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结合水

结合水

结合水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50119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2013年第七届学术年会、水性树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暨2011水性聚氨酯行业年会等;结合水的相关文献由636位作者贡献,包括邓明毅、谢刚、刘闯等。

结合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0119 占比:99.92%

总计:250320篇

结合水—发文趋势图

结合水

-研究学者

  • 邓明毅
  • 谢刚
  • 刘闯
  • 房营光
  • 谷任国
  • 项伟
  • M·豪斯特曼
  • W·穆勒
  • 万芳华
  • 何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文迪; 何茜; 常沙; 张东; 明铁山; 张艳丽; 朱洪岐
    • 摘要: 剩余污泥的高含水率限制了对其后续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为了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利用Fe^(3+)/EDTA-2Na类芬顿试剂作为调理剂强化污泥脱水,通过粒径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剩余污泥进行表征,探究其强化脱水机理.结果表明:经过氧化调理后的污泥泥饼含水率降至67.8%,并有62.32%的结合水得以释放.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结构被氧化破解,紧密结合的胞外聚合物(TB-EPS)中的多糖和蛋白质浓度显著减少;污泥絮体减小,但从SEM图可以看出絮体结构变得规整、平滑,且出现不规则孔洞,增加了污泥水分的输送通道,改善了污泥的脱水性能.FTIR分析表明,氧化处理后的污泥清液中水的吸收峰变小,多糖和蛋白质对应的吸收峰增强,而富里酸对应的峰消失.研究显示,基于Fe^(3+)/EDTA-2Na类芬顿的污泥调理可以高效氧化破解污泥,提高污泥脱水性能.
    • 张越; 赵冬峰; 郑勤敏; 林金石; 蒋芳市; 黄碧妃; 葛宏力; 黄炎和
    • 摘要: 水分和温度会显著影响花岗岩红壤的力学状态,是崩岗发生和发展的两大驱动因素。以崩壁三个土层土壤: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为研究对象,在15、25、40和60°C温度条件下对三个土层土壤的液塑限和结合水含量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红土层的液限、塑限和塑性指数均高于砂土层和碎屑层,碎屑层土壤的液塑限最小。崩岗土壤的液塑限与细黏粒、有机质和氧化铁的含量呈线性正相关。温度从15°C升高至40°C时,三个土层土壤的液限和塑限均显著降低,同时土壤的结合水含量均降低。温度从40°C升高至60°C,红土层、碎屑层土壤塑限和红土层、砂土层土壤液限有所上升。温度对土壤结合水含量的影响规律与土壤液塑限的变化趋势一致。碎屑层土壤的液限接近饱和含水量,且液限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在夏季高温多雨的情况下,碎屑层土壤最容易发生流动变形,可能是导致崩壁崩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 贺建清; 王朦; 陈立国; 胡惠华; 陈秋南
    • 摘要: 利用洞庭湖软土、高有机质含量泥炭土重塑有机质含量不同的试样,进行一维固结蠕变试验,测定其吸附结合水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确定吸附结合水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研究有机质含量对软土次固结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土中的有机质含量越高,其吸附结合水含量越大,两者呈线性递增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关系计算式;次固结系数与固结压力的关系曲线在结构强度附近有一个峰值点,在较大固结压力作用下,次固结系数可近似视为一不变的常数;随着土中有机质含量增加,次固结系数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在高应力水平下表现尤为明显,并探讨了其产生原因。研究成果对控制软土地区工后沉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刘冲; 肖桂元; 刘闯; 张达锦
    • 摘要: 为深入探究KCl溶液引起红黏土力学性质发生改变的原因,对不同浓度(0.00,0.01,0.10,0.30、0.50、1.00 mol/L)KCl溶液污染后的红黏土开展了热分析试验、渗透试验和直剪试验,得出红黏土结合水失重温度区间和结合水含量、渗透性及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KCl溶液浓度的增加,红黏土中含量增多,由于红黏土颗粒表面负电荷紧密吸附着阳离子,引起红黏土颗粒表面Zate电位增加,使得固定层中对扩散层中排斥作用变大,扩散层厚度变厚,导致土中弱结合水的失重温度区间减小,强结合水的失重温度区间增大;红黏土孔隙溶液中随着KCl溶液浓度的增加,引起红黏土颗粒表面负电荷与KCl溶液中的K+相互作用,导致结合水含量增加,且主要改变弱结合水含量;随着红黏土中结合水含量增加,土中黏滞阻力变大,导致红黏土渗透性变弱和抗剪强度降低。本研究结果可为改良红黏土工程性质提供参考依据。
    • 周豪; 毛雪松; 运志辉
    • 摘要: 为了揭示强、弱结合水及其质量分数对原状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通过等温吸附试验界定黄土中强、弱结合水的质量分数,结合三轴剪切试验和微观结构图像研究了结合水对原状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黄土强、弱结合水的临界相对湿度为90.0%,形成的强、弱结合水质量分数分别为3.07%、4.75%;当黄土中的水分以强结合水的形式存在时,其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应变软化;当黄土中的水分主要处于弱结合水至自由水范围时,其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应变硬化;黄土的极限强度随着结合水质量分数的升高而降低;微观结构图像显示黄土中含有亲水性黏土矿物,随着结合水质量分数的增加,土颗粒的接触方式由以点-面接触为主逐渐向以面-面接触为主过渡。
    • 张建俊; 姚柏聪; 王宝强; 孙闯; 孙源骏; 蔡冀奇
    • 摘要: 现存有大量煤矸石危害环境,为高效规模化利用煤矸石,课题组研发了煤矸石专用离子型固化剂(ICG)。以阜新新邱矿区高值精选后的煤矸石粉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掺量的离子固化剂(0,2,4 L/m^(3))进行固化处理,开展热重试验(TG),通过TG-DTG-DTA联合法对吸附水类型和脱附区间以及质量占比情况进行了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XRD)与压汞试验(MIP),分析了不同孔径的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基于压汞试验数据,对孔隙分形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点扫联合测定法(SEM-EDS),观测固化后煤矸石粉表面形貌特征及表面元素的演变,运用氯化钡缓冲溶液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联合试验(ICP-OES)对阳离子交换量(CEC)及交换种类进行探究。此外,通过吸附水特性和孔隙特征以及阳离子交换量对ICG固化煤矸石粉作用机理进行探究。试验结果表明:固化后煤矸石矿物胶体表面和层间的一部分弱阳离子被ICG水溶液中电离出的的强阳离子和强阳离子基团交换,表面空缺的负电荷被ICG中强阳离子吸附中和,表面负电荷的静电引力减弱,另一部分弱阳离子被ICG中烷基磺酸根的磺基以离子键形式结合,导致阳离子交换量减少,疏水端烷基朝外,减少阳离子的水合作用,减弱材料的亲水性能,进而减少表面结合水的含量,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固化后煤矸石粉的孔径和孔隙体积更小、孔隙率降低、孔隙结构更加简单,密实度更大。
    • 曾兴; 苏佳; 刘希; 李裕恒; 高桐
    • 摘要: 膨润土易吸收空气中水分形成结合水。以高庙子膨润土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土样在不同烘干温度、烘干时间、环境相对湿度、土厚、表面积下的吸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10°C烘干条件下,烘干8h,土样质量可达到稳定;增加接触面积,不会增加其吸湿率;吸湿量与初始烘干温度以及环境相对湿度正相关。土样吸湿存在深度效应,越下层的土样吸湿能力越弱。4mm深度以下土层对空气中水分子的吸附能力很弱,吸湿主要集中在上层。Peleg模型拟合吸湿过程较好。20g膨润土在110°C烘干,再置于相对湿度55%和82%环境下吸湿,2min时强结合水的吸收基本完成,受环境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小,吸湿平衡时自由水、弱结合水以及强结合水的含量分别为7.873%、0.749%、1.316%和9.408%、1.128%、1.412%,结合水膜厚度分别为5.56Å和7.71Å。
    • 尹少武; 卢世杰; 代亚男; 贾超; 王立; 童莉葛
    • 摘要: 利用干燥箱装置进行小麦薄层恒温干燥实验,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小麦颗粒内部水分的不同结合形式并分析温度对干燥过程中各结合形式含水量及变化规律的影响。通过厚层横流式系统干燥实验验证和分析温度、风速以及缓苏过程对小麦干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颗粒内化合水(T_(21))与强结合水(T_(22))是干燥过程中水分流失的主要来源。不同干燥温度对不同结合形式水分的散失和迁移的影响程度不同。适宜的温度和风速能够改善小麦的干燥均匀度、爆腰率,提升小麦整体干燥效果和小麦品质。在厚层横流式系统干燥厚层小麦实验中,适宜的穿透风速为0.4 m/s,温度70°C,此时小麦干燥均匀度为3.01%,爆腰率0.67%;在此条件基础上,先保持70°C干燥70 min,使干基含水率降至约20%,再用50°C干燥13 min后恢复70°C干燥30 min结束干燥的缓苏干燥方式,干燥效果最佳。
    • 肖桂元; 朱杰茹; 徐光黎; 安冉; 刘芠君; 刘闯
    • 摘要: 以红黏土为研究对象,探究NaCl溶液引起界限含水率变化的机理,为判断岩土工程中土体力学特性变化规律提供参考.然后通过电泳和热分析试验,分析NaCl溶液造成桂林红黏土界限含水率改变的原因,并提出一种判断黏土颗粒表面结合水含量变化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随NaCl溶液浓度不断增大,红黏土的界限含水率呈减小趋势,且当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曲线趋于平缓;随Na+浓度增大,黏土颗粒表面电势逐渐减小,扩散层厚度随之变小,这主要是黏土颗粒表面带有的负电荷与孔隙溶液中的Na+相互吸引导致的;随盐浓度增大,红黏土中的自由水、弱结合水、强结合水的温度界限均有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孔隙溶液中Na+浓度升高,使土粒表面对水分子吸附能力加强,结合水含量降低引起的.
    • 邸云菲; 张武昕; 李孝雄; 张春伟
    • 摘要: 针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不足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了石灰石粉的细度(325目、400目和500目)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及抗氯离子性能的影响,测试了抗压强度及氯离子渗透深度,并结合混凝土的结合水试验,定性、定量地分析了石灰石粉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细度为500目时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石灰石粉细度超过400目时能有效地提高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