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10-07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采用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特异性引物从感病文心兰叶片总RNA中扩增得到包括移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蛋白基因3'端部分序列、全长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序列、和3'UTR的5'端部分序列.序列测定结果表明侵染文心兰的ORSV其CP基因序列同其他分离物存在较高同源性,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100%.
  • 摘要:本文利用电镜观察并采用斑点酶联检测技术对我国种植的蝴蝶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侵染蝴蝶兰病毒多达10种以上,其中以建兰花叶病毒和齿兰环斑病毒为主,同时发现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菜豆黄化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毒的存在,未检测到三叶草黄脉病毒、建兰环斑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烟草脆裂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
  • 摘要:解析了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的HC-Pro蛋白酶结构域的晶体结构。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了一个包含蛋白酶结构域的片段,并获得了高分辨率的晶体,另外利用硒代晶体和SAD法解析了相位,最终优化的结构分辨率为2.0埃。这个结构是个紧凑的α/β折叠,代表了该酶完成自我切割后的构象。结构显示切割后的碳端尾巴还紧紧结合在活性位点,阻止了其他底物的进入,这种自抑制状态解释了为什么HC-Pro只有分子内切割的活性,而不能切割其他底物。以前发现HC-Pro切割位点附近的指纹序列为:Tyr-X-Val-Gly/Gly(其中X代表非特异性识别的氨基酸),切割发生在两个甘氨酸之间。解释了P1、P2和P4位氨基酸的保守性,这些位置残基的侧链分别包埋在特定大小的口袋中。另外P3位残基的侧链暴露在溶液中,这和该位置序列的不保守性也一致。
  • 摘要:对玉米粗缩病与传毒媒介灰飞虱发生消长动态观察,初步探明了玉米粗缩病和介体灰飞虱的主要寄主植物,描述了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初探了其危为害与损失,基本明确介体灰飞虱年生活史与种群消长动态、玉米粗缩病侵染循环及田间病情增长动态,为病虫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本研究通过多个品种多点试验,明确不同品种抗性差异、不同播期玉米感染租缩病的规律,旨在为生产上玉米租缩病的防控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目前缺乏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措施,当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对玉米粗缩病抗性是有差别的,但通过参试的品种抗病性表现,虽然鲁单981、济单7号、天泰16、金海5号等几个品种较为抗病,但在病害易发病期播种,病情指数仍高达20-45,难于控制病害的为害,研究明确调控病害发生轻重的主要因素还是灰飞虱的消长动态,玉米播期应使3-7叶期尽量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盛发期,春玉米要早播,夏玉米要晚播。调整播期能够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为害,但对于习惯于麦田套种或以马铃薯、大蒜等早收作物为前茬的种植区,难以实现通过播期避虫防病。据报道玉米不是灰飞虱喜食的寄主,只是小麦成熟期的一个过渡寄主,采取药剂防控麦田灰飞虱发生,尽量减少灰飞虱迁入玉米田的数量,也是控制玉米粗缩病发生流行的有效措施。
  • 摘要: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为植物呼肠孤病毒属(Phytoreovirus)成员,此病毒最早于1979年在泰国发现,连续多年在广东、福建等地发生,使水稻分蘖数和抽穗率显著减少,给水稻(Oryza sativa)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水稻瘤矮病毒基因组包含12条RNA片段,按照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迁移率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命名为S1到S12.本实验室已初步筛选出S11和S12片段编码的Pns11和Pns12为基因沉默抑制子,并通过实验证明RGDV S11既可抑制局部沉默,又可抑制系统沉默,它作用于dsGFP形成的上游,通过阻止沉默信号的传递而抑制基因沉默,而RGDV S12作为另一个沉默抑制子,只具有局部沉默抑制功能.
  • 摘要:本研究将S7及其翻译提前终止突变体(△S7)构建至植物表达载体上,与运动缺陷型载体PVX-GUS-BSP共轰击本生烟叶片,组织化学染色显微观察,发现只有PVX-GUS-BSP+△S7组合存在肉眼可见的蓝色斑点,100倍物镜下发现GUS已扩展至多个细胞。而PVX-GUS-BSP+OS7组合与阴性对照PVX-GUS-BSP在肉眼下观察不到蓝斑,100倍物镜下发现仅局限于单个细胞。进一步在普通烟叶片上验证了上述结果。由此可见RGDVFns7在非寄主本生烟及普通烟细胞内互补了运动缺陷载体的运动功能。
  • 摘要:本研究分别提取广东、广西和海南的疑是病毒病的样品总DNA和总RNA为模板,分别设计了现已报道的13种菠萝病毒的PCR扩增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我国存在菠萝凋萎伴随病毒1号2号和3号、菠萝杆状DNA病毒、菠萝转座病毒和菠萝内源类反转病毒,阳性率分别为96.9%、86.6%、82.7%、68.5%、89.0%和89.8%。根据克隆测序的序列信息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克隆得到的PMWaV-1 CP序列、PMWaV-2 HSP70h和PMWaV-3 HSP70h与已登录序列氨基酸序列同源率分别为94%-99.6%、96%-99.6%和96%-99.8%; PBCoV、AMtV和ePPRV-1 RNA酶H与己报道的对应序列的氨基酸同源率分别为91%-98%、97.5%-99.2%和87%-100%.
  • 摘要:本文对辽宁省CGMMV有代表性的各分离物进行了全序列分析,同时将其与GeneBank里已知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通过构建TMV组病毒核昔酸的多聚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分离物同源性高,与韩国该病毒的西瓜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据了解,辽宁盖州地区曾经大量使用从韩国进口的葫芦种子作为西瓜生产的砧木。因此辽宁CGMMV盖州分离物极有可能来自于韩国,在盖州大面积发生后又传至省内其他西瓜种植区。与日本的SH株系、韩国的甜瓜分离物及印度delhi地区的分离物从系统发育树来看,也有极近的亲缘关系。但与俄罗斯及西班牙的该病毒的分离物亲缘关系稍远。
  • 摘要: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西瓜接种CGMMV后,西瓜果实成熟过程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同时测定了EMP途径的3种限速酶活性的改变,以期明确感染CGMMV对西瓜葡萄糖含量的影响及糖酵解途径与西瓜倒瓤的关系. 测定结果表明:健康植株的果实的HXK和PFK活性0-28d逐渐下降,35d有所回升,而接种处理后的西瓜果实HXK和PFK活性0-14d显著低于健康对照,21-28d迅速上升至高于对照。健康西瓜果实前期HXK和PFK活性高,将促进EMP途径的顺利进行,这一反应的发生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这就为作物生长提供所需能量。而后期健康对照的HXK和PFK活性的降低,有利于葡萄糖的积累。接种CGMMV处理的西瓜果实前期HXK和PFK活性低于对照将很大程度上导致葡萄糖的积累,而后期活性的升高又将导致葡萄糖降解。
  •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瓜感染CGMMV后蔗糖含量及蔗糖合成途径中关键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CGMMV对西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的变化趋势接种与未接种对照比较一致,授粉后到采摘期,蔗糖浓度呈上升趋势,但对照的蔗糖浓度始终高于接种处理,测定期间对照与接种处理除在授粉后7d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测定天数均差异极显著(P<0.01)。
  • 摘要:本文于西瓜定植期对西瓜苗人工接种,于授粉后7~35d每隔7d取样一次,系统研究了大棚西瓜感染CGMMV后对其果实内丙酮酸含量极其代谢积累的有毒物质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种CGMMV后可导致西瓜果实内丙酮酸含量大量积累,授粉后21d时接种处理丙酮酸含量达健康对照的2.51倍。授粉后35d时达健康对照4.09倍,且授粉后35d丙酮酸含量仍直线上升。也就是说接种CGMMV对西瓜植株果实均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一方面丙酮酸本身就会对果实的品质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丙酮酸可为乳酸、乙醇、乙醛的合成提供原料,给果实带来更大伤害。
  • 摘要:本文研究了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及其防控对策,指出根据SRBSDV生物学特性及病害发生特点,应建立病毒及其传播介体预测预警体系。必须明确白背飞虱越冬区及北迁路径,改进和推广病情及虫情监测技术,实现病情早期预测预报。培育和推广抗病、抗虫品种。包括对现有品种的抗性评价,加强抗性资源筛选,加快抗、耐病(虫)品种培育,运用生物技术创新抗性种质等。病害综合治理。运用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采用生态控制原理与方法,压低越冬区虫源、毒源基数,改善病害扩散传播关键区生态体系,保护水稻主栽区生态平衡,最终控制病害为害。对于重病区或高危病区,可采取多种应急措施,包括合理选择育苗地点,减少或阻断白背飞虱迁入:防护育秧,避免秧苗早期受侵染:药剂浸种拌种和水稻早期喷药防虫等。此外,对于重病田可采取弃用高带毒率秧苗、及时拔除病株并从健株上册莫补苗、重病田翻耕改种。
  • 摘要:从四川攀枝花市采集表现植株矮化,叶片黄化及曲叶症状的样品SC64、SC65、SC66和SC67用双生病毒通用引物PA和PB进行PCR检测,从4个样品中均扩增出约500bp的特异条带。随后根据此片段测序结果设计引物Y65-F/Y65-R扩增SC65的DNA-A近全长,经克隆及测序拼接后得到SC65的全基因组序列,其大小为2732 nts,将SC65全长基因组DNA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比对发现,SC65与一个分离自云南元谋的TYLCCNV的菜豆分离物(TYLCCNV-Bean-YM)相似性最高,为96.0%,表明SC65是TYLCCNV的一个分离物。利用TYLCCNV的特异性引物YSF1/Y6R2对病毒分离物SC64、SC66和SC67进行PCR扩增,结果从这3个样本中均扩增到TYLCCNV约1.3kb的特异性条带,表明这些番茄样品均受到TYLCCNV的侵染。利用双生病毒卫星DNA通用引物beta0l/beta02进行PCR扩增,4个样品均得到预期大小为1.3kb的特异性条带。全序列测定表明SC65 DNA的全基因组序列为1338nts。未能从样品中检测到DNA1分子的存在。
  • 摘要: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基因家族广泛存在于真菌,线虫,植物等物种中,它是基因沉默通路中的重要成员,参与多种siRNA的产生.拟南芥中已有3个RDR基因被深入研究,其中AtRDR6基因参与ta-siRNA,nat-siRNA的产生,它还介导正义链转基因引起的沉默,它的突变体表现出由幼年期向成年期转换提前的表型.rdr6突变体对CMv病毒的侵染表现出更敏感,但对TMV、TRV、TuMV、TVCV侵染不敏感.水稻基因组中编码5个RDR基因,其中Os01g34350基因与拟南芥的AtRDR6基因非常相似,被命名为OsRDR6基因。已有报道显示该基因的突变体sh12表现出顶端分生组织缺失的异常表型。从水稻中花11品种中克隆到了OsRDR6基因的全长ORF序列,将其转化到拟南芥rdr6-ll突变体中,观察OsRDR6基因是否能互补AtRDR6的功能。结果显示,OsRDR6基因能恢复rdr6-11的异常发育表型,参与拟南芥中ta-siRNA的产生,并下调其靶基因AtARF3和AtARF4的表达量。将OsRDR6的反义序列转化水稻中花11,得到了特异性降低OsRDR6基因表达水平的转基因水稻。结果发现,转基因水稻对RSY和RDV都表现出更加敏感,病症相比野生型更严重,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病毒基因组RNAoRDVviRNA的积累量在OsRDR6表达降低的转基因水稻中少于野生型水稻中的积累量,说明OsRDR&基因也能参与viRNA的产生。研究结果表明OsRDR6基因的功能与AtRDR6基因功能非常类似,都能参与ta-siRNA的产生,介导植物发育的调节,但是OsRDR6基因对病毒的抗性相比AtRDR&更加广范,它的表达量降低使水稻对双链RNA病毒和双义RNA病毒都更加敏感。
  • 摘要:利用国际鉴别寄主对黄淮北部麦区河南濮阳、河南安阳、河北保定和河北邯郸4个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群体进行了致病型鉴定,结果发现,供试的4个小麦禾谷胞囊群体致病型均不同于国际上已报道的13个致病型和郑州须水群体的致病型.4个群体致病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只有个别鉴别寄主反应类型不一致.供试的4个群体对含抗病基因Ha1、Ha2和Ha3的3个大麦寄主均无毒性,与国内已经报道的郑州须水群体相比,致病谱明显较窄;其中河南濮阳群体和安阳群体对国际鉴别寄主毒性反应类型完全一致,河北保定群体与彭德良(1996)等报道的河北定州群体致病型反应类型完全吻合.
  • 摘要:采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对鲁豫皖地区小麦禾谷胞囊线虫菏泽、商丘和阜阳群体进行了致病型鉴定,发现这3个群体致病型均不同于国际上正式命名的13个致病型.菏泽群体与阜阳群体对A组寄主具有相同的抗性反应,属于同一致病型,商丘群体与这两个群体相似,A组13个鉴别寄主对这3个群体的抗性反应有12个一致,只有KVL191对菏泽群体与阜阳群体表现为抗病,而对商丘群体表现感病.
  • 摘要:通过形态特征及1TS-RFLP和ITS序列分析分子方法鉴定了黄淮麦区14个禾谷胞囊线虫群体的种类,鉴定结果显示:许昌县、博爱县、商水县3个群体为H.filipjevi;郑州荥阳市和郑州须水镇群体为H.australis;禹州市、宜阳县、安阳县、清丰县、商丘市睢阳区、河北邯郸、保定、山东菏泽市和安徽颍上县等9个群体为H.avenae"C"型.形态鉴定结果和分子鉴定一致.
  • 摘要:植物寄生线虫是世界农作物的重要病原物之一,寄主广泛为害极大,每年全世界农作物因植物寄生线虫为害造成的损失高达1250亿美元;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是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水稻上的一个重要病原,引起水稻瘤矮病,可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将来源于南方根结线虫Vap基因536 bp的片段与来源于水稻瘤矮病毒S11基因887 bp的片段连接成1423bp的大片段,作为正向序列,PCR扩增正向序列1~1173 bp部分,得到反向序列,其中正向序列比反向序列长250 bp.分别将正向序列、反向序列插入到预先准备好的含有3个酶切位点的pMDlB-T Simple载体上,获得含有Vap-S11正反向序列全长为2.6 kb的RNAi片段,将此片段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ubi载体上,构建成RNAi载体,以期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其转入水稻,获得表达产生dsRNA、进而产生siRNA的转基因水稻,当被线虫取食或被RGDV侵染后沉默它们的靶基因,从而使转基因植物实现对南方根结线虫和水稻瘤矮病毒的抗性。
  • 摘要: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EC3.1.1.7)作为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线虫剂的作用靶标,是生物神经传导中的一种关键性的酶,在胆碱能突触间,该酶降解乙酰胆碱,终止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的兴奋作用,保证神经信号在生物体内的正常传递.其活性可以作为一种经典的分析神经毒性的指标,与运动行为、学习与记忆行为结合应用,从不同侧面考察杀线虫剂对线虫可能造成的神经毒性,并适合不同程度或胁迫造成的神经毒性分析.本研究采用涕灭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丙澳磷在低剂量胁迫下对甘薯茎线虫AChE的活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甘薯茎线虫在低剂量不同类型杀线虫剂胁迫下AChE活性变化的差异,初步探讨其行为改变的生化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经10-1μg/ml、10-3μg/ml、10-4μg/ml和10-5μg/ml涕灭威处理24h后,甘薯茎线虫AChE活性与空白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48.8%、14.4%、7.2%和12.8%,但经10-2μglml涕灭威处理24h后,AChE活性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线虫经10-1μg/ml、10-2μglml、10-3μg/ml以及10-4μg/ml的丙澳磷处理后,AChE比活力分别降低了40.5%、23.0%、14.9%和23.0%;线虫经10-1μg/ml、10-2μg/ml、10-3μg/m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后,其AChE比活力高于空白对照,特别是经10-4μg/ml处理后,AChE比活力提高了25.5%,经10-5μg/ml处理后,AChE比活力比则降低了24.2%.
  • 摘要: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发现,表达拟南芥失活型ROP 1(DN-ROP 1)后,在接种Phytophthoara infestans部位有较多的HzOa积累,同时,菌丝在瞬时表达DN-ROP 1马铃薯叶片表面的生长受到抑制,病斑面积也相对较小。通过对马铃薯DN-ROP1的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获得了和瞬时表达相似的结果。因此,基于这些结果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拟南芥Rop1在马铃薯抗性建立过程呈现负向调控模式。今后还将对拟南芥Ropl在马铃薯防卫反应中的调控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摘要:利用电子显微镜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比了在喷施BTH溶液前后,拟南芥叶片注射病原细菌时,过氧化氢等信号分子的产生和积累的部位与特点,观察了亚细胞结构及形态改变的差异,同时应用生长曲线法测定了细菌的生长状况的差异。研究发现,喷施BTH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死细胞出现的更晚,数量更少,作为抗性防御标志之一的过氧化氢出现的早,细菌的生长也要明显滞后于对照组。在超微结构方面,发现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虽然细胞壁并没有很明显的加厚,处理组细胞内的线粒体等细胞器多集中在有菌的一侧,并且观察到胞内出现很多囊泡,向细胞膜方向运输。另外发现细菌的周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氧化氢沉积,目前对这些现象在做进一步分析。
  • 摘要:植物类病变(lesion mimics)突变体是一类在没有病原物入侵时就能自发产生坏死斑的突变体,这类突变往往使植株增强抗病性.目前,水稻中报道了近200个类病变突变体,54个已被鉴定和命名,其中8个突变基因spl7、spl11、Sp118、spl28、attm1、oslsd、OsNPR1和OsACDR1被克隆,它们分别编码不同功能的蛋白.尽管这些突变基因不是直接与植物抗病途径相关,但是绝大多数都使水稻提高了对白叶枯病或稻瘟病的抗性,而且与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和系统获得抗性(systematic acquired resistance)相关的抗病基因在一些突变体中呈组成型表达,表明这些突变激活了植株的防御系统,而且可能涉及多个抗病信号转导途径.深入研究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对揭示作物抗病分子机理和品种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spl5是γ射线辐射诱导突变,植株从苗期开始叶片上就自发表现出褐色坏死斑。突变植株显著增强了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菲律宾生理小种PX0145、POX280、POX87和POX124的抗性,而且在spl5中抗病相关基因PRI、PR3、PRS和AOS的表达增强,蛋白双向电泳分析表明在spl5中与抗病相关的几丁质酶及活性氧代谢相关的GST和APX表达量显著上调,因此推测spl5突变激活了水稻植株的防卫反应。生理测定表明spl5类病斑部位有明显的活性氧H2O:和护一积累,其中O2-的含量在坏死斑出现之前就开始增加,所以O2-过量积累可能是造成spl5突变体细胞坏死的原因之一。为了鉴定spl5基因,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将该基因精细定位在水稻第7染色体的34kb物理区间内,并预测了5个候选基因,目前正在对些基因进行测序和转基因功能互补分析。
  • 摘要:以在中药材补骨脂中分离到的一个具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抗菌抗菌蛋白PscAFP为研究对象。根据其N-端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3'RACE和YADE扩增获得Psc-AFP对应编码序列,命名为PscAFP:然后将其在毕赤酵母中表达,并测定了重组PscAFP的抗菌活性;同时构建其植物表达载体,将其在烟草中表达。结果表明:重组PscAFP对烟草赤星病菌抱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Phe-Val-Arg·pNA、Boc-Gly-Pro-pNA、BNPNA、BANA为底物,利用胰蛋白酶水解底物实验发现,重组PscAFP对胰蛋白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对烟草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并获得了转基因再生植株,转基因烟草接种赤星病菌实验表明,转PscAFP烟草对烟草赤星病抗性有显著的提高。
  • 摘要:以广东稻瘟病菌优势小种之-ZC13、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水稻C101LAC及C039为材料,在稻瘟菌处理水稻后的8 h、12 h、24 h、48 h、72 h后分别取样,用改良的PEG-4000预沉淀法提取水稻叶片总蛋白,经双向电泳、图像分析、MALDI-TOF-TOF质谱鉴定,获得了32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表明,这32个差异表达蛋白质按其功能可以分为6种类型,即代谢相关蛋白、信号转导相关蛋白、抗氧化相关蛋白、病程相关蛋白、调控相关蛋白和能量相关蛋白。从蛋白质整体水平对水稻的抗瘟性进行分析,与感病品系相比,抗病品系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种类不同、同一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表达时间不同和表达量的差异,可能正是构成两个品系对稻瘟病抗性不同的原因。研究表明,水稻抗病品系较感病品系能更快速启动并大量表达与抗性相关的蛋白质(如快速启动乙烯信号途径、合成抗氧化类相关蛋白、病程相关蛋白等)。
  • 摘要:本研究分别在植物表达载体pRIR202(带有马铃薯Y病毒CP基因的反向重复结构)反向重复结构的上游、中间间隔区(Loop环)和下游插入一段GFP 5’端521bp的片段,成功构建了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RIR202UP、pRIR202MID和pRIR202DWN,并用冻融法导入农杆菌C58C1,采用农杆菌共侵润的方法注射本氏烟16C中,通过瞬时表达系统检测比较反向重复结构不同位置侧翼序列诱导传递性RNA沉默的差异。 分别在不同时段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FP mRNA的相对累积量,插入基因位于反向重复结构的下游时诱导基因沉默的强度要比位于反向重复结构的上游和Loop环区的高,而且Western blot的结果与荧光定量PCR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注射含pRIR202DWN的16C植株沉默效果要比注射pRIR202UP和pRIR202M1D强,推测在反向重复的不同位置中,靶基因的3’端在RdRp的作用下优先降解,即在3个不同位置中下游最先发生沉默。 本研究同时证明了GFP基因位于Loop环区也能诱导基因沉默,而且沉默强度比插入反向重复上游的序列引发的强,推测茎环结构的dsRNA在沉默体系中被Dicer切割后,Loop的端部仍然带有因降解产生的一段siRNA,可以在RdRp的作用下合成新的dsRNA,使Loop环区的序列也发生沉默。
  • 摘要:利用抗病的体细胞杂交后代Y73和高感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IR24为亲本,构建了至氏代的重组自交系分离群体。选取了近600对的SSR和STS标记,经过筛选获得了212对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的分子标记。利用这些标记,构建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然后结合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和重组自交系群体对白叶枯病的抗感表型进行了抗病QTLs的定位分析。定位结果共检测到3个明显的区间位点,分别位于第1、第3和第5号染色体上,分别暂时命名为qR1、qR3和qR5.qR1的分子标记区间为R01D124-RM1361,LOD值为13.6, R2%为29%,加性效应为6.55;qR3的分子标记区间为R03D143-R03D159,LOD值为8.3,R2%为17%,加性效应为5.39;qR5的分子标记区间为RM7081-RM233B,LOD值为16.9,R2%为37%,加性效应为7.29。这些抗病区间的定位为抗病主效QTL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 摘要:本研究利用悬浮细胞的培养方法,建立马铃薯悬浮细胞系。将拟南芥AtRopl及马铃薯StRac的野生型,激活型和非激活型分别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用农杆菌LB4404介导或PEG(聚乙二醇)介导的转化方法,转入马铃薯悬浮细胞中,利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探知GFP的位置进而确定小G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另外,通过外源施加细胞骨架抑制剂、病原菌毒素、第二信使cAMP等物质,研究小G蛋白位置变化,进而推测小G蛋白在马铃薯防卫反应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可能的调控功能。目前已经利用与马铃薯同科植物烟草建立了悬浮细胞系,并进行了小G蛋白转化、细胞骨架染色等预备试验,同时也建立了马铃薯底西瑞品种的悬浮细胞系。随后将进一步确定小G蛋白在马铃薯亚细胞结构中的位置,推测小G蛋白在马铃薯抗性建立过程中可能的调控功能。
  • 摘要:本文根据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扩增引物,以蝴蝶兰病叶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得到目的大小片段,进一步将扩增片段进行克隆与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包括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全长序列,同其他分离物同源性为85%~98%.
  • 摘要:采用悬滴法在室温条件下测定不同浓度梯度的植物油(豆油、棉籽油、葵花油、玉米油、花生油、色拉油、芝麻油)EC对白菜霜霉病病原菌孢子囊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油EC对白菜霜霉病病原孢子囊的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豆油EC、色拉油EC、棉籽油EC和玉米油EC (0.63 ml/L)时对白菜霜霉病病原菌孢子囊的萌发抑制效果达到92%以上;芝麻油EC、葵花油EC和花生油EC (2~3.33 ml/L)时对白菜霜霉病病原菌孢子囊的萌发抑制效果达到94%以上,效果显著.
  • 摘要:本试验比较3个PGPR菌株对香蕉枯萎菌的生长抑制作用,旨在探讨PGPR菌肥活性微生物菌种的抑菌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理,充分发挥微生物肥料效果,指导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借鉴.针对香蕉枯萎病菌FOC4、3个菌株培养液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抑菌率达3.6%-71.4%。其中以PAB-1抑菌效果最好,达极显著水平,与杀菌剂比较,抑菌率提高10%以上,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菌株PAB-1的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为开发高效生物菌肥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拟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根病发生的调查以及病原菌致病力的测定,明确不同耕种方式对小麦根病的影响以及小麦根病发生的潜在危害性.不同耕作方式下禾谷镰刀菌和蠕抱菌的致病力明显高于深耕方式下的秸秆清除和秸秆还田两个处理,很好的解释了主要病原菌的致病力增强导致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根部病害发生的变化。致病力的增强可能是因为秸秆还田后结合一定的耕作方式,改变了土壤中为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得微生物群体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增加了微生物种群的竞争力,使得致病力强的优势种群的竞争力增强,也使得小麦的根部病害发生严重。因此,在应用秸秆还田增强土壤生物肥力、改善土壤生物性状、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土壤微生物群体结构变化,特别是土传病原菌的发生动态。有研究表明土传病原菌数量的增加、致病力的增强,不但能够引起小麦根病的加重,而且还对其他病虫害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当耕作方式调整后,应加强土壤中微生物和土传病原菌结构动态变化监测,做好病害发生的预测预报和预防工作。
  • 摘要:本试验研究两种拮抗真菌(Y-I,J-I)对杜鹃花灰霉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平板对峙试验表明两种拮抗真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拮抗菌Y1与病原菌对峙培养5d后抑制率为79.7%,J-I与病原菌对峙培,5d后抑制率为43.6%。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拮抗菌的菌悬液和发酵液对杜鹃灰霉病均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且预防作用均好于治疗作用。在防治试验中,喷洒Y1菌悬液和发酵液的处理15d后防效分别为41.7%、44.9%;喷洒J-1菌悬液和发酵液的处理15d后防效分别为37.5%、33.0%。在预防试验中,喷洒Y1菌悬液和发酵液的处理15d后防效分别为67.1%、68.3%;喷洒J-1菌悬液和发酵液的处理防效分别为51.3%, 46.8%。
  • 摘要:枯草芽孢杆菌CAB-1是一株对黄瓜白粉病和番茄灰霉病有较好防效的生防菌株.在明确该菌株所产生的抑菌物质起主要防病作用的基础上,本实验研究了其所产生的蛋白类抑菌物质,并对抑菌蛋白进行了分离和纯化.首先明确了菌株CAB-1产生抑菌蛋白的最适培养条件为:30°C,180 r/min培养48 h.采用不同饱和度的(NHa)2SO4对菌株CAB-1发酵液进行沉淀,结果表明经30%-70%饱和度(NHa)2SO4沉淀的粗蛋白均有抑菌活性,先采用30%饱和度的(NHa)2SO4进行盐析,上清液中补加(NHa)2SO4至70%饱和度即能沉淀出大部分的抑菌蛋白。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蛋白类物质对立枯丝核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蛋白酶、温度、pH值及有机溶剂对抑菌蛋白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表明,该蛋白粗提液经胰蛋白酶及蛋白酶K处理后其抑菌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抑菌率分别为对照的93.16%和96.20%,但经胃蛋白酶处理后抑菌率显著下降,为对照的78.90%:粗蛋白热稳定性好,121°C处理30 min仍保持原有活性的72.08%;该蛋白在pH值2-12范围内均有抑菌活性,将pH值调为2后处理30 min其抑菌率仍达到对照的59.01%;此外,该蛋白对常用有机溶剂氯仿、丙酮、乙酸乙酷、乙醚和甲醇不敏感。分别采用疏水层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对抑菌粗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初步结果得到了分子量大小为约30 kD左右的抑菌蛋白。
  • 摘要:本实验主要针对可能影响NCD-2菌株转化的条件(如菌株的电场强度、电阻值和质粒类型)进行优化,以期获得NCD-2菌株的高效电击转化体系。通过设置不同的培养时间(3-4.5h),不同电压(12.0-14.5 kV/cm)和不同电阻(200Ω,400Ω)。结果发现,NCD-2菌株按1:30比例转接到生长培养基中,37°C,150 rpm培养3.5 h,电场强度14.0 kV/cm,电阻200。的条件下,NCD-2菌株的电击转化效率最高(对质粒pNW33n的转化效率达到3.8x104转化子/pg DNA )。在优化条件下,又测试了5个不同大小并带有不同复制子的质粒对NCD-2菌株的转化效率,结果表明,不同质粒的转化效率依次为:pNW33n(4.21 kb, B. coagulans来源复制子),pAD123 (5.95 kb, B.subtilis来源复制子),pHY300PLK04.87 kb, Streptococcus faecalis来源复制子),pMK3 (7.21 kb, Staphyloccocus aureus来源复制子),pHV 1249 (9.09 kb, Staphyloccocus aureu来源复制子)。由此可见,影响质粒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其所携带复制子的来源,其次可能是质粒的大小。
  • 摘要:本研究从胞囊和小麦根际上分离得到33株细菌菌株,分离出放线菌14株,通过室内对线虫的致死力测定筛选出8株细菌,4株放线菌,通过进一步盆栽实验,选取3株细菌,3株放线菌进行大田实验,结果表明,细菌09B17,放线菌S07的防效较好.
  • 摘要:本研究以拟南芥野生型Col-0、SA过表达突变体cvi-D, SA缺乏突变体NahG和。ds5-1为实验材料,接种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观察病毒在野生型和突变体材料上的病程发展,并于接种后lOd检测各实验组病毒复制和病原相关蛋白的转录水平,同时检测了与生物胁迫相关的活性氧含量、脂质过氧化水平以及数种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的野生型拟南芥相比,SA缺乏突变体NahG和eds5-1表现更轻的病毒致病症状,其中以NahG的症状最轻。NahG和eds5-1突变体的活性氧水平明显低于cvi-0突变体组及对照野生型组。虽然NahG和eds5-1突变体中防御基因PR-1、NPR-1的本底及诱导水平都比cvi-0和Col-0要低,但它们的抗氧化酶活性,尤其是谷肤甘肤还原酶GSH活性明显高于后者。鉴于活性氧在植物病程发展前期的重要作用,外施了一定浓度的最常见的抗氧化物-抗坏血酸,结果表明ASA可明显减轻病毒的致病症状。
  • 摘要:由尖镰孢菜豆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phaseoli)引起的普通菜豆枯萎病是世界性的菜豆重要病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菜豆生产的重要因素,严重时可减产70%以上.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普通菜豆枯萎病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采用下胚轴双孔注射和接种体蘸根两种病原菌接种方法,对159份普通菜豆资源进行了初步的抗病性筛选.采用下胚轴双孔注射法筛选出高抗品种6个,抗病品种11个,中抗品种55个;采用接种体蘸根法筛选出高抗品种3个,抗病品种5个,中抗品种10个。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普通菜豆资源中含有较丰富的抗镰抱枯萎病资源,通过利用抗病品种控制菜豆枯萎病前景广阔。
  • 摘要:根据水稻叶片中各种膜囊泡所具有的不同的表面性质(如表面电荷、亲水基团等),采用双水相萃取法(Dextran T 500/ PEG 3350)进行了水稻叶片质膜的纯化。在低盐浓度下,分别选用6种不同的Dextran T 5001 PEG 3350聚合物浓度(分别为6.0%、6.1%、6.2%、6.3%、6.4%、6.5% w/w)作为双水相体系对叶片细胞质膜进行了纯化;经细胞质膜标志酶H+-ATPase的活性测定、柠檬酸铅和醋酸铀双染色以及低pH值磷钨酸染色后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由6.3%(w/w)Dextran T 500和6.3%(w/w)PEG 3350组成的双水相体系可获得高纯度和高质量的水稻叶片质膜。质膜蛋白质经增溶缓冲液溶解、双向电泳(IEF/SDS-PAGE )和图像分析,获得了高分辨率和重复性的双向电泳图谱,为进一步从蛋白质整体水平研究质膜蛋白质的功能提供可靠的实验材料。
  • 摘要: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上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玉米病毒性病害,已对玉米产区的感病品种造成严重减产.目前确定引起我国玉米粗缩病的病原主要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而引起我国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主要为甘蔗花叶病毒(Sugar cane mosaic virus,SCMV).通过施用农药的方式防治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很困难,培育抗病品种是其防治的最有效途径.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有多种,前人研究表明利用RNAi原理介导的抗病性特异性强,较易获得高抗甚至免疫的转基因植株,为作物抗病毒基因工程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
  • 摘要:疣粒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近乎免疫,然而由于其和栽培稻属不同物种,无法通过普通杂交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本实验室利用疣粒野生稻体细胞杂交后代获得了高抗材料.通过基因定位分析,并借助基因芯片的筛选,确定了一批潜在的和水稻白叶枯病有着密切联系的基因.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了这些潜在的抗病基因,并通过发展的一套基因沉默载体的快速构建方法,获得了一批基因干涉和超表达转基因材料。选用白叶枯病菌菲律宾小种P10进行抗病性鉴定后,部分材料抗病性相对于亲本有明显改变。
  • 摘要: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广泛存在于植物中,被认为是高等植物体内的内源生长调节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其中,MeJA作为内源信号分子,可以参与植物对病原菌及其他逆境胁迫做出应答并进行信号传递;同时,其又可作为激发子(外源信号分子)来诱导植物的抗病反应.前期实验结果表明,MeJA可以诱导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水稻CO39和C101LAC的抗瘟性,0.1 mmol/L的MeJA处理后显著减轻了稻瘟病的发生,而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无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对水稻抗瘟性相关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可诱导水稻叶片中PAL、POD、CAT、LOX、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等的活性快速升高.为了进一步从蛋白质整体水平分析外源MeJA诱导水稻的抗病性机制采用常规蛋白质组学技术,对MeJA诱导后的水稻叶片蛋白质差异表达进行了分析。通过改良的PEG-4000预沉淀法提取水稻叶片总蛋白,经双向凝胶电泳、图像扫描获得了MeJA处理水稻后不同时间段的双向电泳图谱,经图像分析和MALDI-TOF-TOF质谱鉴定,获得了3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按照蛋白质功能,将3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分为以下7种类型:代谢相关蛋白(16个),信号转导相关蛋白(3个),氧化还原相关蛋白(1个),病程相关蛋白(2个),调控相关蛋白(5个),能量相关蛋白(9个)。
  • 摘要:水杨酸(salisyic acid,SA)作为一种外源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对病原菌的广谱抗性.目前研究表明,SA诱导的植物抗病性主要通过诱导植物的膜脂过氧化,产生HR反应;并通过诱导植物PR蛋白基因的表达,进一步诱导植物的系统抗病性,但目前关于SA诱导的水稻抗病性机制仍缺乏系统的了解.在前期研究中,证实外源SA可以诱导水稻的抗瘟性,不同抗性水稻中相关防御酶诱导活性在早期的升高可能是SA诱导水稻抗瘟性的原因;对内源SA的变化研究证实,外源SA诱导的水稻抗病性可能与内源SA信号通路无关。为了更好地分析外源SA诱导水稻抗瘟性的早期抗病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外源SA诱导的水稻叶片蛋白质差异表达进行了分析。通过改良的PEG-4000预沉淀法提取水稻叶片总蛋白,经双向凝胶电泳、图像分析,获得了外源SA诱导水稻后不同时间段的双向电泳图谱,经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获得了34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按照蛋白质功能,将34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分为以下7种类型:代谢相关蛋白(15个),氧化还原相关蛋白(6个),调控相关蛋白(5个),信号转导相关蛋白(2个),病程相关蛋白(2个),能量相关蛋白(4个)。
  • 摘要:对于玉米粗缩病的预防和控制,玉米品种和调整播栽期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经济有效持续控制玉米病毒病的发生流行,进行了玉米主栽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抗病性鉴定,从2年鉴定结果看,丹玉13,浚单18、苏玉糯2号等发病较重,株发病率达8.2%-20%,苏玉10号、农大108等品种发病较轻,株发病率为1.3%-2.7%。从田间玉米粗缩病自然发病调查结果看,苏玉10号、农大108等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因此,在我市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重地区,可扩大该品种种植面积,逐步压缩苏玉1号、丹玉13,浚单等感病品种种植,适当调整玉米播栽期,减少夏玉米种植,做好玉米苗期治虫防病工作,在玉米播种前,可选用10%毗虫琳O.5g拌3.5-4.Okg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在玉米出苗至3叶1心期,选用20%毗蚜酮16g1亩喷雾防治,控制介体灰飞虱发生和病毒病的传播,控制玉米病毒病的发生流行。
  • 摘要:2008~2009年在浙江东阳对100余份玉米品种(品系),进行抗玉米粗缩病鉴定,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品系)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玉米自交系发病较重,普通玉米的发病率较鲜食玉米轻,甜玉米的发病率较糯玉米轻,存在抗(耐)病性良好的品种(品系),可应用于生产和抗病育种.
  • 摘要:为了探讨Ss-Int-like的RNAi沉默转化子致病力微弱的原因,用野生核盘菌菌株接种叶龄为8叶期的拟南芥(Col-0)叶片,并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了Ss-Int-like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相对于0hpi,Ss-Int-like在3 hpi的表达量下降,在6 hpi达到最高,9 hpi之后又有所下降。而接种到基本培养基(minimal medium)后,相比于0 hpi,Ss-Int-like在3 hpi表达达到高峰,随后表达量显著下降。研究也发现将野生菌株接种于拟南芥叶片,在6 hpi左右可观察到叶片细胞死亡。表明Ss-integrin-like在核盘菌侵染拟南芥的早期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接种于基本培养基相比,Ss-integrin-like在拟南芥叶片于3 hpi时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表明在侵染早期,拟南芥可能己经启动相关抗性基因来抑制核盘菌中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病菌的侵入。将野生菌株Ep-1 PNA367及其Ss-Int-like沉默转化子接种到拟南芥叶片上后,发现接种野生菌株后,拟南芥中防卫相关基因PDFl.26和PR-1的表达量在3 hpi和6 hpi时受到抑制,在9 hpi后逐渐上升;而接种Ss-Int-like沉默转化子后,PDF1.26和PR-1在3 hpi表达量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表明在核盘菌与拟南芥的相互作用中,Ss-Int-like可能参与抑制拟南芥的防御反应。
  • 摘要:抗病品种的选育是棉花育种的主要方向之一,但由于遗传规律不清,抗黄萎病品种的选育进展缓慢,沿用抗枯萎病品种的选育策略和以单株是否抗病作为选择标准,实践证明,效果不理想.那么,应采用什么选育策略才能尽快提高棉花抗黄萎病的水平,针对对棉花产量影响大的是前期发生的病害,我们提出以抗早期黄萎病为主,采用将各种微效基因慢慢累加的聚合育种的选育策略,将黄萎病对棉花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 摘要:核盘菌的侵染诱发了一系列植物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对油菜被核盘菌侵染的cDNA芯片的分析,我们挑选出一个在侵染后6h显著上调表达的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它属于油菜乙烯响应因子(ERF)家族的成员,命名为BnERF56.BnERF56作为转录因子的功能发挥,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BnERF56定位在细胞核.用植物激素乙烯,茉莉酸和水杨酸处理油菜,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BnERF56的表达受乙烯负调控,水杨酸正调控,而独立于茉莉酸信号途径.BnERF56的超表达拟南芥转基因植株PDF1.2, PR-1的表达上调,对腐生真菌核盘菌和灰霉菌的抗性显著增强。抗病相关基因BnERF56的鉴定为油菜转基因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源。
  • 摘要:马铃薯晚疫病由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是最具毁灭性的几种马铃薯病害之一.晚疫病不完全抗病基因RB对多种P.infestans生理小种都具有抗性,因此在马铃薯抗性育种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比较感病性,不完全抗病性及免疫性马铃薯对P.infestans接种的不同反应,初步解释了不完全抗病性的可能原因.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含有RB的不完全抗性马铃薯及含有R9的免疫性马铃薯均对P.infestan挤生过敏反应,但在不完全抗性植株中P.infestan菌丝在接种后期可突破过敏性细胞死亡部位继续生长。抗性相关基因PR-1、PR 2、PR-5在不同抗性的植株中在接种后转录水平均有所提高。接种4d后,PR-1、PR-2、PR-5在感病植株和不完全抗病植株中的转录水平开始下降,但在免疫植株中仍继续上升。接种4d后,过敏反应相关基因HIN1在感病植株和不完全抗病植株中的转录受到抑制,但在免疫植株中仍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在含有RB的不完全抗性植株中,尽管有过敏反应的发生,但一些防御相关基因受到抑制,使得P.infensans菌丝可突破过敏性细胞死亡部位继续生长。
  • 摘要:香蕉作为重要的经济和粮食作物,主要集中种植于南美洲和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香蕉生产国,而香蕉的生产却一直受到病害的为害,其中香蕉枯萎病对香蕉产区的为害最为严重,导致了许多蕉园的荒废.到目前为止,香蕉枯萎病发生机理和香蕉的抗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采用双向电泳法分析不同香蕉品种在枯萎病侵染后的蛋白组学差异,从中寻找香蕉组织中相关抗性蛋白,为今后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打下基础.总蛋白提取的方法是获得高分辨率蛋白质图谱的前提条件,在众多的植物材料中,香蕉叶片组织中含有的氧化酶,多酚化合物(单宁、酚类、黄酮类和木质素类),蜡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多种干扰物,由于其成分之多及含量之高,成为总蛋白提取比较困难的代表性植物。对于总蛋白质的提取,目前采用的有三氯乙砌丙酮沉淀法、丙酮沉淀法、酚抽提法和分级沉淀法4种方法。本实验室综合比较了这几种方法对香蕉叶片总蛋白的提取效果,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分级沉淀法所得图谱条带完整清晰,蛋白质分子覆盖的比较广,二磷酸核酮糖氧合酶/梭化酶(Rubisco)条带干扰比较弱;酚抽法所得图谱条带完整清晰,但是Rubisco条带干扰比较强;三氯乙酸l丙酮沉淀法提取的蛋白质含量最高,但所得图谱中Rubisco条带干扰严重;丙酮沉淀法效果最差,提取的蛋白质含量低,条带不清晰,并且图谱中Rubisco条带干扰严重。说明分级沉淀法适合香蕉叶片总蛋白的提取,可以有效的去除干扰物质,避免Rubisco亚基遮蔽邻近的蛋白质,使丰度比较少的蛋白显著的显示出来。目前已获得不同品种的总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正在进行中。
  • 摘要:通过田间病圃和室内人工接种两种鉴定方法,明确了供试的47个小麦品种对禾谷胞囊线虫的抗性,并初步筛选出太空6号、中育6号等几个抗性较好的品种,为生产上利用品种抗性防治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提供了依据。但总体来说,小麦品种对燕麦胞囊线虫的抗性总体较差,多数属于感病或高感品种,抗病品种较少,说明国内小麦品种中抗禾谷胞囊线虫的资源比较缺乏,有必要引进国外抗病材料或进一步挖掘利用小麦近缘材料中的抗病资源。太空6号品种室内接种单株胞囊量达到19. 71个,如果根据常规抗性鉴定的标准,该品种属于感病类型。但是在田间病圃鉴定中,太空6号品种无论从植株的长势或根部胞囊的数量以及小区产量,明显优于感病品种温麦6号。因此针对品种抗性评价标准,作者认为在每次抗性鉴定试验中需要设置一个统一的感病对照品种(或选择该次试验中最感病的品种作为对照),其他品种的抗性与感病对照相比,即采用相对抗病指数的方法较为适宜。田间病圃和室内接种两种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但仍有个别品种表现的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田间病圃线虫密度不是十分均匀有关。根据作者近年抗性研究的结果,采用室内单株接种600条幼虫的方法,以高感品种温麦19作为感病对照,并采用相对抗病指数评价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评价小麦品种对禾谷胞囊线虫的抗性。
  • 摘要:利用品种抗性是防治玉米病害的有效手段.为了解各育种单位新近选育的玉米品种(系)对生产上主要病害的抗性水平,为利用抗病品种防控玉米病害提供参考,作者结合河南省玉米品种审定区试抗病性鉴定试验,于2008~2009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和自然病圃法,对300多份(2008年139个,2009年175个)玉米品种(系)对黄淮地区5种主要玉米病害(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瘤黑粉病、茎基腐病和矮花叶病)的抗性进行了系统鉴定,并对其抗性进行了评价.
  • 摘要:本研究结合TIGR小麦数据库筛选和RT-PCR验证,获得一条编码小麦肌动蛋白解聚因子ADF的序列,命名为TaAdf;其cDNA全长812 bp,开放阅读框长417 bp,编码138个氨基酸,蛋白理论分子量16.10 kDa,等电点5.65,具有磷酸化位点、核定位信号、actin、F-actin、PIP2和CAM结合位点;进化上与水稻、玉米亲缘关系最近,与向日葵和棉花次之,而与其他物种关系较远;基因组序列含3个外显子,其中第一外显子仅包含起始密码子ATG;利用中国春小麦缺体/四体系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发现其定位于6D染色体;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显示其在整个细胞均有分布;原核表达的蛋白大小约16 kDa;表达谱分析发现,TaAdf在小麦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具有差异性,可能参与了小麦不同组织的发育和分化过程;小麦与条锈菌互作中,TaAdf表达量在亲和组合明显高于非亲和组合,暗示其与小麦对条锈菌的感病性相关;外源植物激素处理后,表达主要被ABA上调,表明其可能通过ABA途径控制气孔开闭参与了条锈菌对小麦的致病过程;4种非生物胁迫下,TaAdf对低温和干早表现出明显抗性,对高盐和机械伤害胁迫不敏感;VIGS结果显示,TaAdf沉默后,小麦对条锈菌的抗性加强,表明TaAdf参与了条锈菌对小麦的致病过程。
  • 摘要:本试验研究发现野生型拟南芥Col-0生态型对核盘菌敏感,接菌6h后,叶片上有明显的水渍状病斑,且在接菌1h H2O2的产量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H2O2产量逐渐减少,到6h已基本消失,利用含1.2 mmol/L草酸(OA)的MS培养基,对5000余株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进行初筛,获得126株突变体,将培养皿中筛选的具有OA抗性的突变体,进行接菌鉴定,筛选到1株抗病突变体.通过TAILPCR发现,T-DNA插入到锌指结构家族蛋白基因的3'非编码区上.
  • 摘要:菲利普胞囊线虫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禾谷胞囊线虫,为了筛选抗菲利普胞囊线虫的小麦材料,通过田间病圃和室内接种试验,对75个国外小麦品种对菲利普胞囊线虫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田间和室内鉴定结果基本一致,供试品种中未发现免疫品种,其中以6R(6D)抗性最好,两种鉴定条件下均表现高抗;田间表现高感的品种是WUHAN#3,室内表现高感的品种是CROC_1/AE.SQUARROSA(224)//OPATA.
  • 摘要:脂质转运蛋白(LTP)是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最近的研究表明该家族可能在植物抵抗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对一个受ABA、病原菌、盐及渗透胁迫的强烈诱导表达的拟南芥AtLTP基因进行了生物学功能的分析.研究发现AtLTP基因在花和果荚中强烈表达,亚细胞定位于植物细胞壁。超表达植株对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表现出增强感病。Northern blot结果显示,突变体和超表达中的PRI、PR2基因不受病原菌的诱导,但仍响应外源SA。暗示AtLTP介导拟南芥与有毒菌Pst DC3000互作,并作用于SA上游。AtLTP与SA信号途经的调控关系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揭示LTP类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科学意义。
  • 摘要: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是植物中两类重要的抗病信号分子.它们所介导的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通过对一组micro-array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两个具有GDSL模体的基因可能在茉莉酸拮抗水杨酸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分别命名为:GDSL1(Atlg31550)和GDSL2 (Atlg29670).对野生型拟南芥(col-0)和JA不敏感突变体(jarl)幼苗分析,发现GDSL1表达受到SA和JA的共同诱导;GDSL2受到JA的抑制.四周龄的野生型拟南芥叶片注射假单胞菌Pst DC3000之后提取RNA进行分析,GDSL1在RNA水平上被上调表达而GDSL2被下调表达。获得gdsll(salk_034342)和gds12(salk_061474)纯合突变体后,通过对突变体的一系列分析,发现gdsll突变体中PR1在RNA水平上相比于野生型有所提高,并对病原菌抗性增强;gds12突变体中SA信号通路的标志基因PR1和JA信号通路的标志基因PDFl.2在RNA水平上相比于野生型都有所下降。此外SA生物合成途径中重要基因EDS5在RNA水平显著上调。相比于野生型拟南芥,gds12突变体在经过SA和JA同时诱导处理之后,PR1在RNA水平上下降的更多。依据己有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GDSL1的表达受到SA和JA的诱导并负调控SA信号通路;GDSL2受到JA的抑制而而它本身是正调控SA信号通路的因子。由于酷酶中一般出现GDSL模体,所以推测GDSLl和GDSL2可能作用于SA或JA生物合成途径的上游,通过其他相关合成SA的基因继而起到调控拟南芥抗病的作用。
  • 摘要:自然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的植物病原菌,使得植物进化出一套复杂的防御机制.但是防御反应本身对植物生长和发育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植物需要在能够激活防御反应的同时也能够适当地抑制防御反应.本研究报道了一个在植物基础抗性反应中起负调控作用的基因AtSRT2,AtSRT2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于细胞核,AtSRT2基因的启动子与报告基因Gus融合后的转基因拟南芥显示AtSRT2在植物的多个组织中表达,致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DC3000 (PstDC3000)和外源的水杨酸(SA)都能够在不依赖于NPR1的方式下抑制AtSRT2的表达.相比野生型拟南芥,T-DNA插入失活突变体(srt2)能够增强对PstDC3000的抗性并上调病原相关基因PRl的表达,而过表达AtSRT2的转基因拟南芥则表现出对于PstDC3000的易感症状。与对照野生型拟南芥相比,接种致病菌PstDC3000的AtSRT2的突变体拟南芥能够显著上调PAD4,EDS5和SID2的表达,而过表达AtSRT2的拟南芥则下调PAD4,EDS5和SID2的表达。因此,AtSRT2可能通过抑制PAD4、EDS5和SID2的表达而负调控植物的基础抗性。
  • 摘要:本文以当前市场为导向,对索邦、西伯利亚两个前景看好的东方百合品种在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脱病毒方法的探讨,力争研究出百合脱病毒的最佳方法,作为百合工作者工作的指南和开展百合深入研究的基础。对获得的脱病毒株系进行病毒检测,检测无毒的株系加速快繁,不仅极大提高了百合的繁殖系数,也为品种的驯化及长期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本实验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到了携带葡萄扇叶病毒的葡萄种苗、携带(Potato virus S,PVS)和(Potato virus Y,PVY)病毒的马铃薯种薯,以此作为实验试材,通过小滴玻璃化法(droplet-vitrification )、包埋干燥法(encapsulation-dehydration)及包埋玻璃化法(encapsulation-vitrification)3种方法进行葡萄和马铃薯的超低温脱毒技术研究。前期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了大量所需的带毒试验材料,得到了茎尖萌发、增殖、生根培养基最佳配方,筛选出了两种材料冰冻保护液处理的理想时间。本研究重点是进行卸载保护液处理时间的筛选,得到水分含量与茎尖成活率的曲线图,完善3种超低温处理方法。
  • 摘要:以台州温黄平原稻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动态为例,综合分析细条病的发生原因与8月下旬和9月上旬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感病品种大面积种植等因素有关.同时提出了在防治上,要加强健身栽培,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自身素质和免疫能力,阻止病原细菌侵入,在发病初期加强农药防治,可有效地控制细条病发生。
  • 摘要:本文介绍了香蕉土壤线虫的为害状况,总结了香蕉土壤线虫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4类防治技术并列举了一些真菌和细菌防治根结线虫的实例.指出香蕉线虫病害的防治必须从选地、选种、选苗做起,推广无病害香蕉试管苗,实行科学施肥,保证水分的合理供给,加强田间管理,营造卫生清洁的生长环境,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是香蕉线虫病害防治的基础。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高效低毒化学药剂防治为辅,着重控制始发期病虫害是香蕉健康生产的关键。试验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应从当地生产的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群众易掌握、效果明显才能成为易于大面积推广的香蕉土壤线虫病害防治技术。
  • 摘要:本文采用田间调查、记载和室内分离鉴定相结合,普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萃县燕店镇、河店乡和位庄乡的伊丽莎白、黄皮、丰田、白瓜、银香玉、玉飞红等进行了研究。指出,为了生产高品质无公害香瓜,对香瓜病害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病残体、搞好棚室消毒,加强管理以及合理使用农药等措施来控制其发生为害。
  • 摘要: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以灰飞虱为传播媒介发生严重的病毒病害,通过多年调查研究,基本明确了介体灰飞虱虫口密度与带毒率、耕作栽培制度、气候条件与病害发生关系,制订了水稻黑条矮缩病与介体灰飞虱预测预报方法,建立相关预测模型,开展病害预测预报,科学指导病害预防和控制.
  • 摘要: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以灰飞虱为传播媒介发生严重的病毒病害,几年来在对病害发生流行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防控对策和农业、生物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病害发生流行.
  • 摘要: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毁灭性的水稻病毒病,几年来通过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流行规律、监测预警预报、防治指标和防治技术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防控对策和农业、物理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在病害流行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和介体灰飞虱的发生为害.
  • 摘要: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生流行频率高,为害损失重.几年来在对油菜菌核病发生传播途径和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在油菜菌核病发生地区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发生流行.
  • 摘要:为了探索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规律,为病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开展了油菜菌核病菌源、品种和长势、气候条件等的发生流行规律与测报防治技术研究,在油菜菌核病发生消长规律、影响因素与测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 摘要:利用小麦混系品种可以有效控制多种小麦病害,如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对于某些小麦病害,即使混合策略不能取得较好的抗病效果,但也可以挽回部分产量损失。随着栽培模式的改变,特别是具有专化抗病虫性的品种大面积单一连续栽培,作物品种的抗病虫性丧失过快。但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减缓复杂小种的发展,也可减缓多样性寄主群体的抗病性的丧失。利用混系品种防治小麦病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对于品种单一种植,混系品种至少有两方面优势:增加产量的稳定性和减少病害的为害.但混系品种的控病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合理搭配小麦品种是今后需要大力研究的问题.
  • 摘要:本文概述了外来有害生物传入风险分析在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重要性,介绍了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定量方法及相应的系统分析软件: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Monte-Carlo仿真模拟方法及@RISK软件,并分析了我国外来有害生物传入风险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趋势.
  • 摘要:在河北省支撑计划"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08220302D)"资助下,针对河北省设施栽培辣椒成株期死亡原因进行了调查,并开展生物防治技术研究.通过2008~2009年对河北省设施栽培辣椒产地调查,结果表明,辣椒成株期死亡现象普遍,通过田间症状观察及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明确了引起辣椒成株期死亡的主要病害为辣椒疫病和菌核病,其病原菌分别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病在4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中旬达到发病高峰;辣椒疫病在5月上旬出现,6月中上旬达到发病高峰.大水漫灌田块相比滴灌田块发病重,多年连作的辣椒地块病原菌积累较多,发病严重.温室试验结果表明,辣椒病害发生与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温度在20-25°C时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温度在25°C以上更有利于疫病的发生;土壤持水量在20%-40%的条件下,辣椒疫霉和菌核病均能发生,发病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 辣椒疫病和菌核病均为土壤传播病害,化学防治效果差,亦没有高抗品种。本研究从不同生境的不同植物根系土壤分离得到1280株细菌。经平板对峙筛选,8株细菌对辣椒疫霉菌有较强拮抗作用,抑制率大于70%。15株细菌对菌核病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抑制率大于80%。盆栽试验表明,2株拮抗菌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达到55%以上,5株拮抗菌对辣椒菌核病的防效达到60%以上。同时,田间应用“10亿芽抱/g枯草芽抱杆菌可湿性粉剂”和“盾壳霉生防菌剂”防治辣椒疫病和菌核病,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6%和54%.
  • 摘要: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先前筛选到的3株有效拮抗菌SD7、NB12和NB20的抑菌谱、对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及其拮抗物质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D7和NB20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水稻纹枯病菌、稻瘟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zeae)、香蕉枯萎病菌、香蕉炭疽病菌和荔枝霜疫病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D7和NB20菌株产生的拮抗物质具有耐高温的性质,在100°C下处理5 min, SD7的发酵液仍有77.6%的活性,NB20有95.56%的活性。5D7和NB20产生的拮抗物质还具广泛的酸碱稳定性,SD7的发酵液在pH值5-10范围相对稳定,NB20的发酵液在pH值4-10范围相对稳定。NB12和SD7的发酵液经硫酸钱沉淀后透析液对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不敏感,其中SD7透析液经蛋白酶K处理后还有87.5%的活性,对蛋白酶K部分敏感。实验还研究3个菌株拮抗物质沉淀的最适硫酸钱饱和度,发现NB20的拮抗物质不能通过硫酸按进行沉淀,SD7和NB12产生的拮抗物质大部分均被硫酸钱沉淀下来并得到浓缩,NB12和SD7的最适硫酸馁饱和度分别为30%和75%,表明NB12和SD7产生的拮抗物质可能主要是蛋白质类物质。本研究还选用了四氯化碳、石油醚、异丁醇、氯仿、乙酸乙酷五种有机溶剂对拮抗菌中产生的发酵物质进行萃取,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氯仿一乙酸乙酷(1:1)和氯仿一异丁醇(1:1)对SD7和NB12拮抗成分的萃取效果较好。本研究还试图探索拮抗菌的拮抗机理,研究了3个菌株的产几丁质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发现菌株NR20能在几丁质平板上生长,有微弱的产几丁质酶能力,而菌株SD7和NB12不产几丁质酶;3个菌株都能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NB12菌株产纤维素酶和蛋白能力最强。拮抗菌产生的拮抗物质的分离纯化以及在离体和温室小区试验条件下对水稻纹枯病防效的评估工作正在进行中,旨在为该3株拮抗菌能否在田间推广应用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 摘要:辣根素是植物源农药,对环境安全,作为土壤处理剂能有效杀灭多种土壤微生物防控多种土传病害.本研究旨在探明20%辣根素水乳剂不同施药量处理草莓地土壤后对真菌、细菌、放线菌总数和种群数量的影响,并检测该药剂对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的杀灭效果,拟为草莓土传病害的防控提供新的防治方法,对我国设施草莓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分离获得的真菌计数后,统计各样点优势种群及各种类型菌落数量,并将优势种类纯化保存鉴定。结果表明:土壤真菌中的优势菌为腐霉、曲霉、镰刀菌、毛霉和青霉,药剂处理后土壤中未检测到镰刀菌,且其他优势菌的数量也明显低于空白对照。20%辣根素和50%多菌灵对镰刀菌的防效均为100%,20%辣根素用量5L/亩时对其他优势菌的防治效果最好。
  • 摘要:本研究选择的H6菌株具有较好的黄瓜枯萎病拮抗效果,P6菌株在重金属锡的吸附中效果良好,D9对有机磷农药降解率较高。为了明确D9、P6三株木霉菌制剂复配的可行性,首先进行3种菌株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任意两株木霉的代谢产物对第三者的生长都无明显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分别含有10%P6, D9菌株代谢物的处理可以增加H6的拮抗效果,抑制黄瓜枯萎病菌的生长;分别含有10%D9、H6代谢物的处理对P6的降解有机磷农药的效果无明显影响;分别含有10%P6、H6代谢物对D9降解有机磷农药的效果没有明显影响。然后将H6, D9, P6按不同比例棍合,例如:1:1:1、1:1:2、1:2:1、2:1:1、2:1:2,分别做病防试验、土壤中重金属锅吸附试验及有机磷农药的降解试验,最终确定基于不同应用目标的优化组合:(1)拮抗黄瓜枯萎病菌的最佳配比;(2)吸附重金属锡的最佳配比;(3)降解有机磷农药的最佳配比。按照不同应用目的最佳配比,制备多功能木霉菌复合制剂,并检测其应用土壤后不同时间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 摘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当今国内外关注的熟点问题之一.本文概述了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并分析了各方法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应用中的优缺点.每一种分析方法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微生物群落的部分信息,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对微生物群落做出更加全面的了解。传统的平板培养法积累了种群分类的大量数据,是生物标记物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在功能特性的认识上有独特的优势。生物标记物法可快速进行土壤样品微生物群落分析,但它对微生物的分类能力偏低,只能定性和半定量地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以PCR-DGGE为代表的基因指纹图谱技术,克服了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的不足,比较直观地反映了种群结构的变化情况,具有快速、可靠、易操作和重复性好等特点,可对大批量环境样品进行高通量分析,已逐步发展成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的主流技术。
  • 摘要:本研究利用插片法分别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菌株97的菌丝和孢子的形态.选择《链霉菌鉴定手册》中所推荐的常用鉴定培养基,将菌株97于28°C培养7~14d后观察该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选择((链霉菌鉴定手册》中所推荐的常用鉴定培养基,将菌株97于28°C培养7-14 d后观察该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参照阎逊初的《放线菌的分类与鉴定》对菌株97进行生理生化的鉴定。通过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分子鉴定。以供试的10种病原真菌为指示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97发酵液对供试的这10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从而判断菌株97的抑菌作用范围。
  • 摘要:为筛选能有效防治列当的生防菌.采用离体接种、盆栽接种和大田植株接种筛选方法对前期分离获得的221个分离物进行筛选,获得4株对列当高度致病对寄主安全的生防菌.依据形态学特征对筛选的4株腐霉菌进行了鉴定,鉴定为3个种,分别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喙腐霉Pythium rostratu和简囊腐霉ythium monospermum.
  • 摘要:草莓含水量高,营养丰富,且皮娇肉嫩,在采摘及运输储藏过程中容易破损压伤,而伤口极易遭受病原菌侵染导致腐烂变质,无法食用.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储藏期草莓灰霉病是其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到目前为止,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对还是主要依靠化学杀菌剂来防治水果采后病害的发生.但是,长期使用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了化学药剂的防病效果,同时频繁使用又造成农药残毒量增加而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尽快研究并开发出更为安全的替代物或方法来防治水果的病害,是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从健康草墓植株上分离得到1151株酵母菌株,经多次筛选后得到具有生防效果的酵母菌株C410,经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该菌株鉴定为间型假丝酵母。将该菌株菌体细胞接种在草墓果实上,表现出对灰霉病的显著防治效果。研究还表明:该菌株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产生具有抑制病菌生长的挥发性物质。在人工接种灰霉病病原菌的防病试验中,酵母菌株C410挥发性物质的处理的病情指数为2.1,发病率为14.8%,而对照的病情指数为94.8,发病率为100.0%;在采后草毒灰霉病的自然发病试验中,酵母菌株C410挥发性物质的处理的病情指数为0.7,发病率为5.6%,而对照的病情指数为95.8,发病率为100.0%。但在酵母菌株C410挥发性物质处理的同时,在试验容器中添加少量的活性炭,则病情指数及发病率均大幅升高。由上述试验,可知酵母菌株C410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于储藏期草葛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结合前期实验,且考虑到实际应用的方便,在本实验中将部分果实用酵母细胞悬浮液接种,同时利用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抑制未接种酵母细胞悬浮液的果实发生灰霉病,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利用GC-M5对酵母菌株C410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成分分析,分析比对后得到11种可能有效成分,其中6种已有报道。
  • 摘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是目前我国普遍发生叶斑病,然而对于该病的防治除应用抗性品种,尚无理想的防治方法.由于玉米是一种高秆作物,给喷施化学杀菌剂防治病害带来很大困难.不仅如此,过量化学农药也会引起农田环境污染与农产安全的风险.因此,探索通过生物种衣剂处理种子,进而诱导玉米潜在的防御反应基因的表达,提高植株对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是一项经济、环保的防病途径.本研究表明:木霉菌(Trichoderma)不仅是防治土传病害的生防菌,同时又可做为植株地上部病害的诱抗剂.本研究按不同比列将不同木霉种衣剂(H6、D9、C40粉剂单一或混用)分别包衣玉米种子(盛单67),包衣剂量为3:10(菌剂:种子w/w),以1%甲基纤维素纳盐粘着剂包衣种子为对照。进行温室盆栽(营养基质湿度保持20%-30%)温室环境控制在昼夜温度25/150C。播种后33d,叶面喷雾接种弯抱霉叶斑病菌强致病菌株CX-3抱子悬液(105抱子/ml),每个处理5盆重复,接种后l0d调查病情指数。共设3个菌株粉剂分别单独包衣、3个木霉菌株粉剂混剂等量混合包衣,以及H6:C40、D9:C40、D9:H6两菌株粉剂等量混合包衣。结果表明:以3个菌株单独使用对弯抱霉叶斑病的防效最明显,D9、C40和H6防效分别为72.74%, 53.77%和20.69%。以D9菌株包衣诱导抗性效果最理想。上述3个菌株无论是两菌株混合,还是三菌株混合不旦没有防效,反而增加了感病性,其中H6和C40混合包衣防效的负值为-59.4%,D9和H6混合包衣为-48.2%,D9和C40混合包衣为-33.07%,D9、H6和C40混合包衣为-24.46%,说明不同供试木霉菌株混用时对诱导玉米抗弯抱霉叶斑病有抑制作用,其中H6菌株和C40菌株相互抑制作用最明显。木霉菌某些菌株对玉米生长和抗性的抑制作用,国外己有报道,但关于不同木霉菌株对诱导抗性的相互干扰的现象未见报道,因此在生产中应用不同木霉菌株混合包衣玉米种子时要注意菌株间可能会对寄主抗性诱导产生干扰。下一步将进一步测定上述木霉株混用时对玉米防御酶系和相关基因表达是否也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寄主的种围和根际土壤内的木霉菌株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 摘要:拮抗细菌菌株T132是从广西南宁市郊的柑橘根围土壤中分离得到,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DNA序列分析明确了该细菌的分类地位;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13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菌株T132在NA平板上28°C培养2d,菌落白色,直径3mm左右,圆形,表面光滑,平凸,边缘整齐,无粘性,没有可溶性色素产生,无臭味.菌体呈杆状,长1.6-1.9μm,宽0.7-0.8μm从极生鞭毛,无芽抱,革兰氏染色阴性。生长温度16-46°C,最适生长温度34°C,生长pH3-12,最适pH9.0.生理生化反应阳性的是淀粉水解、M.R.试验、硫化氢试验、吐温80、柠檬酸盐的利用、葡萄糖氧化产酸、明胶水解、接触酶、好氧性;生理生化反应阴性的是叫噪试验、氧化酶。该菌株在2%-10%氯化钠溶液中均可以生长。对菌株T132的16SrDNA进行扩增,产物经测序得到长度为1460的碱基序列。
  • 摘要: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E.F.Smith) Snyder et Hansen](又称镰刀菌枯萎病、巴拿马病或黄叶病)是世界性的香蕉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发生和为害日益严重,个别地方更因为该病的为害而无法再种植香蕉,出现丢荒现象,给我国的香蕉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到我国香蕉产业的安全.因此,加强对香蕉枯萎病各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广东珠三角的蕉农发现,种过韭菜的地块很少发生香蕉枯萎病。为了探讨韭菜地抑制香蕉枯萎病发生的机理,本研究选用水、乙醇、乙酸乙酷和四氯化碳四种极性从大到小的具有代表性的溶剂对韭菜地上部和根部进行有效物质提取,得到不同组分的韭菜提取物,分别进行平板抑制菌丝生长和抑制抱子萌发试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韭菜地上部分和根部都存在能够抑制香蕉枯萎病菌生长和抱子萌发的物质。在菌丝生长的抑制方面,韭菜地上部榨汁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最高抑制率可达84.9%;根部榨汁的最高抑制率为75.2%。在抱子萌发的抑制方面,韭菜地上部和根部榨汁对香蕉枯萎病菌抱子的萌发抑制率最高的均为100%。另外,用水培法收集了韭菜根系分泌物溶液,进行平板抑制菌丝生长和抑制抱子萌发试验,初步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根系分泌物中也存在能够抑制香蕉枯萎病菌生长和抱子萌发的物质,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40%左右,但对抱子萌发的抑制效果非常好,抑制率最高的可达100%。本研究结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抑菌物质的分离、提纯、鉴定以及防效试验等更深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 摘要:本研究以使用2年的微生物发酵床猪舍基质垫料为发酵原料,分别添加7种不同的生防菌菌剂:无致病力尖抱镰刀菌、淡紫拟青霉、无致病力铜绿假单胞菌、凝结芽抱杆菌LPF-I菌株、短短芽抱杆菌JK-2-GFP菌株、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和蜡状芽袍杆菌ANTI-8098A,进行垫料好氧发酵试验。在发酵的第2d、4d、8d、16d、32d,取固体发酵堆肥为材料,研究生防菌剂在养猪垫料中的生长特性;通过形态学观察、脚基因检测和16S rDAN分子鉴定检测接入的生防菌剂在垫料中的存活状况;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和常规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生防菌剂对养猪垫料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生防菌剂对养猪垫料理化性质的影响;并研究生物肥药的发酵工艺。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肥药的发酵工艺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接入生防菌后,堆肥温度明显上升,并且比对照的堆肥温度要高。其中接种蜡状芽抱杆菌ANTI-8098A菌株对堆肥的发酵温度影响最大,同时在添加蜡状芽抱杆菌ANTI-8098A菌剂后,生物肥料中速效氮的含量迅速降低。与对照相比较,pH值变化差异不明显。经形态学观察、gfp基因检测和16S rDAN分子鉴定表明,无致病力尖抱镰刀菌、无致病力铜绿假单胞菌、短短芽泡杆菌JK-2-GFP菌株、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和蜡状芽抱杆菌ANTI-8098A能够在养猪垫料中存活,其中短短芽抱杆菌JK-2-GFP菌株在垫料中生长最好,在发酵的第4d数量达到了6.23x107cfu/g。淡紫拟青霉是一株可以杀死植物线虫的生防菌。结果显示,它在不灭菌的不添加外来物质的养猪垫料中不能存活;而一旦在养猪垫料中添加速效碳源蔗糖,淡紫拟青霉生长迅速,并且可迅速达到微生物肥料的饱子含量标准lO8cfu/g。添加生防菌剂改变了生物肥料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养猪垫料中的微生物群落非常丰富。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在养猪垫料中有不同的分布。接种生防菌后,生防菌对细菌和真菌的影响较大,而对放线菌的影响较小。添加不同菌剂的生物肥料中共检测52个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不同的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在不同处理的生物肥料中分布差异显著,可分为两种类型:完全分布和不完全分布。
  • 摘要:龙眼(Dimocarpus longanan Lour.)正名叫做桂圆,是我国南亚热带名贵特产,其果实富含营养,自古受人们喜爱,更视为珍贵补品.但是,龙眼采后生理呼吸代谢旺盛,各种生理变化快,不利于贮藏,而且果肉含糖量较高,果肉自溶后,腐生菌容易侵染.因此研究龙眼的贮藏保鲜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以龙眼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保鲜功能微生物JK-2对采后龙眼致腐菌的抑制作用和龙眼腐烂与酶的活性的关系,及其保鲜功能微生物对龙眼的保鲜机理.结果指出,龙眼果皮褐变腐烂与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关系极为密切,龙眼采后自然状态下,随着龙眼的逐渐腐烂,龙眼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逐渐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却相反。此外,不同浓度的保鲜菌对龙眼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效果不同,试验结果表明,当保鲜菌JK-2的菌液浓度为6 X 105 cfu/ml时,能够抑制POD, PPO的活性和MDA含量,提高SOD的活性。
  • 摘要:本试验根据天蓝色链霉菌A3(2)的nsd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Men-myco-93-63菌株的基因组DNA,经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由引物NsBF (5’-GTGGATCGACATGGGAGAGAT-3')和NsBR(5’-CCATGGACAGGTAGTCGAAGAT-3')克隆得到的Men-myco-93-63菌株中的1100bp片段与天蓝色链霉菌A3(2)nsdB基因核营酸序列相似性为86%,与阿维链霉菌MA-4680中nsdB基因核营酸序列相似性为85%,与灰色链霉菌NBRC 13350中nsdB相似性为84%。通过blastx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NsBF和NsBR克隆获得的片段与阿维链霉菌MA-4680和天蓝色链霉菌A3(2)中nsdB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2%,与灰色链霉菌NBRC13350和变铅青链霉菌TK24中。sdB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1%,上述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可能为Men-myco-93-63中存在的nsdB基因。扩增体系的反应条件确定为95°C5min,94°C1min,60°C1min,72°C1min30s,35个循环;72°C延伸10min,所用的酶为LA Tap酶,buffer为2×GC I。nsdB基因在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中的存在情况将进一步证实,该基因的发现为深入了解玫瑰黄链霉菌的细胞分化和次生代谢调节提供了新的研究启示,也为抗生素高产工程菌株的获得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 摘要:利用本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出的木霉(Trichoderma spp.)菌株T20G,通过对峙法、圆盘滤膜法对立枯丝核菌进行了拮抗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木霉菌T20G对丝核菌有明显的空间竞争能力、重寄生作用;T20G的难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可达100%.
  • 摘要:普特拉链霉菌F-1是本实验室在水稻中分离的一株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前人研究表明:这一菌株可能产生一种抗真菌蛋白质.为了提高F-1菌株的防病效果,本研究采用紫外线诱变和氯化锂加紫外线复合诱变的方法,对野生型菌株F-1进行了诱变改良.
  • 摘要: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青枯病生防菌ANTI-8098A的gfp基因标记菌株ANTI-8098A:pCM20在番茄植株内的定殖进行跟踪观察,测定了ANTI-8098A在番茄植株内不同部位的定殖浓度,首次确定了该菌的内生定殖特性,ANTI-8098A适宜在番茄植株内定殖,该生防菌及其gfp基因标记菌株ANTI-8098A:pCM20在根内的定殖浓度最高,从根部回收的菌量分别为8.80×104 cfu/g、2.20×105 cfu/g,茎部、叶片中递减,ANTI-8098A和ANTI-8098A:pCM20在茎部的回收菌量分别为8.75×104 cfu/g、6.25×104 cfu/g,叶片内的回收菌量分别为6.60×103 cfu/g、3.07×104 cfu/g.
  • 摘要:本文以从香蕉植株体内分离到的内生生防细菌FJAT-346为基础,研究该生防菌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离体抑制作用,同时筛选抗利福平和卡那霉素的生防菌FJAT-346双抗菌株,研究该生防菌双抗菌株在香蕉组培苗和盆栽苗体内的定殖动态,以及对香蕉枯萎病的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并对该生防菌对香蕉枯萎病的抑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获得的香蕉内生生防细菌FJAT-346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通过抗利福平和卡那霉素的双抗菌株跟踪分析了其在香蕉组培苗和盆栽苗体内的定殖及对香蕉枯萎病的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能很好的定殖且防效显著,是一株具有很好应用潜力的生防细菌。
  • 摘要:本研究利用转座子mini-Tn10插入突变技术构建了该菌株的突变子库,通过拮抗活性测定,筛选到一株对棉花黄萎病菌拮抗能力降低的突变子,并且发现该突变子的菌落形态发生了改变,同野生菌株相比,突变子丧失了表面的褶皱结构,同时发现,突变子丧失了生物膜形成和芽抱产生能力。通过PCR方法证实该突变子中含有转座子mini-Tn 10,以转座子mini-Tn 10的部分序列为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实验明确了突变子中转座子是以单拷贝的形式插入到NCD-2菌株的基因组中。采用Nest-PCR技术克隆了突变子中转座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序列比对发现该转座子插入位点序列与B.subtilis168菌株中的ywbB基因同源性为96%。采用PCR方法从NCD-2菌株中克隆出ywbB基因及其下游ywbA基因全长序列。其中ywbB为功能未知基因,该基因在生物膜形成的功能方面需进一步采用基因定点敲除和功能互补的方法进行验证。ywbA基因为磷酸转移酶系统酶IIC的渗透酶成分,参与物质运输。
  • 摘要: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为害严重而又难以防治的病害之一,目前仍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国内外研究和实际观察发现,利用活体微生物可能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本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生防菌筛选,获得了一株枯草芽孢杆菌NCD-2菌株,该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将强的拮抗活性,以该菌株为主要活性成分的微生物杀菌剂"1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田间对棉花黄萎病表现较好的防治作用.NCD-2菌株的培养液对温度、酸碱度和蛋白酶类不敏感,因此推测NCD-2菌株产生的抑菌物质中存在脂肤类抗生素。采用盐酸沉淀、甲醇抽提的方法提取NCD-2菌株中的脂肤类抑菌物质,拮抗性测定表明,脂肤提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表现较强的拮抗活性,显微镜观察发现,脂肤提取物能明显的抑制棉花黄萎病菌抱子的萌发。采用HPLC技术对脂肤提取物进行分离,获得3组物质峰,分别回收3个组分并进行拮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只有第2组分表现较强的抑菌活性。对第2组分进行MAILD-TOF质谱分析,根据核质(m/z)推断第2组分为fengycin A和fengycin B。采用HPLC技术测试6种培养基对NCD-2菌株产fengycin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CS培养基中,NCD-2菌株产生的fengycin最多,其次为NB培养基,而在BHI培养基中,NCD-2菌株产生的fengycin最少。测试了不同培养时间对fengycin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NCD-2菌株的生长周期中存在两个fengycin的产生高峰,一个是在培养48h后,另一个是在培养72h后。
  • 摘要:本实验拟从土壤细菌多样性方面揭示这些处理对土壤的影响.目前对于香蕉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是传统培养的方法,但是土壤中只有1%的微生物是可培养的,大部分微生物是"存活但不能培养".本研究拟采集不同地域、不同处理、不同发病状态的香蕉土壤,对其进行DGGE指纹图谱分析。土壤总DNA代表了土壤中整个细菌区系的基因组成,所以其提取与纯化是利用DGGE指纹分析进行基因多样性研究的关键,产率高低直接影响着结果分析的准确性。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腐植酸,腐植酸会严重影响下一步PCR的扩增。因此在提取纯化过程中要反复调整DNA的提取步骤和试剂,得到比较优化的提取方案。本实验纯化后各土壤总DNA的ODz6dODzs。均大于1.8而小于2.0,OD260/OD230均在1.5-1.8。电泳检测可见清晰条带。PCR扩增产物的特异性会对DGGE实验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包括适合的引物及其浓度、适当的模板浓度,确定初始退火温度和总循环数。本实验采用巢式PCR和降落PCR相结合的方法,能得到比较特异的230 by的目的条带。DGGE图谱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香蕉土壤中的菌种丰富度非常高,不同处理的土壤样品在条带的数量、位置及条带亮度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同一处理条件下的健康植株土样比发病植株土样的细菌多样性略高。并且,未施用任何处理的阴性对照土样的细菌多样性最高,其次是芽抱杆菌处理2年的土样,第三是芽抱杆菌处理1年的土样,用药剂处理的土样其细菌多样性最低。更加进一步的DGGE条带信息和有关其他土样的DGGE分析正在分析中。
  • 摘要:本文对吸水链霉菌产生抗菌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中,溶媒萃取法操作简便快捷,是提取低分子量抗生素最常应用的方法;薄层色谱法是现代实验室最重要的精确分离、分析手段之一。吸水链霉菌发酵产生的大环内酷类、聚醚类、安莎类,均可用溶媒萃取法提取,硅胶吸附法分离。相对其他高效色谱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分离纯度不高,但样品回收率高且操作成本低,更适合能在溶液中电离的活性物质纯化前期的大量制备;而大孔吸附树脂是当前微生物天然产物分离技术领域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分支之一,目前它己逐渐取代活性炭和氧化铝等吸附剂。应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提取、浓缩、纯化的抗生素涵盖了目前己知抗生素的所有类型。这些技术在吸水链霉菌产生的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中也得到了应用。
  • 摘要: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病害.重寄生真菌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生防真菌.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盾壳霉具有降解草酸毒素的能力,且证实这一机制是防治核盘菌的有效机制之一.为揭示盾壳霉降解草酸的分子机制,为利用盾壳霉基因资源防治油菜菌核病,开展了克隆盾壳霉草酸脱羧酶基因的研究.用RT-PCR方法检测cmoxdcl在不同环境pH值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pH值3的表达量最高,并且在pH值3-8范围内cmoxdcl的表达随pH值升高而减弱。关于cmoxdcl启动子序列和基因全长,己经通过反向PCR获得,具体序列信息在进一步分析中。对于cmoxdcl和cmoxdc2功能验证及相应的调控规律等研究也在进行之中。
  • 摘要:本研究旨在结合盾壳霉规模化发酵,以盾壳霉分生抱子为有效成分,筛选合适助剂,研制出达标的盾壳霉水悬浮剂,以利于生防菌盾壳霉商品化。水悬浮剂需要在抱子液中加入润湿分散剂、粘度调节剂、防腐剂、防冻剂、消泡剂等。供选润湿分散剂有木质素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吐温80。供筛选粘度调节剂有聚乙烯醇、梭甲基纤维素钠、淀粉、蔗糖、阿拉伯胶、黄原胶。供筛选防冻剂有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二甘醇、三甘醇、聚乙二醇。供筛选防腐剂有柠檬酸钠、山梨醇、食盐、苯甲酸钠、水杨酸钠,青霉素,链霉素。供筛选消泡剂有二甲基硅油、正辛醇。经过实验筛选出水悬浮剂配方:润湿分散剂为木质素磺酸钠或木质素磺酸钙,粘度调节剂为黄原胶,防腐剂为链霉素,防冻剂为乙二醇,消泡剂为二甲基硅油,紫外保护剂为抗坏血酸。并经过实验确定了泡子液浓度以及各助剂的用量。对制剂主要理化性能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散性能良好,加水稀释能立即分散均匀。离心稳定性良好,没有出现分层。悬浮率在90%以上,助剂对盾壳霉抱子有良好的悬浮左右。pH值5.4左右,酸性环境有利于盾壳霉存活。制剂对水温、水质的适应性都较好。盾壳霉分生抱子水悬浮剂对核盘菌菌核的寄生致腐能力以及田间防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试验。
  • 摘要:本研究根据枯草芽抱杆菌标准菌株Bs168的p43启动子和加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两对特异引物p43F、p43R和gfpF、gfpR、PCR扩增获得了完整的启动子p43和gfP基因序列。进一步以上述PCR产物为模板,以p43F、gfpR为引物进行重迭PCR,获得外源蛋白表达盒P43-gfp,纯化后经BamHI和EcoRI完全酶切后与相同限制性内切酶线性化处理的大肠杆菌一枯草芽胞杆菌穿梭载体pHY300PLK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HY43G,采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验证重组质粒的正确性,并且进行DNA测序,确保序列无突变;将获得的重组质粒以电脉冲的方法转化枯草芽抱杆菌感受态细胞;阳性转化子实验室发酵培养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通过SDS-PAGE分析外源蛋白的表达情况;然后对重组菌株进行生长动力学分析、传代稳定性测试并进行与柑橘溃疡病菌的平板对峙培养实验: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喷雾生防菌BS03、BS03-pHY43G和致病菌Xac01的菌悬浮液,通过定期取样,平板系列稀释法回收、计数并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侧定了CQBs03、CQBs03-pHY43G和XCO1在柑橘植株体表的定殖动态。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在营养期可以大量组成型表达GFP,属于可溶性表达;荧光显微镜暗视野下以蓝光激发后可以明显的观察到杆状菌体发出的绿色荧光;SDS-PAGE后同出发菌株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大约29KDa的特异蛋白条带;使用BANDSCAN 5.0软件分析发酵24h时的电泳图谱的灰度表明GFP的积累量占细胞可溶性蛋白的67%;生长动力学测试表明外源质粒未对宿主菌的生长带来明显不利影响;质粒稳定性实验(连续稀释培养30次)表明重组质粒稳定性为51%;室内平板抑菌实验结果显示CQB s03-pHY43G生防效果与出发菌株没有明显差异;CQBs03-pHY43G在柑橘植株上接种60d后仍能检测到;通过分析在自然环境下枯草芽抱杆菌EGF重组菌株与柑橘溃疡病菌的消长关系分析,重组菌株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 摘要:黄瓜是容易发生连作障碍的蔬菜种类之一.根系分泌物的毒害作用是引起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生长过程中减少或改变根系分泌物的产生,将有助于缓解连作障碍导致的土传病害.利用菇渣培养的拮抗木霉制剂与腐熟的合成有机物一起合成生物土壤添加剂,可以从改良土壤,促进养分吸收,抑制土传病害、分解或转化自毒物质,诱导抗性物质等方面,减缓连作障碍的发生.许多研究表明根系分泌物与土传病害的发生有关,研究生物土壤添加剂应用后根系分泌物变化情况,为合理利用生物土壤添加剂防病提供理论依据. 根系分泌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影响采用平皿抑制法。抑菌作用表明,生物土壤添加剂浸提液对枯萎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可达98.1%,与根系分泌物混合后的抑制率仍可达87.3%,根系分泌物对枯萎病菌无抑制作用。菇渣的提取液同样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与根系分泌物混和,抑菌效果可达79%。生物土壤添加剂应用后可能会改变根系分泌物的某些成分,或减少根系分泌物的数量。
  • 摘要:本研究通过分离不同品种水稻(航1号,航2号,Ⅱ优航1号,Ⅱ优航2号,汕优63)茎部内生细菌和根系土壤细菌,了解它们的群落结构组成,探讨在相同栽培条件下,水稻茎部内生细菌和根系细菌群落结构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水稻品种特性,试图通过内生细菌或者根系细菌群落结构特点为指标来指示水稻品种特性,从微生态学角度上分析水稻生长特性,为水稻品种特性研究开辟新的思路,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有益内生细菌和根系细菌资源开发新的方法,为水稻增产工作莫定研究基础。试验结果显示:内生细菌有13种,根系土壤细菌10种,总共18种。分别以水稻内生细菌和根系土壤细菌为变量,以水稻品种为样本,计算不同品种水稻内生细菌和根系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水稻各品种的内生细菌的丰盛度指数Shannon、均匀度Pielou高于根系土壤细菌的;除品种II优航1号外,其余水稻品种的内生细菌的优势度指数Simpson高于根系土壤细菌。以内生细菌和根系土壤细菌为变量,以水稻为样本,构建数据矩阵,对内生细菌和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到,典型相关系数有4个,分别为:R1=0.9446, R2=0.9199, R3=0.8643, R4=0.7840,当R=0.9447时,内生细菌和根系土壤细菌呈最高典型相关,表明水稻内生细菌和根系土人细菌群落结构上存在相关性。同时以各品种水稻内生细菌与根系土壤细菌的含量和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参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和理论亩产)为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内生细菌和根系土壤细菌的含量与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亩产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水稻有效穗呈负相关。
  • 摘要:本研究从湖北油菜产区广泛采集油菜样品,以健康的油菜植株作为材料,采用平皿稀释和对峙培养法等分离筛选到一株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菌株。其16srDNA序列与Genbank中枯草芽抱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序列同源性高达99%,进一步对其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将该菌株确认为枯草芽抱杆菌,命名为Bacillus subtilisK。 Bacillus subtilis K在PDA平板上对核盘菌菌丝的抑制作用明显,显微观察到被抑制的菌丝发生纠结,菌丝体中的原生质颗粒状且中间膨大。用该菌株的发酵菌体悬浮液处理正常的核盘菌菌核,推迟了菌核的萌发,且萌发后再次形成菌核的数量与对照相比减少85.71 %而上清液无明显抑制作用。 Bacillus subtilis K的菌体悬浮液(108个细胞/ml)在离体叶片条件下对菌核病病斑扩展的抑制率为71.87%,但其发酵上清液的抑病效果不明显。经田间油菜植株接种防治试验表明,Bacillus subtilis K菌体悬浮液(108个细胞/ml)对核盘菌侵染油菜叶片的防治效果为53.41%,上清液对核盘菌侵染油菜叶片防治效果较差,只有22.40%。 利用该菌的菌体悬浮液(108个细胞/ml)进行根际拌种,油菜幼苗株高较对照增长了47.3%,对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干重与湿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经拌种处理后油菜幼苗明显比对照粗壮。
  • 摘要:本文回顾了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研究现状,并就目前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在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过程中,植物保护学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著名昆虫学家赵修复教授穷毕生之力于武夷山昆虫研究,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他植保科技工作者也对武夷山昆虫、真菌、瞒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建生态家园的历史时刻,我植保科技工作者当再接再厉,挥师相向,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摘要:本文研究了哈茨木霉TH-1对大豆疫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生防作用及其机制,旨在为大豆疫病和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寻求有潜力的生防因子。结果表明,平板对峙培养Sd后哈茨木霉TH-I对大豆疫霉菌株TH-6和油菜菌核病菌菌株JD-3的抑菌率分别达到52.32%和45.33%;观察发现,木霉TH-1菌落的扩展速度要大于JD-3和TH-6,第Sd木霉TH-1己经覆盖了部分JD-3和TH-6的菌落,JD-3和TH-6不再扩展,并且逐步萎缩,其菌落上有大量的木霉TH-1的抱子,继续培养木霉TH-1的菌落可全部覆盖JD-3和TH-6的菌落。杯碟法测定结果表明,每皿(18m1培养基)加入2.SmI哈茨木霉TH-1抱子悬浮液(浓度为2.45×106个抱子/ml)时,哈茨木霉TH-1对大豆疫霉菌株TH-6和油菜菌核病菌菌株JI3-3的抑菌率分别为65.7%和69.44%随着抱子悬浮液用量的减少其抑菌率相应下降。过滤液(培养液于4°C下6000r/min离心10min后用0.22μm滤膜过滤)对3D-3和TH-6的抑制效果分别为42.23%和38.89%,显著低于抱子悬浮液的抑制效果;灭活的抱子悬浮液和灭活过滤液(将抱子悬浮液和过滤液在121°C下处理15min)对JD-3和TH-6均无明显抑制作用,说明哈茨木霉TH-1主要通过活菌生长及产生热不稳定抑菌物质抑制JD-3和TH-6的生长。上述结果提示,哈茨木霉TH-1对两种供试病原菌的拮抗机制主要涉及营养空间竞争和抗生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