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寰椎

寰椎

寰椎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53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337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中国骨伤、颈腰痛杂志、脊柱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届宁波大学国际骨科三江论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湖南省中西结合医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等;寰椎的相关文献由1407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庆水、夏虹、马向阳等。

寰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4 占比:16.21%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2337 占比:83.43%

总计:2801篇

寰椎—发文趋势图

寰椎

-研究学者

  • 尹庆水
  • 夏虹
  • 马向阳
  • 吴增晖
  • 倪斌
  • 刘景发
  • 王建华
  • 郭翔
  • 钟世镇
  • 胡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蓝佐珍; 钱雅楠; 池金澄; 黄炳旭; 段少银
    • 摘要: 背景:寰椎发育演变过程复杂,研究报道较少,CT成像能很好地显示寰椎解剖。明确寰椎正常发育过程、解剖结构、发育变异与畸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利用CT影像解剖展示寰椎正常发育与变异。方法:收集厦门市儿童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内0-14岁患者的寰椎CT资料,最终纳入732例患者的CT资料,观察寰椎前弓及双侧椎弓骨化中心,椎弓、前正中、后正中骺板、横韧带结节及寰椎发育变异或畸形。结果与结论:(1)732例患者中,CT图像显示寰椎正常发育679例(占92.76%);发育畸形或变异53例(占7.24%),其中骨环不完整27例,出现副骨化中心及副骺板23例,寰枕关节畸形3例;(2)寰椎骨化中心3个,包括椎弓侧块2个和前弓1个,2个椎弓出现于胎儿期,1个前弓出现于生后2 d-2岁,中位年龄为6个月,四分位距为4-11个月;(3)寰椎骺板4个,包括椎弓骺板2个、前正中骺板1个、后正中骺板1个,2个椎弓骺板闭合中位年龄是6.2岁,年龄四分位距为4.5-7岁;前正中骺板出现率为37.43%,闭合年龄中位数为4.8岁,年龄四分位距为2.8-6.0岁;后正中骺板闭合年龄中位数为2.8岁,年龄四分位距为2-3.8岁;(4)横韧带结节出现的中位年龄为9岁,年龄四分位距为5.5-10岁;(5)结果显示,寰椎骨化中心出现与骺板闭合时间存在相对特定的年龄区间,寰椎发育变异或畸形以寰椎骨环不完整、副骨化中心及副骺线多见,CT影像观察寰椎发育或畸形清楚、准确,具有明显优势。
    • 曹军; 朱益祥; 沈伟明; 孙明; 徐雷鸣
    • 摘要: 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atlanto-occipital disloca⁃tion,AOD)是指寰椎上关节面和枕骨髁分离,是一种罕见的严重外伤性损伤。由于儿童的枕骨髁小、脊柱发育不成熟、头部与身体相比过大、寰枕关节更平坦、颅颈韧带更脆弱,当头部突然加速或减速,比成人更易导致颅颈韧带断裂及AOD[1]。儿童伤者多由于继发的脑干、脊髓、颅神经或椎动脉损伤,导致呼吸心跳停止,甚至在事故现场直接死亡,生存率偏低。
    • 郑轶; 张嘉锴; 吴君龙; 袁欣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个性化异形解剖导向钢板辅助经口前路寰枢椎置钉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5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寰枢椎3D模型并设计寰枢椎个性化异形解剖导向钢板。在体外进行钢板贴合度实验,记录3D模型的打印时间、钉道设计时间及异形解剖导向钢板制作时间;记录导向钢板的钉道方向、角度及长度,并与基于CT 3D重建数据设计的虚拟钉道进行对比,评估螺钉位置的准确性。结果 3D模型打印时间、钉道设计时间及异形解剖导向钢板制作时间分别为(210.0±10.3)min、(15.0±2.7)min、(1 440.0±25.3)min。3D打印寰枢椎个性化异形解剖导向钢板与模型贴合良好,X线和CT检查证实寰枢椎螺钉位于骨性钉道内,逆向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钉道方向、角度及长度与基于CT 3D重建数据设计的钉道一致。结论 3D打印寰枢椎个性化异形解剖导向钢板辅助经口前路寰枢椎置钉可实现钢板良好贴合及螺钉精确置入,为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的方案。
    • 路文杰; 蒋伟宇; 张佳铭; 马维虎
    • 摘要: 寰椎是人体第一颈椎,结构特殊且复杂,与枕骨髁、枢椎形成的枕-寰-枢复合体在颈部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寰椎骨折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寰椎出现骨的连续性或不连续性中断,由Cooper[1]于1822在尸体解剖时发现并首次报道。寰椎骨折较其他骨折少见,占颈椎骨折的10.6%,严重程度变异大、治疗方案选择多及预后结局不一是寰椎骨折的特点[2-3]。当发生寰椎骨折时,极易出现枕-寰-枢复合体不稳定,骨折脱位后有压迫脊髓的可能,危及生命。近年来,寰椎骨折相关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缺乏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完整体系来指导临床决策、评估预后。
    • 王宏; 马骏雄; 于海龙; 王爽; 王洪伟; 郑亮; 田百玻; 项良碧
    • 摘要: 目的通过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测量成人寰椎后弓螺钉钉道的解剖学参数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2019年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住院治疗且行颈椎三维CT检查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PACS软件测量寰椎后弓螺钉安全钉道长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寰椎后弓螺钉安全钉道长度(双侧测量取均值)为(29.55±3.90)mm。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寰椎后弓螺钉安全钉道长度的影响因素,解释总变异为29.0%。结论采用PACS三维影像系统测量寰椎后弓螺钉安全钉道长度,性别是安全钉道长度的影响因素,可为临床寰椎后弓螺钉置钉提供参考。
    • 丁柯元; 苟永胜; 付柏林; 车峥; 龚德志; 杨胜; 李海波
    • 摘要: 寰椎骨折多由于头部受到垂直向暴力导致,垂直向暴力作用于侧块转化为水平向外应力,导致寰椎前后弓与侧块连接部最薄弱部位发生骨折^([1-2])。常见暴力因素如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创伤程度多较为严重。上颈椎结构复杂,局部解剖组织特殊,一旦损伤,常导致颅脑、颈髓或其他脊柱外多发损伤,病死率和病残率极高。早期正确的诊断对预防进一步神经损害加重,降低病死率与病残率有重要价值^([3-4])。
    • 何宏伟; 景磊; 周佳丽; 咸玉涛; 陈建华; 尹碧琼
    • 摘要: 目的研究寰椎椎弓根Axis M钉道进钉点与椎动脉V3段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采用后处理工作站对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内60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患者进行回顾性重建,测量以下参数:A.Axis M钉道进钉点对应C1后弓上缘皮质与椎动脉的距离。B.Axis M钉道进钉点对应C1后弓上缘皮质与椎动脉和寰椎椎动脉沟外缘交界处的距离。C.Axis M钉道进钉点与寰椎横突孔外层皮质的最短距离。D.Axis M钉道进钉点与椎动脉和寰椎椎动脉沟内缘交界处的距离。结果Axis M钉道进钉点对应寰椎后弓上缘皮质与椎动脉的距离为(2.2±1.1)mm。Axis M钉道进钉点对应寰椎后弓上缘皮质与椎动脉和寰椎椎动脉沟外缘交界处的距离为(2.1±1.1)mm。Axis M钉道进钉点与寰椎横突孔外层皮质最短距离为(9.1±1.9)mm。Axis M钉道进钉点与椎动脉和寰椎椎动脉沟内缘交界处的距离为(9.4±1.5)mm。结论测量C1椎弓根螺钉置入Axis M钉道进钉点与椎动脉的距离,有助于理解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进钉点与椎动脉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 赵晓峰; 陆向东; 赵轶波; 齐德泰; 王晓楠; 靳元璋; 程浩天; 靳鑫杰; 周润田; 赵斌
    • 摘要: 目的 评估延伸至C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使用延伸至C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术式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4~72(57.1±6.3)岁。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应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轴性症状。在颈椎侧位X线上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C角,C角颈椎曲度变化,反应颈椎曲度变化;在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测量ROM来观察颈椎活动度变化。结果 2例患者失访;其余18例均获114~124(119.2±5.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07±2.37)分,NDI评分为(7.46±1.15)分,VAS评分为(1.45±0.6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角术前为(24.96°±6.53°),末次随访为(22.58°±5.96°);C角术前为(18.72°±4.85°),末次随访为(15.73°±5.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颈椎活动度及过伸位颈椎活动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过屈位颈椎活动度ROM术前为(10.13°±3.83°),末次随访为(4.65°±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9例中出现OPLL骨化灶进展。结论 分析延伸至C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长期临床疗效满意。脊髓减压及神经功能改善满意。颈椎曲度及活动度变化不大,轴性症状无增加。
    • 何艺坚; 陈志达; 黄砖枝; 蔡弢艺; 蒋元杰; 林斌
    • 摘要: 目的 探讨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的防治策略。方法 2012年01月至2020年0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行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144例;其中6例术后发现椎动脉损伤;男4例,女2例;年龄32~57(39.8±8.3)岁。入院时行X线、CT及MRI检查。其中寰椎骨折伴寰枢关节脱位1例、枢椎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3例、枢椎骨折1例、寰枢椎复合骨折1例。术前3例行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3例患者未行CTA检查;6例患者均行椎动脉介入治疗。随访观察患者脑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术后椎动脉损伤出血均有效控制。患者术后获得3~6(4.0±2.2)个月随访。椎动脉损伤均为单侧,左侧2例,右侧4例。3例术前行CTA检查患者中2例存在C2椎动脉高跨变异。术后行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2例存在C2椎动脉高跨变异。4例患者术后切口有不同程度渗血。6例患者术后均伴不同程度头晕症状。经神经内科会诊予扩血管对症治疗后,2例患者6个月仍间歇出现头晕、头痛;其余在随访期间脑缺血症状逐渐缓解。结论 椎动脉损伤是上颈椎后路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椎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确切。术前应常规行CTA检查,详细评估椎动脉情况,避免椎动脉的损伤。
    • 刘永生; 夏古尚; 土小龙; 段祺辉; 李韬; 吴海莺; 赵智; 王迎松
    • 摘要: 经口咽入路为治疗齿突病变的常用手术入路,因解剖学和组织学特异性,经口咽入路术后可因缝合张力过高、黏膜水肿严重、进食时机把握不当、切口感染等并发术后切口裂开。本院2020年9月收治1例齿突囊肿术后切口裂开患者,通过总结其诊疗过程分析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诊疗措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14岁,因齿突占位性病变伴齿突骨折于2020年9月入院就诊。患者入院前12 d因外伤致头颈部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外院行颈椎X线检查示齿突占位性病变伴骨折(图1a),后于本院就诊并收住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