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常染色体显性

常染色体显性

常染色体显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眼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专利文献556911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等; 常染色体显性的相关文献由505位作者贡献,包括梅长林、孙田美、袁慧军等。

常染色体显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56911 占比:99.97%

总计:557070篇

常染色体显性—发文趋势图

常染色体显性

-研究学者

  • 梅长林
  • 孙田美
  • 袁慧军
  • 王立明
  • 刘铁城
  • 吴柒柱
  • 张宝全
  • 朱有华
  • 白海花
  • 章雪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凤娟; 段若楠; 宋承远
    • 摘要: 家族性运动障碍面部肌纤维颤搐症临床罕见,发病率低。本文报告1例腺苷酸环化酶5(adenylate cyclase 5,ADCY5)基因新生突变致家族性运动障碍面部肌纤维颤搐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为27岁女性,婴儿期起病,病程进展缓慢。表现为突出的口周、面部肌肉颤动,书写、步态异常。查体有明显的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夜间症状加重,焦虑时症状加重,咖啡减缓发作。基因检测提示患者ADCY5的1号外显子上存在c.987C>G(p.I329M)的杂合突变,该变异位点既往未见报告。予氯硝西泮、肉毒毒素治疗,患者总体症状轻微改善。通过分析该病例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曹婧媛; 袁慧军; 孙艺; 袁阳; 程静; 卢宇; 杨长亮; 阳光; 杨慧; 周佳; 吴雄英
    • 摘要: 目的 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系的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和连锁分析技术进行致病基因鉴定.方法 采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聋家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耳聋表型和遗传方式的判定并绘制家系图,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首先利用耳聋相关基因靶向测序,对家系先证者进行162个已知耳聋基因的筛查,然后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和连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继续寻找致病基因,筛选出候选基因变异位点在家系中进行验证,以明确该家系致病原因.结果 该耳聋家系来自河南省,编号为HBSY-012,现存三代共34人,14人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耳聋者发病年龄5~7岁,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随年龄增长迅速发展为全频受累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对先证者进行已知162个耳聋基因筛查未发现致病突变,家系连锁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q31.1-q31.3区间内(最大LOD值3.6076).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分析显示在连锁分析定位的区间内未发现候选变异,在区间以外筛选出4个候选基因变异位点,候选变异为A NKMY2基因NM_020319:c.822_826del、DDX49基因NM_019070:c.341C>T、DEFB129基因NM_080831:c.284G>T以及EV I5基因N M_005665:c.2399C>T,并对4个候选基因变异位点进行家系验证,结果 提示都不是该家系的致病突变.结论 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聋家系连锁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q31.1-q31.3区间内.耳聋相关基因靶向测序和全外显子组测序均未发现致病突变,考虑该家系致病原因可能为基因的非编码区域的突变或者罕见的CNV/SV所致.
    • 黄文娟; 孙健; 万辛
    • 摘要: 目的 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263例成人型ADPK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多囊肝、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有无血尿、蛋白尿;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血脂状况等.结果 高血压[60.1%(158/263)]、蛋白尿[39.5%(104/263)]、血尿[36.5%(96/263)]、泌尿系感染[35.7%(94/263)]、合并多囊肝[27.8%(73/263)]是ADPKD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男女患者性别比例为1.76:1.男女患者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蛋白尿、三酰甘油水平以及肝囊肿、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而血红蛋白明显低于男性(P<0.05).结论 成人终末期多囊肾病发病与性别、年龄无关,但与高血压、血尿、蛋白尿、贫血、肾功不全、多囊肝、泌尿系感染密切相关,及早发现并干预,对于延缓肾功能恶化,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胡刚; 刘蓓; 陈敏; 钱叶青; 董旻岳
    • 摘要: 目的:探讨一个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原因.方法:提取先证者(胎儿流产物)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初步确定候选致病基因.收集先证者父母及其他家系共8位成员的外周血,通过PCR扩增及Sanger测序等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分析其与表型的相关性.结果:先证者、母亲、外婆、舅舅、外舅公临床表现为双行睫或下肢静脉曲张,均存在FOXC2:c.595dupC杂合移码突变,其他无临床表型的受检者不存在该突变.结论:FOXC2基因c.595dupC杂合突变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孕期表现为胎儿颈部透明带增厚、胎儿水肿,存在自愈可能.
    • 张勇; 蔡保欢
    • 摘要: 目的 总结新生儿结节性硬化症(TSC)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13日,以高危儿,新生儿结节性硬化症待查,收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并确诊的1例新生儿TSC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TSC文献复习的文献检索策略为:以"结节性硬化症""新生儿硬化病""心脏横纹肌瘤""tuberous sclerosis""neonate""neonatal cardiac tumor"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4月,收录的关于TSC的文献进行检索,并总结其临床特点.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 ①患儿,女性,生后30 min,入院诊断为高危儿,新生儿结节性硬化症待查.患儿在母亲孕龄为37孕周时,经胎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出生后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头颅MRI检查结果提示"室管膜下结节",临床诊断为TSC.患儿入院后接受营养、支持治疗5 d,病情稳定,自动出院.电话随访至患儿生后5个月时,未出现抽搐及皮肤损害.②TSC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显示,新生儿TSC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改变,其次为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少数接受基因检测的患儿可见TSC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但是亦有部分符合TSC临床诊断的TSC患儿,其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 对新生儿期无明显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患儿,新生儿医师应加强对TSC的识别与筛查,避免漏诊与误诊.
    • 薛澄; 周晨辰; 梅长林
    • 摘要: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患病率为1‰~2‰,属于罕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侧肾囊肿且逐渐发展,肾脏体积进行性增大,肾功能逐步降低.PKD1基因突变约占81%,PKD2基因突变约占10.5%~22%.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和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在ADPKD囊肿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发表的梅奥风险评估模型和PROPKD(predicting renal outcome in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评分是ADPKD较好的预后评估模型,已成为临床医生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拮抗AVP受体,抑制cAMP通路的托伐普坦已成为ADPKD首个特异治疗药物,可有效抑制总肾脏体积的增长和保护肾功能.药物的长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 黄霜; 甘钊杏; 蒋玮莹; 陈素琴
    • 摘要: 目的 鉴定一个常染色体显性 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家系的致病性突变.方法 调查一个常染色体显性 β-地贫家系的血液学及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并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并在PubMed数据库、人类血红蛋白变异和地中海贫血数据库(HbVar数据库)、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携带血红蛋白Dippie突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家系共4例患者,所有患者HBB基因的第127密码子均发生c.383 A>G[beta127(H5)Gln>Arg])杂合性突变,该变异即血红蛋白Dippie突变,导致患者出现典型的类中间型 β-地贫表型.β-珠蛋白基因单倍型分析显示,c.383G突变与单倍型2[+-----+]连锁.4例患者血红蛋白F表达水平相关的主要SNPs位点基因型均为HBG2 rs7482144 G/G(XmmI:-)、HBS1L-MYB rs9399137 T/T和BCL11A rs766432 A/A.4例患者均无KLF1基因的功能性变异.检索文献后共收集到3例携带血红蛋白Dieppe杂合性突变患者的资料,其中仅1例法国籍患者具有较详细的血液学表型资料,其症状亦为类中间型地贫症状.结论 该常染色体显性 β-地贫家系的致病性突变为 c.383 A >G[beta127(H5) Gln >Arg])杂合性突变.此变异导致该家系患者出现典型的类中间型 β-地贫表型.
    • 陶东英; 孙桂莲; 杨志亮; 姚芳; 张乾忠; 姜红
    • 摘要: 过度惊吓反应症(OMIM:149400)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也称为遗传性惊吓病。本病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本病主要特点是患儿对不能预期的视觉、听觉或触觉刺激所产生的过度惊吓反应。发病可从新生儿期开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直,严重时可致窒息;年长儿主要表现为惊吓后反复摔倒。由于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极易被误诊为癫痫。现报道1例GLRA1基因突变导致的过度惊吓反应症患儿,从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