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水裂隙带高度

导水裂隙带高度

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19189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采矿技术、煤、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煤矿安全科学技术创新交流大会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论坛、2004年全国矿井地质学术会议等;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相关文献由34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长申、刘贵林、李文平等。

导水裂隙带高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19189 占比:99.99%

总计:819283篇

导水裂隙带高度—发文趋势图

导水裂隙带高度

-研究学者

  • 王长申
  • 刘贵林
  • 李文平
  • 梁世伟
  • 韩进
  • 万佳威
  • 万峰
  • 于献彬
  • 仇圣华
  • 付厚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盛奉天; 段玉清
    • 摘要: 为了得到彬长矿区巨厚砂岩含水层下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矿区内17组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数据,得到了彬长矿区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的回归公式,并基于彬长矿区雅店矿ZF1403工作面地质条件,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回归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经验公式与实测数据的结果相差较大,已不能作为彬长矿区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的参考公式,而回归公式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结果基本吻合,回归公式应用效果良好。在矿区内矿井未实测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情况下,回归公式计算结果可作为矿区内矿井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参考。
    • 杨深; 郭世达; 翟俊杰; 刘莉
    • 摘要: 为探究顶板的覆岩结构对近距离煤层导高发育规律的影响,在钻孔概化的基础上,建立18层的覆岩结构模型,划分出层厚相似的软硬岩互层和厚硬岩-薄软岩-厚硬岩两种岩性结构的组合。运用数值模拟,预测裂隙带发育高度,分析裂隙带发育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覆岩结构是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当覆岩的岩性结构组合为厚硬岩-薄软岩-厚硬岩时,薄层软岩会限制导水裂隙带发展,裂隙带突破该层后,会显著向上发展。近距离煤层开采会使裂隙带发育高度增加,但裂隙带发育高度仍然主要受覆岩层岩性结构组合控制。在使用经验公式法预测导高时,应增加约20~30m的安全范围,导高达到的最大层位处的岩性结构组合为厚硬岩-薄软岩-厚硬岩时,若计算导高突破薄软岩应以上层厚硬岩顶板高度作为最大导高。
    • 白丽扬
    • 摘要: 准确预测导水裂隙带高度对于煤矿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多数矿井已经进入深部开采,为了提高大埋深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的准确性,选取38组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数据作为样本,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理论确定各因素权重,得出,各影响因素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影响程度重要性排序为采深>工作面斜长>采高>硬岩岩性比例系数。基于LinearRegression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并将预测结果与三下规程中的经验公式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验公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4.51%,LinearRegression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73%,LinearRegression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较小,预测更接近实际值,精度更高,可以为大埋深下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测提供参考。
    • 郑纲; 王红梅
    • 摘要: 鲁新煤矿由于向斜构造的发育及新近系与煤系的不整合接触导致煤层顶板结构复杂,同时煤层顶板成岩时间短,胶结性差,力学强度相对弱,煤层开采后发生突水甚至突水溃沙的可能性大。通过研究矿井水文地质边界、顶板含水层发育特征,以及主采煤层与主要含水层的空间组合关系、顶板岩层岩石力学性质,阐明了11煤复杂的顶板岩层结构。通过煤层采后顶板破坏的关键层理论分析、经验公式验证,结合周围矿区导水裂隙带实测资料,综合确定11煤采厚4m情况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采厚的12.5倍。比较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与11煤层至各含水层间距,判断导水裂隙带发育层位;结合各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将11煤顶板含水层充水危险性共分为五个等级。
    • 缪小成
    • 摘要: 根据侏罗纪煤层地质特征及其开采方法,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侏罗纪煤层开采、采空区形成过程中的围岩破裂特征及其时空演化规律.针对双纪煤层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石炭二叠纪煤层开采过程中及开采后,双纪煤层间岩层的变形破坏、垮落和移动规律,计算分析导水裂隙带高度,及其与侏罗纪采空区底板裂隙带的连通机制,研究揭示大同矿区侏罗纪采空区围岩裂隙发育与积水运移规律,及其对石炭二叠纪煤层安全开采的影响,考虑到双系煤层开采复杂的工作面布置以及多煤层开采对覆岩岩性结构的扰动,相似材料模拟法弥补了经验公式法的不足,动态模拟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基岩变形破坏的范围及塑性分布情况,导水裂隙带高度模拟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 牟海鹏
    • 摘要: 针对含水层下多煤层开采边界的确定,结合理论分析,设计分组开采和所有煤层同时开采两种方案,分析不同方案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防隔水煤(岩)柱高度,并最终确定了含水层下煤层开采边界.研究结果为矿井安全生产、采掘任务顺利交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煤层开采后上方含水层不受连续采动影响,确定合理开采边界距1-1煤层露头水平距离最小为59.84m,最大距离为157.72m.
    • 娄高中; 谭毅
    • 摘要: 导水裂隙带高度是西部矿区保水采煤的理论依据和关键参数.近年来,BP神经网络广泛应用于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但BP神经网络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等问题.为提高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的准确性,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建立基于PSO-BP神经网络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选择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工作面倾斜长度、煤层倾角、覆岩结构特征为导水裂隙带高度主要影响因素,选取22例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数据对PSO-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将训练后的PSO-BP神经网络对2例测试样本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并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及经验公式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SO-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5%;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8%,经验公式的最小相对误差为9.4%,PSO-BP神经网络预测精度明显优于BP神经网络和经验公式,且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变化较稳定,可以有效预测导水裂隙带高度.
    • 侯恩科; 张萌; 孙学阳; 姜钰泉; 谢晓深; 王建文; 高利军
    • 摘要: 浅埋煤层覆岩破坏规律及裂隙发育特征与煤矿安全开采密切相关.为了研究浅埋煤层开采上覆岩层的扰动破坏规律与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以柠条塔井田南翼2-2煤S123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相似材料模拟与数值模拟方法,对覆岩破坏规律及裂隙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相似模拟实验表明,S1233工作面的初次来压步距约为60m,周期来压步距约为16m,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至地表,达165m,裂采比为27.5.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导水裂隙带发育过程分为孕育、发生与缓增、突增及稳定4个阶段,导水裂隙带最终发育至地表,达165m,裂采比为27.5.参考柠条塔煤矿北翼现场钻孔实测结果,综合确定南翼2-2煤开采裂采比大于27.5.研究成果可为浅埋煤层开采矿井水害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提供指导.
    • 种阳; 张杰; 胡俊峰; 刘文静; 李亮
    • 摘要: 实现安全高效采煤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获得复杂条件下厚煤层的导水裂隙带高度.以关中地区桑树坪二号井3303工作面为试验场地,采用井下仰孔注水测漏法探测导水裂隙带高度,通过现场实测和模拟实验得到3#煤层"马鞍型"的导水裂隙带分布,上限高度为70~80 m,并通过线性拟合建立该地区同类条件煤层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体系,可大大降低物探成本,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