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2学术年会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2学术年会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2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三亚
  • 出版时间: 2012-12-02

主办单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资金筹措、用工组织、产业开发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在分析总结泰安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投融资、用工组织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探讨了在加快现代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大环境下,有效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标准、提高投资效益,加快现代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对策,即各级财政应切实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资比例,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入形式多样化的水保投入新机制,探索建立农民互助组织.
  • 摘要:毕节地区1988年经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出,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后,先后实施多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试验区从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开展综合治理、创建精品样板、绿色产业开发、增强科技含量、加大执法力度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展了大规模、高起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成为岩溶山区生态文明的典范.在对试验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和成效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提出了绿色产业开发、科技示范、参与式建设、补偿机制、生态自然修复等方面的生态建设新途径.
  • 摘要: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文中针对水土保持工程的特点,对水土保持项目管理的深度和目前管理环节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为促使水土保持项目管理逐渐步入规范化、正规化,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如下措施:严格按照国家基建程序成立项目法人,可由建设单位主管人员担任负责人。这样在财务管理方面,建设单位容易管理水土保持项目;在审批程序上符合国家基建项目报批程序。项目法人单位要有专门的人员从事招投标工作,熟悉招投标的有关规定和招投标工作流程、招标方式和工程的招标范围等,同时加强对项目关键环节的关注,尽量选择招投标水平较高的代理机构。严格按照国家工程监理制度和质量监督规定,对需要实行监理制度的项目严格实行。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由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组织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共同划分工程项目,并将划分结果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认定。其次,重点关注工程关键部分、重要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质量检验评定工作。采用基建项目的通用合同文本,特殊条款在专用条款中注明。合同内容响应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不自相矛盾;合同分清正副本,一旦出现矛盾以正本为准。
  • 摘要:连续多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强革命老区的建设扶持力度.革命老区多数位于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经济贫困落后,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制约老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水土保持项目带动,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山西省太行山革命老区为例,分析了革命老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如没有专门的项目支撑、需要治理的面积还很大、已治理的面积投资标准低、配套资金落实困难等,并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对革命老区如何实现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即专项开展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标准,逐步取消贫困县的配套资金要求。
  • 摘要:水土保持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之一,是应用工程学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措施.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与维持着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因此它已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在中国土壤侵蚀严重的情况下,运用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关理论可以正确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并为合理的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依据.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生态环境价值、土壤学、土壤地理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借鉴蓄水拦沙指标体系经济参数,对梯田(淤地坝)蓄水与保土量、梯田(淤地坝)减洪与减沙量的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进行计算,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以期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的良性发展,为我国水土保持决策部门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 摘要:湿地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及其标准的核定对于执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鄱阳湖湿地作为全国湿地保护的案例,目前所实行的标准与实践之间尚存在不足之处.根据调研,本文依据国内湿地生态补偿实践及鄱阳湖湿地保护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湿地补偿责任主体、标准、方式、途径等湿地补偿模式进行探讨.=生态补偿成本是确定生态补偿标准的基础。在生态补偿项目评估中全面推确地计算损失者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发展成本比生态服务价值评估远为重要。生态补偿没有统一标准,最终结果取决于生态补偿项目中受损者和得益者双方的谈判能力。因此,动员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能更准确地制定生态补偿标准,保护那些实实在在提供生态服务或遭受外部性损失的基层农民的利益;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性技术和制度知识,提高项目效益,监督项目管理者,减少寻租行为。生态补偿机制除政府和市场补偿外,还应包括社区内部补偿。在政府补偿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工是不同的。财政分权理论表明,由地方政府负责实施生态补偿是有效率的。因为地方政府更接近社会,更了解当地居民的偏好,更掌握一些地方性的制度和技术,生态补偿工程由其负责实施更能节约工程成本。此外,各个地方政府各类实践为生态补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部分经验经过总结、提炼后可上升为全国性政策,节约中央政府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成本。
  • 摘要:以往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以研究山区的水土流失和防治为重点,却忽略了城市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发城市水土流失的因素增多,本文结合朝阳市的实际情况,对城市水土流失提出了防治建议,即要加强宣传和执法队伍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机构完善基层水土保持建设,完善立法,强化执法,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加强领导搞好部门协调,做好城市开发建设规划工作,加强城市周围小流域治理工作,加强对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
  • 摘要:济宁市水资源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高效、充分地利用当地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济宁市水利工程现状,从供水保障、防洪抗旱、水资源节约、水系生态修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济宁市依托黄河、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调水工程,以“四纵四横”骨干河道为主动脉(“四纵”是梁济运河、洒河、洗府河、白马河,“四横”是大汉河、侏赵新河、万福河、东鱼河),以“一湖(南四湖)、两库(山丘区大、中、小型水库及塘坝,平原区地下水回灌的地下水库)、四小(闸坝、排灌站、机井、谷塘)”为调蓄中枢,通过重点建设城乡供水保障工程、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水资源节约保护工程、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水利信息化工程等六大工程,构筑覆盖全市、布局合理的“水网”体系,最终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互济、蓄引结合、河湖相连、城乡一体、生态和谐、旱涝保收”的济宁水网,实现当地水、黄河水、长江水、非常规水联合调度和合理配置,城乡供水一体化,人水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 摘要:低路基、缓边坡的公路路基设计,有助于降低边坡土壤流失量,提高边坡土壤水份含量,促进路域植被恢复,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节约土地资源效果.通过调查分析现有草原公路水土流失问题及成因,对草原微丘区公路沿线草地、耕地、沙地等不同环境路段进行低路基优化设计,可提高草原微丘区公路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功能,体现了从主体设计源头保护水土资源,促进路域自然环境恢复的公路设计理念.
  • 摘要:通过在新疆750kV吐鲁番—巴音郭楞输电线路戈壁荒漠区,选取典型塔基采用土壤固化技术修筑塔基防护工程,并经过一年的长期观测试验,对土壤固化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工程中的施工工艺、力学性能、渗透性能、变形性能、耐侵蚀耐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在戈壁荒漠区采用土壤固化技术进行塔基防护是非常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其力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均能满足水土保持要求.采用土壤固化技术进行塔基防护工程,是一个即环保又经济,而且施工工艺简便的技术,具有极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 摘要:总结了国内外水土保持相关技术标准的建设情况,分析了我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编制中存在的尚未形成国家层面规范化体系、尚有盲点、编制赶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等问题,提出了重视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编制的国际接轨问题、建立国家级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框架、按照法律要求做好建立健全完善工作等4点建议。
  • 摘要:城市内涝是当前较为突出的水利问题.产生城市内涝有极端天气的原因,也有当前城市规划不当等人为原因,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城市建设硬化、渠化,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水循环所致.目前市政建设与规划部门未充分认识到城市雨水的资源性宝贵性,一方面要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将雨水排走;另一方面却又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根除城市洪涝灾害,同时应对城市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可起到关键作用.本文提出了以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为抓手,通过加强城市水循环指标体系研究、加快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立法、加大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监督执行力度,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从而根治城市内涝,应对城市水资源危机.
  • 摘要: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边缘,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地资源退化,土地生产力降低,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并直接影响到三峡工程的效益和长久安全运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重庆市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针对当前的新形势,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采取科学合理且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才能使重庆市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从而促进重庆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强化水土保持服务体系建设,为水土保持.其具体实施路径如下:加强领导,建立和实施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及奖惩考核制,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为先”的工作方针,坚持提供组织和技术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水土保持的投入。
  • 摘要:2011年3月1日,新‘水土保持法'开始实施.本文根据新‘水土保持法'的几点变化情况,从加强水土保持规划分析、强化预防保护措施、完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范围等角度出发,论述了新水土保持法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的几点启示.
  • 摘要:新形势下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都十分重视,逐渐制定和完善了相关政策,在资金上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投入。但当前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治理任务艰巨,预防保护与生产建设不协调,人为造成水土流失依然严峻,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水土方案审批没有纳入基建项目并联审批程序。面对水土流失的挑战,水土保持工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 摘要:通过60多年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基本摸清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初步建立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开展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科学研究,制定了监测规划、工作制度和技术标准.分析了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科学分类,不同机构和部门对监测数据的不同要求和特点,监测数据使用程度,分析了数据类型单一、共享机制不畅、缺乏开发加工、评价研究滞后、缺乏相应规范等五项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应用障碍.同时,对气象监测服务产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得到了提升为政府决策的服务能力、提高公众对水土保持监测的认可度、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服务水平等内容的启示.最终提出了建设长期稳定连续共享的监测体系,加强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研发,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理论及技术水平等四条今后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发展方向和思路.
  • 摘要:结合山丘区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验收技术评估工作实践,对山东省山丘区风电场建设内容、水土流失特点、防治分区、措施布设进行了分析、探讨.山丘区风电场工程具有施工作业面分散,点、线、面扰动并存;风蚀与水蚀共存;植被破坏点多面广、植被恢复难度大的水土流失特点.施工及检修道路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是防治和监测的重点部位.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风电机组区、运输道路区、输电线路区、升压站区、临时施工区,并有针对性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施工及检修道路防护及复耕复植为防治重点.
  • 摘要: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发展新能源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山东风电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止到2012年4月底,山东电网已并网发电的风电场有49座,装机容量达到306.4万kw.大量的风电场建设虽然缓解了山东省的用电压力,却产生了新的问题.风电场建设项目为点性、线性工程并存的综合性项目,项目分项工程多,扰动地表面积大、范围广,项目占地类型、扰动类型复杂,产生了大量的水土流失.风电场内风机站区和场内施工及检修道路由于挖、填等扰动作业频繁,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由于年内降水分布不均,雨季多集中在6~9月份,且降雨强度大,降雨产生的径流在施工扰动的地表汇集,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是水土流失的易发时段.而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排水工程、排水顺接工程、截水沟工程、植草砖工程、透水砖工程、挡土墙工程、砌石护坡、综合护坡和整地工程等。常见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有:栽植小乔木、栽植灌木和撒播植草等。常见的水土保持临时措施有:表土剥离、表土回填、临时拦挡措施、临时覆盖措施、临时排水沟措施和临时沉沙池措施等。
  •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当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后,北京市老年社区筹建办公室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文和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时成立以项目筹建处主任为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并进行实施,本文就是北京市老年社区一期工程水土保持设施实施情况总结,涉及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防护措施.本项目建设区累计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0.97hm2,扰动土地整治率达99.1%,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8.55,土壤流失控制比为0.88,拦渣率为99.0%,均达到了水保方案确定的防治目标。
  •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山丘区风力发电项目快速发展,东省山丘区风力发电项目在建设升压站、集电线路、风机以及道路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类型的坡面,若不及时进行防护,在降雨天气,尤其是雨季极易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势在必行。本文对山丘区风力发电项目较为成功的水土保持经验,尤其是边坡防护经验进行总结.目前山东省山丘区风力发电项目常用的边坡防护措施有撒播种草、框格植草、浆砌石挡土墙等,各类防护措施在防护效果、生态效益等方面各有优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地向植物防护以及生态防护倾斜。随着山东省山丘区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将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思路和更实用的边坡防护措施应该到水土流失防治中,今后应进一步总结这些成功经验,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 摘要:护岸工程是防止和治理崩岸较普遍和有效的工程措施,传统的护岸工程多采用硬性材料,满足了结构的安全稳定性,但是阻隔河流与河岸之间的水体交换,极大损害了生态性功能,针对这一问题的日益突出,必须选择将护岸的安全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性统筹结合起来的新型护岸.本文根据横断面上护岸各个区段的功能不同,将生态型护岸划分为护底区、重防护区、亲水区和景观区,并对不同的功能采取不同的防护形式,以期为国内生态护岸技术提供更明确的形式。
  • 摘要:钟山区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过渡的梯极大斜坡地段,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石漠化程度较高.钟山区列入全国第一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通过为期3年试点工程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在全面了解本区石漠化分布、成因及危害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治理.工程总体布置做到几个结合,符合相关规划;按照小流域划分原则布置小流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布设各项治理措施;建立健全各保障措施,加强后续管理,保证工程效益持续发挥.
  • 摘要:对甘肃省坡耕地分布状况及梯田化程度进行研究,提出甘肃省坡耕地治理总体布局.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创造条件。结果表明:全省耕地主要分布在6°~15°和15°~25°两个坡度等级内,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6.58%,占扣除<2°平坦耕地外坡耕地总面积的75%.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兴建梯田2070.55×103hm2,其中低标准梯田面积482.12×103hm2,加上未经整治的坡耕地,共有可经改造和新修标准梯田面积2309.54×103hm2,有较为丰富的坡改梯空间.
  • 摘要:针对以往长江上游紫色土区坡面径流调控措施多针对坡面地表径流采取截、蓄、排等技术措施,而忽视对壤中流的调控这一问题,本研究以人工模拟降雨实验为手段,基于细沟侵蚀临界坡长等理论,设计、研发了既能截、蓄地表径流,又能蓄、排壤中流的新型截水沟改造技术.本项技术改变了传统截、排水沟的设计思路,使截、排水沟调控水量不仅包括地表径流,还包括了壤中流部分,提高了坡面径流利用率;其次,坡面截、排水沟的设计特点不仅能节约材料用量,还改正了传统方法研究得出的坡面细沟侵蚀临界坡长.研究表明,新型截水沟改造技术不仅能减少水土流失,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面源污染物的流失.
  • 摘要:坡地是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地类,其利用方式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在重庆开县选择栾树+黄花槐、封山育林、经济林3种林草治理措施(以裸地为对照),对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3个土壤入渗特征值在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变化较大,主要呈初渗率>平均入渗率>稳定入渗率的规律.初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在不同土层深度均以裸地的值最小,其平均值分别为1.22mm/min、0.141mm/min和0.462mm/rain;②通过主成分分析分析法,得出土壤渗透性能综合判断值(F)的综合方程,综合评价了不同林草治理措施土壤渗透性优劣,表现为:栾树+黄花槐>封山育林>经济林>裸地;③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与裸地的土壤渗透性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P<0.01)或者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负相关(P<0.05);④对土壤入渗过程模拟得出通用经验方程是用于描述不同林草治理措施下土壤入渗过程的最优模型.
  • 摘要:在进行水土流失观测中,常规监测方法采用集水桶分流、人工均匀取样、泥沙样品测定推算等过程,受工作量大、周期长、样品均匀程度及人为因素等影响,此类方法直接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本系统通过设定盛水桶的容积,对观测范围的土壤容重、清水密度和径流中水的空气平均含量等关键参数进行试验测定,确定径流泥沙混合条件下超声波传感器测定的浑水水位和称重传感器量测得的浑水重量,自动进行体积、重量等数据采集和存储,并上传至集成系统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直接获得径流量和泥沙量数据.经室内率定和野外水土流失量整样收集、化验分析,本装置观测径流量、泥沙量精度可达到95%以上.
  • 摘要:在正常水分、中度干旱、重度干旱三个水分条件下,设对照、接种内生菌根真菌(B)、接种外生菌根真菌(C)、混合接种(D)四个处理,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菌根真菌对楸树生物量和N、P含量以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后,根系生物量都有所增加,楸树的内生菌的效果最为显著.无论正常水分条件,还是中度干旱胁迫,楸树B和D处理的氮磷含量要高于对照.从根系形态上,接种内生菌根对楸树影响明显,根系形态都和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外生菌根无明显作用.重度干旱条件下,不论是外生菌、内生菌,还是混合菌对楸树的生物量、养分吸收及根系形态的影响都较小.可见,除重度干旱胁迫外,菌根真菌能够促进退化喀斯特地区的适生树种——楸树的养分吸收,提高其抗旱性.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园林绿化的发展需求,地被植物作为城市绿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植物材料,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伊金霍洛旗景天(Sedum spectabile Boreau)、萱草(Hemerocallis fulva)、马莲(lris lacteal Pall.Var.chinensis(Fisch.)Koidz)、石竹(Dianthus chinensis)4种园林地被植物的成活率、保存率、高度生长、新枝生长差异,结合室内分析,结果表明:伊金霍洛旗景天、萱草、马莲、石竹的成活率均在70%以上,保存率均大于60%,不同的景天、萱草、马莲、石竹成活率、保存率大小顺序依次为东山公园>康巴什华莹馨城>乌兰路东>乌兰路西.伊金霍洛旗景天、萱草、马莲、石竹,2010年、2011年高度生长、新枝生长规律一致:东山公园>康巴什华莹馨城>乌兰路东>乌兰路西.
  • 摘要:本项目在对矿业废弃地分布、规模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区废弃地成因将其划分为弃石(土)场废弃地、挖损废弃地、尾矿废弃地3种类型.在对种类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养分、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为生态林恢复技术、景观重建技术、经济林果营造技术、复耕技术.且各项复垦技术产出物的金属含量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食物金属元素的限量卫生标准,其产出物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有毒物质不会通过食物链转移和富集.
  • 摘要:本研究以吉林省伊通县毯子房小流域为典型试验研究区,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对照处理产生径流量和泥沙量最大,秸秆还田产生侵蚀量最小,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比对照处理径流量减少36.4%~66.7%,泥沙量减少75.2%~86.4%;②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不同养分流失量大小顺序为对照>留茬>轮作>秸秆还田,与对照相比,保护性耕作方式下有机质含量分别减少56.6%,62.8%和81.4%,全氮含量分别减少53.3%,60.0%和80.0%,全磷含量减少38.5%,61.5%和84.6%;③不同耕作处理下,降雨量与各小区径流产生量和泥沙产生量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降雨量越大,产生的径流量和泥沙侵蚀量越大.
  • 摘要:采取野外实地调查和资料查询的方法对第二松花江流域坡耕地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评价,选取含黑土层厚度、土壤侵蚀、土壤理化性状、坡耕地整治共4类因子作为第二松花江流域坡耕地生态环境诊断的初选指标,并构建了包含10个评价指标的坡耕地生态环境诊断体系;运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准则层的指标权重分别是0.4370,0.2341,0.2029,0.1260,指标层权重选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进行确定;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第二松花江流域坡耕地生态环境进行健康诊断与评价,坡耕地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健康诊断指数为18.10,健康水平较差,等级为劣,应当加强第二松花江流域坡耕地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
  • 摘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建设是毕节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关系到全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减缓、拦蓄径流的同时,保护了水土资源,改变了水分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循环、流动过程,必然对小流域的水文环境产生影响.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降水耗散水文过程,明显改善水质量,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针对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建议。小流域综合治理应与乡镇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村民增收致富,提高村民居住环境质量相结合。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力发展提高地面蓄水利用措施(如小水电、水产养殖等),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以雨水径流的集、贮、供、管体系建设为基础,逐步建设工程、生物、农艺管理、节水技术的高度集成化农业高效用水模式,实现降水的资源化、无害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强调生物的多样性,注重林种、树种配置,草、灌、乔相结合。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发展多功能林业(如森工、生态旅游等),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益。适当发展经济果木林,要积极培育新品种,搞好规范化生产及果品的加工业。要与种草养畜、养禽,沼气结合起来,增大植被郁闭度,从而提高经济果木林地的水土保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
  • 摘要:文中介绍了张家口市密云水库上游水土流失的类型、成因以及危害,从水土保持的治理措施、预防措施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对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进行了探讨.根据张家口市密云水库上游的水土流失类型、特点、地貌、岩土特征、土地利用方式、防治措施等,项目划分为土石山区类型区。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和科学防治的原则,根据典型小流域的治理措施配置,确定项目区的治理开发模式,基本建成“山上灌、山腰果、山脚田、沟底林”的综合防护体系。全面贯彻《水土保持法》,把预防监督监测作为水土保持的首要任务。此外,在项目实施期内,开展专题调研、推广技术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品种、对项目管理人员和农民进行培训、建立综合示范区,是增加本项目建设科技含量、提高综合防治成效、实现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使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摘要:为掌握重庆水土流失现状及发展规律,探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各项措施的防护情况和治理效益,文章针对2000~2009年重庆水土流失、植被覆盖,措施布置等数据进行处理,从植被建设与资源保护的角度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用及效益评价.结果表明重庆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状况良好,水土保持效果显著,但土壤侵蚀问题依旧严重,需进一步持续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重庆市各区县中万州、渝北和涪陵的治理面积最大,三峡库区重庆段治理面积为总治理面积的16.5%.水土保持措施中,封禁治理、保土耕作和水保林是重庆近年最常用的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作用显著,应继续坚持和发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业生产;显著提高植被覆盖率,快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蓄水保土效益显著.重庆各土地利用方式配比已达到稳定水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9∶l∶18∶l∶2.5∶3,该比例下,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平衡可持续发展.
  • 摘要:通过对高速公路土质路基边坡施工工艺的分析,结合水土流失发生的规律,提出了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即要合理安排工期,分级开挖(填筑)分级防护,完善截排水系统,坡面覆盖,实施沉砂和顺接工程.
  • 摘要: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和雨洪集蓄利用状况,对北京市生产建设项目采取的蓄水池、下凹式绿地、透水砖以及渗水沟、渗透桩、渗水井等雨洪集蓄利用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北京市生产建设项目的雨洪集蓄利用的适宜模式.
  • 摘要:作为植被护坡的主体,植被措施的应用是决定护坡工程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考虑河流护岸的特点和植被护岸的机理,将护岸断面分为护底区、重防护区、亲水区、景观区,在遵循一定原则下,探讨了不同区域的植被筛选和空间配置,以期为国内生态护岸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依据.
  • 摘要:以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中三种(大、中、小)林窗为对象,通过对林窗内土壤磷素含量测定,探讨林窗形成早期对土壤磷素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林窗(对照林分)相比,林窗大小对土壤全磷无显著影响;而土壤速效磷和微生物量磷则显著增加(P<0.05),且增加幅度与林窗大小有关:土壤速效磷和微生物量磷表现为小林窗离,中林窗居中,大林窗低;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磷与速效磷及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三种大小林窗土壤有效磷素在植被生长季节(6~8月)差异显著(P<0.05),而10月,三种林窗内土壤有效磷素无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林窗内土壤有效磷素的波动与林窗大小密切相关,小林窗土壤有效磷素的供应状况优于大林窗和中林窗.
  • 摘要:侵蚀果园使用草甘膦控制,能有效防除草害,使用得当,既能控制一年生杂草,又能控制多年生深根性杂草,同时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密度、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等),防旱保温,对水土保持效果极佳,与清耕比,土壤流失量减少56.34%,径流流失量减少34.26%,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2.31%、105.88%,是建设生态果园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多年实践,将乐县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草甘膦合理使用强化保持水土技术体系.
  • 摘要:本文以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优势树种丝栗栲(Castanopsis argesii)和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 ylla)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MSR—2420红外辐射增温装置和人工施氮(对照、0.125%NH4NO3溶液和0.25%NH4NO3溶液),设置出不同的增温和施氮梯度,研究了增温和施氮对丝栗栲和苦槠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MSR—2420红外辐射增温装置处理引起了小气候环境的明显改变.随着在设定环境下生长时间的增加,丝栗栲和苦槠幼苗单株的地径和苗高均显著增加(P<0.01).同一测量时间、同一处理条件下,苦槠幼苗的地径和苗高均显著高于丝栗栲(P<0.01).与对照相比,增温和施氮均明显提高了丝栗栲和苦槠幼苗的生物量,但其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比值未发生显著变化.
  • 摘要: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是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主要措施,它们构成控制水土流失的完整技术体系,其中以生物措施主要是植被措施最有效.植被保持水土机理、功能历来是水土保持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植被覆盖度、植被分布格局、多尺度植被覆盖对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进行了总结评述.目前植被格局与水土流失关系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植被的空间格局和结构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尚需进一步加深。植被变化对径流和泥沙的影响,植被变化包括植被类型、植被不同生长阶段及植被的破坏和恢复所带来的变化,用单维、水平方向的覆盖度变化来代表立体结构的植被在影响径流和泥沙方面的所有重要特征显然是不全面的。因此对不同尺度植被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不同尺度植被变化影响径流泥沙的主要控制过程不同,不仅涉及景观生态过程,同时涵盖了生理生态过程,因此,今后的植被一水文关系研究有必要将生态、水文与景观有机融台,以景观生态的原理为基础,并将植被的生理生长模型更为深入地融合进分布式水文模型,以进一步改善模型预测效能,深刻揭示植被变化与径流泥沙水文响应的内在机理。
  • 摘要:于2009年,在浙江省临安市的雷竹林中进行田间试验,以比较对照(不施肥)、常规施肥、缓释肥、竹笋专用肥和微生物肥对雷竹林土壤肥力质量、养分利用率和竹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雷竹林因施肥引起的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过量积累和土壤酸化的程度按以下次序递减:常规施肥>专用复合肥≈缓释肥>微生物肥.常规施肥的肥料农学利用率最低,氮、磷和钾农学利用率分别为鲜笋4.7kg/kg、23.6kg/kg和14.2kg/kg.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专用复合肥和缓释肥2个处理的氮、磷、钾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40.4%~53.2%、50.8%~90.7%和35.5%~39.5%,而微生物肥处理则分别提高38.9倍、67.8%和2.0倍.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处理的竹笋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29.6%和14.3%,而专用复合肥、缓释肥、微生物肥3个处理的竹笋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27.5%~29.0%和14.6%~17.8%.
  • 摘要: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技术与方法应该向简易、实用、快速、准确方面发展。文中对近年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和方法进行总结。常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径流小区法、小流域控制站、插钎法、简易坡面量测法、遥感解译法等。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遥感监测、航拍技术、激光技术、核素示踪技术等开始融入水土流失监测领域。文中分析了不同监测技术和方法的优劣和适用范围以及布设原则。笔者认为核素示踪技术、GPS技术、遥感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一些新技术,完全可以用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相对于传统监测手段具有野外工作量小、成本低、获取成果快捷等特点。但不同的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和特定的监测内容,因此在选择水土保持监测方法时,必须根据工程自身特点(尺度、空间布局等)、监测内容(水土流失量、扰动面积、弃土弃渣量)、布点位置等综合考虑,选取合适的方法.
  •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调研,阐述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如弃渣场选址、土地复垦、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界定、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并结合落实新水土保持法和在编的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提出解决的措施及对策,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 摘要:本文利用变坡式水槽,在坡度(20°、25°、30°、35°、40°)和流量(1.1L/min、2.2L/min、3.3L/min、4.4L/min、5.5L/rain)下进行崩岗崩积体土壤的分离试验,结果表明;流量对土壤分离速率的作用大于坡度,土壤分离速率与坡度及流量呈线性相关;水深对土壤分离速率的影响大于坡度,土壤分离速率与坡度及水深呈线性相关;土壤分离速率与水流流速呈指数函数关系;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及单位水流功率与土壤分离速率之间的关系均为线性关系,其中,水流功率和水流剪切力可以很好地描述崩积体的土壤分离速率.
  • 摘要:针对区域土壤侵蚀机理模糊、基础资料收集困难,难以用数学方式描述等问题,将径向基函数(RBF)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土壤侵蚀预报中.以杏木小流域为例构建土壤侵蚀的径向基函数预报模型,并与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拟合平均相对误差,发现RBF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最小二乘法,能够有效地作为土壤侵蚀预报模型.RBF网络较好地解决了样本少、非线性、高维数和局部极小等问题,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为日后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参考.
  • 摘要:在白革龙小流域坡耕地内,分别按坡度16.4°、8.9°、6.6°建立三个径流小区,通过人工降雨装置模拟百年一遇1h最大自然降雨量,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侵蚀和产流、产沙过程,为全面科学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累经验.
  • 摘要:坡耕地水土流失与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密不可分.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污染负荷是我国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两大领域的共同问题.选取吉林省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水源地莫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210Pbex核素示踪技术和RUSLE2.0模型模拟,结合安置野外小区监测,进行横垄和梯田两种措施对径流、侵蚀泥沙、N、P流失负荷的削减效应研究.与顺垄耕作相比,横垄措施可减少土壤侵蚀63%,梯田措施可减少土壤侵蚀95%.相比横垄耕作措施,梯田措施的单位面积径流产生量和侵蚀泥沙量分别减少45%和74%;梯田措施的溶解态氮负荷是横垄耕作措施的0.94倍,但径流溶解态磷负荷是横垄耕作措施的1.34倍.研究结果显示,单一措施不能实现理想的污染负荷减少效果,流域综合管理措施建设是治污之本.
  • 摘要: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借助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辅以DEM、植被分布图、土地利用、土壤图、降水量等多源数据,对丹江口库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7年问,丹江口库区土壤侵蚀状况逐步好转,具体表现在微度、轻度土壤侵蚀面积呈持续增加,中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呈减小的趋势.土壤侵蚀等级年变化率的排序为:剧烈侵蚀>极强度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微度侵蚀>强度侵蚀.总体而言,各个等级土壤侵蚀平均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大于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土壤侵蚀等级之间转化十分复杂,源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库区土壤侵蚀仍处于边治理、边破坏的状态.
  • 摘要:本项研究以甘肃庆阳市西峰区南小河沟小流域为试验区,在径流调控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径流调控技术,将降水进行聚集、分散、贮存、引用等措施的优化配套,控制坡面径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把除害与兴利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程度,促进流域内各行业协调、持续地发展,为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采用野外原位小区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对广东大宝山矿区不同年限堆积土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新弃土、老弃土、自然土单位时间产生的径流量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平均径流量分别为6.52L/min、5.75L/min、0.69L/min,20min累积径流量分别为130.37L、114.91L、13.86L,新弃土、老弃土相同时段平均径流量、累积径流量要远远高于自然土.②新弃土、老弃土、自然土产流时间分别为6.7s、21.9s、149s,三者的退水时间大小顺序为新弃土>老弃土>自然土.③新弃土、老弃土、自然土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56.79g/L、51.68g/L、23.99g/L,平均产沙率分别为0.99kg/min、0.27kg/min、0.03kg/min,20min产沙总量分别为19.91kg、5.44kg、0.55kg,新弃土平均含沙量、产沙率、20min产沙总量最高,老弃土次之,最低的为自然土.④新弃土、老弃土产沙初期有很高的产沙率,新弃土、老弃土第2min产沙率分别为2.94kg/min、1.11kg/min,分别是其平均产沙率的2.96倍和4.08倍,因此,在产流初期的防护对堆积土水土流失的控制十分关键.
  • 摘要:土壤机械组成是土壤最基础的资料之一,在土壤结构性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它受到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本文根据《中国土种志》及部分地方土壤志记载的333个红壤剖面数据,研究了红壤机械组成受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花岗岩母质条件下林草地剖面表层0—l0cm的砂粒与粉粒产生差异影响,而石灰岩与玄武岩表现为剖面30cm以下层次的粉粒受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的影响;旱地条件下不同成土母质间差异显著,对红壤机械组成的解释程度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可解释红壤机械组成变异的25%左右,林草地上不同母质间差异不显著.
  • 摘要:公路工程属于建设类项目,路基开挖和填筑直接导致地表原始植被和土壤结构的破坏,使得地表土壤的抗冲能力降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产生水土流失.本文以承张高速公路承德至承张界(大滩)段工程为例,预测了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水土流失,并通过水土流失影响指数(SWII)对本工程的水土流失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本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48329.99t;水土流失影响指数为0.1762,低于我国公路行业平均水平.
  • 摘要:武汉市黄阪北部低山区降雨、土壤抗蚀性基本相同,仅考虑坡长坡度因子、植被与经营管理因子、水土保持因子的变化对土壤流失量的影响,以野佛沟径流场22年实测多年平均土壤流失量为特征值,建立武汉市水土流失同类型区(武汉市黄陂北部低山区)土壤流失量预测模型,可作为黄阪北部低山区河流、水库、塘堰泥沙淤积预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非耕地水土流失背景值预测的类比依据,预测的是土壤流失量(为土壤侵蚀量的一部分,土壤流失量除以泥沙输移比为土壤侵蚀量)。
  • 摘要:采用Riegl的地面LiDAR扫描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以其配套的RiSCAN Pro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本文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弃渣的观测中的应用,详细叙述了观测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实践表明,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弃土弃渣监测时,摒弃了传统的水土流失微地貌测量方式,能获得更全面、更直观的数据,使生产建设项目过程监测工作更简便。若通过逐次测量对比,还可以获取弃土弃渣流失具体方量,达到土壤侵蚀监测的目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生产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方面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在应用中同时发现三维激光扫描仪是个黑箱系统,校验困难;价格昂贵,主要仪器售价在100万人民币以上,难以配备;扫描数据后期处理难,所需时间可达数据采集的10倍左右。
  • 摘要:水土保持区划是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和关键技术环节,按照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导则,积极开展海河流域片水土保持区划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对区划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深入思考.总之,水土保持区划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复杂性、艰巨性的重要工作。需理清不同水土保持类区的相互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分区体系,加强区划的安排、部署和协调,规范统一基础资料和区划内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确定水土保持功能定位。
  • 摘要:城市绿地的蓄水滞洪效益是城市绿地水土保持效益的重要方面,本文以昆明市建成区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蓄水滞洪效益.结果表明绿地表层土壤总孔隙度大,然而土壤稳渗率普遍较小,尤其是人工绿地,平均值只有0.242mm/min.在一年一遇1h降雨(36ram)条件下,除了自然绿地外,人工绿地均有径流外流,人工绿地平均蓄渗率只有15.10%;当前期非毛管孔隙没有水分滞存时,绿地的暂时滞洪效益非常显著,11.5cm土壤即可蓄存全部降水;土壤稳渗情况下,绿化区平均下凹3.73cm即可额外蓄渗非绿化区50%的径流;若要绿化区不产流,则绿地平均入渗率至少要为0.6ram/rain.从昆明降水特点分析,昆明市城市绿地目前滞洪效益较低,需要提高剖面入渗性能并建立下凹式绿地.
  • 摘要:坡耕地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部分地区已无土可流,成为难以治理的石漠化土地.在人地矛盾突出的岩溶地区,坡耕地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用地,因此,岩溶地区的坡耕地治理刻不容缓.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着重分析了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即主要围绕植被措施,通过坡改梯、水源调控等水土保持措施和农村新能源建设,保护和恢复现有植被,从而达到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土地石漠化的作用。我国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岩溶区土地石漠化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但我国岩溶地区生态状况依然十分脆弱,石漠化防治形势仍很严峻。笔者指出,坡耕地仍然是今后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今后要将生物措施与坡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加强岩溶石漠化地区坡耕地综合治理相关科技支撑研究。
  • 摘要:采用室内实验分析与野外试验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坡耕地土壤含水量、水土流失量、养分含量及作物产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对照处理相比较,留茬、轮作及秸秆覆盖措施处理产流次数分别减少3次、5次和6次,年径流量分别降低15.6%、29.9%和46.9%;②在拔节期、开花期及收获期,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大小为秸秆覆盖>轮作>留茬>对照;③与对照处理相比,留茬、轮作及秸秆覆盖措施处理产泥沙次数分别减少4次、5次和6次,年产生泥沙量分别减少94.4%、95.5%和97.7%;④与对照处理相比,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钾含量产生的影响作用大于对全磷的影响,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促进作用最强,效果最佳;⑤对照小区相比,留茬、轮作及秸秆覆盖措施处理玉米作物产量分别提高5.03%、8.39%和9.48%.
  • 摘要:为了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对《水土保持法》提出的"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予以切合实际的阐述,笔者对珠江三角洲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水土流失易发区的确定原则.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等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属于水土流失易发区域,并总结了易发区类型,针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如已受其他法规制约且能够较好地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区域可以采用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备案,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的分类审查审批.
  • 摘要:新《水土保持法》把规划单独作为一章,就规划编制基础、原则、内容、分类、咨询、批准、实施、修订等做出明确规定,强化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贯彻落实新法要求,发挥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从务实规划基础、明确规划分类、确定编制主体、优化规划内容、广泛征求意见、及时审批规划、适时修订规划和推进规划实施等8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好水土保持编制工作,并提出了强化规划法律地位、加强规划管理、完善规划体系、健全规划制度,推进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的具体措施.
  • 摘要:本文以红壤坡地百喜草覆盖、敷盖和裸露对照处理小区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了覆盖和敷盖这两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滞洪削峰效应.结果表明:百喜草敷盖措施产流滞后时间最长,其次为百喜草覆盖措施,裸露对照坡地产流滞后时间最短;从中雨型到大雨型,产流滞后时间稳定在159~123min.从大雨型到暴雨型,产流滞后时间有一个显著的下降趋势:123~33min.从暴雨型到特大暴雨型,产流滞后时间稳定在33~23min.同一单场降雨,百喜敷盖处理的峰值滞后时间最长,裸露对照处理最短,而百喜草覆盖处理介于百喜草敷盖与裸露对照处理之间,但滞后时间值偏向于百喜草敷盖处理.
  • 摘要:长久以来,人们仅是从自然生态的系统中不断地索取和掠夺资源,却忽视了生态和经济协调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水土流失不断的增加,我国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我国诸多河流中都出现了生态的危机,对河流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文中就对如何有效开展流域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要求人们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按照全面规划、社会效益统一、经济效益统一、生态效益统一、综合防治、保护优先以及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将小流域作为单元,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的指导,适时适当地进行树木的种植,山水田林路进行统一的规划,沟、坡、梁进行同步治理,管理、农业、生物以及工程措施进行优化配置,形成一个全方位水土保持的防护体系,要求人们不仅要符合自然规律,更加要符合经济社会规律,这里的经济社会规律主要是指自然一经济一社会这一个系统,对河流的健康进行维护,最终实现水土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维护,这也就使严格实施统筹规划促进我国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的目标起到作用。
  • 摘要:本文根据将乐县水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保护水资源,增加植被覆盖,引渗地下水、补充地下水,合理开发水资源,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清洁型小流域,走经济与水土保持协调发展之路,加快开发地下热水,合理利用矿区资源,控制水体污染和节约用水,加强劣质水的综合利用与改造等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对策.
  • 摘要: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理论,界定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AHP-德尔菲综合评价方法,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确定了评价标准并给出了相应的评分值,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 摘要:我国中小河流数量众多,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与大江大河相比,仍较为薄弱,存在水土流失严重、总体治理进度慢、老少贫地区治理任务艰巨、大量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未得到有效治理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水土流失治理上缺乏全面规划,科技落后、缺乏科技支撑,缺乏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管理薄弱.加强中小河流水土流失治理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快治理进度;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立中小河流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构,协调各部门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 摘要:填海造陆作为大规模的人类干扰活动,势必造成填海造陆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本文就填海造陆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原因进行阐述,并结合近年来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填海造陆对于土壤、植被、水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等多方面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填海造陆对水土保持相关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巨大,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各个效应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和促进机制,最后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水土保持防治对策,即要加强填海区的生态建设,加大生态投入力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加强水土保持的监测等,使海岸带生态系统效益最大化,保护沿海地区水土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 摘要:水土保持工作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倡尽可能减少不该干预造成贸易扭曲和不公平竞争,要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切实转变自身职能,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法制,营造诚信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作为生态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担负着水土流失防治、监督管护的任务,既是长期的利国富民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业.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要适应新体制、新形势.
  • 摘要:水电工程是土石方量和弃渣量非常巨大的开发建设项目,大量土石方施工活动及弃渣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焦点,工程设置的弃渣场往往是水土流失产生、发展和防治的重点地段,弃渣场的水土保持设计直接关乎整个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成败.本文即根据水土保持相关要求结合水电工程建设的理念和特点,以白鹤滩水电站矮子沟弃渣场为例,分析阐述了一套水电工程特大型弃渣场水土保持设计的体系和方法.本着“建设一座电站,治理一片流失,保持一方水土,修复一地生态,建设绿色电站、和谐电站”的原则,针对水电工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弃渣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应更加注重关联性、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将水土保持工程、植物和临时措施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文中针对水土流失防治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设计进行介绍。其中弃渣场设计计算主要包括堆渣体边坡;挡水坝和拦渣坝坝坡抗滑稳定计算、沉降计算、渗透计算;排水洞和排水箱涵水力计算;排水箱涵结构计算;拦渣坝整体抗滑稳定计算等。经计算,矮子沟弃渣场各项设计计算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 摘要:本文通过对锡林浩特市正蓝旗桑根达来镇境内浑善达克沙地边缘沙区的土工布沙障风速进行野外观测,利用surfer8.0软件做出土工布沙障体系内外的风速流场图,通过风速变化并结合粗糙度(Z0)对复式土工布沙障的防风效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旷野风速大于起沙风速时,复式带状土工布沙障体系内外风速变化较明显,2m高风速呈现出在防沙体系的带前增强,带内平缓,带后减弱的趋势,而0.5m高度的风速在防沙体系内更趋向于平缓、稳定;此外,障前1~5m范围内下垫面粗糙度变化不大,障间粗糙度明显增大,障后1~5m处的粗糙度比障间粗糙度降低了35.7%,但仍然高于旷野观测点粗糙度,为旷野粗糙度的1.4倍.经系统分析得出:土工布沙障高度与沙障规格是影响近地面风速的主要因素,而不同规格的土工布沙障的配置模式是影响防风效益的主要因素.1.5m×l.5m~2m×2m~lm×1m配置模式的复式土工布沙障防风效益最优.
  • 摘要:洒水降尘是水土保持方案三大防治措施之一,即临时措施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方法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降尘效果明显等特点,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施工条件具有很好的效果。本文通过洒水降尘原理,介绍了洒水方式、洒水区域、洒水频率、洒水方法及过程分析等,经过洒水量计算和对水土流失量的案例分析,阐述了洒水降尘的对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和显著效果。
  • 摘要: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内涝灾害频发并呈加剧趋势,地面硬化面积过大、城市水调节能力和生态功能下降、土石方工程施工不规范等是重要的客观原因.在地面建设中推广使用透水、渗水材料,布设雨水池、渗水井,严格控制土石方施工,减少地面裸露面积和裸露时间,采用下凹式绿地、场地,充分利用洼地、河湖、渠系等,充分拦截、集蓄、利用雨洪资源,可有效减轻城市内涝灾害及造成的损失.需加快城市保持水土和保护生态的立法,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加强施工监管.
  • 摘要:在分析三峡后续工作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了做好三峡后续工作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提出了做好三峡后续工作生态环境保护的6条对策: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三峡后续工作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政策扶持及保障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狠抓重点,提高后续工作生态环境保护效益;运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生态三峡;加强科学研究,帮助解决后续工作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和新问题;加强宣传和培训,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自觉行动.
  • 摘要: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就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干旱以及洪涝灾害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水利、电力与交通等设施的安全运行,不仅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障碍,而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的现状及其危害,主要表现在破坏土地资源,土壤肥力下降;淤积水库,阻塞江河,破坏交通,水旱等自然灾害加剧;生态严重恶化,加剧区域贫困。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措施,采取的法规政策,以及在新时期下的预防监督.具体实施路径包括: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充分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实行“以丰补歉”对策,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投资效果,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 摘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建设项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和标志.生产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如不加强监督管理,也将会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利用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快速改善.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改造、城市扩建、兴建铁路、公路、机场、电站、水库、矿山等生产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这是国家兴旺、社会进步、人民安康的重要标志.但是,这些生产建设项目在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旨的同时,也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加强这方面工作的管理,1991年6月29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并于2010年12月25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作出了明确规定.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走上了法制化轨道.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取得显著成效.
  • 摘要:本文对广西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广西地形陡,雨量大且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加上植被破坏,陡坡开荒,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广西目前水土流失严重,共有水土流失面积2.81万km2,严重制约了广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广西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情况,提出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为: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发挥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优势,不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建设;科学规划,逐步实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突出坡耕地整治、崩岗治理及城市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促进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提高治理效果。
  • 摘要:本文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金宝航道工程为例,阐述了水土保持结合景观设计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使得水土保持措施既能防治水土资源流失,又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是水土保持生态设计方面的有益探索。
  • 摘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因人类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对地表或地下强烈扰动破坏而造成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及损失,而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目前正被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所重视.自2004年以来,山东风电项目的发电量、装机容量年增长均在l00%左右,发展迅速.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的设计和建设水土保持措施,使风电项目的发展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相结合,全面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根据目前山东低山风电项目在建设时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开建风电项目既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又要满足主体工程本身的建设要求,目前风电项目主要分为升压站区、风机及箱变区和输变电线路区,对这些区域要采用不同的工程和植物措施,以便使水土流失得到全面的解决;在靠近海边、入海口等丘陵地区建设风电项目,需要考虑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工程措施要充分考虑防水措施,如护坡、排水工程等;在低山区建设风电项目,植物措施要考虑耐旱、保水的植物,工程措施要考虑固坡、挡土工程等。
  • 摘要:长庆石油天然气田涉及陕、甘、宁、蒙四省区,地跨毛乌苏沙漠、荒漠半荒漠干旱草原、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四大水土流失类型区.油气田的基地、站所、井场、管线敷设、供电及生产道路等工程建设引起的人为水土流失防治时策: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企业的决策层、执行管理层、规划设计层、施工生产层,树立保护优先,预防胜于治理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在油气田开发建设规划、工程设计、施工生产各个环节筑起节约用地、减少扰动土地、严格控制弃土弃渣排放量的"红线",预防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加剧;二是要建立企业齐抓共管的自我约束机制,坚决落实防治人为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三是要把水土保持同绿化美化紧密结合,创建生态优美井站;四是加强企地协作,促进油气田水土保持和谐发展.
  • 摘要:目前我国在建设不同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势必对项目建设区造成扰动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如何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减轻工程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为例,从主体工程设计源头和水土保持措施专项设计两方面探讨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设计.通过对示范工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示范工程在主体设计时就融入水土保持理念,遵守源头控制与后续专项设计相结合的原则,前期施工与后期管理维护相结合的原则,在整个工程的实施中始终贯彻水土保持理念,不断改进技术,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以减少地表扰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示范工程各项水土保持设施目前已通过水利部的验收并投入运行,它的成功经验为后续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摘要:矿区水土流失严重,需要对本底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和掌握,因此建立一个具有收集、存储并可实现修改、更新等功能的矿区水土保持数据库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矿区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对矿区的水土保持数据库的信息编码设计以及数据库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一些初步思路.矿区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关联数据库两部分,空间数据库是以Maplnfo格式存放的矢量图层,每个图层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关联数据库是以Access数据库格式存放,包括6个属性表。
  • 摘要:长港是湖北省梁子湖水系众多湖泊的唯一入江口.鄂州市在长港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中,采取堤基加固、加筋格宾挡墙等工程整治险工险段,河道生态护坡采用岸坡整治、岸线绿化、边坡防护等手段,改善河道功能.工程的实施有效保证河道防洪安全,逐步实现河道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完美结合。
  • 摘要:高桥沟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民生水保为基础,以点、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为抓手,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开发清洁能源,控制点、面源污染",实现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为提升流域治理效果,净化御临河水质,通过3年多的治沟、治坡、建厕、建沼、改圈等综合防治措施使高桥沟小流域在防治水土流失,洁净水源、防止水污染方面功能大大增强.重点介绍治理方法和工作经验,即科学规划是搞好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前提条件,强化组织领导、加大部门协作是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成功的关键,强化成果管护是工程效益长久发挥的前提保证.
  • 摘要:通过和平县黄沙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规划,探讨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农业集约化生产、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 摘要:在小赤田小流域坡改梯耕地内,分别按坡度7.8°、9.8°、15.5°建立三个坡面径流小区,在小区内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百年一遇1小时最大自然降雨量进行人工降雨试验.然后将三个小区改造为梯地,在三个小区中间新建一个10.5°坡面径流小区,在4个小区内进行第二次人工模拟降雨.通过对两次人工模拟降雨情况分析,观测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侵蚀和产流、产沙过程,为全面科学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累经验.
  • 摘要:优先路径研究是研究地下水分运动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亮蓝染色示踪试验法直接观测并区分林地土壤基质和土壤优先路径,分别对染色区和未染色区观测到的土壤优先路径、植物根系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生土壤优先流过程中植物根系的作用及由植物根系形成的优先路径的联通情况.研究发现,降雨强度越大,优先路径染色区的表层呈现越加明显的宽区域聚集分布.雨强分别为25mm/d和60mm/d时,样地土壤染色区域表层大区域优先路径聚集分布厚度平均为50cm和120cm.根径小于5mm的根系根长密度的大小对土壤孔隙的大小影响显著,根径大于5mm的根系根长密度的大小对于土壤孔隙的联通有明显作用.此外,土壤中植物根重密度的大小与优先路径数量和联通程度正相关,根重密度越大越有利于构成优先路径,有利于形成优先流.不同样地两区域植物根重密度在土壤l00~200mm和300~400mm深度范围内具有极显著差异(P<0.05),而优先路径在300mm深骤然减少.此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优先路径的研究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
  •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测定,对木荷、杉木混交林和纯林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荷、杉木混交林地上部持水量、土壤层持水量、林分总持水量均比纯林大,均为:木荷×杉木(6∶4)>木荷×杉木(4∶6)>木荷纯林>杉木纯林;各林分不同层次持水量为:土壤层>林冠层>枯落物层>林下植被层,林分总持水量主要集中在土壤层,0~l00cm的土壤中持水量总林分总持水量的99%以上,不同林分土壤层持水量差异主要在0~40cm,60~l00cm土壤层持水量差异较小.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大于纯林.
  • 摘要:本文浅析了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与生态恢复的关系,指出植被建设在生态恢复中具有防治洪水泛滥、降低风沙侵蚀、缓解气候变暖的功能。当前我国植被建设发展方式的追求数量特色,以及指导生态恢复的思想存在部分偏差,如误把大片的单一植树造林和良好绿化当成生态良好;绿化时过于注重形态设计和色彩观感;重视森林覆盖率,以及造林的规模、声势,而忽视其综合生态功能和质量;忽视对较大区域内生态多样性和地带性的恢复、保护等,使得对环境的破坏难以真正停止。而且还存在大量外来物种的使用、忽视生态系统多样性、缺乏物种间的相互性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水土保持植被选择应坚持生态适应性原则,即根据所在地区的地带性气候、土壤等特征,以及具体地点特定的局部小气候、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水文等特点,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草种、品种及其混配比例。必须要有严格的计划评估策略,包括独立的科学评估以及确定和解决不确定因素的过程,以对原有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这种计划的灵活性和更新可以使生态尽可能快地实现最高水平的恢复。常用的评估方法有物种框架方法、最大多样性方法、生态完整性方法、生态交互性方法、本地乡土性方法。
  • 摘要:本研究以吉林省杏木小流域为典型研究试验区,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坡式条田技术在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与横垄对照坡耕地相比,黄花菜、红小豆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三种不同坡式条田产生的径流量分别减少62.5%,64.8%和69.2%,泥沙量分别减少70.9%,72.9%和74.2%;②与横垄对照相比,不同坡式条田冲刷泥沙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减少10%~20%,全磷和全钾含量减少7%~15%;③不同坡式条田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具有较好的固埂护埂效益,田埂植物盖度达到45%~55%,不同土层土壤崩解速率分别比黄花菜和红小豆单种降低53.61%和22.41%、11.19%和8.94%、20.38%和10.88%;④与横垄对照相比,坡式条田措施下坡耕地总体经济效益提高8%~12%,红小豆作物经济价值最高.
  • 摘要:砒砂岩区水土流失为世界之最,为了治理砒砂岩水土流失,人们经过几十年试验摸索,总结出以沙棘作为突破口进行砒砂岩治理的方法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今,沙棘已在砒砂岩造林中占主导地位,在控制水土流失、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沙棘资源的产业化又大大地推动了用沙棘进行砒砂岩治理的步伐,促进了砒砂岩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及其他造林工程的不断实施,砒砂岩区沙棘林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不断增大,现阶段基本达到60%左右,沙棘在砒砂岩区造林工程中处于决定性和主导性的地位。沙棘林的拦沙减洪效益也逐渐超过了各流域内梯田以及其他坡面措施,在现阶段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伴随着沙棘巨大的生态效益,对沙棘的产业开发也逐渐加大,沙棘作为价值珍贵的食用、药用和饲用植物,正在被广泛开发,逆向拉动了砒砂岩区沙棘种植速度,同时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 摘要: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破碎,坡陡沟深;地面大部分被黄土所覆盖,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长期人为不合理地利用土地与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同时,黄河每年输送到下游的泥沙约16亿t,其中80%以上来自黄河上中游地区.而减少入黄泥沙的有效途径是搞好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减少水土流失.引进适宜栽培的优良水土保持植物迫在眉睫.西峰局以"气候相似论"为依据,从美国中西部地区引进牧场草(Regar),经过1998~2011年14年的试验研究和应用推广,证明牧场草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适应性强,根系发达,茎叶覆盖度高,可作为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水土保持植被建设、改良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的优良草种.
  • 摘要:为了控制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大集中、小分散"理论为指导,在治理实践中创建了陡坡地"槽带式"、缓坡地"网格式"、坡耕地"宽带式"、沟壑"全方位式"、河道"双龙"式相互连接、网络化治理体系,提高了治理措施的群体功能.同时,寓开发于治理中,建立了经济林果产业、农果结合型产业、资源高效利用型产业和农、林、牧、副综合发展型产业模式等,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对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项目中堤岸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适合于该项目的水土保持生态护岸体系.该体系根据堤岸的功能和位置将永定河堤岸分为两个区域——堤岸防洪区和滩地亲水区.堤岸防洪区优先考虑防洪排涝对岸坡稳定的需求,兼顾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主要采取土工石茏袋+生态袋+覆土+麻椰毯+绿化和格栅石笼+土工石茏袋+覆土+排水板+绿化的方式进行生态护岸设计;滩地亲水区优先考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注重景观功能,主要以连柴栅栏植物护岸、柳枝栅栏+卵石缓坡护岸、山石+连柴木桩护岸、覆土石笼+柳枝木桩护岸、连柴栅栏+块石护岸等措施进行生态护岸设计.本水土保持生态护岸体系的设计不仅达到了河道堤岸防护的功效,同时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对今后城市河道治理具有普遍的示范效应,可大力推广.
  • 摘要:呼和浩特市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1375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6%,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全市开展多项水土保持治理项目,明确思路、确立目标,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推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迈上一个新的水平.呼和浩特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支流建设为重点,以旗县为基本实施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按照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针对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综合治理,注重效益。以恢复和保护植被为核心,以封育禁牧为基础,加强人工建设力度,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在村庄周围以发展水地、坝地、梯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以人工种草建设饲草料基地为基础,在条件好的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庭院经济。同时要加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力度,在退耕地及大面积宜林荒地发展人工造林,使植被得以恢复和保护。
  • 摘要:7月21日9时至7月22日7时,北京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其中受灾严重的房山区平均降雨量达到200mm以上,全市最大点房山区河北镇为460mm,接近500年一遇.本文以房山区为例,分析了北京生态清洁小流域在此次暴雨中的防洪效益、保土效益、减灾效益及问题,从规划和设计等方面总结了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的防洪减灾经验,即划分安全等级,严格贯彻防洪标准;依托小流域三道防线,以“封、治、排”为措施布设要点;根据经济实力,坚持以人为本,适当提高防洪标准;将小流域工程治理措施与多层次绿地系统有机结合,构建综合型小流域防洪体系;加强雨洪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持河道上下游畅通,增加坡面植被,构筑完善沟道防洪体系。对小流域防洪安全、生态安全、水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土石方平衡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重要内容.水电建设项目土石方调运关系较复杂,在制表时执行规程规范有一定难度.本文从规程规范对土石方平衡表的一般要求出发,对制定水电建设项目土石方平衡表常见的难点,如剥离表土、混凝土骨料、渣场回采、围堰拆除、料场无用层剥离等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 摘要:中国机场建设目前从总体上讲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根据民航机场发展目标,至2020年,全国民航运输机场约达到220个,使机场体系得到完善,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航空运输增长需要.全国各地机场新建、改扩建工程如火如荼,本文在总结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水土保持设计中的重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相应的防治措施,如主体设计时重点考虑了工程占地范围内的排水,排水系统到排水口截止;针对场区竖向设计,在充分了解其设计依据、理念的基础上,在水土保持方案设计过程中,提出了基于水土保持角度的建议与要求;在土石方平衡计算时,以主体设计土石方平衡为基础,结合表土剥离、场地内水塘淤泥开挖、软基换填处理、建筑物拆迁及施工时序综合进行土石方挖、填及调配平衡分析等,可为同类工程水土保持设计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 摘要:我国最大凝析气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迪那2气田累计产气超过100亿m3,为我国东中部地区用气提供了充足、稳定的气源保障.但是,该项目区井数多且分散,气田区域地广人稀,交通极为不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制约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迪那2气田进一步发展.为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效防治建设中新增水土流失,根据工程项目布局,水土流失分布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采用调查分析法,在现场勘测和分析相关资料、文件的基础上,对工程沿线新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进行统筹安排.坚持分区防治的原则,根据工程经过地自然地带、所属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确定指导性防治措施.为合理布设迪那2气田项目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 摘要:山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它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而且还能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附加值并减少泥沙入水库.做好坡耕地综合治理的管理与施工,关键在施工阶段的控制.笔者指出,掌握施工要点,严格控制施工过程,是工程项目得以实现规划意图的根本保证。对土地平整及挡土墙应严把握放线关、验槽关、砌筑关。坡改梯中配套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项目应对材料使用、放线定位、施工工序进行控制。新修田间道设计时需遵循选线、布局及保护环境原则。此外还要严控施工环节,强化事前、事中、事后进度控制,强化工程资金管理,强化工程信息管理。
  • 摘要:林草交错区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关键地段,其土壤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准确了解林草交错区土壤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对于估算森林草地中的土壤碳储存能力、判定碳汇、合理开发林草交错区资源以及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与观测,在典型林草交错区域——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内,选取两种最主要森林类型天然山杨林和白桦林以及5种主要草地类型(线叶菊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银穗草草原、林缘杂类草草甸和河谷草甸)典型分布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林草交错区土壤碳密度总体分布格局,对不同土壤层次的土壤碳密度做了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森林与草地的土壤碳密度有着显著差异,山杨192.53t/hm2,白桦135.93t/hm2.线叶菊草原108.77t/hm2,贝加尔针茅草原126t/hm2,银穗草草原179.81t/hm2,林缘杂类草草甸157.99t/hm2,河谷草甸161.91t/hm2;在山杨林中,土壤碳密度随土壤层次加深呈减小趋势,而在白桦林中则呈明显的增大趋势.树种不同,土壤深度不同,土壤碳密度都会有明显区别;5种草地类型中土壤碳密度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少,主要在表层聚集.随着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碳汇的高度重视,林草交错区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