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崩岗

崩岗

崩岗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3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建筑科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773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山地学报、土壤学报、亚热带水土保持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水·生态·绿色”分会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2学术年会、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等;崩岗的相关文献由616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炎和、蒋芳市、林金石等。

崩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7 占比:13.0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1773 占比:86.61%

总计:2047篇

崩岗—发文趋势图

崩岗

-研究学者

  • 黄炎和
  • 蒋芳市
  • 林金石
  • 丁树文
  • 邓羽松
  • 葛宏力
  • 林敬兰
  • 张晓明
  • 蔡崇法
  • 夏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佳妮; 张晓明; 丁树文; 王云琦; 段晓阳; 杨清杰
    • 摘要: 为提高崩岗土体稳定性,抑制崩壁崩塌。试验共设计6次干湿循环,利用工业相机对脱湿过程中崩岗4层土进行定时定点拍照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干湿效应下崩岗土体的裂隙演化及收缩变形规律。结果表明:(1)脱湿过程中土体形态变化顺序为轴向收缩、径向收缩和裂隙发育;(2)表面裂隙率与液限、塑性指数、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层土中表面裂隙率最大值为过渡层18.78%,最小值为砂土层5.41%,崩岗土体剖面上两者为相邻土层,较大差异性会严重破坏崩岗的稳定性;(3)随干湿循环的进行,径向收缩不再发生,轴向收缩、表面裂隙率、裂隙平均宽度逐渐减小,裂隙总长度、裂隙总条数、裂隙交点个数、被分割的土块个数先增加后减小,各参数均在第3次干湿循环后趋于稳定,4层土中过渡层受干湿循环影响最大,砂土层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在降雨—蒸发反复交替过程中崩岗发生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张越; 赵冬峰; 郑勤敏; 林金石; 蒋芳市; 黄碧妃; 葛宏力; 黄炎和
    • 摘要: 水分和温度会显著影响花岗岩红壤的力学状态,是崩岗发生和发展的两大驱动因素。以崩壁三个土层土壤: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为研究对象,在15、25、40和60°C温度条件下对三个土层土壤的液塑限和结合水含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红土层的液限、塑限和塑性指数均高于砂土层和碎屑层,碎屑层土壤的液塑限最小。崩岗土壤的液塑限与细黏粒、有机质和氧化铁的含量呈线性正相关。温度从15°C升高至40°C时,三个土层土壤的液限和塑限均显著降低,同时土壤的结合水含量均降低。温度从40°C升高至60°C,红土层、碎屑层土壤塑限和红土层、砂土层土壤液限有所上升。温度对土壤结合水含量的影响规律与土壤液塑限的变化趋势一致。碎屑层土壤的液限接近饱和含水量,且液限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在夏季高温多雨的情况下,碎屑层土壤最容易发生流动变形,可能是导致崩壁崩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 梁美霞; 陈志彪; 陈志强; 郑宗沧; 区晓琳
    • 摘要: 为阐明在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中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崩岗的稀土含量特征,探讨阻控稀土迁移的生态恢复措施,选取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中3种不同侵蚀强度的崩岗样地,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对崩岗样地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及水平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强度侵蚀崩岗稀土含量最高值出现在沟道部位,中度和微度侵蚀崩岗稀土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崩积区部位;同一土壤侵蚀强度下,崩岗与对照坡面不同部位土壤中稀土总量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稀土结合形态中以可交换态和残渣态占据绝对优势,且崩岗中可交换态稀土含量明显高于非崩岗坡面;芒萁生长地非根际土生物可给态平均含量为214.90 mg·kg^(-1),根际土生物可给态平均含量达231.78 mg·kg^(-1)。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崩岗土壤侵蚀强度的加深,稀土呈现出向下游迁移能力增强的趋势,应加强极度退化生态系统崩岗的生态恢复治理,减少表层土壤流失量,阻控稀土的水平迁移量。稀土超累积植物(芒萁)的生态恢复措施有利于促进土壤中稀土元素向芒萁的迁移、累积,一定程度上可阻控稀土的水平迁移,从而降低潜在的生态风险水平。研究成果可为拓展崩岗稀土阻控的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郑勤敏; 王祖梅; 黄奕铭; 林金石; 黄炎和; 张越
    • 摘要: 为明确花岗岩崩岗区崩壁土壤理化性质与抗剪强度的空间异质性,进一步量化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以福建省安溪县典型崩岗区崩壁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崩壁垂直(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和水平(表层和内部)两个方向不同深度土壤理化性质和抗剪强度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崩壁不同土层表层土壤游离态铁铝氧化物和无定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均大于内部土壤,而有机质、pH值、颗粒组成和抗剪强度参数不同土层表层和内部土壤的差异规律不明显;崩壁不同土层土壤性质差异显著,红土层土壤的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无定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黏粒、黏聚力最大,碎屑层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游离态和无定形态铁铝氧化物、有机质、中粉粒和更小细颗粒与土壤黏聚力呈显著正相关,游离氧化锰、粗粉粒及以上粗颗粒与黏聚力呈显著负相关;内摩擦角与游离氧化铁呈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无定形氧化铝、游离氧化铁、细黏粒、细粉粒为影响崩壁抗剪强度的主要土壤因子,根据4个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崩壁土壤抗剪强度的预测模型(r=0.96,P<0.01,RMSE=10.44)。
    • 柳天佳; 谢春庆; 潘凯; 赵新杰; 张李东
    • 摘要: 通过总结前人对南方地区崩岗的研究成果,结合工程区实地调查、试验资料,对四川南部某机场场区内崩岗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根据机场工程“深挖高填”的特点分析了崩岗对不同工程区的具体影响与危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建议。
    • 黄世燕; 梁美霞
    • 摘要: 为回顾近几十年来福建省崩岗研究历史和现况,依托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剖析1984—2019年涉及福建省“崩岗”研究的论文和期刊载文数量状况,并使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剖析福建省崩岗研究对应的图谱,发现重点作者群、发文机构和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旨在对1984—2019年间福建省崩岗的研究过程和状况进行图示化的综合概括,方便研究人员比较全方位、客观、清楚地了解福建省崩岗研究历史与现状,为后续的研究重点指明一定的方向.
    • 艾尚进; 程虎; 夏露; 马悦阳; 舒倩; 许文年; 夏栋
    • 摘要: 为了深入认识崩壁不同深度土层微观结构特征和稳定性状况,选取鄂东南通城县一处发育完整的崩壁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土壤薄片,定量和定性分析了崩壁6个不同深度土层的微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崩壁稳定性进行评价,并构建了崩壁稳定性评价体系的微形态指标最小数据集(MDS)。结果表明:(1)崩壁不同深度土层微形态差异显著。表土层土壤基质颜色呈现暗红色,基质比较高(0.91),团聚体和孔隙状况发育成熟,孔隙连通性较好。红土层基质颜色以红色为基调,随深度增加逐渐变浅,基质比为0.69(平均值),土壤团聚体结构弱发育,孔隙类型以囊孔和裂隙为主,连通性较差。砂土层主要以未风化完全的矿物颗粒为主,基质比极低(0.25),孔隙类型以矿物颗粒间隙为主。(2)各土层稳定性微形态评价得分从大到小排序为:表土层(TC_(1))>红土层(TC_(2)>TC_(3)>TC_(4))>砂土层(TC_(5)>TC_(6)),与多数土壤微形态指标间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3)崩壁土体稳定性微形态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由土壤基质颜色、土壤基质类型、土壤基质比、土壤团聚体、土壤微结构、总孔隙百分比和有机质含量7个指标构成。综上,不同深度土层微形态特征差异是崩壁土体稳定性具有层次分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土壤微形态分析及建立的最小数据集评价体系,可以对崩壁土体的稳定性进行初步的监测。
    • 王媛媛(文/图)
    • 摘要: 曾几何时,吉崩岗拉康的清脆铃声响彻古城。如今,这座隐没在市井中的古建筑“涅槃重生”,以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文化艺术场所重回大众视线。纵横交错的小巷,随风翻飞的“香布”,浓烈的酥油茶香……漫步在拉萨老城区,古城拉萨就这样扑面袭来。“吉崩岗”“冲赛康”“措美林”,一个个熟悉的古城地名,勾起的不仅仅是人的记忆,也有此地此处的过往变迁。
    • 刘冰; 王友胜; 王昭艳; 解刚
    • 摘要: 崩岗是我国南方特有的地貌,水土流失严重。确定崩岗的位置和范围是崩岗研究、治理、灾害防治的基础。对比了地形图+卫星影像法和野外调查法2种崩岗的选取方法。结果表明,地形图+卫星影像法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确定的崩岗范围偏大,受卫星影像的精度影响较大,植被覆盖和阴影会影像崩岗的判读;野外调查法精度最高,可以通过无人机和人工测量获取崩岗的各属性,同时可以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分析,但野外调查工作量大、成本高、耗时长,如果无地形图和卫星影像的辅助,较难实施大范围的调查。
    • 区余端; 吴刘萍; 杜雨霜; 曾庆锋; 王楚彪
    • 摘要: 为了筛选出崩岗集水坡面早期恢复演替阶段冠层迅速郁闭的常绿速生树种,探讨乔木层结构对林内环境的影响。以2013年在广东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崩岗集水坡面种植的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纯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在3种林内分别建立10个20 m×20 m的连续样方,进行每木调查,获取冠层结构(叶面积指数和冠层孔隙度)和林下光照(林下总光照)指标,测定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自然含水量等林内环境数据。结果表明:(1)从乔木生长指标来看,尾叶桉的树高、枝下高、胸径和材积均高于湿地松和大叶相思;(2)在3种林分中,大叶相思林内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最低,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自然含水量均最高;冠层孔隙度、叶面积指数和林下总光照在3种林分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大叶相思林的叶面积指数最大,冠层孔隙度最小,林下总光照最低;(3)乔木层结构与林内环境的关系密切(典型相关系数r=0.936),且相关性极显著(P<0.001),乔木层结构可解释林内环境87.6%的变异。说明在崩岗早期恢复阶段,大叶相思林冠层郁闭速度较其它两种林分快,可迅速截留降雨、缓冲溅蚀、减少地表径流等,可用作土地干旱、贫瘠地区快速绿化的速生先锋树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