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麦条锈菌

小麦条锈菌

小麦条锈菌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87142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菌物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小麦条锈菌的相关文献由410位作者贡献,包括康振生、黄丽丽、陈万权等。

小麦条锈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7142 占比:99.77%

总计:87342篇

小麦条锈菌—发文趋势图

小麦条锈菌

-研究学者

  • 康振生
  • 黄丽丽
  • 陈万权
  • 刘太国
  • 曹世勤
  • 贾秋珍
  • 井金学
  • 王保通
  • 王晓杰
  • 李振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耀霞; 张学飞; 闫佳会; 姚强; 郭青云
    • 摘要: 为了研究青海省小麦条锈菌在小麦潜育期叶片菌源量,文中以小麦条锈菌延伸因子EF1为引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了小麦条锈菌潜育期菌源量检测体系。结果表明:(1)小麦条锈菌延伸因子EF1引物能从小麦叶片gDNA中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243 bp。(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是常规PCR灵敏度的100倍。(3)铭贤169叶片接种小麦条锈菌后第1天到第8天均检测到条锈菌,且菌源量随着天数的变化呈指数型增长趋势。本研究建立的检测体系可检测到小麦条锈菌在小麦潜育期叶片菌源量,为早期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刘琦; 马泽宇; 曾明昊; 吴伟; 董裕生; 陈利
    • 摘要: 为了明确新疆新源县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构成,于2018年在新源县采集10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利用19个中国鉴别寄主对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表果明,37份标样未明确鉴定,63份明确鉴定的标样中鉴定出23种已知生理小种类型,其中条中33号、条中32号和条中34号发生频率较高,其频率分别为17.5%、11.1%和11.1%,为当地的优势生理小种,其余的生理小种鉴出频率低于7%;致病类群以水源11、Hybird 46和贵农22类群为主,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3.3%、25.4%和22.2%;毒性基因v9、vsu、v3b+4b和v10的发生频率分别为85.7%、79.3%、43%和22.2%,其中v9和vsu发生频率高于75%,表明抗性在逐渐丧失。新疆新源县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类型丰富,但演化过程滞后于内地;条中34号生理小种已呈显著上升趋势。监测结果可对预测新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蒋军; 岳明星; 於立刚; 康振生; 王晓杰; 汤春蕾
    • 摘要: 为明确小麦组织蛋白酶B基因TaCTSB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中的功能,采用PCR技术扩增获得TaCTSB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序列;通过qRT-PCR技术检测TaCTSB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农杆菌介导瞬时表达体系在烟草叶片上进行亚细胞定位,并验证其是否能够诱导细胞坏死;利用VIGS技术瞬时沉默TaCTSB,解析其对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影响。结果表明,TaCTSB基因编码344个氨基酸,N端含有1~19 aa的信号肽,无跨膜结构;qRT-PCR结果显示,TaCTSB基因在小麦与条锈菌非亲和互作早期上调表达。瞬时表达分析发现,烟草叶片上瞬时表达TaCTSB基因能够诱导细胞坏死,且质壁分离后TaCTSB分泌到细胞外。在TaCTSB瞬时沉默植株上接种条锈菌毒性小种CYR31,产孢量变化不显著;而接种条锈菌无毒性小种CYR23,产孢量升高;组织细胞学观察发现,在小麦叶片中瞬时沉默TaCTSB,其活性氧面积和坏死面积显著下降,菌丝面积及菌丝长度均有所增加,表明沉默TaCTSB减弱了小麦对条锈菌的抗性。
    • 贾秋珍; 曹世勤; 王晓明; 孙振宇; 张勃; 黄瑾; 骆惠生; 李青青
    • 摘要: 2019年-2020年,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于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的661份条锈菌标样,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到52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仍为优势致病类群,居第一位,2019年和2020年出现频率分别为36.7%和49.5%,低于2018年的50.3%;其次是HY和水源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5.3%、25.5%和10.2%和15.5%;中四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22.8%和7.6%,2020年居第五位,低于2018年的13.9%。流行小种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23.4%和22.5%,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9.6%和17.9%,居第二位;条中33号、贵22-14出现频率分别为4.4%、4.0%和2.5%、6.0%;新类型ZS-1出现频率分别为7.0%和0.6%。次要致病类型如HY8、HY29、HY103、水11-192及贵22-13、贵22-108、贵22-244和贵22-271等出现频率在1.0%~1.9%之间,其他致病类型均在0.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VYr9、VYr3b+Yr4b、VYrsu、VYr26为甘肃省条锈菌主要毒性致病基因,毒性频率在50.6%~93.7%之间。甘肃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对感染中四的新致病菌系ZS进行持续监测是今后一段时期甘肃省小麦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小麦抗条锈育种应以兼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为主,兼顾贵农22其他类型及中四新菌系。
    • 刘琦; 陈利; 曾明昊; 艾尼赛·赛米; 马泽宇; 马占鸿
    • 摘要: 伊犁州是新疆小麦条锈病重灾区,对该地区开展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2020年采自新疆伊犁4县的149份小麦条锈菌样品进行生理小种监测,以期明确该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组成及毒性情况。结果表明,共监测到28个生理小种,其中CYR 33、Su 11-1、Su 11-12、CYR 32及CYR 34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14.09%,12.75%,8.05%,8.05%和7.38%;水源11类群为优势类群,出现频率高达44.30%。对抗条锈病基因Yr1、YrA、Yr3、Yr6、YrSu、Yr9的毒性频率均大于70%,表明这些基因在伊犁州抗性基本丧失。新疆伊犁州4县小麦条锈菌毒性多样性分析显示,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4,Shannon信息指数为0.50,表明伊犁州条锈菌毒性多样性水平较高,毒性组成丰富;小麦条锈菌毒性相似系数在0.92~1.00,其中伊宁县和巩留县的样品遗传距离最近,察布查尔县与其他3县样品遗传距离最远。因此,新疆伊犁州地区抗锈育种应以抗CYR 33和Su 11-1为主,兼顾抗Su 11-12、CYR 32和贵农22类群中其他类型。另外不同县区应合理进行抗病基因布局,以期实现小麦条锈病的区域间联合防治。
    • 王福楷; 张洪; 高志贤; KALHORO Muhammad Talib; 贺新生; 康晓慧
    • 摘要: 【目的】由单片病叶发展成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是植物气传病害流行的重要阶段。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气传性病害之一。探究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作物冠层内传播受到的影响因素,对了解气传性病害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病原菌孢子在冠层内扩散会受到自身重力、风和寄主阻挡的影响。以小麦条锈菌为例,通过模拟自然沉降测定了病原菌孢子的重力沉降速度;比较了不同密度和角度阻挡物拦截的孢子数量差异;比较了麦田不同高度和不同种植密度下冠层风速的差异;在田间,模拟单片病叶向周边传播孢子的过程,分析了不同高度和水平距离下收集孢子数的差异。【结果】单个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沉降速度范围为(1.491±0.055)cm/s;风速在小麦田随冠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冠层上空风速显著高于冠层内风速,风速随小麦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阻挡物密度和角度与收集孢子数呈显著正相关;在小麦冠层中孢子扩散距离与孢子捕捉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病原菌孢子重力沉降速度较慢,重力沉降对孢子在冠层内的水平传播距离影响较小。寄主叶片形态和种植密度可以调控孢子叶面定殖和孢子的扩散。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小麦条锈病的流行扩散模型和为探索植株形态避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贾秋珍; 曹世勤; 王晓明; 黄瑾; 孙振宇; 张勃; 骆惠生; 李青青
    • 摘要: 2017年-2018年对采自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572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监测,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出37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居第一位,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56.88%和50.34%,中四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0.15%和13.85%.主要流行小种中,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33.69%和38.51%,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3.04%和15.20%,居第二位;条中33号出现频率降至5%以下;贵22-14致病类型出现频率在4%~6.6%之间;新菌系ZS-1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2.90%和7.43%;次要致病类型中,HY4、HY8、水11-3、水11-7、水11-192及贵22-104、贵22-108、ZS-18等出现频率在0.72%~4.71%之间,其他致病类型在0.3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VYr9、VYr 3b+ Yr4b、VYrSu、VYr26仍为甘肃省主要毒性致病基因.目前甘肃小麦条锈菌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开展中四类群监测是今后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抗条锈育种应以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ZS-1为主,兼顾贵农22及中四类群中其他类型.
    • 赵琦; 李曼; 康振生; 汪自庆; 刘杰
    • 摘要: 脂肪作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夏孢子萌发及侵染初期的主要营养物质,酶解产物通过乙醛酸循环转化为糖类成分供病菌生长发育所需.脂肪酶是脂肪代谢的关键酶.基于已测序的基因组序列,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该病菌脂肪酶基因PsLIP1序列(1 302bp),编码433个氨基酸的蛋白.在毕赤酵母细胞(GS115)中成功表达PsLIP1后,酶学活性分析显示其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60°C,此外,发现Zn2+、Cu2+和Ca2+对脂肪酶PsLIP1活力有一定激活作用,Fe2+、Mn2+则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脂肪酶作用机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从能量代谢角度制定小麦条锈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常玉珍; 高红云; 史银佩; 王言景; 吴玉芳; 蒋沙沙
    • 摘要: [目的]揭示小麦对条锈病的抗性应答机制.[方法]以田间优势条锈菌接种抗病小麦品种赛德麦601和感病小麦品种郑麦37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分光光度计法分析小麦籽粒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变化.[结果]花后15 d,郑麦379中APX和GR基因表达显著升高,APX基因表达量升高幅度大,花后25 d上调至CK的11.45倍,且持续时间较长;GR短时间小幅度升高,在花后20 d升高至CK的1.65倍.赛德麦601中APX基因仅在花后20 d后表达量显著升高,上调至CK的9.83倍,其他时期变化幅度很小;GR基因仅在花后25 d和花后30 d表达量显著升高,分别升高至CK的2.09、1.92倍.APX和GR酶活性的变化与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一致.[结论]APX和GR参与了小麦对条锈菌的抗性应答反应.
    • 任惠文; 杨子璠; 郭双元; 张艳琴; 康振生; 张新梅
    • 摘要: [目的]克隆小麦条锈菌诱导的小麦TaRRP4基因,研究其在小麦与小麦条锈菌互作、非生物胁迫、外源激素处理下的表达特征,为小麦与小麦条锈菌互作中该基因功能的验证及小麦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小麦品种水源11、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23号(CYR23)和条中31号(CYR31)为材料,采用RT-PCR法,从小麦条锈菌侵染的水源11小麦cDNA中克隆得到1个外切体亚基TaRRP4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序列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不同处理下TaRRP4基因在各个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其中小麦条锈菌处理体系包含非亲和体系(CYR23与水源11)和亲和体系(CYR31与水源11),非生物胁迫处理包含高盐、干旱、低温和机械损伤处理,外源植物激素处理包含脱落酸、茉莉酸甲酯、乙烯利和水杨酸处理,另外分析该基因在小麦不同组织(根、茎和叶)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小麦TaRRP4基因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951 bp,编码316个氨基酸;同源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TaRRP4与拟南芥AtRRP4p氨基酸相似度达62.96%,且均属于外切体亚基RRP4家族,包含类核糖体蛋白S1和KH2个RNA结合结构域.qRT-PCR结果表明,与小麦条锈菌诱导0 h相比,小麦条锈菌CYR31诱导后,TaRRP4在诱导24,48和72 h极显著上调表达;而受小麦条锈菌CYR23诱导后,TaRRP4仅在诱导48 h显著上调,且上调倍数较小.与各个非生物胁迫小麦处理0 h相比,高盐胁迫下,TaRRP4在处理12和48 h分别极显著和显著上调;干旱胁迫下,TaRRP4在处理2和6 h均极显著上调表达;低温胁迫下,TaRRP4从处理2 h开始极显著或显著上调,直至48 h表达量降低;而机械损伤处理对TaRRP4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与各个外源植物激素处理小麦0 h相比,脱落酸可在处理12和24 h诱导TaRRP4下调表达,茉莉酸甲酯对TaRRP4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而乙烯利和水杨酸均可在处理2,6和12 h诱导TaRRP4上调表达.同时,TaRRP4基因在小麦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在小麦根、茎中的表达量.[结论]克隆得到小麦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外切体RNA结合蛋白TaRRP4基因,该基因可能通过脱落酸、乙烯利和水杨酸信号交流,在小麦条锈病的防御反应中发挥负调节作用,同时在小麦对非生物胁迫的抗逆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