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15062篇;相关期刊665种,包括上海党史与党建、北京党史、当代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等;学生运动的相关文献由1334位作者贡献,包括游宇明、刘作忠、刘佳等。

学生运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4 占比:1.1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5062 占比:98.90%

总计:116343篇

学生运动—发文趋势图

学生运动

-研究学者

  • 游宇明
  • 刘作忠
  • 刘佳
  • 张桂华
  • 张福运
  • 李响
  • 王家进
  • 胡适
  • 蒋中礼
  • 蒋梦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思岑; 宋志勇
    • 摘要: 五四运动前后,在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共同影响下诞生了诸如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总会等一大批的学生组织。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总会在20世纪20年代历经了萌发、成长、衰落三个阶段,与学生运动相始终,其与政党渐行渐近,尤其是与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日益密切的关系引发了日本内务省外事警察的关注。外事警察的内部刊物《外事警察报》记录了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总会的动向及其与政党的关系,结合国内史料大致还原学总十年发展历程,可得出当时的学生运动除了受到爱国精神的驱使,还受到政党的影响之结论,以致学生组织的性质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 秦立海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对抗战胜利后美国的扶日政策始终持坚决反对态度,并为此在1948年5月至7月组织领导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上海、北平和昆明为中心的全国性大规模的"反美扶日"爱国运动.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但在舆论导向上积极引领了运动的蓬勃发展,而且在接近尾声时通过"初步总结"的方式,对运动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反美扶日"运动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又对其中存在的"冒险倾向"进行了深刻反思,及时转变斗争策略和方针,有效保护了党组织在国统区积蓄的革命力量.
    • 吕倩昀
    • 摘要: 1923年北京"驱彭挽蔡"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成功介入学生运动,特别是五卅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右派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中最终夺得了学运权.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下的学生反帝反封建运动中,上海大学学生会和学联组织提供了重要政治力量,其积累的经验在新时代仍旧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
    • 邹宇
    • 摘要: 五四时期,天津爆发了以抵制日货为代表的学生运动,日本在津利益受到严重冲击,英美法三国政府驻津机构、民间团体与个人对天津学生运动采取了支持态度.三国的驻津机构、团体均采取与本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继承山东权益要求相左的态度,对支持行为闪烁其词,推卸责任,日本与他们开展多次交涉后均告无果.三国支持学生运动的行为除受自身利益驱使外,背后更大的推力为巴黎和会利益不均的国家关系使然.英美法支持学生运动的行为是巴黎和会后日本与欧美列强关系的缩影,更是促使华盛顿会议召开的间接力量之一.
    • 罗志田
    • 摘要: 五四学生运动是一个蓄势待发而被瞬间点燃的运动,其所蓄之势是多方面的,且有远因有近因,有理性的也有感性的.最直接的近因就是民初尝试共和期间种种希望和失望的轮回更替,使不少学生处于一种山雨欲来的态势,而以新思潮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则推促了青年的失意和烦恼.这些蓄积虽非一日之功,最后的"引爆"仍是突然的.而此后新的政党组织和运作方式等新因素的进入,使学生运动是否"有组织"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原本有社会基础的"自在"组织模式逐渐被有"主义"有领导的"自为"组织标准所取代,使学生运动的本事在历史叙述中变得模糊,也使五四运动的偶然与不偶然成为需要斟酌的问题.
    • 李志江
    • 摘要: 小学阶段开展体育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教师都应思考,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展体育教学,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但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其对学生的安全有着极大地影响,因此学校与教师都应加强学生的安全防护工作,并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 李志江
    • 摘要: 小学阶段开展体育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教师都应思考,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展体育教学,正确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但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其对学生的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学校与教师都应加强学生的安全防护工作,并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 谢其乐
    • 摘要: 解放战争时期,各方力量对报刊施加影响,报刊的报道框架各不相同.本文以该时期昆明学生运动——"一二·一"运动和"七·一五"运动为个案,选取5份有代表性的报刊报道进行内容和文本分析.通过梳理学生运动的集体行动框架,整理报刊的媒体框架,探讨三个主要问题:其一,当时云南报刊运用了哪些媒体框架来报道昆明学生运动?它们之间有何不同,关系如何?其二,随着运动的发展,集体行动框架和媒体框架有何转变?其三,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同一报刊的媒体框架有何异同点?本文试图藉此使新闻史研究具备学科特色,增强新闻事业的主动力量.
    • 张德明
    • 摘要: 1946—1948年间,燕京大学学生积极参与抗议国民党与美国的学生运动.虽然燕大教师不鼓励学生的罢课、游行等激进活动,但当学生运动发生时,也通过集会、发表宣言甚至罢教等不同形式来参与其中;以陆志韦为首的燕大校方对学生运动持同情态度,对参与运动的学生进行了保护,并营救被捕学生,还帮助部分学生躲避了国民党的"八一九"大搜捕;燕大地下党也重视发动进步教师支持学生运动,特别是外籍教师在学生运动中发挥了特殊作用.燕大教师对学生运动的开展进行了支持与呼应,是国统区重要的民主力量.
    • 李蕉; 熊成帅
    • 摘要: 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是国民大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向“群众化”、努力“获得青年群众”的第一次尝试,其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对五卅运动的影响十分巨大.这场运动发起时一再受阻,正是由于青年团的宣传与动员,运动才得以席卷全国.一方面,青年团探索出的“学总—学联—学生团体”的联动机制与“共产党—青年团—国民党”的合作方式,为运动的发起和深入提供了机制保障;另一方面,团员承担了繁重的组织和宣传工作,甚至牺牲了生命,才使运动扩展开去.而青年团存在的组织关系不稳定、基层工作不深入、党团关系不明晰等问题,也给学生运动造成了负面影响.事实上,正是经过了诸如五卅运动的风浪的历练,一代“新青年”才得以出现和成长,进而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