英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论】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唐格铝质A型花岗岩是形成于印度大陆向北俯冲于欧亚大陆引起的碰撞后伸展构造环境。唐格石英斑岩中Cu、Pb、Zn、Au背景含量较高,说明铝质A型花岗岩为唐格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提供了一定的成矿物质。冈底斯带自东向西在69~89 Ma至少存在一次与晚白垩世岩浆作用有关的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其唐格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是冈底斯带中段南部在燕山晚期造山后岩浆活动的成矿响应。
    • 赵文; 张怀瑾
    • 摘要: 江西香炉山大型钨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南侧新识别的钨矿带西段,为一矽卡岩型白钨矿床。矽卡岩矿体主要产于中寒武统杨柳岗组含炭质灰岩和香炉山花岗岩接触部位。香炉山花岗岩具有细粒至中粗粒结构,主要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副矿物以钛铁矿为主。香炉山花岗岩的SiO_(2)含量为66.37%~67.76%,并具有较高的Na_(2)O+K_(2)O(8.33%~8.57%)和A/CNK(1.31~1.35),因此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香炉山矽卡岩矿物主要为钙铁辉石为主,而石榴石以钙铝榴石为主并有少部分锰铝-铁铝榴石,同时主要的白钨矿分布于矽卡岩晚期网脉中呈他形粒状并具有贫Mo的特征。因此,香炉山钨矿具有还原型矽卡岩钨矿的特征。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的δ^(34)S_(CDT)值分别为1.0‰~4.2‰和3.0‰~5.2‰,均呈现出典型的岩浆硫同位素的特征,同时矽卡岩后期白钨矿稀土元素的流体模拟配分形式也为右倾,与香炉山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一致,表明岩浆热液流体的参与贯穿整个矽卡岩成矿过程。香炉山花岗岩具有较低但变化范围较宽的Nb/Ta(6.7~11.4),同时具有高Rb/Ba(1.6~2.4)和Rb/Sr(5.9~7.2),暗示壳源富粘土物质为原始岩浆的物源,并可能伴有极少量的幔源物质加入。同时香炉山花岗岩高Rb(339×10^(-6)~406×10^(-6))和Y+Nb(49.2×10^(-6)~62.0×10^(-6))及高Nb(15.7×10^(-6)~24.1×10^(-6))和低Y(33.5×10^(-6)~43.4×10^(-6)),指示其为板内花岗岩。因此,香炉山钨矿形成于板内的拉张环境。结合区域研究资料,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中伊扎纳吉板片与太平洋板片间的洋脊俯冲,及太平洋板片回撤有关。
    • 于志峰; 赵正; 王艳丽; 祝新友; 尹政; 李宏伟
    • 摘要: 湖南瑶岗仙超大型钨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主要由石英脉型黑钨矿矿脉和矽卡岩型白钨矿矿体组成。前人对瑶岗仙石英脉型黑钨矿矿体开展了较为详细研究,但对矽卡岩型白钨矿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有关其矿体特征、成矿过程及其与石英脉型矿化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本文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将瑶岗仙矽卡岩型钨矿床分为早期石榴子石-透辉石-白钨矿阶段(Ⅰ)和晚期碳酸盐-硫化物-白钨矿阶段(Ⅱ),并重点针对两个阶段的白钨矿开展了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进而厘定了矽卡岩型白钨矿的成矿过程。结果显示,Ⅰ阶段白钨矿的Mo含量(1648×10^(-6)~3310×10^(-6))明显高于Ⅱ阶段白钨矿的Mo含量(816×10^(-6)~1725×10^(-6)),且I阶段白钨矿的稀土配分具明显的MREE和HREE亏损特征,指示早期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具有相对高的氧化条件。两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具有相似的δ^(18)O值(7.7‰~9.8‰和7.4‰~8.9‰)和δD值(-53‰~-60‰),表明成矿流体均主要来源于花岗质岩浆,而大气降水与岩浆流体的混合程度低于其他矽卡岩型钨矿床。白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具有富CO_(2)和CH_(4)的特征,指示该成矿流体体系易于发生流体不混溶作用。白钨矿Ⅰ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229.1~377.3°C,盐度为1.8%~14.7%NaCleqv,白钨矿Ⅱ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187.4~294.5°C,盐度为1.2%~10.2%NaCleqv,指示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流体温度和盐度逐渐降低。由此可见,瑶岗仙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起源于花岗质岩浆,与石英脉型黑钨矿同源,总体上经历了两阶段钨矿的叠加成矿作用,流体不混溶作用对钨的聚集至关重要,在早期矽卡岩阶段形成了呈条带状的白钨矿矿体,在晚期矽卡岩退化蚀变阶段形成了被碳酸盐交代的白钨矿矿体。
    • 陈福川; 程晓林; 韩润生; 李龚健; 刘金宇; 常河; 贾祯; 程岩
    • 摘要: 金厂河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省保山地块最具代表性的远端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之一,查明其成矿金属来源对理解该类矿床成因以及区域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成矿阶段代表性含铁矿物的铁同位素组成,探讨其在成矿过程中的分馏机制,从而示踪成矿金属的源区特征。金厂河矽卡岩型矿床中成矿前阶段未蚀变的石榴子石和氧化物成矿阶段的磁铁矿均相对富集铁的重同位素,其δ;Fe值分别为0.05‰~0.16‰和0.07‰~0.18‰,而硫化物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和黄铜矿则相对富集铁的轻同位素,其δ;Fe值分别为-0.12‰~0.17‰和-0.54‰~-0.38‰,整体显示出从高氧逸度的成矿前阶段向低氧逸度的硫化物成矿阶段演化过程中矿物δ;Fe值逐渐降低的趋势,指示Fe;富集铁的重同位素,Fe;富集铁的轻同位素。同时,金厂河矿床各阶段矿物的δ;Fe值均显著低于碳酸盐围岩,而接近全球花岗岩的δ;Fe值,表明成矿的铁不是由围岩贡献,而是来自于隐伏的中酸性岩体。
    • 马文昆
    • 摘要: 大理石是商业名称,是天然饰面石材的一大门类,与岩石学中的“大理岩”在概念上完全不同。按《饰面石材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91-2015)的分类,大理石是指可以加工成饰面石材的,硬度3~5的各类碳酸盐岩或镁质硅酸盐岩以及它们的变质岩,常见的如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蛇纹石大理岩、镁橄榄石矽卡岩、角岩等,当其质量符合饰面石材工业指标要求,即可能形成大理石矿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