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804篇,主要集中在宗教、欧洲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9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19篇;相关期刊487种,包括中国天主教、贵州社会科学、学海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武汉大学2014年历史学博士论坛、第四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德国历史: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等;宗教改革的相关文献由730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孝远、刘林海、周施廷等。

宗教改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9 占比:85.48%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1.63%

专利文献>

论文:119 占比:12.89%

总计:923篇

宗教改革—发文趋势图

宗教改革

-研究学者

  • 朱孝远
  • 刘林海
  • 周施廷
  • 姜守明
  • 蔡骐
  • 王加丰
  • 赵林
  • 黄牧航
  • 傅新球
  • 刘明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曦
    • 摘要: 作为一种在正式场合和仪式下进行的庄严行为,宣誓普遍存在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且早已有之。在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欧洲,基于神学渊源,宣誓行为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并散发着神圣的力量,宣誓者因此受到道德和良心的约束,但宣誓的行动效能在特定情境下会有不同指向。16世纪上半叶,英国亨利八世政权利用宣誓实施和强制推行宗教改革,而英国人民也通过宣誓反抗、抵制、否定、默许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中宣誓的核心地位、运作机制和莫尔拒绝宣誓行为的心理进路,可以透视宣誓在近代早期英国公共生活领域的政治意涵。
    • 毛卫民; 王开平
    • 摘要: 工业革命导致了人类历史千年不遇的大变革,使得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自此西方社会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至今。中国是惟一连续五千年延绵至今的古老文明,但未发生早期工业革命的原因值得思考。中世纪之后,西方社会借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体改革、科技创新、海外扩张等一系列的探索与变革,突破了基督教传统思想的藩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基于开拓、创新等文明精神的一系列技术发明引发了英国工业革命。悠久的中华文明及其融合特征,导致中国在儒学思想主导下表现为维系了两千年的中央集权且较稳定的大帝国。其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但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先进的冶铁生产也受到较大压抑。至明朝中晚期在工农业、经济体量、社会结构、思想、政治、科技、商贸、文化等诸方面都出现了有利于萌生工业革命的变化。但这一萌生过程始终遭受着儒学传统的压抑,至满清统治时期出现了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倒退,进而彻底丧失了早期工业革命的机会。
    • 郭玉飞
    • 摘要: 博古学者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为后世史学家的深入研究提供材料,并使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探究事物的根本方法,即自然史在近代欧洲再次盛行。随着自然史的复兴,历史研究开始对知识本身有更深刻的诉求。博古学者借用自然史的方法,质疑古代作品的真实性,将实物史料中蕴含的经验知识纳入历史研究的范畴。学者们提高了对事实的敏感度,想象和虚构也变得不再容易,开始与古典史学那种修辞、演讲的功用有了明显的区分。
    • 傅加杰
    • 摘要: 托马斯·克伦威尔作为英国亨利八世时期的名臣,他掌握权力后的一系列改革为市民阶级的进一步壮大扫清了很多障碍.然而,克伦威尔的改革以及市民阶级地位的提高,严重损害了传统贵族和宗教团体的利益,因此受到了贵族和教会的联合攻击,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探究克伦威尔政治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市民阶层实力相对弱小并过于依赖王权,贵族与教权形成的合力过于强大.但不可否认,通过克伦威尔政治改革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促使英国议会尤其是下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速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给封建贵族势力造成了剧烈打击,为日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基础.
    • 摘要: 德国的媒介历史,自马丁·路德的时代已经开启。活字印刷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电视将竞选演讲变成荧屏直播的舞台,如今推特又成了政治人士借助媒体力量所使用的新工具。一方面,就同一地区而言,不同时代对媒体的使用,体现了对媒体的不同理解。
    • 王玲; 韦风华
    • 摘要: 欧洲教堂建筑史不仅是一部建筑史,同时是一部文化史,甚至是一部政治史,而瑞士无疑是里面独特的一部.本文以影响瑞士数百年的宗教改革为背景,基于对瑞士宗教历史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对瑞士代表性教堂建筑进行调研分析,重点对宗教改革中的两大阵营的教堂建筑进行对比和研究,探究瑞士教堂建筑的营造历史、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试图为延续教堂建筑的历史与其未来的方向提供新思路,为我国教堂建筑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 丁文星
    • 摘要: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和新印刷技术的出现对于德国宗教改革推动深远,由之而来的16世纪的德国书籍印刷中广泛使用的铜版画和木刻版画使得个人能够通过印刷品在全欧范围传播自己的艺术理念。这一时期艺术家的持续性探索实验,不仅拉开了德国现代艺术的序幕,也使得德国与欧洲其他地区站在了同一历史舞台的前沿,而以丢勒为代表的具有创新精神及创造力的天才艺术家,更将艺术家的文化和社会地位抬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人文主义精神催生出来的艺术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德国很快进入了艺术强国的行列,并对德国近现代艺术尤其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深远,丢勒通过他的艺术作品复杂性体现了其思想与所处时代的复杂性。
    • 姜守明
    • 摘要: 回望过去,反观历史,这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也是理性的表征,人类就是在不断鉴古知今中走向明天的.就近代早期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来看,不论是人文主义者,还是新教神学家,无疑都具有强烈的复古色彩.这实际上是他们从历史经验中寻求思想解放、构建世俗民族国家合法性的重要表现.将宗教改革建立在因信称义神学的支点上,并不是马丁·路德的突发奇想,而是他对使徒保罗福音信仰的认知结果.为了纠正中世纪罗马教会对因信称义教义的严重偏离,路德斗胆去挑战主权,抨击了天主教神学主张的因律称义论或善功称义说,这不仅从表象上回归了原始基督教的福音教义,而且突破了天主教会的枷锁,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信神的奴役制,从而"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为欧洲的宗教多元化和思想解放开辟了道路.
    • 李盛茂
    • 摘要: 《亨利八世》常被研究者视为一部结构松散的剧作。研究者把这一问题归咎于莎士比亚与弗莱彻合著的缘故,但若从剧中体现的外交关系切人,则并不如是。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这一“大事件”集中体现了亨利八世时期英格兰、西班牙、法兰西和教皇之间的外交博弈;但外交手段并未保证亨利八世成功挣脱这场政治联姻的束缚,遂发动宗教改革获得至尊王权,争取主动并如愿以偿。而莎士比亚对这起历史公案的认识不尽于此,经济利益驱动才是“大事件”及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的根源;历史是由一系列的人物与事件环环相扣组成,而这正是进人现代国家的征兆。
    • 张珈玮
    • 摘要: 如果我们考虑到两位文人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戏剧创作之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都属于各自国家戏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英国,由于宗教改革以及对古典主义的重新建构,戏剧经历了一个从稳定化到世俗化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就是宗教戏剧被取缔。同样,在汤显祖所处的明代,戏院变得越来越精致,女性的柔美越来越在戏中占据主导地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