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7575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32篇、会议论文677篇、专利文献599399篇;相关期刊1301种,包括湖泊科学、生态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342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富营养化的相关文献由15533位作者贡献,包括秦伯强、马荣华、张玉超等。

富营养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32 占比:0.95%

会议论文>

论文:677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599399 占比:98.94%

总计:605808篇

富营养化—发文趋势图

富营养化

-研究学者

  • 秦伯强
  • 马荣华
  • 张玉超
  • 刘正文
  • 段洪涛
  • 韩博平
  • 朱广伟
  • 吕锡武
  • 孔海南
  • 张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尹炜; 王超; 张洪
    • 摘要: “十三五”以来,长江干流水体中总磷浓度达标,但中上游支流和中下游湖泊水体中的总磷超标明显,总磷已经成为长江流域水体主要污染指标。尤其是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建成运行,改变了水沙条件,颗粒态磷大幅减少,溶解态磷有所增加,磷输移形态的改变加剧了中下游的总磷问题,并产生了系列生态环境效应。上游支流水体中磷的输入加速了梯级水库水体中磷的累积,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潜在风险增加;中下游颗粒态磷减少改变了磷形态的分布,增加了环境脆弱性;下游浅水湖泊水体中磷超标驱动了内源循环,加速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长江入海磷通量剧减,将对近岸水域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针对长江总磷问题开展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应对磷输入源头采取控制措施,诸如加强“三磷”问题治理,遏制中上游重点支流的磷超标趋势,同时要加快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面源管控和湖泊生态修复体系,控制中下游磷排放源;(2)应当实施上游梯级水库群泥沙联合调度,减少库内淤积,增加输沙能力以及增加中下游颗粒态磷水平和磷入海通量;(3)建议完善总磷监测的标准方法,强化全沙总磷的监测,磷浓度和通量监测并重,以便为长江总磷管控提供科学系统的数据支撑。
    • 聂菊芬
    • 摘要: 为了解决星云湖水质富营养化问题,提出研究污染源磷对星云湖水质富营养化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富营养化对湖泊产生的危害,利用逐日平均温度数据和逐日降雨量数据在水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建立GWLF模型,模拟分析星云湖水质富营养化污染负荷。采用Microsoft Excel分析污染源磷的时空变化,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磷营养盐与多样性指数、叶绿色a和浮游植物生物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了不同季节下浮游植物与总磷相互关系的变化情况,为解决星云湖水质富营养化问题提供了相关依据。
    • 郝梓添; 邢春玉; 胡馨月; 牛思远
    • 摘要: 研究选取实验室筛选出的具有脱氮除磷能力菌株A9 (Exiguobacterium sp.)及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大聚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构建水生植物与微生物联合净化系统。采用2%SA+4%PVA将菌株进行固定,并与水生植物组合,研究设置对照组(CK)、黄菖蒲+大聚藻+苦草组(HDK)、黄菖蒲+大聚藻+苦草+Exiguobacterium sp.组(HDK+A9)。监测各组合对模拟废水中TN、TP、NH+4-N等指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HDK组和HDK+A9组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54.68%和73.08%,差异显著(P<0.05)。HDK组和HDK+A9组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52.68%和59.50%,对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63.55%和78.20%。
    • 郑家传; 朱勇坤; 柳后起
    • 摘要: 为系统分析环独墅湖水体污染现状,采用营养指数和污染因子指数法对研究区表层水体污染现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水质参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总氮(TN)含量均值为3.26 mg/L,属劣Ⅴ类地表水;总磷(TP)含量均值为0.03 mg/L,为Ⅲ类地表水;总Hg含量均值为0.11μg/L,为Ⅳ类地表水;其他水质参数均满足Ⅰ类地表水标准。研究区表层水体总体呈中营养状态。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独墅湖主要污染指标为总Hg和TN,两因子污染累积贡献率达到了全部污染负荷的90.18%。采样点S1和S8处的总Hg含量对综合污染指数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独墅湖水体综合污染指数达到重度污染等级。
    • 刘琦; 张延; 邹天舒
    • 摘要: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市民对身边水环境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因此首都中心城区水环境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从南长河、双紫支渠和转河入手,为全面了解核心区上游水体富营养化的变化情况,2021年4月至10月,周期性监测水体的水温、pH、透明度(SD)、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_(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氨氮(NH_(3)-N)、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系统地对三条河道进行生态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从目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来看,4月、7月为轻度富营养化程度,5月、6月、8月、9月和10月为中营养化程度。根据目前水质情况及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最终提出六点预防和治理措施来保障核心区水系的健康。
    • 任芝军; 杨桐飒; 白莹; 张博; 王书航; 吕龙义
    • 摘要: 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并未注重对河流湖泊的保护,导致水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近几年,随着水处理技术及环境评价手段的逐步完善,污染问题有所改善,但依旧不容乐观。本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3个角度,列举了国内外学者对不同水体使用的修复技术,综合讨论了每种技术的优缺点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总结。另外结合了河湖修复技术领域的现状,对该领域的前景进行了一定的展望,旨在为我国河湖治理提供新思路。
    • 李微微; 王众; 杨雯; 张勇
    • 摘要: 为加强对重点海域水环境质量的掌握以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文章基于24个站位的监测结果,综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富营养指数法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的评价方法,评价2015-2019年滦河口-北戴河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整体水质较好;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但大部分站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015年和2018年位于河口的站位处于富营养状态,其他年份和站位均处于贫营养状态;除近岸和河口的个别站位外,海水未受到有机污染,水质处于较好或良好状态,且有继续向好发展的趋势。
    • 陈伟江; 廖月清; 王苗苗; 郑小俊; 王军峰; 刘燕; 陈明
    • 摘要: 综述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以及各类常见的修复方法,如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复合型修复等。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修复方法对水体富营养化中N、P等污染因素的处理效果,并归纳总结了各类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基于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指出修复技术应以生物修复及复合型修复为主,物理、化学修复为辅,并提出修复技术与空间技术相结合能更有效的修复和监测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此外,基于只控磷不控氮、藻类-微生物燃料电池等修复技术成本低、效果理想,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 陈蓉; 王明果; 黄林培; 郭雯; 李蕊; 王教元; 陈光杰
    • 摘要: 通过对旱季、旱雨季过渡期和雨季3个不同时期滇池浮游植物δ^(13)C、δ^(15)N的研究发现,滇池浮游植物δ^(13)C、δ^(15)N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布特征.从旱季、过渡期到雨季,浮游植物δ^(13)C值分别为-20.44‰±0.72‰、-17.32‰±1.09‰和-15.92‰±1.74‰,呈逐渐升高趋势;而浮游植物δ^(15)N值的季节变化模式则相反,雨季(13.55‰±0.85‰)显著低于旱季(15.33‰±0.31‰)和过渡期(15.02‰±1.12‰).空间分布上,浮游植物δ^(13)C值呈现南高北低的变化特征,极差为13.17‰,δ^(15)N值则中部湖区高,南北部湖区低,极差为11.37‰.统计分析表明,浮游植物δ^(13)C值与水温、降水量、电导率和pH值等多因素相关,反映了生物生长速率和无机碳源的影响显著;浮游植物δ^(15)N值季节变化受降水量、总氮(TN)、总磷(TP)的影响,其空间变化与滇池流域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致.上述结果显示,城市生活污水仍然是滇池重要的污染来源,而农业化肥等面源污染对δ^(15)N值的时空变化起到显著的调控作用.因此,滇池流域土地利用与营养盐来源的空间差异以及西南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变化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同位素生物示踪信号的重要因子.
    • 苏建; 陈亮; 王燕; 卓婷; 吴俊; 焦晓磊; 樊威
    • 摘要: 水库水域作为丘陵地区重要的水源地,对保障当地人们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长时间经济快速发展和对水库水域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导致当前大多水库出现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其中水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表现最为突出,已严重影响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本文立足内江地区小型富营养化水库的一些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对丘陵地区小型富营养化水库水体治理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