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宏观审慎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的相关文献在2010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815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经济研究参考、财经问题研究、吉林金融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4年“中国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创新”学术会议、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等;宏观审慎政策的相关文献由410位作者贡献,包括万光彩、赵胜民、马勇等。

宏观审慎政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1 占比:13.3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815 占比:86.51%

总计:2098篇

宏观审慎政策—发文趋势图

宏观审慎政策

-研究学者

  • 万光彩
  • 赵胜民
  • 马勇
  • 单建军
  • 占云生
  • 方意
  • 翁玉颖
  • 陈彦斌
  • 余丽霞
  • 刘哲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奇霖; 孙永乐; 李玮琦
    • 摘要: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逐渐建立起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为双支柱的调控框架,宏观审慎政策具备“宏观、逆周期、防传染”的视角,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也正在实现从数量型到价格型、从间接模式到直达模式、从总量型到结构型以及从重视逆周期到更重视跨周期的转变,着眼于解决经济存在的中长期及结构性问题,体现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针对性。通过分析宏观审慎政策的起源,研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分工与配合以及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倾向的演变,有助于构建顺畅的政策治理机制,提高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控能力。
    • 蓝天
    • 摘要: 本文构建了包含异质性企业、气候环境因素和金融摩擦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在防范绿色转型风险方面的传导机制及最优政策组合问题。研究发现:第一,金融摩擦会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生产对气候的负向外部性,但会放大宏观经济波动,增加福利损失。第二,不存在金融摩擦的情景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能显著改善福利表现,进一步配合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增益效果并不显著;但存在金融摩擦的情景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配合实施差异化的宏观审慎政策能显著改善福利表现。第三,单独实施宏观审慎政策难以有效减少碳排放及福利损失,配合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则能大幅降低碳排放,削弱绿色杠杆率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的超调影响,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建议我国央行持续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计,聚焦于绿色转型风险,积极构建“前瞻性识别、逆周期应对”的宏观审慎调控机制,并做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
    • 张敏锋; 李嘉政; 黄佩佩
    • 摘要: 随着我国房价和居民杠杆率的快速上升,稳房价、控杠杆和防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主线之一。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家庭、房产税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多部门DSGE模型,考察宏观经济调控加入房产税政策后的效果以及房产税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加入房产税政策能有效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控制居民杠杆和房价,对住房存量征税优于住房增量征税;第二,“盯房价”的房产税政策和“盯信贷”的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效果最好,社会福利损失最低;第三,高房产税税率无法有效提高房产税收入与GDP的占比,因此我国房产税改革试点时税率不宜设置过高。
    • 袁洋; 杨柳; 廖佑晶
    • 摘要: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经过多年研究目前已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献为数据来源,选取自2009年以来刊载的468篇宏观审慎政策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分析、作者和机构的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和突现词分析,呈现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现状、前沿热点和方向,从而把握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征,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后续创新性研究以及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分析结果发现:对宏观审慎政策主题的研究文献自2009年以来逐渐增加;从事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群体越来越大且研究内容不断深入,但机构之间的合作多局限于高校或者同一区域,联系较差,多为独立研究;高频关键词有“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管理”“货币政策”“系统性风险”“金融稳定”“DSGE模型”等,代表国内宏观审慎政策研究的热点及现状;“双支柱”调控框[BF]架、“金融监管改革”、“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问题将成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前沿的基本态势。
    • 杨晓怿
    • 摘要: 财政政策的加码或将再上一个新台阶。新一轮财政政策的力度,值得期待。近期,宏观政策再次出现了变化。一方面是中央定调“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稳定经济大盘”,另一方面是央行提出的“要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两项核心政策变化,预示着今年财政政策加码的力度或将再上一个新台阶。结合去年底以来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有三个重要的趋势值得关注。
    • 方意; 欧阳辉; 张碧琼
    • 摘要: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变得更加频繁。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加深,一国的宏观审慎政策会影响其他国家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即产生了溢出效应。本文以紧缩性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贷款价值比政策为研究对象,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溢出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构建溢出指数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效应进行了讨论;最后,检验了中国的金融稳定对外部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外部宏观审慎政策对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其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溢出效应要大于贷款价值比。第二,中国的金融稳定会对外部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其中,信贷和房价的变化与存款准备金率的溢出效应成反向关系,与贷款价值比的溢出效应成正向关系。由此,本文认为中国应该重视外部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国际宏观审慎政策协调。
    • 杨思崟; 郑海荣; 张瑞琛
    • 摘要: 基于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视角,以“金融三元悖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货币三元悖论”指数的优化,设计、搜集并测度2002—2018年金融全球化指数、金融稳定指数和金融政策独立性指数,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和向量自回归分析对三元悖论的存在性和相互影响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我国正在由“金融稳定+金融政策独立+有限的金融全球化”向“金融相对稳定+金融政策相对独立+金融全球化”发展;“金融三元悖论”在我国长期存在;我国近年来金融政策趋于灵活,更有利于防范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
    • 万光彩; 李少辉
    • 摘要: 宏观审慎政策作为稳定金融系统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实践年份较长,但具体政策效果还有待探究。该文使用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12—2019年数据,构建反映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的指标,然后使用系统GMM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在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宏观审慎政策的整体实施能有效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实施效果与政策力度正相关。此外,宏观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变量也会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产生差异化影响,进一步研究还显示,实施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有利于降低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波动,平滑经济周期。因此宏观审慎政策应以逆周期实施为主,并对国有五大行进行特别关注,必要时可对商业银行自身指标提出要求。
    • 课题组
    • 摘要: 本文基于2007-2019年期间108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采用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存款准备金的作用大于贷款价值比,贷款价值比大于债务收入比;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宏观环境异质性,金融波动会减弱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金融周期对宏观审慎政策作用有较强的影响,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是非对称的,金融高涨期间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更强且更为显著。
    • 刘雪景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时期,“金融体系不平衡不充分,影子银行规模过大、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而这些问题的迅猛发展会严重影响我国金融稳定。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各国领导者认识到传统货币政策的不足,宏观审慎监管由此成为学术界研究与探讨的焦点。因此,从我国新时期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着手,借鉴金融危机教训及前人研究,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应如何协调配合解决中国新时期的宏观经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