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带菌率

带菌率

带菌率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82699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疾病监测、江苏预防医学、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分子流行病学暨第八届晋冀鲁豫流行病学学术会议、第28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等;带菌率的相关文献由92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文东、李春杰、杨晋川等。

带菌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0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2699 占比:99.63%

总计:83007篇

带菌率—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雪雁; 岳瑞芳; 杨春艳; 吴敏; 付欣; 陈园园; 古艳云
    • 摘要: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手机使用习惯及其表面带菌现状,分析影响手机带菌率的相关因素。方法:2019年9月-2019年1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医院随机抽取379名医务人员及其携带的379部手机(均使用1周以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询问医务人员手机使用习惯,对手机表面采样后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共304份手机表面样本检出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带菌率为80.2%(304/379),共检出16种250株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06株(82.4%),革兰阴性菌44株(17.6%)。30.3%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一次性手机套,接触病人后使用手机前洗手消毒的医务人员占40.9%,使用手机后洗手的医务人员占21.4%。29.8%的医务人员对手机定期清洁消毒,清洁方式主要为75%乙醇、湿巾/纸巾擦拭。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率高于女性医务人员,对手机定期清洁消毒、工作中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率低于未定期消毒、未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机定期清洁消毒、工作中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是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状况不容乐观。对手机定期清洁消毒、工作中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可能会降低手机表面带菌率
    • 金建
    • 摘要: 提起B群链球菌筛查,相信很多准妈妈很茫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更不了解为何要筛查B群链球菌,以及B群链球菌会给自己和宝宝带来什么危害了。下面我们就科普一下。B族链球菌,一种条件致病菌B族链球菌(GBS)又称无乳链球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的革兰阳性球菌,存在于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内。健康人群的带菌率可以高达15%~35%,一般健康人群感染B族链球菌并不致病。
    • 谢志奎; 顾啸; 何伟杰; 金菊花; 黄慧珍; 毛瑷璇
    • 摘要: 带菌率是水稻种子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介绍水稻种子主要种传病害类型的基础上,从原种选择、田块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去除病株、收获等环节,对低带菌率稻种生产技术要点进行介绍,以期降低种子带菌率,进而促进水稻产业进一步发展.
    • 尤明亮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天津市四个区不同月份采样的生食鱼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定性和定量),掌握生食鱼类单增李斯特菌的带菌率,提高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能力,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GB 4789.30-2016第一法定性检验、第二法平板计数法、第三法MPN计数法.结果 对4个区采集的81份生食鱼类进行单增李斯特菌分离鉴定,检出单增李斯特菌5株,检出率为6.2%.结论 生食鱼类中存在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风险,生食存在食物中毒的风险.今后要加大对该菌的检测,对冷藏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必须加以重视.
    • 骆金俊; 吕静; 李婷婷; 肖静
    • 摘要: 目的了解湖北省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m)携带情况,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流脑监测方案,在湖北省3个流脑国家级监测点(随州市、咸宁市和十堰市)开展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监测工作,并采集监测对象的咽拭子标本,分离培养Nm。本文收集2013—2018年的监测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带菌率与菌群分布情况。结果 2013—2018年共监测4 477人,共分离Nm菌株370株,包括不可分群Nm 199株和可分群Nm 171株(其中149株为B群)。流脑总带菌率为8.26%,各年份间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696,P<0.01)。2013—2018年各年份间男性带菌率(χ^(2)=247.105,P<0.01)和女性带菌率(χ^(2)=474.76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18年女性带菌率高于男性(χ^(2)=16.437,P<0.01);年龄以15~岁组的带菌率最高(23.91%),各年龄组间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125,P<0.01);地区以随州市的带菌率最高(14.51%),各地区间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107,P<0.01),2018年监测复核结果显示,随县一中10个班级总带菌率达到33.48%,最高的为40.28%,最低的为27.12%。结论要加强对随州市高中学生人群流脑防控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避免人员聚集;要继续加强流脑常规监测和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监测,及时调整流脑疫苗免疫策略,避免B群Nm的区域流行。
    • 程莹; 李浩卓; 张婷婷; 王建华; 孙群
    • 摘要: 为进一步提升种子发芽检测结果的稳定性,以2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农大87')和2个小麦品种('济麦22'、'山农21')为试验材料,设计制作喷淋发芽箱,包括3×2组喷淋头、塑料软管、水泵和定时器,种子无需消毒处理,直接放入发芽箱,开始定时定量喷水,每次喷淋持续1 min,6组喷淋头,每次喷水量共计1.9L.首先筛选玉米和小麦种子发芽适宜喷淋间隔时间,并比较不同品种、不同活力种子、不同测试时间和不同人员操作的条件下,种子发芽检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 表明,玉米和小麦种子适宜的喷淋间隔分别为3和4h,喷淋发芽法检测到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或简易活力指数(SVI)与卷纸发芽法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但带菌率显著降低(P<0.05),该方法不必对种子提前消毒,发芽期间水势稳定.多时间点、多人验证结果均表明,喷淋发芽法的检测结果稳定一致,任意2次试验间的差距均在国家种子检测规程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
    • 高翠珠; 杨红玲; 黄夏宇骐; 黄俊斌; 李国庆; 郑露
    • 摘要: 为探索湖北省设施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揭示不同流行因子与番茄灰霉病发生的关系.于2013-2016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吴谷英村番茄种植基地选取代表性番茄大棚进行调查和取样检测,结果表明:湖北省设施番茄叶片和花朵带菌率变化起伏较大,带菌率分别为0~90.0%和0~100.0%;叶片带菌率在3月下旬到4月中下旬和5月中下旬是高峰期;花朵带菌率在4月中旬和5月中下旬达到高峰期,总体上花朵带菌率较高.番茄不同组织灰霉病的发病时间不同,叶片首先开始发病,花、果实、茎秆再逐渐发病,花朵和果实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叶片和茎秆发病率较低;花朵和果实发病率均在5月中旬至6月初达到最大值,茎秆发病率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达到最高值,叶片无明显发病高峰期.果实、叶片、花朵和茎秆的发病率分别为0~42.0%、0~24.7%、0~100.0%和0~32.0%.番茄叶片发病率、花朵发病率、茎秆发病率和相对湿度均与果实发病率呈显著相关;通过预测模型检验表明相对湿度和叶片发病率所建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符合程度较好.在湖北省设施番茄大棚中,叶片发病率、花朵发病率、茎秆发病率和相对湿度对番茄果实发病影响最为显著,在防治过程中应及时摘除发病组织,调控棚内环境条件,预防灰霉病发生.
    • 王艺璇; 王晓渭; 陈鹏; 袁瑞玲; 冯丹; 杜春花; 叶辉; 潘悦; 吕军
    • 摘要: [目的]为了弄清中国云南4种切梢小蠹伴生菌的携带率差异,了解伴生菌在蠹害过程中的互作关系.[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和野外调查法,检测松树韧质部是否蓝变,判断切梢小蠹带菌情况,统计分析小蠹试验材料的带菌率.[结果]云南切梢小蠹成虫带菌率(80%)明显高于横坑切梢小蠹(63%)、松芽小蠹(53%)、华山松切梢小蠹(56%).切梢小蠹幼虫的带菌率最高(90%),其次是蛹的带菌率(78%),新成虫的带菌率最低(58%).切梢小蠹头(33%)、足(30%)、翅(32%)3个重要器官带菌率差异不明显.林间调查表明,切梢小蠹伴生菌提高了小蠹蛀干繁殖的成功率.[结论]首次报道了中国云南4种切梢小蠹伴生菌的带菌特性及其差异,研究结果为揭示云南省切梢小蠹成灾机制及探索切梢小蠹有效防控新途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