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1930年代

1930年代

1930年代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专利文献26541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晋阳学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1930年代的相关文献由118位作者贡献,包括顾金春、王丽媛、王雪芹等。

1930年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26541 占比:99.56%

总计:26658篇

1930年代—发文趋势图

1930年代

-研究学者

  • 顾金春
  • 王丽媛
  • 王雪芹
  • 郝丹
  • 孔伟
  • 张晓飞
  • 张清民
  • 张立群
  • 李华锋
  • 温江斌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金帅
    • 摘要: 1930年代的中国曾经有过一场关于“新年的梦想”的社会调查,收回的两百多个“梦想”基本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也基本体现了这一时期时代思潮的走向,是1930年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命运认识水平的一次集体展现。但是,19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这一残酷背景下,“梦想”中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更多的是对黑暗现实失望后的情绪渲泄,大多缺乏对未来的强悍自信,反而充满无力践行梦想的失望和悲愤。
    • 许徐
    • 摘要: 当海德格尔提出“世界图像的时代”问题时,1930年代的中国由于“立人”“兴国”母题的介入,鲁迅等左翼学者探索形成总体上不同于西方反视觉中心主义传统的图像启蒙实践,这启示我们可尝试建构一种“左翼图像学”,探索属于中国的图像理论体系。本文从学科创新、研究现状、文献史学、价值重估等视角论证了“左翼图像学”命题的历史前提、文献资源、理论传统、话语价值、研究空间,提出“左翼图像学”是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左翼文学”学科概念而言的,可以从本体性、关系史、接受史三个版块系统推进研究,在创新论题与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左翼图像学”理论框架。
    • 左怀建; 李章双
    • 摘要: 现代中国人想象西方,巴黎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窗口。然而,想象西方与想象巴黎并不相同。巴黎作为独立的都市审美对象应该给以重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巴黎想象经过一个神话化、去神话化和非神话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1930年代左翼文学中的巴黎想象呈现鲜明的阶级视角、民族视角,从国家、民族和社会角度丰富了“五四”以来巴黎想象的内涵,并对“五四”以来对巴黎的神话化想象进行改写和颠覆。同时,自然导向19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对巴黎的非神话化想象。其居间转折、过渡的意义及其独特文学史价值均不容低估。
    • 郝建国
    • 摘要: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评论及"软硬性电影"争论的核心论题.本文以"媒介"视角重读《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通过文本梳理、隐喻及跨媒介比较分析,认为"内容与形式"之争是早期中国电影人对电影本质的初步探讨.在媒介视野下,印刷时代形成的文学、戏曲、艺术、哲学和意识形态观念深刻影响着当时电影人的思维和判断.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电影技术、形式及其娱乐功能的特点,但尚未触及社会意义上的电影视觉机制及其以此构建虚拟现实世界的主体性生成与演化逻辑.在当代,关于电影本体的探讨依然争论不休,本文认为基于媒介考古的媒介比较研究可能更有利于触及电影本体特质.多元包容的研究可能会消解电影艺术的边界,使电影的精神品质让位于短视频时代的消费欲望.
    • 温江斌
    • 摘要: 漫画是1930年代上海画报中的重要内容,一批重要的漫画家都在其中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作品。这些漫画家以自己独具个性的画笔从不同角度对都市上海进行想象和描摹,特别是郭建英、张英超,叶浅予、梁又铭和丰子恺、陆志庠等,分别采用“新感觉”“戏谑”“比照”等描摹方式,立体地“解剖了大都会”,重构出摩登的时尚都市、琐碎的市民都市、异化的现代都市等三种都市镜像,为历史的上海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史料,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 温江斌
    • 摘要: 漫画是1930年代上海画报中的重要内容,一批重要的漫画家都在其中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作品.这些漫画家以自己独具个性的画笔从不同角度对都市上海进行想象和描摹,特别是郭建英、张英超,叶浅予、梁又铭和丰子恺、陆志庠等,分别采用"新感觉""戏谑""比照"等描摹方式,立体地"解剖了大都会",重构出摩登的时尚都市、琐碎的市民都市、异化的现代都市等三种都市镜像,为历史的上海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史料,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 林玮
    • 摘要: 1930年代初期,老舍曾尝试译介美国学者伊丽莎白·尼奇的《文学批评》一书,最终未能译完全书,仅有四章译文刊载于《齐大月刊》及《齐大季刊》.学界以往的研究,倾向于将译文视为老舍在齐鲁大学期间为授课教学而引介的知识资源,然而,老舍的译介并非单纯的知识引介实践,其译文与译介发生语境之间存在显明的互文关联.在齐大的校园语境中,老舍的译文既流露出试图满足学院内部知识生产需求的努力,也以微妙的方式折射出他对于知识生产体制的态度与立场.若是将审视的视域从齐鲁大学的学院空间延展至1930年代的文艺思想领域,则老舍的译介实践也可被视为他对文坛论争所进行的一种间接回应.
    • 朱曼曼; 陈新; 苏鑫
    • 摘要: 1930年代,中国上海、韩国京城迅速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传入,"现代派"诗歌应运而生。可以说,1930年代是东亚诗歌的黄金时代,是东亚文学真正走向世界、赢得世界认可的重要时段。成熟的都市环境,为本土文学创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背景,也为诗人的乡愁书写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文以考察这一时期都市环境中的中韩"现代派"诗歌乡愁书写研究现状为主要内容,并探讨这一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及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